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21425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e.png)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技法的学术性文章。
文章通过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学传统、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先秦两汉的萌芽阶段,到唐宋元明清的鼎盛时期,再到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古代小说在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等方面的独特技法,分析这些技法是如何在小说中得以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还将关注古代小说在文学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与小说技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是一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技法的文章,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概述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自古以来,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小说技法,这些技法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注重情节的铺陈与展开,讲究起承转合,使得故事线索紧凑有序。
同时,小说家们还善于运用悬念、伏笔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在人物塑造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强调人物的性格化和个性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中国古代小说还擅长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在叙事视角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者们既可以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不同层面。
《莺莺传》叙事研究
![《莺莺传》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ac10db89eb172ded63b7a6.png)
第23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12月Vol.23No.4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Dec.2016收稿日期:2016-09-19.作者简介:唐榕骏(1993-),女,黑龙江大庆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莺莺传》叙事研究唐榕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摘要:元稹的唐传奇名作《莺莺传》以其极具艺术魅力的叙事手法影响深远,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光彩。
谨从叙事学角度对《莺莺传》的创作技巧作以分析阐述,并结合《莺莺传》的文本内容提出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亲则缓、疏则急的叙事时间;曲折缜密的叙事情节;可做“心媒”的叙事语言;可发展的叙事留白五个方面的观点总结。
关键词:莺莺传;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情节;叙事语言;叙事留白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唐人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影响之深广在唐人小说中少有匹敌。
自产生以后,李绅《莺莺歌》等文人的唱和之作不胜枚举,宋元以降改编成民间说唱文学和戏曲的作品不下几十种,在谭正璧先生和谭寻先生的《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1]中已查的其他据《莺莺传》衍生而来的作品也已达二十八种之多。
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作品中,乃至中国小说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莺莺传》作为一篇不干志怪猎奇、不涉宏大历史事件的才子佳人题材小说,篇幅不长,内容有限,却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文学影响,与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成熟叙事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莺莺传》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情节和叙事语言、叙事留白五个方面分别作以分析阐述,以揭示其吸引后人不断去阅读寻味并生发新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莺莺传》托名为“传”,由史传文学脱胎而出,却没有因袭单一全知视角,而是采取极富变化的流动性视角,除在聚焦下作为作者的元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还有内在聚焦下的张生、莺莺等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更有作为小说人物的元稹及杨巨源等人的嘉宾视角,小说中的每一种叙事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性,下面便对小说中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作以简单阐述。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f0daf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3.png)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讲中国古代小说概述一、小说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小说?小说,文学体裁之一。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2)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小说必须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3)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小说可以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要素。
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情节”,而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环境”。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具有思想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古代小说发展概况1。
“小说”名称的形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
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
修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
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
“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2.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氏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
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7ba8360912a21614792922.png)
