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目录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29)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44)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57)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70)第六章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94)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112)中译本序言——对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
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
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22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创新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打破旧的均衡而又实现新的均衡主要来自内部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创新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
熊彼特在由创新波动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浪潮”的概念,即创新浪潮的后续反应,其特点是需求、物价和投资膨胀,投机行为急剧增加,并导致失误和过度投资。
由此说明了“纯模式”和资本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还认为,由于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多种周期。
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基本观点中,最基础的一点即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和发展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来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实际上强调了创新中应用的本源驱动和核心地位。
然而,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技术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随着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其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知识依赖性。
创新由易变难,逐渐成为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创新与应用间壁垒的形成。
创新在研究领域产生,随后在经过一个时间过程后在应用领域得到接受和采纳,这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更熟悉的创新扩散模式。
在创新扩散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在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受创新本身特性、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创新采纳率和扩散网络形成的诸多因素。
《经济发展理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技术进步间接加速了商业模式的范式转变,新的要素被发现,并被重新组合,从而滋生出创新,创新驱动商 业活动兴盛不衰,商业兴盛带来人民富足,国家强大。
人们常常将货物按“位次”来分类,依其离最终消费行为的距离而定。这个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 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银行家运用信用贷款使新组 合的实现成为可能,他好像是以社会的名义授权人们去组成这种新的组合。
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资本 货币市场
(一)外部因素 (二)周期,趋势,均衡,增长,创新 (三)繁荣与萧条 (四) “三种周期”体系 (五)一个研究规划
三至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至十画 十一至十二画 十三至十八画
精彩摘录
这是《经济发展理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癸未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一位有深远影 响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但他并非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但由于早期参加过庞巴维克的研讨班,其 学术主张可以看得到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节是 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都认 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
经济发展理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资本主义 企业家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篇一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经济发展的理论能有多有趣?结果一读进去,哎呀妈呀,根本停不下来!熊彼特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经济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图表,可在熊彼特这儿,创新就像是给经济这台大机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它能活力满满地运转。
我觉得吧,咱们生活中的很多变化,比如说新的手机不断出现,新的购物方式层出不穷,这可不就是创新带来的嘛!就像那个网上购物,以前谁能想到坐在家里就能买遍全世界的东西?这难道不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活生生的例子吗?不过呢,我也在想,创新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可能有时候一个好点子就能改变一切,但要把这个点子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得需要多少努力和勇气啊!比如说,一个创业者有了个超级棒的想法,要搞个新的软件,可资金从哪儿来?技术难题怎么解决?市场会不会接受?这一连串的问题,想想都让人头大。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成为那个有创新精神的人吗?也许能,也许不能,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哇塞,读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经济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熊彼特提出的那些观点,真的是让我又惊又喜。
他说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平稳增长,而是由创新驱动的跳跃式进步,这难道不是很有道理吗?想想看,咱们现在的生活和几十年前相比,那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以前谁能想到出门不用带钱包,一个手机就能搞定所有支付?这就是创新带来的经济发展啊!但我又在想,创新真的是那么容易的吗?也许对于那些天才的企业家来说,想出一个新点子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想不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创新想法。
