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和课后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一、积存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答案:dìzījíqiè2.下列各组加点字说明有错的一项是A.孜孜..不倦(勤奋)渊.博(学识深)B.探.求(探究)不言而喻.(比喻)C.行之有效.(成效)锲.而不舍(雕刻)D.持之以恒.(恒心)毫.不关怀(丝毫)答案:B(喻,明白。
)3.结合语境,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恭喜:答案:含有善意的讽刺意味,文章的主旨是要求人们抛弃那种“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你的答案明显没有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也就不值得“恭喜”了。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到“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4.语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答案: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找出语段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体会文章过渡的巧妙。
答案:承上:“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制造性的思维。
”启下:“那么,制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6.语段第2段引述有人对“制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什么作用?答案:提出最具普遍性的看法,第一指出其合理性,然后中肯地指出这还不够,指出“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此写使得自己观点的提出绝无突兀之感,反而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同时能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摸索。
7.文段在论述论点时列举了两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两个事例。
答案:事例一:约翰探求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的组合,终于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事例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二)课外拓展阅读谈制造性思维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材习题及答案

思考探究
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范进证实自己中举后内心的狂喜及喜极而疯的过程,表明 范进追求功名富贵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 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 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体现出人们对范进的敬重和畏惧。“低着 头”“扯”等动作描写,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 炎附势的丑态。
思考探究
二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当时怎样 的社会现实?
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来概括。范进中举前, 胡屠户对他又训又骂;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又敬又畏,阿谀奉承。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 情的众生相。
思考探究
三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 刻意味。阅读时,把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 着什么。
思考探究
四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 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 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 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 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 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 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 直走到集上去了。
五 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点拨】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通过读写结合再创作,一方面把握小 说的三要素,另一方面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题的 理解。改编时需注意保留文章的原意,不得无中生有,以至于把原文改 得面目全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8. 怀疑与学问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虚妄.()折.扣()步骤.()譬.如()思索.()懒惰.()停滞.()流俗.()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视ch á()mán ɡ从()ch énɡ认()m ò守()腐草为yíng()bi àn 伪去妄()3.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停滞:(2)虚妄:(3)不攻自破:(4):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5):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6):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7):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4. 文学常识填空。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家,“ 学派的创始人。
他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5. 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3)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参考答案1. wàng zh ézh òu p ìsu ǒ du òzh ìs ú2. 察盲承墨萤3. (1)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没有事实根据的。
(3)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4)墨守(5)盲从(6)辨伪去妄(7)腐草为萤4. 顾颉刚历史学古史辨5. (1)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通过引用宋代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2)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3)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训练(含详细答案)(72页)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自然歌咏1沁园春雪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1)江山如此多jiāo(),引无数英雄jìn g()折腰。
(2)惜秦皇汉武,略输wén cǎi()。
(3)一代天jiāo(),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diāo()。
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这首词概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套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第3课 乡 愁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写词语。
乡愁是一杯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
(A.chún B.zhūn)____A____。当游子徘徊• (A.huí B.huái)____B____在异乡的十字路口时,母亲的 dīng níng___叮__咛___会穿过万水千山,回荡在游子
第2课 我爱这土地
1.给加点字注音,用“____”标出语段中的三个错别字,
并改正在横线上。
想起故乡,一股情愫(
•
sù )便在胸中—凶涌。青青
的小山、绿绿的河水、宣—闹的桥头、静谧• ( mì)的古 树、乡亲的笑容如在眼前,父母的呼唤萦( yíng)绕耳
•
旁……啊,故乡,我要为你歌唱到喉咙撕—哑,歌唱到
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改写:乡愁是李白床前的那一抹月光。 _______示__例__:__春__风__又__绿__江__南___岸__,__明__月__何__时__照__我__还__。__改__写: ___乡__愁__是__王__安__石__独__望__明__月__思__故__里__的__惆__怅__。_____________
5.【2019•杭州】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 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 “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 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思考探究一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参考答案: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
二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三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
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例如,第6段中,“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作者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问题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之后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面提到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