通过说书人语气传达给读者故事情节的下一 步进展 , 中国古代小说 中是最为常见 的一种方 在 式, 辐射 了绝大部分作品。话本小说 的人话 中, 很 多都存在先验性叙事的成分。话本的人话要么是
一
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必定是与正文有关 的, 或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往往存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名号这些人物名号通过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表达出不同层面的含义使人物名号不再单纯地仅仅代表某个人物形象而是超出了人物名号的符号意好闲金瓶梅等等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倾向
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坛
2 1年第3 0 1 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 的元叙事成分主要体现在说书人语 气在叙事 中的出现。说书人语气尽管非常明显 , 但是不作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存在。在 中
国古代小说 中, 作者在叙述时是不主动承认虚构
收稿 日 :2 1 5 2 期 0 卜O — 5 作者简介 :孔庆庆 (92 18一),山东曲阜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 文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 小说 。
先验性叙事在中国古代小说 中有多种表现形 式, 作者通过说 书人语气 、 人物 的言行 、 人物的姓 名 或者别 号 、 节 的设置 、 情 以及一 些辅 助 陛道 具 的 使用来暗示给读者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
物 的某种 结局 。
不直接叙述 出未来故事情节 , 而是给读者一种 暗 示, 读者接受到这种暗示之后 , 当时并不见得就会 肯定故事会像作 品中暗示的那样 发展 , 但是也会 产生某种不 同程度 的预感 。在阅读到作品的后面 部分 , 知道 了故事 的具体结 局之后 , 方才恍然大 悟, 回想作品前面部分所给出的暗示 , 知晓果然如 此。先验性叙事之 中还存 在元叙事 的成分 , 但又 不等 同于元叙 事。元叙事也叫元 虚构 , 它是作者 自觉暴露虚构过程 的一种叙事方式。元叙事将作 者赤裸裸地暴 露于作 品中, 成为小说 中的一个人
古代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19b0e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1.png)
古代小说研究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古代小说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些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相比,小说更加注重叙事和情节的发展。
它通过构建复杂的情节和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因此,古代小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作品内涵的解读。
古代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意象运用的分析,试图解读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的内涵,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另外,古代小说研究还涉及到作品的流传和影响。
古代小说作为文学作品,需要通过手抄、刻印和印刷等方式才能流传至今。
因此,对古代小说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书籍的文献学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小说版本的比较和校勘,试图恢复原作的真实面貌。
此外,古代小说的影响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古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西游记》到《水浒传》,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古代小说的流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古代小说研究还需要关注作品的阅读和接受。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需要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研究古代小说的阅读史和接受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作品的影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小说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和接受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受众群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渊源论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渊源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39440802020740be1e9b21.png)
改 善 。文字 的发 明 大大 提 高 了人 们 的叙 事 能 力 , 人 们先 是 “画Jk ̄t,,造 书 契 ”进 行 叙 事 ,后 来 又 有 甲骨 卜辞 、青 铜 铭文 等 叙 事 样 式 。不 仅 可 以叙 述 以前 发生 的事情 ,而 且还 可 以通过 占 卜、梦幻 等形 式 叙 述将来 可 能发 生 的事 。叙 事 能力 的发 展和文
限于语 言 ,也 可 以是 文 字 、绘 画 、音 乐 等 形 式 。文 学 叙 事 乃 是 诸 种 叙 事 形 式 中 比较 高 级 的 一 种 。 “所谓 文 学 叙 事 ,它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讲 述 、记 载 之 处 ,在 于它 不但 是充 满感 情色 彩 的 ,也不 但 是讲求 辞 章 藻饰 之美 的 ,关 键 是 在 于它 的叙 述 常 常 需要 突破 实事 的 限制而进 入 虚构之 境 。文学 叙 事不仅 要 求 把一桩 实 事 以生 动 凝 练 、富于 激 情 的笔 调记
却 不 是天 生 的。 因为叙 事乃是 一 种 比较 高 的思维 年 间 ,仍 然有 人 以史 学 的叙 事标 准 来 要 求 文学 叙
活动 ,“讲 述 ”是 叙 事 的核 心 行 为 。叙 事 ,最 简 单 事 。神话 历史 化 的进 程 阻 碍 了叙 事 文 学 的发 展 ,
的意 思也就 是 有次序 地讲 述事 件 。讲述 的方式不 其结 果 就 是 :“受 到 压 抑 的艺 术 想 象 力 叙 事 能 力
关键词 : 古代小说叙事;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抒情传统 ;叙事渊源
小说 是人 的叙 事思维 和叙 事能 力发展 到某 种 高度后才产生和发达起来的文体 ,也是能够最大 限度 地容 纳人 的叙 事创造 的文 体 。小说 与一般 叙 事 文学 的 区别 ,并 不 在 于它 往 往 具 有 更 完 整 的故 事情节 、更生动的人物形象 、更精巧的叙事结构和 能够对社会作更深刻的反映 ,而在于它是一种虚 构作 品,一种虽是虚构却能在真实感上达 到“第 二 自然 ”般可 以乱 真 的叙 事作 品。作 为 中国 文 学 叙 事发 展链 条最 复杂 、最成 熟 的一 环 ,这样一 种 文 体 当然 并不 可能从 人类 一进 入文 明 时代就存 在 。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25a327cc175527072208f9.png)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讲中国古代小说概述一、小说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小说,小说,文学体裁之一。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2)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小说必须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3)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小说可以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要素。
