合肥市育英中学中考适应性(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育英中学中考适应性(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但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2.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②③④⑤
X稀盐酸水水双氧水水
Y铁粉氢氧化钠氯化钠二氧化锰硝酸铵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3.一定质量的Mg、Al、Fe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0.4g的H2。
则该金属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2.4g
B.3.6g
C.4.8g
D.11.2g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所含杂质除杂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CO2CO点燃
B CaO CaCO3高温灼烧
C NaOH溶液Na2CO3适量稀盐酸
D稀盐酸稀硫酸适量Ba(NO3)2溶液
A.A B.B C.C D.D
5.化学趣味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对金属R的活动性进行探究发现:将金属R 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R+2HCl2=RCl2+H2↑),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R+MgSO4=RSO4+Mg B.R+CuSO4=RSO4+Cu
C.R+H2SO4=RSO4+H2↑D.2A1+3RSO4=Al2(SO4)3+3R
6.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少量的SO2用烧碱溶液
B.除去NaNO3溶液中少量的Na2CO3用稀盐酸
C.除去CO中少量的CO2用澄清的石灰水
D.除去CuSO4固体中少量的Fe粉用水溶解后过滤
7.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8.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
B.反应②是中和反应
C.反应①②③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A、B、E、F一定是氧化物
9.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
10.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I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3、NaOH、CuCl2、Ca(NO3)2
B.蓝色溶液B的溶质有2种
C.无色溶液A呈中性
D.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CI可能含有NaNO3
11.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为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A、B、C、D物质类别不同,其中C和D中不含相同的元素,E、F的组成元素相同。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反应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是吸热反应
B.C和E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D一定是稀硫酸
D.C→A 反应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成银白色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
A.4.6 B.4.4g C.2.8g D.5.6g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是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B.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③是向HCl与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D.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14.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
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5.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的活泼性>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
C.相对原子质量>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16.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D.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17.下列方法能达到除去杂质目的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铜粉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B二氧化碳水蒸气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干燥
C氯化钾碳酸钾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D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加入少量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18.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铁、镁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可能含有氯化亚铁,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
19.在AgNO3、Mg(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A.Cu2+B.只有Fe2+C.Fe2+和Fe3+D.Mg2+和Fe2+ 20.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具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H2SO4至过量
B.等质量的CaO和Ca(OH)2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C.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D. 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2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 Ca2+ CO32- SO42-B.H+ Cl- NO3- OH-
C.Na+ K+ Cl- NO3-D.Na+ NH4+ NO3- OH-
2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的是
A.电解水
B.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24.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试剂和方法
A CO2水蒸气通过碱石灰
B KOH溶液Ca(OH)2加入过量K2CO3溶液,过滤
C CaO CaCO3高温煅烧
D CuO Cu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
A.A B.B C.C D.D
25.如图,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
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右试管中溶液为浅绿色
B.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C.U型管中液面左升右降
D.右试管比左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二、实验题
26.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可以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冶炼铁的过程,判断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克,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克。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
(2)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____。
(3)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___b(填>或<、=)
(4)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______装置(填甲,乙或丙)。
27.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现有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发生装置选
____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O2并长时间保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某小组同学将棉花团投入水槽中,发现溶液为墨绿色,摇晃水槽,又变成紫红色,可能是生成了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的缘故。
(3)为进一步研究KMnO4制氧时的失重率,某小组查阅了如下资料,回答:
(资料卡片):
1、反应中固体失重率为O2与KMnO4质量比;
2、研究表明,KMnO4受热分解时,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a、KMnO4Δ
K2MnO4+K2Mn4O8+O2↑(失重率约为13.5%)
