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各类皮肤病及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各类皮肤病及图片
一:病毒性发疹性传染病
主要包括麻疹风疹水痘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感率高。
临床特征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口腔内麻疹黏膜斑,全盛红色斑丘疹,得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病程分三期:l.前驱期一般3~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
患儿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头痛、咳嗽、喷嚏、流泪、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或呈浆液脓性分泌物)。
第2天大部分患儿出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为0.5~1.0mm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1~2天内遍及全部颊粘膜。
同时常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出疹期一般3~5天。
当呼吸道症状及体温达高峰时患儿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
为淡红色的斑丘疹,压之褪色。
直径约2~4mm,散在分布,后融合呈暗红色,皮疹痒,疹间皮肤正常。
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少量罗音。
恢复期一般3~5天。
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同时有米糠样脱屑及褐色色素沉着,经1~2周消退、此期体温下降,全身情况好转。
少数病人,病程呈非典型经过。
体内尚有一定免疫力者呈轻型麻疹;体弱、有严重继发感染者呈重型麻疹。
在麻疹病程中患儿可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等。
诊断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2: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为多。
患病年龄以1-5岁儿童多见,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及成人也可患风疹。
风疹得病后有轻度发热,亦可有轻度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热半天到1天内就开始出疹,先在面部,一天之内全身都可见疹。
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越
来越多,很容易误诊为麻疹,但往往手掌、足心无皮疹。
第2日皮疹融合成片,颇似猩红热皮疹,第3日皮疹开始逐渐消退。
由于皮疹与麻疹相似,病程在3
天左右,故风疹又有"三日麻疹"之称。
出疹时往往伴有浅淋巴结肿大,尤其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更为常见。
3: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小儿,全身症状较轻,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并伴有发热。
临床表现
水痘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呼吸道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亦可由于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一般自出疹前一日至出疹后五日或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具有传染性。
本病潜伏期大约2-3周。
开始时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症,常不被重视。
发热的同时或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
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而且从斑疹->丘疹->水疱->开始结痂,短者约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大小不一,表浅,似浮在表面,常伴痒感使患者烦躁不安。
一般1-3日内,疱疹从中心开始枯干、结痂,再经数日后,痂盖自行脱落,脱落后不留疤痕。
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根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此起彼伏,参差不齐。
成人患水痘,其症状较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严重,皮疹融合成片,并发症易见如肝炎、肺炎等,应加以注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
起病急缓不一。
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A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
热型不定。
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
可伴有寒战和多汗。
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B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
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C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
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
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D肝脾肿大。
E皮疹。
F神经系统症状。
检查
A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
B嗜异性凝集试验: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
CEBV抗体检测。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
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
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肠道病毒感染
现在已经发现多种肠道病毒,多见柯萨奇病毒,其中小儿常见的手足口病就是柯萨奇病毒引起的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也叫玫瑰疹,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
常见于出生6个月至1岁以内的小儿。
即使是健康的小儿也会发病,往往是小儿出生后的第一次生病.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7~15天。
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愈后好。
症状
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
随即可有轻度腹泻,可自愈。
有类似感冒症状,但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
幼儿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出过一次以后也不会再出。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
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
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
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
个别可持续1月。
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
软蹲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眼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
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
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
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
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
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诊断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
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危害。
临床表现起病急,体温一两天内迅速升高,伴有剧烈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寒战。
病后4、5天开始出现皮疹,由躯干遍及全身,而手脚掌无皮疹,脸上一般也无疹。
皮疹开始为鲜红色,压之褪色,以后转为暗红色,一周左右消退。
多数病人轻度脾大。
未经治疗的典型斑疹伤寒病人死亡率为10%~60%。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死率最高。
早期诊断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此病多可治愈,病死率一般在1.4%以下。
治疗病人必须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注意补充维生素C 及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开水。
另外,病人还需服用抗生素:强力霉素0.1g,每日2次,连服三日。
或第1日服0.2g,第二、三日各服0.1g。
氯霉素、四环素族(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
10余小时症状减轻。
24~48小时后完全退热。
成人每日2g,小儿25~50mg/kg/日,分四次口服。
热退后用量酌减,继连服3日。
如联合应用甲氧苄胺嘧啶(TMP),每次0.1gm,每日2~3次,疗效更好。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表现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
羌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0天,一般为10~14天。
起病多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咳嗽、胸痛等。
个别患者诉眶后痛及眼球转动痛。
严重患者每有谵妄、重听、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心率增速或减慢、微循环障碍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A焦痂和溃疡为本病特征之一,见于65%~98%患者。
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成水疱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或黑色痂,称为焦痂。
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成小溃疡;大小不一,直径1~15mm,平均约5mm,边缘略耸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
一般无痛痒感,偶继发化脓。
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但也有多至2~3个及10个以上者。
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肛门等处,但头、颈、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
B淋巴结肿大绝大部分有之。
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而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
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C皮疹为斑疹或斑丘疹,暗红色,加压即退,少数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约3~5mm,以胸、背和腹部较多,向四肢发展。
面部很少,手掌脚底无疹。
少数于第7~8病日在上腭和颊部出现小红色内疹。
皮疹的发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较大差异,自30%~100%不等,可能与不同株、病情轻重、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
皮疹于第2~8病日出现,平均为第5~6病日,一般持续3~7天后渐次隐退。
D其他心肌炎比较常见,表现为心音弱、舒张期奔马律等。
肝脾肿大均属轻度,脾肿大(30%~50%)较肝肿大稍多见。
此外,尚有全身感觉过敏、全身皮肤潮红、肺部干湿罗音等. 本病的自然病程为17~21天,热渐退,经特效药物处理后病程有明显缩短。
治疗措施
基本同流行性斑疹伤寒,国内以往多采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每日1~2g,疗程3~6d;现也有采用多西环素者,认为其疗效胜过上述药物,且疗程也可缩短(200mg顿服,或第1日200mg,第2~3d各100mg)。
用环丙沙星治疗本病也有较好的效果,剂量为0.2g,每日2次。
用药后复发少见,国外报道的复发率较高,可能系不同株所致。
复发以同样药物再治依然有效。
药疹是因为某种药物过敏或过量中毒所引起的皮疹,一般先有用药史,用某种药后不久或用药后几天身上出现皮疹,其形态多种多样,常见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可融合成大片,形成全身表皮发红发痒,可伴表皮剥脱、大小疱疹,亦可见荨麻疹。
药疹的分布往往是四肢多于躯干,一般比较痒,孩子出皮疹后常用手去抓,而且烦躁,爱哭。
小儿常见的药诊有以下几种:
A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肛门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
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
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
阿斯匹林、APC、阿鲁片、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约疹。
B红斑性发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
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安必林等。
C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
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力青霉素、痢长、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D大疱表皮松解型:为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也是小儿最严重的皮肤病之一。
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
皮疹往往初发于患儿的面部、颈部及胸部,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红色至暗红色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
1-2天内皮疹发展全身,部分红斑中央出现小水,本病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嗜睡及心肝、肾等内脏伤害。
患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小儿,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因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肾衰或脑出血而死亡。
此型药疹较常见的致敏药物为安痛定、鲁米娜等。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
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
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
其他各种疫苗及一些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