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古民居
参观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故居 作文

周末我要查安西县和胡图镇李广迪的旧婴儿床。
尝尝这个古镇的历史
文化,实在太酷了。
我很兴奋!
走过李广第旧居,就像踏入时光机器回明和清朝。
我所看到的每一个
地方,都有惊人的木雕,优雅的石雕,和复杂的绘画,似乎脚趾对
生活,仿佛墙壁和天花板都讲述了李家的财富和地位,每个设计工艺
都以最奢侈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丰盛。
了解家族的遗产及其对地方免
疫的影响就像揭开历史和文化的隐藏宝藏。
这就像房子本身低语的秘密过去,使整个经历既教育又迷人。
在建筑的辉煌中,李广迪的旧居有一座清凉和光彩的花园,这里有传
统的亭子,闪烁的池塘,以及藤叶织有迷人的挂毯。
宁静的氛围提供
了一个避风港从现代的喧嚣,邀请一个人逃入一个和平的思考领域。
当我穿过花园时,我几乎可以想象到李家的闲暇存在,笼罩在他们家
的美丽和安宁之中。
简而言之,访问李光迪的旧居,是经过历史、艺
术和文化的咒语,使我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文档 1 安溪土楼荟萃

安溪土楼荟萃
安溪古民居最常见的是“皇宫式”建筑及其变式,比如二进式、三进式加上“护厝”等。
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若干土楼,其结构、造形、外观、装饰、功能等方面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
以下是已发现的部分安溪土楼的简要情况。
1.聚斯楼又名“赤石土楼”,坐落于西坪镇赤石村,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早、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土楼。
2.龙通土楼位于感德镇龙通村,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该土楼最令人称奇的是,虽无人居住,但整座土楼内从来不长蜘蛛网。
3.启后楼位于龙涓乡山后村,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4.源远土楼又名“井都土楼”,位于长坑乡南斗村,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
5.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
6 垂裕堂位于祥华乡福洋村,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7.崎沟土楼又名“新安楼”,位于金古镇金谷村崎沟角落,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8.福星楼位于龙涓乡灶坪村,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9.清平楼位于龙涓乡灶坪村,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鲤鱼形土楼,。
10.辉斗楼位于龙涓乡宝都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泉州现存少有的圆形土楼之一。
11.济芳楼位于龙涓乡庄灶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
13.联芳楼位于龙涓乡玳瑅村,建于1914年,是少有的圆形土楼之一。
14.德美楼位于龙涓乡玳瑅村,建于1916年。
安溪的名胜古迹有什么

安溪的名胜古迹有什么安溪县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溪的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安溪的名胜古迹清水岩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 A 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胜地。
清水岩是中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字形结构的岩寺,存有文物古迹中,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23处,加上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
2009年12月份,清水岩获批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10年,“清水祖师信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清水岩成为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
自古就有一句俗谚,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安溪文庙安溪县文庙,位于安溪县城南,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屡毁屡修,格局为清康熙年间重建。
安溪人李光地任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他召集中国名师巧匠,参照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山西武庙等建筑精华,进行重建。
因此,安溪文庙素有“八闽第一”“ 安溪文庙冠八闽”、“秀甲东南”之誉,中国排名第五位。
安溪文庙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文庙,为江南现存同类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它工程宏大,艺术精湛,雄伟壮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相当高。
其建筑法式曾传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证。
安溪文庙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呈左右对称。
自外至内有泮宫、腾蛟起凤石坊、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等,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加上东边的明伦堂,建筑面积达5986平方米。
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规模宏大,艺术精湛。
1985年10月,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安溪文庙被确定为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2019-04-14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
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
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文化;空间布局;尺寸;风水; 大厝地处闽南泉州湾畔的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
现辖458个村(居、场),其中行政村433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安溪被称为“龙凤名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福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安溪的古文化中,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安溪古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分支。
安溪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
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建筑构件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吸收外来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建筑文化当中。
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佐证。
在这些古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应属大厝建筑。
它是古民居建筑的主要部分,遗存至今。
安溪大厝以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中轴,讲究对称,绝大多数为民屋,较富裕的人家则建“府第式”、“大厝式”的民居,“三间张”、“五间张”或再加盖“护厝”,很少盖成楼板房。
不论是走路还是坐车从安溪的村落中经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红瓦屋面、红砖白石相映衬的屋宇,高啄的檐牙、长龙似的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一家家白石门廊,都镶满镏金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
精美的木雕和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的青石浮雕,青石透雕窗棂的红砖拼砌花墙,墙基柱础也尽是珍禽异兽、花草鱼虫浮雕,就连那檐部也缀满一出出白垩泥彩戏文塑像,使人大有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之感;登堂入室,则见雕梁画栋,“雕玉填以居楹,裁金壁以饰铛”,“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
安溪龙门旅游景点

