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

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
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

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

爱林

滇中六大湖泊犹如散落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颗珍珠,最为璀璨夺目的当数抚仙湖。抚仙湖位于省市境,宋朝国时代名罗伽湖,为罗伽部属地;明朝改名抚仙湖,相传有二仙并肩搭手屹立倒映湖中,又说玉山抚其上宛如仙人,故名。抚仙湖水深15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蓄水量20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优质淡水储备库。

一、抚仙湖地区的早期地质历史。现在抚仙湖周缘地貌为古生代、中生代古夷平面被抬升、错断,经河流切割改造而成的滇中地区高原、丘陵地形。其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最高点是位于境西北部的梁王山主峰海拔2820 米。最低点是南盘江与河交汇处海拔1292米。

在不同的地质时代,抚仙湖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天壤之别,但它们都孕育了纷繁的生命。

由于地质构造的因素,省围出露了自25亿年以来的地层,使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能够破解25亿年以来乃至全球生命的发源和进化历史。

25亿年前,处在深海之中,只有藻类在这里生活,它们形成海洋草原,死后与海底火山喷发物一起形成一套深海相火山-复理石沉积构造。

17亿年前,发生造山运动,形成滇中坚硬古陆核,但仍为海洋覆盖。

9亿年前和7亿年前,发生了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使变成了浅海环

境,形成了最古老的岩层基底,沿红河-洱海-金沙江以东,南盘江以北广区形成了古陆和陆表海交替出现的格局。在澄江县城北部形成紫红色粗砂岩就是澄江运动时期古陆留下的风化产物,其中形成的铜矿床为抚仙湖地区的古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两个运动之后,出现了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磷元素富集,并在海洋里形成磷矿沉积,磷矿里保存了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形成了具有矿化外壳的小壳化石。磷元素的富集为生命大爆发创造了条件。

5.3亿年前后,抚仙湖地区地表环境发生了巨变,海洋中的生命形式也发生了巨变,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第一批后生动物出生在海洋里,它们包含了现今地球上所有动物的先祖,取代了藻类世界,开创了统治地球的历史。地球的生命发展史由此改变,最原始脊椎动物虫、鱼等出现在海洋里,使智慧生命——人类的起源成为可能。澄江帽天山记录了当时生命发展史和地质发展史。科学家对采自澄江帽天山和的岩石样品的古地磁测定,澄江一带位于南纬11.3。,是古陆环绕的浅海区域,西部逶迤着位于现今宁蒗—永胜——易门—石屏一带的川滇(康滇)古陆,位于川滇古陆的海陆交汇处,东部横亘着长椭圆状孤立的牛首山古岛,其周缘以-罗平-丘北-开远界定。由此组成的滇东海盆呈向北口的喇叭形:南有峡口接海域;北与上扬子广海相连。这块浅海既有古岛屏障保护,形成相对稳定、有利的生态环境,又有潮口相通,接受深海营养和富氧海水补充,海水清澈透明,气候温暖,水深不超过100米,特殊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由于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信风区,是热带风暴活动的中心区。台风能形成能量巨大的螺旋状气旋,引起高达10米的风暴潮,同时,还可引起波高数十米、波长数百米到千米的风暴浪,可波及到200米的海洋深处。强风暴和降水把海岸风化物推卷入

浅海区,经过短距离斜坡滑动后,加速成喷涌而下的泥流,动物先祖们被活埋,扭曲的奇虾、鱼化石,见证了当时的生命不屈的历史。

5.2亿年至3.8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至泥盆纪早期,古抚仙湖地区隆

起成陆地,存在广泛的古风化壳。

3.8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晚期至3.6亿年前的石炭纪早期,陆地下沉,变成浅海,随之水逐渐变浅,海湾逐渐堰塞,成为陆地。3.6-2.5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抚仙湖地区海陆交汇,在距此不远的陆良、师宗、富源一带,陆地上生长有大量的植物,它们死亡后,留下大量的煤矿。古滇中海中生活着腕足、珊瑚、海百合、菊石等各种海洋动物。同时,动物已到陆地上大量繁殖。二叠纪早期抚仙湖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发生火山喷发,留下大量玄武岩。

2.5亿年前的三叠纪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滇中地区最后一次从海底升起,抚仙湖地区湖泊交错,水草丰美,山峰低矮,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大量繁衍,离抚仙湖边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的天头山恐龙化石群,华宁、江川的恐龙化石见证了当时的“人丁兴旺”景象。