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情节”,而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环境”。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具有思想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古代小说发展概况1。
“小说”名称的形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
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
修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
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
“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2(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氏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
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3c45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a.png)
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在宋元明清时期最为盛行。
它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内容主要涵盖了各类故事及传说,其中包括了关于婚俗的叙事。
婚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本小说中常见的叙事主题之一。
本文将对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展开研究。
一、婚俗叙事的文化背景婚俗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是家族秩序及社会结构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俗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个人生的大事,对于家庭、男女双方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婚俗叙事在话本小说中得以展现,既是对当时社会婚俗的描绘,也是对民间文化的呈现。
二、婚俗叙事的类型及特点在话本小说中,婚俗叙事的类型丰富多样。
一方面,有着描述贵族阶层的婚礼,如《西华山俱乐部》,其叙事主要聚焦于社会名流间的婚姻事宜及婚礼过程。
另一方面,也有着描写庶民阶层的婚俗,如《白蛇传》、《柳毅传》等,它们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故事叙述展现了庶民社会中的婚姻现象。
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庶民阶层,婚俗叙事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婚姻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它不仅涉及到男女双方的婚配,也与家族、亲友的关系息息相关。
其次,婚俗叙事往往以婚礼为中心,通过对婚礼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于仪式的重视与敬仰。
此外,婚俗叙事还常常涉及到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财富分配等方面的描绘,以此来反映社会风气、人性的弱点等。
三、婚俗叙事的价值与意义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及相关习俗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各类婚姻实践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规范、选择、权力、过程等方面的安排与看法。
其次,婚俗叙事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话本小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其中关于婚俗的叙事,使得人们得以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了解和感知民间文化的传承。
此外,婚俗叙事还对于研究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8e91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f.png)
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研究背景:涉梦是指小说中主人公进入虚幻的梦境,经历种种奇遇的情节。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大量涉梦情节,其中以《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最为著名。
近年来,学者们对涉梦情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目前仍缺乏对于不同涉梦小说中叙事方法的比较分析。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不同涉梦小说中叙事方法的比较,探究涉梦情节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作者、时代背景下的涉梦小说叙事特点,并从中探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涉梦小说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关注涉梦情节在不同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叙述位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变化。
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涉梦小说叙事特点的比较分析1.《红楼梦》中的涉梦情节及叙事方法2.《聊斋志异》中的涉梦情节及叙事方法3.《西游记》中的涉梦情节及叙事方法4.三种涉梦小说叙事方法比较分析第三章:涉梦情节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分析1.涉梦情节的作用与表现方式2.涉梦情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第四章:不同时期涉梦小说叙事的特点与变化1.《红楼梦》与《聊斋志异》中的涉梦情节对比分析2.《红楼梦》与《西游记》中的涉梦情节对比分析3.不同涉梦小说叙事特点的时代背景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启示研究结论及其意义、研究所得与展望参考文献:本研究参考的主要文献包括:1.陈衡恪.《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钱锺书.《谈艺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蒋炽昌.《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周汝珍,等.《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简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简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63514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f.png)
以西方小说理论作为参照和借鉴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开始和重要标志。
西方小说叙事学理论的汲取与运用一直是中国叙事学研究及理论构建的重要路径。
从最初的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介绍到运用,分析解读了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到意识,有目的地根据中国固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西方叙事理论对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过。