再如,第7段开头的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这里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讨论,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 闹捷报”。小说描写了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先在广州主考了两场生 员,然后主考了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当时 已经五十四岁了,从二十岁到五十四岁,他考了二十余次。周进在考 场看到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的范进,便注意到他,范进来交卷时,周进 得知他已考过很多回,怜惜他的苦志,便认真阅读范进的考卷,读过三 遍,越读越觉得精彩,于是将他的试卷批为第一名。范进随后参加乡 试,考中第七名。本文写的就是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前后的故事。
吃
没有早饭米、饿得看不见
屠户送肉
住
茅草棚
用 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
地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理会、无 位 人帮助
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 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 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 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精读细研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 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字词梳理
中举( 拙病( 名讳( 倒运( 攥紧(
) z作hò揖nɡ(
) yī商酌(
) zhuó
) 相zh公uō( ) xiànɡ带挈( ) qiè
) 桑hu梓ì( ) zǐ 啐在脸上( ) cuì
) 绾dǎ发o( ) wǎn不省人事( ) xǐnɡ
) z解uà元n( ) jiè 腆着( ) tiǎn
思考探究
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范进证实自己中举后内心的狂喜及喜极而疯的过程,表明 范进追求功名富贵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 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 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体现出人们对范进的敬重和畏惧。“低着 头”“扯”等动作描写,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 炎附势的丑态。
最新人教初中语文九年上册全册生字词知识点归纳、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 36页

人教语文九年第一学期全册生字词知识点归纳、练习测试题(含答案)知识点(一):第一课《沁园春雪》妖娆yāoráo∶娇艳美好的。
风骚fēngsāo∶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形容女子秀丽、俊俏。
红装素裹hóngzhuāngs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红装hóngzhuāng∶原指妇女的艳丽装束,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sùguǒ: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一代天骄yīdàitiān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chán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第二课《雨说》田圃tiánpǔ:田地和苗圃。
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
喧嚷xuānrǎng:喧哗,大声吵闹。
洗礼xǐlǐ:基督教的入教仪式,行礼时主礼者口诵规定的礼文,用水浸、浇或洒。
襁褓qiǎngbǎo:襁保,襁葆。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后亦指婴儿包。
温声细语wēnshēngxìyǔ: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润如油膏rùnrúyóugāo:像油膏那样润滑。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第五课《敬业与乐业》征引zhēngyǐn∶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指推荐选拔人才。
旁骛pángwù: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
亵渎xièdú:轻慢不敬。
又作“亵黩”。
敬业乐群jìngyèlèqún: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duànzhāng-qǔyì: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名胜11. 醉翁亭记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3)佳木秀.而繁阴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
(1)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乐.亦无穷也(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3)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5)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6)而而.年又最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而.不知人之乐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活用为,(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活用为,(3)名.之者谁活用为,(4)故自号.曰醉翁也活用为,(5)杂然而前.陈者活用为,(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活用为,4.文学常识。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字,号 ,晚年又号 ,谥号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运用什么写景顺序引出描写对象“醉翁亭”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写了哪几种乐?作者所向往的“乐”是什么?(3)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参考答案1.(1)意趣,情趣心愿;意向(2)花芳香(3)茂盛清秀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欢乐名词,乐趣(2)动词,回去动词,聚拢(3)动词,命名动词,为,是(4)形容词,秀丽形容词,茂盛(5)动词,居高面下动词,到(6)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然后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3.(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名词作动词,取别号(5)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唐宋八大家5.(1)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用“望”“行”和“路转”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二单元展现思想风采9*. 精神的三间小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广袤.()积攒.()宽宥.()游弋.()轻觑.()困厄.()麾.下()窗棂.()坍.塌()云霓.()灰烬.()自惭形秽.()铮.铮作响()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rú养()驰chěng()潮xī()相得益zhāng()形xiāo骨立() jiū占鹊巢()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宽宥:(2)轻觑:(3)自惭形秽:(4)李代桃僵:(5):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彰,显著。
(6):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著有小说《》《血玲珑》《女心理师》,散文集《》《恰到好处的幸福》;等等。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参考答案1. mào zǎn yòu yì qùè huī líng tān ní jìn huì zhēng2.濡骋汐彰销鸠3.(1)宽恕,原谅。
(2)轻视,小看。
(3)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4)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5)相得益彰(6)鸠占鹊巢4.毕淑敏【示例】红处方【示例】你要好好爱自己5.(1)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文中用“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作业_【教材习题】

第五单元 探索求知之路
18 怀疑与学问
思考探究
一 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 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是指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 态度,逐层深入、步步递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任意调整顺序, 逻辑就会混乱,就无法体现议论文论述的严密性。
积累拓展
四 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 言警句。
【示例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示例三】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示例四】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 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思考探究
二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 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二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 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积累拓展
三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 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2套)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2套)21 智取生辰纲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怒(chēng)怨怅(chàng)虞候(yú) B.呕气(òu) 恁地(nèn) ��唣(zào) C.朴刀(pō) 逞办(chěng) 气喘(chuǎi) D.聒噪(guō) 吹嘘(xū) 兀的(dé)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干系(责任)须是俺的! 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牛)。