而且,就算有了创新的想法,要把它变成现实,那得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啊!资金、技术、人才,哪一样缺了都不行。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篇一: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08级产业经济学专业张磊108020205004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s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
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
熊彼特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熊彼特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熊彼特认为,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经济思想史笔记

经济思想史笔记(未完善)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英国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马歇尔完成了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芝加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仰和捍卫,为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西方,人们常说经济是古老的,但经济学却是年轻的科学。
这显然是因为他们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视为经济学家的缘故,这里的经济学专指既之后形成的现代经济学。
一、古典体系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
从英国的配第到法国的魁奈,从斯密到萨伊,从李嘉图到瓦尔拉,从屠能到西尼尔,从格森到古诺等等。
而在1750-18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又成了近代的“经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熊彼特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
(从熊的《经济分析史》里找到的)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包括象马尔萨斯等这样富有争议性的经济学家。
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后人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体系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争论的。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评价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在“古典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李嘉图的经济学是否继承了斯密的“体系”?首先,我们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学”一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古典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
我所看到的许多文献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时都提到斯密在《国富论》第4卷的导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
02商业革命

四、商业革命的影响
• 社会人口结构:中产阶级崛起
“中产阶级就是指商人、金融家、工 业家、城市富人、资产阶级。”这一阶级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向上通过努力可以融 于贵族等级,向下则可以跌入贫穷的劳动 者阶层,这样就导致社会等级界线模糊。 而对于社会各阶层来说,知识、才能、财 富、机遇比等级更重要,人们只有通过努 力才能走出困境或维持荣耀。
二、商业革命的条件
• 市场和贸易规模:全球化
新大陆的发现使原有的市场空 间迅速扩大,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 贸易,从而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并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 市场环境。
三、商业革命的表现
• 农业的商业化发展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构成了农业商 业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生产出现了变革, 在农业中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获利为 目的的商业化原则逐渐确立。农业开始 采用专业化经营的方式,农业生产率也 得到了提高。而土地开始作为商品进行 交易是农业商业化的重要标志。
五、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重商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政策特点
重商主义是对农耕世界“重农抑商” 传统思想的否定,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 利益的经济学说。在早期,重商主义者 视货物出口为本国财富的源泉,把政府 对经济的干预看作是国际商战中取胜的 后盾,因此其采取的是直接控制货币运 动的行政手段。
五、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三、商业革命的表现
• 商业贸易繁荣
在欧洲,商业贸易比较繁荣的四大 区域是:(1)地中海区;(2)中欧贸 易区;(3)波罗的海贸易区;(4)从 直布罗陀海峡延伸到英吉利海峡的大西 洋沿岸地区,其中面向亚洲和美洲的跨 洋贸易是声势最大的。商业贸易的繁荣 为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提 供了驱动力。
一、商业革命的含义
• 商业革命是指,随着15世纪新航 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显著扩展, 扩展到了亚洲、西半球和非洲, 以及这种扩展在欧洲和欧洲以外 地区产生的所有影响。
《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

《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第一篇:《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卷第三编1790至1870第三章知识背景1.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其哲学·当我们转向一个时期的哲**流,以便发现社会科学的哲学渊源——如果有的话——时,我们对于下述命题的真实性就会更加深信不疑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决不能依据一个由许多彼此一致的思想或信仰所组成的单一体系去加以说明的。
[49页]3.社会学与政治科学:环境决定论(b)历史学家的政府与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真正是社会学的、即不是思辨的理论简要地包含在《共产党宣言》中;在那里一简洁的句子把它概括为:政府是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一个委员会(译者按:《共产党宣言》原文为“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因此,没有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东西——国家本身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就已经死亡了:这个命题由列宁拾起来,并大加强调。
关于这种国家和政治理论所应当说的,不可能都在这里说完。
那个核心句子当然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的真理。
但它间接地暗示了比那个片面真理更为重要的某种东西,即这样的想法:国家(政府,政治家和官僚)不是一种应当对它加以哲理化或崇拜的东西,而是一种应当对它来进行现实分析的东西,就像我们分析例如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那样。
