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的经济原因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小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小结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扩大: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抗争: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位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东北抗口联军,与日军战斗。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华北危机: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杭战知识点1 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对抗日战争史的体会
对抗日战争史的体会抗日战争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灾难,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使中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沉痛的代价,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
最近重新学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段历史,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对这段历史的体会以及对现在一些。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地滔天罪行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蛮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军,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的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动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此开始。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国民党一再退让。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且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抵抗政策,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至于日本人残忍的铁蹄下,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停止,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随即入侵中国华北地区。
1935年日本制造了一系列的事端,发动了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部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当夜,驻丰台日军的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进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及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从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了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战略进攻。
日本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傀儡政权,对中国进行统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
2、经过: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战争爆发
战况
重要人物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日本夺取制海权 邓世昌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徐邦道 丁汝昌
如果有机会去祭奠亡灵,你会去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丰岛海战 战争爆发
补充一:战前中日两国现状
清朝腐败无能,贪图享乐
日本节省开支,发展军备
补充二:日本的狼子野心—— 大陆政策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中国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补充三:日本的侵略借口—— 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 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遂 出兵镇压,日本趁机派兵在朝鲜登 陆。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 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③黄海海战
致远舰
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战火烧至中国境内。 邓世昌壮烈殉国,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日本取得黄 海海域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大连、旅顺,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战败;日军在旅顺进行 疯狂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⑤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所有势力范围内的一切口岸向各国开放,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 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影响: 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课堂小结
甲
①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 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 北京条约》 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进一步加深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 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基本形成。 瓜分中国狂潮, 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基本形成。大大加 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廊坊大捷 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廊坊大捷 3.天津的失陷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天津的失陷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知识梳理】1、九一八事变(1)爆发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4)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西安事变(1)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华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二、三单元重点归纳小结
中国战败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元。③开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共伟大探索
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①爆发时间、地点:1919、5、4 (五四青年节)北京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③运动中心、主力的变化: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群众
5、启示: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1、原因:①根本:党内“左”倾错误②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实质:为了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目的)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3、路线:教材97页红军长征示意图
重大事件:
①开始:1934、10瑞金
②转折:遵义会议:1935、内容、意义见教材95页
①表现:1927、4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国民政府的性质)。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②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进入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企图消灭红军,使革命力量受挫,也给日本侵华造成了可乘之机。
前期:民主、科学(四提倡四反对)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六节备课笔记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侵占租借地和划分“权利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进展资本输出。
通过资本输出,列强根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在中国侵占以重要港口和海湾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权利范围〞,进展殖民地式的统治。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利,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培养学生区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概念的才能,进步学生对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经济侵略中国的特点的分析才能。
通过对本节的瓜分中国简表和两张示意图的识读,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才能,并能充分运用本节提供的两段史料,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展说明和论证的才能。
教学要点一、争做中国的债主二、抢夺路矿和办厂权1.争夺修筑铁路权2.争夺开矿权3.争相开设工厂三、侵占租借地和划分“权利范围〞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本课重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侵占租借地和划分“权利范围〞。
本课难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导入新课讲述本课详细内容之前,教师可提问学生: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在学生答复根底上,教师应明确指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只剩下中国这一大块半殖民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是资本输出和划分“权利范围〞,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构造1.经济上①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场倾销获取利润;②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货款和投资。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小结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主立宪
提倡西学 科举取士,反 变法之本在育
对西学
人才
双方 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论 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战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评析:
• 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而且是 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反映了资产阶级 的要求和愿望。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创办《万国公报》 D.保国会的成立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定国是诏》
B.《新学伪经考》
√ C.《孔子改制考》
D.《应诏统筹全局折》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7.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9.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变法才是救亡图
存的唯一出路。
主张学西方, 废科举,兴学校, 育人才。
这是一张想像画。它生动地反映了康有为召集在京会试的举 人,在松筠庵集会,群情激愤,上万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的情景。这次上书即是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震惊中外的“公 车上书”。
抗日战争(1937)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哪两次合作? 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对此,你有何感想?