B、KMnO4Δ
KMnO2+O2↑(失重率约为20.3%)
①取8.0gKMnO4,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O2的质量可能为___________
A.0.81g B.1.08g C.1.42g D.1.63g
②在43.9℃~377.9℃范围中,KMnO4的失重率为18.0%,结合资料分析,在
43.9℃~377.9℃范围中,KMnO4分解反应主要以_______________(填“a”或“B”)为主。
29.莫尔盐(NH4)2Fe(SO4)2溶于水后形成浅绿色溶液,请预测其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
限选试剂是:(NH4)2Fe(SO4)2溶液、稀HCl、BaCl2溶液、MgCl2溶液、NaOH溶液、CO2、Zn片、Cu片。
30.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H2O2生成O2 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质量、同浓度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和水泥块,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 所需的时间。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12
反应物5%H2O25%H2O2
催化剂1g水泥块1gMnO2
时间165秒46秒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 或水泥块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2 和水泥块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是否改变。
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
(只要求提出一种影响H2O2生成O2的快慢的因素以及相关假设和实验方案)
(假设):。
(实验方案):
31.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A正确;
B、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所以具有均
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但是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
C正确;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但是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D正确。
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说明X和Y反应生成气体或者是混合之后放出热量。
【详解】
①稀盐酸和铁粉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符合题意;②水和氢氧化钠混合之后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③水和氯化钠不反应,混合之后也不放热,不符合题意;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符合题意;⑤水和硝酸铵混合之后溶液的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假设0.4g 氢气全部是由Mg 、Al 、Fe 3种金属中的一种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所生成的。
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得出要生成0.4g 氢气需要Mg 4.8g 或需要Al 3.6g 或需要Fe 11.2g 。
设生成0.4g 氢气需要Mg 、Al 、Fe 的质量为x , y , z
2442Mg H SO MgSO H 2420.4g
x
↑
+=+
24=20.4x g 解得:x =4.8g 2424322Al 3H SO Al (SO )3H 5460.4y
g
↑
+=+
54y =60.4g 解得:y =3.6g 2442Fe H SO FeSO H 562z 0.2g
↑
+=+
56z =20.4g
解得:z =11.2g 如果0.4g 氢气是由Mg 、Al 、Fe 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那混合物的质量一定在上步计算结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即在3.6g 与11.2g 之间。
故选C 。
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 选项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燃烧;B 选项高温灼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叙述;C 选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D 选项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引进了新杂质;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除杂
5.A
解析:A
【解析】
将金属R 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R 能与稀盐酸反应,即活动性R >H ;由R+2HCl 2=RCl 2+H 2↑可知,R 在化合物中显+2价;将R 放入ZnSO 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说明Zn 的金属活动性比R 强,即Zn >R 。
A 、由于金属活动性Mg >Zn >R ,所以R 不能与MgSO 4反应,错误;B 、由于金属活动性R >H >Cu ,所以R 能与CuSO 4反应,化学方程式R+CuSO 4=RSO 4+Cu ,正确;C 、金属活动性R >H , R 能与H 2SO 4反应,化学方程式R+H 2SO 4=RSO 4+H 2↑,正确;D 、由于金属活动性Al >Zn >R ,所以Al 能与RSO 4反应,化学
方程式2A1+3RSO4=Al2(SO4)3+3R,正确。
故选A。
点睛: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能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C
解析:C
【解析】A. CO2和SO2都与烧碱溶液反应;B. 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C. CO2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能达到除杂目的;D. CuSO4能溶于水,Fe粉不溶,加水溶解、过滤后,再将溶液蒸发结晶才能得硫酸铜固体;选C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B
解析:B
【解析】
A、酚酞试液遇盐酸和氯化钠溶液都不变色,不能区分,不符合题意;
B、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硝酸钾和氯化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能鉴别开,符合题意;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盐酸都与
氢氧化钠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不符合题意;选B
8.D
解析:D
【解析】
由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A能转化成B,B能转化成C,C能转化成A,且A、B、C都能与X反应,若A为氧化钙,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和X反应的产物相同,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和稀酸(如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代入检验,推导正确。
故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D为氯
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X为稀盐酸。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正确;B、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正确;C、反应①是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D、经推断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D。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A. 设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20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选项正确;
B. 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剩余的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硫酸铜等三种,选项错误;
C. bc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是碱和盐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不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选项错误;
D. 2NaOH+ H2SO4 = Na2SO4+2H2O,2NaOH+CuSO4= Cu(OH)2↓+Na2SO4,可得关系式:
CuSO4~2NaOH~ H2SO4,所以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分子个数比为1∶1,质量比为160:98,选项错误。