安溪龙门旅游景点
安溪县龙门旅游景点有:
1. 龙门古镇:是安溪县最古老的镇子,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镇内有许多明清时期建筑,还有龙门山、龙门宝塔等景点。
2. 龙门茶博园:位于龙门山脉腹地,是安溪著名的茶文化景区。
园内有茶园、茶室、茶艺表演等,可以参观品尝安溪铁观音等名茶。
3. 红林泉公园:位于安溪县城东南,是一座大型的文化公园。
公园内有湖泊、山林、草地等景观,还有红林泉、飞龙石等自然景点。
4. 安溪南坑:南坑是安溪国家级景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坑内有古建筑群、茶山、溪谷等风景,还有南坑茶叶文化博物馆。
5. 欣浦泉:位于安溪县城东南的欣浦村,是一处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胜地。
泉水清澈透明,被誉为“活泉玉液”,可以泡温泉、赏花草、品尝美食等。
以上是安溪龙门的一些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领略安溪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茶文化。
福建泉州安溪旅游景点

福建泉州安溪旅游景点
福建泉州安溪县拥有许多美丽的旅游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
1. 安溪市政府广场:是安溪市政府所在地,广场中央有一座壮观的纪念碑,能够欣赏到市区的美景。
2. 太湖源:是安溪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这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有许多湖泊和古树名木,是进行户外探险和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3. 黄坦古镇:位于太湖源风景区内,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石刻,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
4. 玉壶岩:是安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福建第一奇观”。
岩石奇特,形状各异,有许多悬崖峭壁和石窟洞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5. 茶博园:是安溪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游客可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品尝到正宗的安溪铁观音茶。
6. 乌石嶂风景区: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有许多绝壁和石峰,景色壮观迷人。
这里也是徒步爱好者喜欢的地方。
以上只是一部分安溪的旅游景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
方,如南诏岭景区、东安公园、泉州往事等。
无论是品茶、登山、探险还是观光,安溪都会给您带来一段美好的旅行体验。
福建安溪古民居

175
明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 诗,是 一 曲 使 人 心 感 激 荡 的 赞 歌 ,是用雕 有 一 丈 八 尺 二 ,一 丈 七 尺 六 ,一 丈 六 尺 八 有 的 大 厝 形 式 已 慢 慢 消 失 了 ,而 取 代 之 的 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等 几 种 尺 寸 ,而 水 平 方 向 的 尺 寸 都 以 单 数 是“ 中 西 合 璧 ”的 民 居 建 筑 形 式 ,古建筑 一、安溪大厝的空间布局形式 记,如 巷 廊 的 宽 度 有 六 尺 七 、六 尺 五 、二 文 化 的 遗 失 对 建 筑 界 是 一 大 损 失 ,所以对 安 溪 大 厝 基 本 布 局 形 式 是 中 轴 对 称 、 尺 七 等 。整 个 建 筑 的 尺 寸 也 都 有 严 格 的 规 古 建 筑 的 考 究 与 记 载 变 得 很 迫 切 。 如 今 , 以 院 为 核 心 组 织 建 筑 群 。这 种 民 居 基 本 布 定,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建筑的门窗, 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 局 形 式 与 北 方 的 四 合 院 有 所 相 似 ,是一种 建筑的门窗并没有受现代建筑规范的限 留 在 仅 存 的 少 数 建 筑 文 化 上 ,而 真 正 的 对 向 心 围 合 式 的 群 体 布 局 方 式 。根 据 主 体 建 制,而 是 一 种 约 定 俗 成 的 规 定 ,如 正 门 尺 大 厝 的 布 局 格 式 、尺寸、风 水 等 方 面 的 考 筑 开 间 数 的 不 同 ,闽 南 大 厝 一 般 分 为“三 寸为 4 . 7 * 7 . 2 、4 . 9 * 7 . 8 等,而房门尺寸为 究 相 当 缺 乏 。本 文 撇 开 对 闽 南 大 厝 总 体 形 间张”和“ 五 间 张 ”两种,即 三 开 间 和 五 2 .
安溪古镇观后感

