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Z07T01)
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民主革命C、社会主义民主革命D、马克思主义革命答案: A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B、多党合作制C、多党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和政治协商制答案: D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 D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答案: C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B、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不高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答案: C6.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雇佣劳动者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收入B、按资分配收入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收入D、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答案: D7.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协调又相对立B、又相协调又相矛盾C、又相适应又相矛盾D、又相适应又相对立答案: C8.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B、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C、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12条理论观点D、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答案: D二、多项选择题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稳定是根本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基础D、稳定是前提E、改革是动力答案: B D E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制经济D、共同占有的经济成分E、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答案: A B E3.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C、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E、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答案: A D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答案: A B C D E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以人为本、统筹兼顾D、生活富裕、生态良好E、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 A B E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A、最高领导机关B、最高立法机关C、最高管理机关D、最高权力机关E、最高行政机关答案: B D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D、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E、坚持独立自主答案: A B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A、群众路线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独立自主E、党的建设答案: B C E9.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党的优良作风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C、自我批评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E、实事求是答案: A B C10.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公平)
(正义)
诚信友爱
•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友爱)
充满活力
•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 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 肯定;
(竞争)
(奋斗)
安定有序
•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 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
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 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 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 解联动工作体系。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
•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 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 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 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 活力又和谐有序。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
念,并将其作为我党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 第二,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
毛概下简要整理
1.我国国体(国家的阶级性):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我国的政党制度: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1).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共的领导。
3).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文化方面: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5.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成分属于什么?公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
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种向着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形式,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范畴。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经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法妥善解决新时期⼈民内部⽭盾和其他社会⽭盾。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系列⼈民内部⽭盾与其他社会⽭盾。
教学⽅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开始讲概论课的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章的内容,属于党的⼗六⼤以来,我们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也属于我们党根据⼗六⼤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四位⼀体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概论课增加的⼀个新的内容。
这⼀讲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下⾯我们想先讲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是脑⼦中突然产⽣的“⽕花”,⽽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毛概 简答、论述题(老师画的重点,还给了答案)分享下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意义?
答:1.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2.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3.在我们这样一个有30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怎样全面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包括: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事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更加突出;从时代特征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毛邓三复习资料二
二、简答和论述题。
(7/1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到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 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邓小平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属性做出来新的解释。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它们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起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新的认识,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本前提。
其次,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所以,按照“三个有利于”到标准,必须抛弃计划经济模式,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下六个方面: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关于和谐社会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
“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史上最最全 毛邓三复习资料1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本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6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p19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①国际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②实践基础),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和主要理论问题p26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强大的理论武器。
5.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p31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 整来解决; 整来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 供良好社会环境。 供良好社会环境。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 统一的; 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简答)
(1)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此点可作选择)
(2)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此点可作选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就是《讲话》中所分析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把握的八个方面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但并不能以此就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我们是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主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世情依据 2、国情依据
3、党情依据
1、世情依据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 险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 段,我们面临的 发展机遇前所未 有,面对的挑战 也前所未有。
2、 国情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上图是一位行人走 过被沙尘笼罩的中 华世纪坛
3、党情依据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
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
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第一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导入
解读“和谐”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 代课题。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 共济之意; “谐”者,相合也,有协 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教学导入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 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 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 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转型期。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目标和任务。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全 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0.434 0.382 0.30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3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33)第一,~是同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p3)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2)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4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p62)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p83)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太原理工大学毛概习题册答案第十一章
车辆0801 刘文博第十一章三、辨析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一样。
错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4.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
错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横向分层看,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等。
5.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没有差异的社会。
错误。
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和而不同”才能和谐。
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或“无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6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
错误。
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摘要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青年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特征,内涵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论述。
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
”“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而喻可平教授则作了另外的概括,他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一个宽容的社会。
”“是一个善治的社会。
”“是一个有序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述论述多从和谐社会特征入手。
“社会”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理解的社会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这里的社会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交叉复合的关系总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内在地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但在社会学中理解的社会显然没有这么宽泛,否则“社会学”就等同于“社会科学”了,毕竟“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不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只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毛概简答
一、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1.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实施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思想僵化;第三,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五、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概--简答、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答案: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答案: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5、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简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②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③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提供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④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中。
7、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答案: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②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③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④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个人自身的和谐。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4、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5、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