二、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

1、抚仙湖的形成

自6500 万年的新生代以来,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致使整个区域持续抬升,处于海洋中的滇西一带也已由海变成陆地,滇中地区逐步变成高原。滇中地区位于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小江断裂带的影响,这片高原呈南北向断裂凹陷,在滇中沉积盆地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古滇中海。340 万年前,地质学上的新生代晚第三纪,发生了新构造运动,断裂加深,滇池、抚仙湖和阳宗海逐步分离。

地质学上的古滇池,与高原的九大湖泊一样,从北向南流。经晋宁县

西南部与市交界的刺桐关入红河,属红河水系。随着海拔升高和断裂加深,下沉至海拔1900米以下,大大低于刺桐关的海拔1940米。40米的高差,足以使滇池水改道向西,倾泻形成倒喇叭口的河;遇高山阻挡后转北,形成河面尚宽的螳螂川;再往后水流减少,袭夺掌鸠河,形成河面窄于螳螂川的普渡河,流入金沙江。经过漫长岁月,滇池出流归于长江水系。

大约在320万年前,由于地壁式断陷而形成古抚仙湖,湖面比现在高出100~140米,北抵梁王山,南达路居镇以南,西沿牛摩衬古通道与星云湖连成一体,面积超过350平方公里。大约在公元前12000年之后,湖周山体持续抬升,湖盆深陷,湖水不断加深,形成现在的深水湖泊,星云湖随之分离成为抚仙湖上游湖泊。出水河流改道向东,流入南盘江,最终归于珠江水系。湖泊量的鱼类,使得刚刚脱离森林生活并不断进行迁移、寻找家园的古人类在抚仙湖畔定居下来,开创了具有渔文化特色的古滇文化。

2、抚仙湖的特点

抚仙湖地质地貌抚仙湖位于省市境,居滇中盆地中心,市东南60km 处,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属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位于滇中湖群五大湖泊(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和滇池)的中心部位,与滇池、杞麓湖、阳宗海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7、18、27km, 南部有2.5km长的隔河与星云湖相通。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2° 39’ ~103°0北纬24° 13’ ~24°4抚仙湖片区不仅位于省中部地带,而且也处于、、三大城市和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的中心,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抚仙湖流域属滇中红土高原湖盆区,以高原地貌为主,由于受构造盆地影响,区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湖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与澄江坝子相连,湖面形似葫芦状,南北向发育,中间窄,两端

宽,北端宽而深,南部窄而浅,北部最宽处11.5km,中段最窄为

3.2km,平均宽度6.78km。

地质构造上,抚仙湖属断陷构造湖盆,按照地质构造和地形的特征及

其形成因素,湖区地貌大致分为构造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小江断裂带

自巧家至汤丹和附近分成两支,东支经宜良至南盘江,西支则经阳宗海、抚仙湖至通海。抚仙湖湖盆四周出露的地层按岩性主要有三大类:

(1)以埃迪卡拉纪、泥盆纪、二叠纪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于东岸,北、西岸有少量分布,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60%。(2)以前寒武

纪红砂岩、侏罗纪紫红色粉砂岩及寒武纪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分布于北、东、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40%,多冲沟破箐,岩石易风化,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3)二叠系火山喷发玄武岩分布面积约55 km2。

抚仙湖沿湖地层以二叠纪灰岩为主,其次为不同时代的砂页岩和二叠系玄武岩。湖区泉水和溶洞分布广泛,这些泉水和溶洞多为抚仙湖地下水的补给水源。

抚仙湖东西两岸山势陡峭,呈北东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区最高

点为梁王山,海拔高2820 m。山脉经东虎山(2628 m)、黑汉山(2494 m)、谷堆山(2648 m)、老君山(2319 m)等一系列山由北向南东延伸,形成金沙江水系(滇池)与珠江水系(抚仙湖、星云湖)的分水岭,这些

山脉象一道屏

障,屹立在抚仙湖西岸。

抚仙湖东岸,由梁王山余脉经献饭山(2274 m)、东鸡哨(2065 m)、老祖右头(2144.2 m)、标杆山(2195.1 m),过河后,再经子弹山(2386 m)、阴登山(2381 m)、磨豆山(2663.1 m)—直由北向南延伸至马(2469 m),这一南北走向的山脉与抚仙湖西岸的分水岭平行,它是抚仙湖东岸的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