[89页]4.进化论(e)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的根本的信仰和态度,不是任何书籍的力量所能造成或动摇的;特别是,我不认为任何有教养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信仰由于阅读达尔文而被摧毁,只要那个人还有可以被摧毁的任何信仰的话。
[107页] ·我说的是有教养的人,因为对于在解释和批评方面缺乏防御手段的那种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来说,情形就会两样。
然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可以躲藏在权威的背后。
[107页]6.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b)无政府主义·要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不会有任何困难:当劳工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仍然有人真诚地相信工人阶级的穷困、无助和受挫,对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便是“思想意识的凝固化”。
论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对斯密与《国富论》的偏见

的 相 似之 处 。甚 至他 们 的社 会 背 景 和 地 位 也 有 些 相 似 。 他 们 的 生 活 以及 受 各 自职 业 的影 响 而 对 事 物 采 取 的 态 度 , 样 也 有 同
相 似 之处 , 管 同仅 担 任 过 下 级 官 吏 因而 毫 无 创 造 机 会 的斯 密 相 比 , 卡 里 亚 主 要 是 公 职 人 员 , 同 仅 教 过 两 年 书 的 贝 卡 里 尽 贝 而 亚相 比 , 密 主 要 是 教 授 。两 人 都 是 普通 人所 望 尘莫 及 的广 阔 知 识 领域 的 主 宰 。 贝 卡 里 亚 也 许 比 斯 密 懂 得 更 多 数 学 , 斯 密 斯 但
投 入 的 劳 动量 造 成 的 , 无 论 如 何 是 理 解 斯 密 成 功 奥 秘 的 一 条 重 要 线 索 o] 1) 这 [( 1P7 5 这 完 全不 是一 种 客 观 的对 比评 点 , 的 天 赋 的 高 低 是 我 们 无 法 测 量 的 。若 从 著 作 的影 响 看 ,公 共 经 济 学 要 义 》 能 同 人 《 不
利 亚 的 比较 和 《 富论 》 济 思 想 的述 评 上 。 分 析 与 整 理 这 些 偏 见 , 以 发 现 熊彼 特 对 英 国经 济 学 界 居 高 自傲 的 反 国 经 可 感 立 场 , 致 了偏 见 的 发 生 。 导
[ 键 词 ] 斯 密 ; 富论 ; 卡 利 亚 ; 工 理 论 关 国 贝 分 [ 者 简 介] 向仁 康 ( 96 , , 东 海 洋 大 学讲 师 , 南 财 经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2 1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经 济 作 17 一) 男 广 西 0 0级 主
性 劳 动 的 效 率 提 高 显 然 也 能 增 加 财 富 。那 么 劳 动 生 产 率 又 靠 什 么 提 高 呢 ?斯 密 给 予 明确 的 答 案 是 分 工 。他 说 ,在 一 个 政 治 “ 修 明 的社 会 里 , 成 普 及 到 最下 层 人 民 的 那种 普遍 富 裕 情 况 的 , 各 行 各 业 的 产 量 由 于 分 工 而 大 增 。各 劳 动 者 , 自身 所 需 造 是 除 数 的 以 外 , 有 大 量 产 物 可 以 出卖 ; 时 , 为一 切 其 他 劳 动 者 的 处 境 相 同 , 个 人 都 能 以 自身 生 产 的 大 量 产 物 , 得 其 他 劳 还 同 因 各 换 动 者 生 产 的 大 量 产 物 , 言之 , 能 换 得 其 他 劳 动 者 大 量 产 物 的 价 格 。 别 人 所 需 的 物 品 , 能 与 以 充 分 供 给 ; 自身 所 需 的 , 换 都 他 他 别 人 亦 能 与 以 充 分 供 给 。于 是 , 会 各 阶级 普 遍 富裕 。【( 分 工 又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呢 ?斯 密 关 于 扣 针 生 产 的 社 ”2 ¨ ” 例子 , 只要 是 读 过 《 富 论 》 国 的读 者 都 会 受 到深 深 的震 撼 。斯 密 还 不 满 足 案 例 的 说 明 , 同样 上 升 到 理 论 的 高 度 , 了 以 下 三 点 : 谈
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读书笔记

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读书笔记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读书笔记《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一书是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的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论述了现代国家的税收制度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本书进行阐述和评价,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观点和分析。
首先,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如何负担其支出。
布坎南认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取决于税收制度。
如果税收制度不够公正、透明和有效,就会导致政府的财政困境和社会的不满情绪。
这一观点在当前的很多国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还探讨了国家的权力和限制。
布坎南主张,国家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确保政府不会滥用其权力和剥夺公民的权利。
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专制型政府中。
国家的权力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扩张,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
第三,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还强调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作用。
布坎南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和财富,而政府的干预可能会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导致经济不稳定和财富的集中。
这一观点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
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失业、通货膨胀等。
最后,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还探讨了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认为,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可能会受到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
这些集团可能会通过游说、贿赂等手段来影响政府决策,导致政策的偏向和失衡。
这一观点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中仍然是非常现实的。
综上所述,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济学作品,对当前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者可以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评价,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观点和分析,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书报告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书报告阅读完经济分析史第一卷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果然要多读书,读好书。