那么,如何在与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对话下,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一直是学界不断热议和关注的论题,并且也产生了诸如杨义《中国叙事学》、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等一批相关研究成果。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共同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也是一部研究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的典范之作,其不仅显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实绩,更对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叙事学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和学术范式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引领和典范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以下简称《三维纶》)是著名小说研究者黄霖先生带领他的博士李桂奎、韩晓、邓百意历时七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
这部学术著作选取“时间”“空间”“节奏”三大叙事学重要范畴,并以此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论的内部规律,从而尝试构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体系。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时间论”,分为八章,前六章为综论,在对中国小说时间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叙事学批评的时间视角,立足于中国传统时间文化和理论资源,从“天时”“四时”“百年”等传统时间观念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在时间上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整体叙事特征;然后从时间统筹、时序倒错及时间调控等视角切入具体论述了古代小说叙事的“账簿式”“历时式”“追溯式”“预言式”“变形式”等多种叙述模式。
后两章为个案研究,以《水浒传》《聊斋志异》为例,从具体文本解读出发探讨古代小说时间叙事的典型现象“夜化叙事”的基本形态以及审美功效。
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
![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eb69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d.png)
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精妙的情节设计吸引了众多读者。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技巧,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情节布局的巧妙安排古代文言小说在情节的布局上常常采用巧妙的安排,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其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插叙法”。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插叙的方式,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等信息逐渐展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插叙的方式,逐渐揭示了贾宝玉的身世以及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纠葛,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有趣。
另外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并行叙事法”。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同时展开多个情节线,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例如《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巧妙地将梁山泊的起义与宋江等人的前世今生相结合,通过并行叙事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有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古代文言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常常采用鲜明的描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其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形象对比法”。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如《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对比悟空与唐僧的性格差异,使悟空的机智勇敢和唐僧的懦弱胆小更加突出,使读者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隐喻象征法”。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寓意着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趣。
三、语言风格的独特运用古代文言小说在语言风格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独特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修辞手法”。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另外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是“音韵节奏法”。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精品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6214a8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b.png)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艺术摘要于明末清初时期,以《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文学著作之间,涌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佳人多半因诗相慕,然后题诗相见,私定终身。
其中由于小人拨乱,或又因父母反对,才子佳人遭难,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而离散,后因才子学识渊博,金榜题名,终于和佳人喜结连理。
其通过描述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反应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基层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出现及其衰退的原因方面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才子佳人;小说;叙事艺术第1章引言才子佳人小说,就是那一类叙述才子佳人浪漫爱情幸福婚姻的小说。
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
上承《金瓶梅》, 下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才子佳人小说以前在明朝末期清代初期非常流行,然而在曹雪芹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描述形式表达了负面的评论之后,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坛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没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开始,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里,他首次把才子佳人小说划分到小说历史里,这一类小说才得到了学术规范的认可。