(1)合作及成果: 1924年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 运动,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937年开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Fra bibliotek战役 时间 指挥
意义
平型关大捷 1937年
林彪 聂荣臻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 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李宗仁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
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
百团大战 1940年 彭德怀 争中主动出击日军
的最大规模战役。
中共为打败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想一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发动过哪两次大 规模的侵华战争?
第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次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注: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开始)
专题复习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原因 日本为实现……的梦想
起止时间 1894--1895年
经过 侵略国 黄海大战
重大事件 威海卫战役 战败签约
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的第一次完 全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 的民族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2.抗日战争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小结:台湾被日本统治的起止时间
1895年-1945年(50年之久)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济
外交 政治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 国人在界内居住。
内政外交 被控制
清政府成为 洋人统治中 国的工具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 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 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 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
军事
线要地。
军事上完 全失去自 主权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的罪行: 烧、杀、抢、掠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之抢夺之损失, 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 耻辱进入20世纪的。 ——邓小平
同学们,看到这些, 听到这里, 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呢?
5、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 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 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英法俄日; 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熊代表沙皇俄国
肠代表德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 虎代表英国
哈蟆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Nhomakorabe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 是贫苦农民,也有 手工业者和城市贫 民。 义和团战士多头裹 红巾、腰扎红带, 手执大刀长矛。 本图中展示的,就 是义和团战士的形 象。
义和团战士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 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先。……天 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 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 敬香烟,请下各洞众神仙。仙出洞,神下 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 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 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 山。”(见《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 史料”部分)
《日本》教学反思
《日本》教学反思《日本》教学反思1《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胫煤矿时救出来的。
学习本课目的是让学生晓得八路军和他们的将领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仁义之师。
并学习用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故事简单。
初读后我就引导学生弄明白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强调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然后重点让学生学习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一、小组合作,梳条理。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课文要表达的事情有哪些?通过讨论大家都清楚课文是按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四个环节来写的。
哪么课文是怎么表达的呢?二、研读课文,知写法。
读书要用心读,通过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学习写作构思。
这篇课文事件很简单,但作者紧扣关爱这条线,通过打电话关心,马上找奶,亲切和蔼态度,设想周到等环节表现聂将军对日本孤女的真诚关爱。
同时抓住日本孤女由惊恐到拽住马裤感情变化衬托聂将军的仁爱。
最后是40年后的感恩把__升华为中日友好这一主题上。
三、生生互动,悟内涵。
在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作者写作动机。
有的说是赞颂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心爱护,有的说是表现八路军是仁义之师,有的说日本孤女知道感恩,有的说回顾抗日往事。
众说纷纭。
我没有强加评判。
只是让学生重读__最后一段。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回忆这一往事,一是称赞聂将军不光会打仗,更是一个至仁至爱的伟人,二是为了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把日本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混为一谈。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四)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四)试讲7:《敌后战场》1.题目:《敌后战场》2.内容: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牵制了在华日军--半以上的兵力。
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目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
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此时,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1941 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剩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的抗议。
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而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目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腰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
实行民主选举。
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2)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环节;(3)介绍主要抗日根据地名称,以及百团大战的主要内容、巩固根据地措施;(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九一八参观小结
九一八参观小结
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如果您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的相关遗址或纪念馆,以下是一个参观小结的示范:
我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的纪念馆,在馆内详细了解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
纪念馆通过展览、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日本军队侵略中国东北的残暴行为和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在展览中,我了解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事变导致了中国东北的沦陷,无数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抵抗和牺牲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痛。
这个纪念馆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侵略和霸权主义。
通过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并感受到了抗战精神的重要性。
我深信,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抗战精神,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回答仅为示范,具体参观体验因个人感受和场所情况而异。
)。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2. 重要战役从刚才战争的背景分析可知: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积极备战,而清政府战前不积极备战,战时避战求和、避战保船、消极抵抗。
这直接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此次战争经历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四次主要的战役——两次陆战和两次海战。
陆战——平壤战役和辽东战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学习小结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日本的认识1.使日本社会危机加剧。
日本开国后,欧美国家向日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套购黄金,使日本传统工业遭到沉重打击,物价暴涨,经济混乱。