这本书不愧是大家之作,不仅内容相当丰富、涉猎颇广,囊括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史学和哲学;而且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暂且抛开这些见解是对是错,都足以让我对熊彼特肃然起敬——学识渊博,不人云亦云,洞察力卓越、看问题比较公正客观,求真务实。
该书大大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除了对我较为熟悉的经济学教材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之外,还了解了另外一些或多或少对经济分析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著作,快速阅读不是不可以,但效果欠佳。
由于我平时看的经济类书籍比较少,对于本书中很多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观点都不甚了解,想要快速阅读无疑是走马观花,因此我读的比较慢,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就去查阅相关资料,尽管如此,想要对经济分析史有更加深刻和透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时间的话还应该阅读一下与该书内容有关的书籍,比如熊彼特在小字部分中提到的一些著作。
熊彼特研究经济学非常注重经济史,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认为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以及个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认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
熊彼特总是试图把不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分析工具的产生和运用,与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背景联系起来。
强调追根溯源,查明来龙去脉,重考据和历史事实,治学严谨,注解详明。
对于本书中涉及的某人、某事、某种著述、某种学说、某种分析方法或分析工具,熊彼特无不力求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旁征博引,阐述清楚,并加以必要的评论。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时代的产物,事物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由外部影响引起的。
熊彼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只是帮助了事物的发展并提供了工具,并没有决定经院学者的意识和行为。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
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
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
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
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
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这本书,果然斩获非常大。
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存有了一些代莱认知:小至国家的经济,比如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不利,对谁存有弊;英国当年为啥必须搞出圈地运动;大至个人经济,比如说我的工资就是如何被制订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见解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People face tradeoffs.人们遭遇权衡权衡。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
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要大家必须都存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性欲很多,能够获得满足用户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
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篇一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可真是给我带来了不少冲击和思考。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
熊彼特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社会。
比如说,智能手机的出现,那可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创新嘛!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我们能享受到现在这么便捷的生活吗?不过呢,我觉得他的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说,他可能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创新作用,那普通劳动者就不重要啦?我觉得可能在经济发展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只看那些站在前面的人。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经济的秘密;时而又困惑,觉得有些观点不太好理解。
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不知道啥时候能走出来。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思考自己在这个大经济环境中的位置。
我不禁问自己:我能为经济发展做点啥创新的事儿呢?篇二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我这脑子真是像被炸开了锅一样!你们说,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是不是真的能解释一切经济发展的现象?我觉得吧,可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说,他说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关键,那万一企业家创新失败了呢?是不是就阻碍经济发展啦?还有啊,他讲的那个“创造性破坏”,可真是够大胆的想法!新的东西出来把旧的淘汰掉,这听起来有点残酷,是不?但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就像电商的兴起,把好多实体店给整得够呛,可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啊!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会儿觉得自己懂了,牛得不行;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啥也没明白,沮丧得要死。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我就在想,咱们生活中的那些经济现象,是不是都能用他的理论来解释?比如房价为啥一直涨?股票为啥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也许能,也许不能。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经济发展理论》读书报告一、主题综述熊彼特在本书中首次确立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以及创新理论。
第一章,熊彼特用“循环之流”描述了静态经济的本质。
他指出经济发展是人类近代最重要的现象,而导致这个现象最根本的两个因素,也是循环之流中不存在——至少是无足轻重的——两个因素,正是企业家和信贷。
他理清了常人对发展的种种含糊认识,认为经济发展专指经济体系自发而不连续的变化,也就是由企业家在信贷的帮助下,实施新组合带来的变化。
熊彼特在这两个领域大有斩获,一举奠定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
关于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简单的发明或技术革新,而是有着更宽广的内涵,体现在欲望、产品、满足方式及市场诸方面,并且从本质上说是将现有资源用于新的组合。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