在1927年,郑振铎把才子佳人这类小说归入到《巴黎国家图书馆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里。
1933年, 孙楷等把70部才子佳人小说作品正式划分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
1958年,孙楷在自己出版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里放入且简要介绍了才子佳人小说。
20世纪到90年代之间,学者们逐渐开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几乎每个出版社均收集出版了许多明清期间的作品,里面就涵盖了许多才子佳人的小说,例如:春风文艺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的《古本小说》。
90年代之后,一大部分文学学者逐渐钻研才子佳人小说,他们从各方位视角钻研了才子佳人小说,里面以邱江宁、陈平原、任明华对这类小说的记叙方式钻研得比较透彻。
《红楼梦》叙述艺术研究综述
![《红楼梦》叙述艺术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9712da6dd3383c4bb4cd219.png)
《红楼梦》叙事艺术研究综述《红楼梦》即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和集大成者,也是近现代小说的形态的一部古典小说。
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1]它不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形式风格也兼容并包,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蕴藏丰富、难以穷尽的艺术宝库。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了历代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关于《红楼梦》研究成果更是异彩纷呈。
本总数立足前人对《红楼梦》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从叙事视角、结构、方式、语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叙事视角研究2005年,孙艳艳和王百涛曾在《谈《红楼梦》中的视角艺术》中指出,《红楼梦》采用流动视角,从全知到限知,又由限知到全知使观察者的角度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取得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2] 他们认为《红楼梦》很好地安排了作者与叙事者的距离,大部分是由作者所创造的叙述人来叙事,而真实的作者则退隐到了幕后。
[3]2011年,李庆信在《红楼梦叙事论稿》明确指出,《红楼梦》是叙述人多视角复合叙述,并对《红楼梦》的三种叙事诗叫进行了具体分析:1,有节制的全知视角叙述;2,客观的次之视角叙述;3,主观的旁知视角叙述。
[4]李庆信认为《红楼梦》的叙述人多视角复合叙述,既在全知叙述视角之外,增加了其他叙述视角;对全知视角的运用也很有节制,很有选择,很有特色,有别于传统“说话”体小说,而与中外近代现代小说用法基本相通.。
【5】二、叙事结构研究1999年,齐裕在《《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中认为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6】2005年,孙敏强和孙福轩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再论《红楼梦》“石头”意向》中指出,《红楼梦》艺术结构最大的特色应该体现在:作者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幻设了一块“石头”、两个方外人和府、园、境三界,多角度多层面地构建了全书的整体结构。
【7】2009年,郑铁生在《《红楼梦叙事结构》自序》中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观点:一、《红楼梦》叙事结构是由两种基本形态构成。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cb04d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6.png)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摘要f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可以说,古代典籍之出现即有关于四时(古人所说的四时即今天的四季)的记载。
对于古人来说,四季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现象。
季节的自然变化与人类生命的自然节律的变化相契合,它潜藏于文学、艺术等广泛文化现象的深处,进而影响和普遍作用于人的艺术情感、道德理性。
|所谓季节叙事,是指叙述者在小说文本中以四季的流转变迁为叙事内容,通过四季中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换与循环往复表现世事沧桑与生命体悟的叙事手法,就其形态而言,包括四季叙事、节气叙事和物候叙事。
作为有意味的叙述内容,明清小说中的季节叙事将季节时间的叙写和小说的艺术技巧‘叙事要素结合起来l赋予了季节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蕴。
I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的阐述。
I正文第一章“季节叙事的渊源追溯"通过分析梳理古人的四时观念,总结把握四季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思想内蕴,进而概括明前小说季节叙事的整体特征,从而确立本文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第二章“季节叙事的主要形态和类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四季叙事"、“节气叙事”、“物候叙事力分析季节叙事柱小说中的文本形态和叙事功能。
第三章“季节叙事的叙事学特征与审美意蕴”主匿从叙事学与美学理论出发,探讨季节叙事对于小说结构、情节发展以及审美意蕴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季节叙事的文化内涵”着眼于季节冷暖、季节兴陵、季节循环往复等特点,进而探讨蕴含在叙事作品中的文化观念,并将其上升勖文化哲学的高度加以阐发。
结语部分探讨明清季节叙事对近现代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影响与启发。
关键词:明清小说;季节叙事;文学特征;文化内涵ONT皿SEASONNARRATIⅦOFINM【NGANDQINGDYNASTIES··--TAKINGSIXGREATCLASSICALNOVELS0FCmNAASTHECENTERABSTRACT摘捶…………………ABSTRACT…………一目录…………………绪论…………………一l季节叙事的渊源目录…IIII.V~1。
古代文学的叙事手法
![古代文学的叙事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448b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a.png)
古代文学的叙事手法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在古代文学中,叙事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巧妙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文学的叙事手法。
首先,古代文学常采用的一种叙事手法是借物抒情。
这种手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杜牧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其次,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进行叙事。
通过对比,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明代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贾宝玉温文尔雅,善良聪慧,而林黛玉则独立自主,聪明机智。
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塑造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对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古代文学中还常常使用回忆手法来进行叙事。
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得以展开。