C.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亡命之徒)。
D.卖一桶与你不争(不要紧)。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志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可谓机关算尽,为了不让强盗摸准他们的行动规律,三次改变行动时间和行动路线。
B.老都管在整个押运过程中,显然扮演着“监军”的角色,但是他不仅未能协调好杨志与其他人的关系,反而处处掣肘,置杨志于无奈的境地。
C.吃酒一段是“智取生辰纲”的高潮,妙就妙在一波三折假戏真做上:吃完一桶不够妙,妙在“饶我们一瓢吃”;“饶我们一瓢吃”仍不妙绝,又妙在抢酒吃上。
这样,一则刺激杨志他们的欲望,再则使杨志他们彻底放松戒备。
D.智取生辰纲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便是天热难耐,否则,吴用他们真不知又该费多少周折了。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作者是末初的,节选部分是写受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往东京,在途中被、等夺取的经过。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
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望杨志跟前来。
【初中教育】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上册课件: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上册课件: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 沁园春雪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下片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三、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两首词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并了解、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2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一、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和课后练习

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
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7]〔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8]〔弯弓〕拉弓。
[19]〔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在那恢宏的气势
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北国[2]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3];
大河上下[4],
顿失滔滔[5]。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6],
欲与天公[7]试比高。
须[8]晴日,
看红装素裹[9],
分外妖娆[10]。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1]。
惜秦皇汉武[12],
略输[13]文采[14];
唐宗宋祖[15],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16],
成吉思汗[17],
只识弯弓[18]射大雕[19]。
俱往矣[20],
数风流人物[21],
还看今朝。
--------------------------------------------------------------------------------
--------------------------------------------------------------------------------
[1]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I》(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和课后练习目录 1 1沁园春雪雪[1] 2 2雨说8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3 3 *星星变奏曲 13 4 *外国诗两首 3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 5 敬业与乐业 3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 31 7 傅雷家书两则 3 8 *致女儿的信 43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 9 故乡 51 10 *孤独之旅 3 我的叔叔于勒 75 12 *心声 3 青春随想 93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4 15 *短文两篇 3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16 好读书读好书3 17 智取生辰纲 123 18 *杨修之死 3 19 范进中举[1] 136 20 *香菱学诗[1] 3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158 21陈涉世家[1] 3 22唐雎不辱使命 169 23 *隆中对[1] 3 24 *出师表[1] 176 25 词五首 3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1881沁园春雪雪[1] (1936年2月)毛泽东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
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北国[2]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3];大河上下[4],顿失滔滔[5]。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6],欲与天公[7]试比高。
须[8]晴日,看红装素裹[9],分外妖娆[10]。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1]。
惜秦皇汉武[12],略输[13]文采[14];唐宗宋祖[15],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16],成吉思汗[17],只识弯弓[18]射大雕[19]。
俱往矣[20],数风流人物[21],还看今朝。
-------------------------------------------------------------------------------- [1]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沁园春,词牌名。
[2] 〔北国〕指我国北方。
[3]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4]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5]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6]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7] 〔天公〕指天 [8] 〔须〕等到。
[9]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10] 〔妖娆(ráo)〕娇艳美好。
[11] 〔折腰〕鞠躬,倾倒。
[12]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3]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4] 〔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15]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7]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8] 〔弯弓〕拉弓。
[19] 〔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20]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21]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研讨与练习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毛泽东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读一读,写一写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娇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郑愁予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朗读这首诗,让霏霏细雨飘进你的心田。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着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来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 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I》(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郑愁予,台湾诗人。
[2]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3]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4] 〔忍冬〕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5] 〔襁褓(qiǎngbǎo。
)〕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研讨与练习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讨论下面的问题。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二诗中有两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找出这两节诗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像力的诗句加以品评,与同学交流心得。
三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文表达上的区别。
读一读,写一写田圃喧嚷洗礼襁褓温声细语泣如油膏 3 *星星变奏曲江河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
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研讨与练习一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
(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4 *外国诗两首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济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研讨与练习一《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