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
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熊彼特还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并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经济发展理论》面世于一战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体系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其核心内容“创新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依旧强劲,弥久如新。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经济组合与技术组合各有侧重。
前者侧重于现存的需求及满足手段,后者侧重于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尽管如此,两者并不矛盾。
马原 熊彼得《经济分析史》

读熊彼得《经济分析史》有感摘要:通过回顾熊彼得关于经济分析史的研究思想,界定经济分析史研究的范围包括科学经济学历史演变中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基本的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充分借鉴科学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熊彼得的经济思想史观和研究方法论。
本文还学习了熊彼得的经济创新理论,并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主体、动力、决定因素;还提出了熊彼得思想对当代的启示作用,在面对当今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新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以及特殊辩护和价值判断之间关系的把握上对当前经济学的研究依然激动人心。
关键词:熊彼得;经济分析史;经济思想史观;研究方法论;创新理论;当代启示1 引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oseph A lois Schum peter,1883—1950)是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史家。
自1914年出版《经济学说与方法史略》后便获得广泛赞誉,而在其生命最后的九年所致力编写而尚未彻底完成的巨著《经济分析史》是他力图修订和增补《经济学说与方法史略》的结果[1]。
《经济分析史》是熊彼得著作中受到西方经济学界最普遍赞誉的著作,可谓其一生研究的结晶。
《经济分析史》开创性地论述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
1942年,在他生前最后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仍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综合表述了在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思想。
由于其思想过于异端,加之时代的局限,熊彼得的经济创新理论在生前并没有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成为国际竞争中决定成败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的关键。
因此,回顾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并从中得以启示对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
《经济分析史》无疑是经济思想史领域中的经典,它为我们的经济思想史及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深刻的现实启迪。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
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
熊彼特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熊彼特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
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
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
“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篇一: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08级产业经济学专业张磊108020205004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s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
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
熊彼特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熊彼特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熊彼特认为,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第一篇: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垄断竞争理论》读书笔记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爱德华·张伯伦开创性的理论——垄断竞争理论。
读完这本书,我也一直试图在生活中找到了针对这个理论的例子,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爱德华·张伯伦在本书中表达了他这样的一种认识:现实市场的大部分价格是由垄断力量和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的。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具有启发性的混合理论来研究价格体系。
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分析技术独具特色,既有别于过往人们熟悉的垄断理论和竞争理论,也有别于两者之间任何一种的简单的折中。
说到垄断竞争与垄断的区别,张伯伦认为,如果说一个行业中的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产品品种的垄断,并不是说该行业被垄断了。
相反,在该行业内部可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当然不是纯粹竞争理论所描述的那种竞争,因为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垄断,因而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对替代品的竞争。
当说到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区别,张伯伦这样认为:垄断的普通意义是对供给的控制,因而同时也就控制了价格;纯粹竞争则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程度的这种控制。
这是因为纯粹竞争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产品是同质的,没有差别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在品质、包装、销售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商品的差异使得每一个生产者对他自己的商品都有一定的垄断权,但是这些商品或多或少都有替代品存在,再加上消费者的自身偏好的不确定性,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明显肯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企业们组成的市场并不是纯粹竞争,而是垄断竞争。
关于他对垄断竞争这种定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
这个暑假我去了埃及做国际志愿者,在开罗我们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售卖埃及纪念品的市场——哈里里市场。