例如,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回忆起自己在花果山的成长经历,这一段回忆不仅使读者了解了孙悟空的背景,还为后续的情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回忆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深度,读者可以通过回忆来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运用插叙手法来进行叙事。
插叙是将故事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背景单独拎出来叙述,以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元曲《西华山》中,作者通过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韩湘子的成长经历和求学之路,这一插叙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还使读者对主人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古代文学的叙事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物抒情、对比、回忆和插叙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些叙事手法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趣味和艺术性,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ed998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b.png)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叙事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叙事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叙事可以传递文化、道德、历史和人类经验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史书、传说、戏剧、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和叙事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中国叙事学试图揭示叙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叙事往往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故事通过吟唱、讲述、演奏等形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口头的传统方式使得叙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学作品的书写和印刷等方式的出现,叙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叙事传统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根基,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叙事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叙事规律和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叙事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外,中国叙事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现代叙事形式和传统叙事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中国叙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揭示中国叙事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叙事学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和发展背景。
明清小说中的梦境叙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梦境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82a6b53186bceb19e8bbaf.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明清小说中的梦境叙事研究孙明姚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明清小说叙事成熟,梦境作为明清小说中十分明显的一种叙事模式,通过梦境叙事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隐含寓意,在小说中梦境被赋予了现实性,种种在非梦状态下不被允许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梦与现实的界限被虚化。
关键词:明清小说;梦境;叙事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女,重庆万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74-01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梦境的描写,梦是常见的书写对象,明清小说中也常常提及梦境,各式各样的离奇怪异的故事均发生在梦境之中,用象征的语言,以梦境为现实文本叙述的基础,带入梦幻思维模式进入作品之中,承担着虚构、讽刺、感悟、抒情等多种作用,模糊了梦境带给世人的虚幻性,梦境成为了作者叙述的主要场所。
一、梦的形式:夜卧而梦、托梦、同梦与“白日梦”明清小说中梦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运用最为普遍的夜卧而梦。
《聊斋志异》中大部分故事都讲述了梦境。
如《王桂庵》中的主人公王桂庵爱上美丽少女芸娘后,对芸娘日思夜想,于是在夜晚睡觉时便做了一个梦,梦里景色如画,更有美丽芸娘相伴,正欲亲热之时却猛然惊醒,方才发觉是梦。
梦中情形历历在目,仿若真实。
二是托梦。
《聊斋志异》《陆判》中朱尔旦的妻子被陆判换成了吴侍御的女儿的头,吴侍御觉得是朱尔旦的所作所为,要报之官府,陆判于是赶紧让吴侍御的女儿在其父的梦中解释:“儿为苏溪杨大年所杀,无与朱孝廉。
欲不艳其妻,陆判官取儿头与之易之,是儿身死而头生也。
愿勿相仇。
”这场托梦为朱尔旦洗刷了冤屈。
三是“同梦”。
“同梦”是一种十分独特奇妙的形式。
二人同梦、三人同梦这样的形式常常出现在作品之中。
如《聊斋志异》《凤阳人士》中就出现有趣的三人同梦现象:一位妇人在梦中与丈夫久别重逢,不料却发现丈夫与另一女子打情骂俏互相嬉闹,气愤至极。
中国古代小说的分形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分形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83b95211844769eae009ed8d.png)
① 张建树 :《 分形理论 与人 文科 学》,《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1 9 9 5年第 1期,第5 1 _5 5页。
1 4 4 华侨大 学学 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 O 1 7年第 2期
枝 枯干 ,又 通过 叶片 的萎 黄 来 反 映 出根 部 的腐 烂 ” 。龙 迪 勇 在 《 空 间叙事研究》 ① 中 明 确 提 出 “ 分 形叙 事 ” ,他认 为在 经典 叙事 学研 究 中 , “ 时间” “ 因果 ” 等范 畴 占据 着支 配性 地 位 ,这 种 因
们 重新 审 视这个 世 界 :世 界是 非线 性 的 ,分 形 在 自然 界 、人类 社会 以至 思维领 域无 处不 在 。在此
基础 上 ,“ 分形 叙事 ” 是 借用 分形 的相 关理 论 ,将 “ 分形 ” 作 为叙事 策 略和叙 事 方法 来 描述— — 在叙 事 的过程 中 ,把一个 整 体分 为若 干个 部分 ,或 把若 干部 分合 之为一 个整 体 ,以及 分形 的展开
关 键 词 : 小 说 ; 分形 ;叙 事 ; 红楼 梦
作者简 介 :陈展,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 士研 究生,主要 研 究方 向:文艺理论 。赵 炎秋 ,湖南 师范 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 师,主要研 究方 向:文 艺理论和 比较 文学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1 ) 。
中国 古 代 小说 的分 形叙 事 1 4 3 .