人民生活困苦,农民和贫困市民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2.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在生丝和茶叶等生产部门,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不断得到改进,一些生产和经营相关产品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2)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优势,他们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3.促进了西南诸藩的发展。
在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开始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这些,为日后日本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1.政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
2.经济上: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三、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从改革的领域、方式、措施、内容等方面掌握,具体表现如下:1.从改革领域上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上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帝国主义
默 (有利条件) 许 纵 容
大陆政策
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
甲午战争
导 火 线
腐败落后 无心备战
清政府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可乘之机)
朝 鲜(东学党起义)
13
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
对外侵略扩张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2)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 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大陆政策积极扩张蓄谋已久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导火线线朝鲜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帝国主义默许纵容容有利条件清政府腐败落后无心备战可乘之机课堂小结
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
深圳市松泉中学:叶红梅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源自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日 本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2)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3)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支持和纵容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 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 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 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7月,日 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 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 兵船,清政府被迫宣战。”
中国近代史(小结)
一:屈辱史
近代中国四次反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抗日战争(1937—1945)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和起因: 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为 英国侵略者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事件经过: 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林则徐、关天培等人英勇抗敌,英军被迫北上 进攻,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 约》,内容包括: ①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 赔款——2100万银元; ③ 通商——开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④ 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意义或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辛亥革命(1894~1912) 背景和起因: 清政府已摇摇欲坠,推行的一系列自救政策又无法成功,腐朽的 社会制度激起了人民的不满。 事件经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革 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 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但随后袁世凯窃取 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意义或影响: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方面谈日本侵华原因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日本侵华中无疑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因此我想从世界、日本、中国三者的经济方面来探讨一下日本侵华的原因。
先从世界经济方面来看。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资本主义迅速扩张,世界市场继续形成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以及欧美资本主义的扩张方式助长了日本的野心。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为了在这场对于世界经济市场和政治权力的争夺之中占得一席之地,便加快了它侵略的步伐。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交通工具。
而30年代接踵而至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遭到了空前的经济压力,本国经济萎靡不振,便妄图以掠夺来缓解困局。
因此,世界经济给日本带来的助力和压力都在推动着日本走上侵略道路。
再来看看最主要的日本经济方面。
首先是优势方面,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国内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国力日渐强盛,资本主义性质决定其需要大量的原料地和产品倾销地,而经济的发展为其侵略扩张提供了相当强力的物质基础。
而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由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就是用军事实力征服占领,养着庞大的帝国陆军和帝国舰队,以及海陆各属的空军,经济上很难持久。
于是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面临着资源和财政两大危机。
人口众多,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灾害不断这是日本一直以来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同时使得急剧增长的生产力不能适应落后的生产关系,人民反抗加剧。
而到了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此时日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军队,严重刺激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以及转移社会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因而日本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了日本转嫁经济危机恶果的必然措施。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16、17世纪,以及后来18、19世纪资本主义高能耗的大生产时期,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日本人极度渴望的。
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具备了他想要的一切,那么他侵略扩张的矛头也就直指中国。
下面是一些记载日本经济侵略的调查研究,为了大规模向国外输出贫困和社会经济矛盾,1936年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将“满洲移民政策”宣布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当时日本拥有农民560万户,其中占有土地5反以下的贫农为35%,即200万户。
百万户移民计划就是要把这类“土地饥馑”的农户的一半,即100万户,用20年时间分批送到伪满洲国,使之充当侵略工。
伪满洲国末期,日本移民方针,在政治、军事方面没有变化,但在经济方面,明确地把“增产”放在首位,这是紧急掠夺农产品的措施之一。
(注:关于伪满移民文献参于:《社会科学战
线》2001年5期)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带来的助力以及问题和矛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最后,是中国方面的经济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经济基础是所有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决定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安土重迁,崇尚和平。
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闭关锁国的窘迫局面,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近代化起步晚,先天畸形后天不足,在甲午战争早已给日本留下了软弱易欺、积贫积弱的形象。
而此时的中国,在历经几十年的烽烟炮火和救亡图存之后,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至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国民政府,政治格局相对稳定。
此时,中国的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而中国一直以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于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的日本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
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因此中国成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目标,日本军国势力更是主张“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因此在占领东北之后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