安溪古镇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安溪古镇,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古旧却鲜活的画卷里。
一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老房子的墙是那种斑驳的模样,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我走在上面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说不定哪个转角就能碰见一个穿着长衫、摇着折扇的书生呢。
沿着小路走,能看到街边有好多传统的小店铺。
有一家茶馆特别有意思,门口摆着几张老木桌和竹椅子。
我进去坐了会儿,点了一壶茶,那茶香啊,顺着热气就往鼻子里钻,就像一双温柔的小手在轻轻地挠你,让你浑身舒坦。
茶馆里坐了几个本地的老大爷,一边喝茶一边用我半懂不懂的方言唠着家常,那氛围热乎得就像锅里刚煮好的汤圆。
再往前走,有个小广场,一群小孩子在那儿嘻嘻哈哈地玩耍。
他们玩的游戏可古老了,什么跳皮筋、踢毽子之类的,跟我们小时候玩的差不多,但他们玩得比我们有劲儿多了,笑声传出去老远,感觉把整个古镇都给叫醒了。
旁边还有个老手艺人在做糖画,他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勺糖稀在案板上左挥右舞,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看得我眼睛都直了,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
安溪古镇的人也特别热情。
我向一个大妈问路,大妈那热情劲儿啊,不光详细地告诉我怎么走,还拉着我给我介绍古镇里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那感觉就像我是她多年不见的亲戚一样。
不过呢,这古镇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些地方的卫生状况有点堪忧,角落里能看到一些垃圾,就像漂亮衣服上沾了点小污渍,虽然不影响整体的美,但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小遗憾。
总的来说,安溪古镇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虽然有点小瑕疵,但就像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那些不完美反而让它更加亲切、更加迷人。
我离开的时候啊,心里就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再来,再好好感受一下这古镇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
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
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文化;空间布局;尺寸;风水; 大厝地处闽南泉州湾畔的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
现辖458个村(居、场),其中行政村433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安溪被称为“龙凤名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福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安溪的古文化中,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安溪古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分支。
安溪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
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建筑构件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吸收外来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建筑文化当中。
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佐证。
在这些古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应属大厝建筑。
它是古民居建筑的主要部分,遗存至今。
安溪大厝以土、木、石、砖为
“大厝式”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中轴,讲究对称,绝大多数为民屋,较富裕的人家则建“府第式”、
的民居,“三间张”、“五间张”或再加盖“护厝”,很少盖成楼板房。
不论是走路还是坐车从安溪的村落中经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红瓦屋面、红砖白石相映衬的屋宇,高啄的檐牙、长龙似的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一家家白石门廊,都镶满镏金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
精美的木雕和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的青石浮雕,青石透雕窗棂的红砖拼砌花墙,墙基柱础也尽是珍禽异兽、花草鱼虫浮雕,就连那檐部也缀满一出出白垩泥彩戏文塑像,使人大有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之感;登堂入室,则见雕梁画栋,“雕玉填以居楹,裁金壁以饰铛”,“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
不但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厅堂门屏窗饰尽都镂空雕花,而且一式是大红砖地,一式是石砌的庭阶栏杆,真可谓“朱门绮户”、“雕栏玉砌”。
身临其中,让人强烈的感受到:每一座“古大厝”,都是一件凝固着典雅华贵的时代精神之作品,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写成的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是一曲使人心感激荡的赞歌,是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一、安溪大厝的空间布局形式安溪大厝基本布局形式是中轴对称、以院为核心组织建筑群。
这种民居基本布局形式与北方的四合院有所相似,是一种向心围合式的群体布局方式。
根据主体建筑开间数的不同,闽南大厝一般分为“三间张”和“五间张”两种,即三开间和五开间之意。
而普遍的安溪大厝是“十间张”外加双护厝型大厝,所谓“十开间”,即大厝由十个开间和两个厅组成。
纵深方向则依院的层次的增加称为“两落大厝”、“三落大厝”直至“五落大厝”。
“十间张”大厝也叫“两落大厝”。
另外,主体建筑两侧常布置有纵向排列的辅助用房,称为“护厝”。
“十间张”的安溪大厝的第一进房屋称为“下落”,第二进称为“顶落”,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的厢房称为“榉头间”,一般用作书房或儿童房,也有叫“过水房”,根据风俗,叫法不一。
由顶落、下落及左右榉头间四部分围合起来的庭院称为“深井”(当地方言“深井”即天井),从而形成基本的四合院形态。
大门的前方位有一个用条石铺砌的场子,当地人称之为“门口埕”或“石埕”,它是早期民居为农事之用而遗留的布局,相当于如今公共建筑的“入口广场”。
在各个房间名称上,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原则,每个房间都有相应的称呼。
顶落中部的主厅叫做“上大厅”或“顶厅”,上大厅是家祠,设有祖宗牌位。
上大厅的东侧是上大房,旁侧是上房(也叫“边房”,地位稍次于上大房)。
下落隔着深井与顶落相对,中间与顶厅相对的是下落厅(也叫“下厅”),下厅起着门厅和过道的作用,下厅两侧的房间称为下照房(也叫“下照厅”),侧是角间,在所有房间中排行最小。
顶落及下落面向深井的部位都留有巷廊。
而由于深井尺寸增加不大,榉头间前留出一宽阔的廊道,称为“榉头口”。
两边护厝的纵向长度与中路建筑相等,二者之间是狭长的护厝
天井,也称为“小深井”,护厝前部面向前埕处各留出一独立入口,入口后是护厝的门厅,它连通纵向的廊道,廊道旁是六至七间护厝房,与下落相连者称“护厝头”(即护厝门厅),与顶落巷廊连接者称“亭仔头”,与顶落后部连接者称“护厝尾”。
从功能上看,中路建筑(主厝)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起居、活动用房,在形式上也具有主导作用,是建筑的主体,护厝主要供佣人居住及厨房、洗涤之用,护厝天井内常有水井,这一部分是建筑的辅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