故选A。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NaNO3、CaCO3、NaOH、CuCl2、NaCI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19.8g沉淀,和无色滤液;根据无色滤液可以推导出滤液无氯化铜;根据有19.8g沉淀可以推导出肯定有碳酸钙;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有无色气体(二氧化碳),蓝色溶液(硝酸铜),可得沉淀中有氢氧化铜;故原固体中有氯化铜;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才会有沉淀产生,故原固体肯定有氢氧化钠;往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有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有钙离子,故原白色固体中有硝酸钙;往无色滤液中加入稀硝酸后滴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故滤液中有氯离子,但不能证明是否有氯化钠,因为氯化铜中有氯离子;以上是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Ca(NO3)2;不能确定是否有NaNO3,NaCl,而硝酸钠没有试剂去检验,故不确定,但是氯离子可以定量计算来判断是否有。
因为沉淀19.8g有两种成分,通过产生的无色气体求出碳酸钙质量,再有总质量减去碳酸钙求得氢氧化铜的质量;再由氢氧化铜的质量求出氯化铜中离子的的质量,最后对比氯化银中氯的质量即可知道原固体中是否有氯化钠。
【详解】
定性分析如上分析:
定量计算如下:
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氯化铜的质量为Y;
()
↑
CaCO+2HNO==Ca NO+H O+CO
33322
2
10044
X 4.4g
10044=X 4.4g
X=10g
氢氧化铜的质量为:19.8g-10g=9.8g 。
()2
213CuCl 5
98Y
Cu OH 9.8g
Y=13.5g 氯化铜中氯元素的质量为:7113.5g =7.1g 135
⨯ 氯化银中氯元素的质量为:35.514.35=3.55g 143.5⨯
又因为分两份来作实验,故无色滤液中的氯离子质量为:3.55g 2=7.1g ⨯
比较可知两者相同,故无色滤液中的氯离子只有氯化铜来提供;可得原固体中无氯化钠。
A. 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 3、NaOH 、CuCl 2、Ca(NO 3)2,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 蓝色溶液B 中有硝酸铜,硝酸钙,还有剩余的硝酸,故溶质有3种,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因为会发生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由无色溶液A 可知,完全反应或者碱过量,故不一定为中性,有可能是碱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经过定量计算可得该混合物中一定没有NaCl ,可能含有NaNO 3。
故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根据已经给出的信息找到突破点,层层定性分析,比如本题的突破点有好几个,一个是有沉淀,沉淀加入稀硝酸后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溶液中有硝酸铜等;当用定性分析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时,要采取定量分析,即通过计算来确定。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年产量最高金属为铁,故A 为Fe ,C 能转化出Fe ,故C 可能是Fe 2O 3,或Fe 3O 4,E 、 F 组成元素相同且能相互转化,E 还能与C 反应,表明E 为CO, F 为CO 2,结合图中转化关系推知G 为C 。
A 、B 、C 、D 为不同类别物质,结合图中转化关系推知B 为AgNO 3, D 为HCl ; A 、E 为CO, F 为CO 2, CO 2和C 高温生成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
B 、由分析可知
C 可能是Fe 2O 3或Fe 3O 4,E 为CO ,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B 错。
C 、由分析知
D 为HCl ,故C 错。
D、由分析可知C可能是Fe2O3或Fe3O4,A为Fe,铁粉是黑色,固体变为黑色,不是银白色,故D错。
故选:A。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详解】
设铁的质量为x
Fe+H SO=FeSO+H
溶液质量差量
2442
56256-2=54
x55.4g-50g=5.4g
5654
=
x 5.4g
x=5.6g
则杂质的质量为10g-5.6g=4.4g
故选B。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放入到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则金属有剩余,酸完全被消耗。
则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
由于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则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而又因为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镁与硫酸反应速率比较快,反应时间短。
A正确;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pH=3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由于氢氧化钠逐渐被消耗,则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则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
逐渐变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当继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过量,则溶液的pH 小于7,但是最终的溶液pH不会到达3,更不会小于3。
B错误;
C、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所以应该一开始就产生沉淀。
C错误;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氧气,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与是否添加催化剂无关。
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D错误。
故选A。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NaOH溶液逐渐滴加到含有CuCl2的稀盐酸中时,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后才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未生成沉淀的阶段是NaOH与HCl发生中和反应。
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逐渐滴加到含有CaCO3的NaOH溶液中,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后才开始有气体生成,说明未生成气体的阶段是稀盐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逐渐滴加到含有CuO的NaOH溶液中,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后溶液才开始变蓝,说明未生成蓝色溶液的阶段是稀硫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逐渐滴加到含有Ba(NO3)2的NaOH中,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说明稀硫酸一开始便与Ba(NO3)2反应,无法判断稀硫酸是否与NaOH发生反应。
图示无法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根据在酸碱的化学性质中,酸与碱混合优先发生中和反应,等到中和反应完全反应完后,加入的过量的酸或碱再与其他物质反应来进行答题。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纵坐标表示氢气质量,横坐标表示时间,斜率表示反应的速度,M 的斜率比N的大,所以M比N反应的速度快,所以M比N活泼,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以看出,M产生的氢气多,N产生的氢气少,两种金属产生的氢气质量不同,所以体积不同,故B错误;
C、M产生的氢气比N多,价态相同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说明N的相对原子质量大,故C正确;
D、若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则置换出的氢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应该相同,而由图象可以看出,产生的氢气质量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率越快,价态相同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同时要明确图象中折点的含义,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反应速率越快。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B不正确;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C不正确;
D、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pH不可能小于7,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释pH不可能小于7。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炭粉、铜粉在空气中灼烧均能与氧气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碳酸钾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少量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不能完全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的活动性是:镁>铁>铜,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镁首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镁,当氯化铜反应完成后,镁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镁,在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