市场里有着许多店铺都在出售不同的纪念品,其中最多的便是小件的雕塑。
虽然每个店铺都卖雕塑,但是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例如有木刻,有石刻,也有金属刻成的。
《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86cf0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5.png)
《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著,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对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熊彼特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他指出,企业家通过创新,将新技术引入经济体系,从而引发经济变革。
这一观点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提到:“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创新的历史。
”这一论断深刻地指出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事实上,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推动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崛起则催生了数字经济。
此外,熊彼特还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推动了经济的不断进步。
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存在,新技术才能得以迅速应用和推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书中写道:“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灵魂,他们的创新和风险承受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这一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正如硅谷的成功得益于无数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他们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繁荣。
在书中,熊彼特还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如保守主义、短视行为等。
他认为,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克服这些障碍,积极推动创新和改革。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想让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和推动变革。
```第二篇范文《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读后感——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审视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本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动力的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卷第三编1790至1870第三章知识背景1.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其哲学·当我们转向一个时期的哲学潮流,以便发现社会科学的哲学渊源——如果有的话——时,我们对于下述命题的真实性就会更加深信不疑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决不能依据一个由许多彼此一致的思想或信仰所组成的单一体系去加以说明的。
[49页]3.社会学与政治科学:环境决定论(b)历史学家的政府与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真正是社会学的、即不是思辨的理论简要地包含在《共产党宣言》中;在那里一简洁的句子把它概括为:政府是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一个委员会(译者按:《共产党宣言》原文为“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因此,没有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东西——国家本身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就已经死亡了:这个命题由列宁拾起来,并大加强调。
关于这种国家和政治理论所应当说的,不可能都在这里说完。
那个核心句子当然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的真理。
但它间接地暗示了比那个片面真理更为重要的某种东西,即这样的想法:国家(政府,政治家和官僚)不是一种应当对它加以哲理化或崇拜的东西,而是一种应当对它来进行现实分析的东西,就像我们分析例如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那样。
[89页]4.进化论(e)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的根本的信仰和态度,不是任何书籍的力量所能造成或动摇的;特别是,我不认为任何有教养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信仰由于阅读达尔文而被摧毁,只要那个人还有可以被摧毁的任何信仰的话。
[107页]·我说的是有教养的人,因为对于在解释和批评方面缺乏防御手段的那种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来说,情形就会两样。
然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可以躲藏在权威的背后。
[107页]6.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b)无政府主义·要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不会有任何困难:当劳工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仍然有人真诚地相信工人阶级的穷困、无助和受挫,对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便是“思想意识的凝固化”。
考察一下那些精心的论证,只会加强这种诊断。
但是,这种凝固了的思想意识,可以满足人们内心的强烈欲望,因而拼命努力为自己辩护。
[131页]第四章部队的检阅2.李嘉图派·繁忙而注重实际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哲学的。
[150页]·我认为李嘉图没有读过多少历史著作。
但我指的不是这一点。
他的问题,和我的美国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颇为类似,大量历史材料被填鸭式地塞进了他们的脑袋。
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他们缺乏历史感,这是不论多少事实的研究都不能提供的。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把他们变成理论家要比把他们变成经济学家容易得多。
[151页]4.法国·两人都是可钦佩的,他们总是毫不妥协地主张他们所认为的他们国家应采取的正确方针!但是,尽管我们在夏尔·迪努瓦埃的《论劳工自由》(1845 年)一书中可以看到真正的才气和强有力的道理结合在了一起,但我们却不能把它列为一种科学成就。
就连社会主义者也会同意以下看法:迪努瓦埃的每一句话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都是用来达到某种“辩护”目的的。
但我们自己的判断却不是基于这一点。
假如是那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就得把同样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所有社会主义著作一律排除在外。
这部著作不论是对于我们的知识还是对于我们对事实的掌握均无所增益。
J.G.库塞尔-塞纽尔(1813—1892)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他的《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1858 年)、《论工商农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1855 年)以及《论银行业务的理论与实践》(1853 年)——只提提一个忙人的学术成果中的几个——是这种类型的著作的典范,并且也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即使我们不重视他所作的初步图解或他在名词术语上的某些不成功的革新(他把经济理论称为Plotology ,把应用经济学称为ergonomy),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着对于经济事务的透彻理解,这是从亲身的直接经验得来,而我们在现代文献中所如此感到缺乏的。
同时,我认为除了下面这一点之外,我们不能为他多作辩护。
他的著作是我们说过多次的一个真理的例证:做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是一回事,做一个理论家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193页]第五章普通经济学:一个截面2.范围与方法:经济学家认为自己在做什么(b)方法论·因为,“抽象性”虽然常常被用来反对一种论证,它也可以用来为它辩护。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并且在某些场合下是正当地——这样来挽救危险的局商:在某一抽象水乎上放弃某种(正在被争论的)学说,但保留说,在某种较高的抽象水平上这个学说是完全正确的。
[257页](c)这门科学和这门艺术·有名望的作家,只要认真注意过方法论上的根本问题,大都清楚地看到了并且非常强调关于是什么的论证和关于应当是什么的论证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强调经济学的“科学”和政策的“艺术”二者之间的区别。
但是如果认为他们的声明中含有这种区别在后来人们提出“价值判断”问题时所获得的那种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260页]4.经济过程的制度结构(c)国家和阶级·分析的发展日益有利于把纯粹的经济关系同与之在实际上有联系的其他东西清楚地区别开来。
在分析经济现象时,社会阶级结构以外的那些范畴,已经证明不仅在逻辑上更为今人满意,而且更为有用。
这并不包含对所研究的关系的任何有关的阶级斗争方面,或者仅仅是阶级方面,有忽视之意。
它所包含的只不过是:现实的一切不同方面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较大自由。
[277-278页]5.“古典的”经济过程图式(a)演员·企业家的职能在于把各个生产要素结合成为一个进行生产的有机体。
[283页]·既然许多现代经济学家也把承担风险包括在企业家的职能小,最好是立即指出反对这种看法的理由。
一旦我们认识到企业家的职能与资本家的职能不同,马上就会明白:当企业家使用自己的资本经营一个不成功的企业时,他是作为一个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蒙受损失的。
有人说,如果他是按固定利息率借人资本,那么不管经营结果如何,资本家都有权要求还本付息,而承担风险的乃是企业家。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人们通常是如何把经济问题与法律问题混淆在一起的。
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没有资金,那就显然是贷出款项的资本家蒙受损失,尽管他在法律上有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
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有钱可以用来偿还他的债务,那他也是一个资本家,而当企业破产时,他就是作为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企业家而遭受损失的。
[285页](b)生产要素·有时候,分析的任务会由于所要分析的问题的性质而变得困难起来——波动力学就是一个好例子。
有时候,困难不在于事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290页](c)模型·我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的一点是:这是解释经济过程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本不是由生活的实践所直接提示的[297页]……而且,这种解释只不过承认了以下无关紧要的事实:所消费的一切东西必须是以前生产出来的;或者说,不管任何时刻,社会总是依赖过去而生存,为将来而工作;或者说,原始资本永远包括在我们必须赖以开始的资料之中。
[298页]……任何有关生产和消费的分析如果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考虑到它们,那就是不完全的。
这是如此重要,以致对运用所讨论的这个观念的一切分析模式应当给予一个不同的标签。
[298页] ·迄今所建立的一切静态过程模型都是无障碍的。
[299页]·分析家是建立一个有障碍的模型还是建立一个无障碍的模型,这种抉择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分析上的便利与否的问题。
[300页]·仅仅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把研究同政治分离开来,或者是由于我们完全有理由地怀疑别人不能用一心忠实于真理的态度进行分析,才使得经济学家所作的上述抉择成为问题和党派争执,而在较为幸运的研究领域,这种抉择是不会使任何人感兴趣的。
[300页]第六章[普通经济学:纯理论][1.公理学。
西尼尔的四个公理][(b)二条公理:人口原理。
]·应当指出,有一种表面的观察特别有助于这种学说的流传:很明显,单个无产者家庭之所以贫穷和污秽,最明白的原因是子女过多。
一些人由此而推论说,如果所有的人都限制子女的数目,那么他们就都会更富有、更快乐,这是一种谬见,这种谬见可以使人们依据每个人都有随遇而安的倾向而推论说,如果让所有的人自行其是,他们就必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
[325页]·普通人可能会认为,出生率先在上层阶级中下降,然后在下层阶级中下降,先是在城市下降,然后在农村也下降,从而迅速接近人口不增也不减这一目标,应当能使担心着急的经济学家们放下心来了。
可是普通人这样想就证明了,他对经济学家是一无所知的。
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仍在玩弄马尔萨斯提供的玩具,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却已经在有滋有味地玩弄一个新玩具了。
既然不再能用未来(或现在)可怕的人口过剩来使自己担心着急并使别人打冷战,他们就又开始使自己和别人担心未来的世界无人居住了。
[329页]2.价值(a)李嘉图和马克思·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是一种劳动数量理论,而已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在李嘉图与马克思之间像T.汤普森这样的踏脚石,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许是最为彻底的劳动数量理论。
[347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
特别是它的中心概念,即绝对价值,同我们在哲学的某些部分所赋予这个词的意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350页]·但是,如果马克思把他的绝对价值概念称为别的什么东西,他无疑地就会避免许多混乱和无益的争论。
“价值”一词用来表示它的实际的分析意义决不是一个选择得很好的词。
但是如果选择一个不同的词,它的鼓动的魔力就会丧失。
还有,马克思可能想要同李嘉图的实际价值结合起来,而后音也同样容易引起误解。
[351页]·这一点也适用于马克思,他采取了同样的看法,而没有注意到他的剥削理论是以供给贺需求的作用为先觉条件。
[355页](b)劳动数量价值理论的反对者·供给与需求概念所适用的机制,与任何价值理论都不相矛盾,而且实际上是所有的价值理论所必需的。
[356页]5.资本(a)关于财富与收入的名词之争。
·在马克思的图式中,工人不出卖劳动(服务),而是出卖他们的劳动力。
就此而言,人们可以认为,这种安排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分析目的。
事实上,我们将看到,这种安排在他的剥削理论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
但是,与反对这种理论的其他理由完全无关,稍一思索即可看出,他的论证也能用劳动服务本身来叙述……他做了一个显然错误的关于事实的假定,他设想:“资本家”在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就任意决定这个工人应当工作多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