中 国 古 代 小 说 的分形 叙事
。陈 展 赵 炎秋
摘
要:“ 分形 叙事” 以分形理论 作 为新理论 、新方法 ,在 结合 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 中 “ 分形” 思想 的基 础上 ,
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
![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0d0ee6702d276a201292ecc.png)
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本文关键词:绣像,叙事,蕴含,探讨,古代古代小说郭茂倩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本文简介:责任编辑拟对中国古代小说绣像所可能蕴含的叙事功能作一定程度的探讨。
问题的展开,基本概念如下两点逻辑预设:第一,古代小说之叙事非特以文本正文为作为唯一媒介,在上述的一部小说中,小说版本中的“非正文”部分亦可能对小说叙事行为和表达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
小说史上所形式纷纭的&ldquo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人物性格功能人格特质探讨本文内容: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小说绣像所可能蕴含的叙事功能作一定程度的探讨。
问题的展开,基于如下两点逻辑预设:第一,古代小说之非特以文本正文为作为唯一媒介,在具体的一部小说中会,小说版本中的“非正文”部分亦可能对小说叙事行为和表达剧作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小说史上形式纷纭的“图文本”“评点本”“增评加图本”生物学颇值得我们在叙事研究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同一种小说加以加以各不相同的绣像与评点,极有可能使得不同版本之间常常表现出大相径庭的旨趣经常与风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小说的立意、叙述重心乃至价值取向,这无疑将对小说的叙事行为和结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而在我们对“图文本”“评点本”小说作出叙事分析时,似乎可以尝试跳出研究惯例,从小说整体技术形态入手分析文本正文、绣像、评点三者所产生的“合力”效果,而不是盲目将眼光拘于小说正文之一堣。
第二,小说集从长篇小说绣像的发展实际来看,中国古代的小说绣像从不独立地承担叙事任务,同时也无法清晰地段落对情节进行再现,因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小说绣像具备完全的叙事功能,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叙事的成见干预者。
就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固然可以依托西方图像学中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将绣像视为“空间的时间化”来加以考量①,又或是从“叙事的停顿”“语---图互文”等角度入手对小说绣像加以叙事学的观照②,这些方法无疑都是解读图像叙事的途径,然而就在我们不断从诸如此类的“西律”中所探寻理论支撑点的同时,却又不免常常陷入这样的自省:这些通过学理和逻辑抽绎出的“通性之真实”究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客观,亦或只是依照既有理论过度解读也形成的“镜像”?困惑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我们过于高估这些“预设”的理论在历史境遇中会的真实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我们对“本土”的历史情境与客观事实做过深入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由山东大学王平副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叙述学的理论全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在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对叙述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理论主张和理论层面做了简单的辨析。
其次简述了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叙述者”按照叙述者在古代小说中的演变分为四节。
第一节“史官式叙述者”,认为早期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叙述者以“史官”的标准限定自己,遵循着历史的叙述法则,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
第二节“传奇式叙述者”,首先论述了六朝之后文言小说作者、叙述者与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两种类型。
其次分析了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多于叙述者的情形,最后分析了作者、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
第三节“说话式叙述者”,按照白话小说发展的进程分别论述了宋元话本、拟话本和明代四大奇书叙述者的特征。
第四节“《红楼梦》的叙述者”,认为《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四大奇书有着明显的不同,并通过分析《红楼梦》叙述者的特点,说明了这一类型叙述者的普遍特征。
第三章“叙事角度”根据叙事学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实际,将叙事角度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节“中立型全知视角”,
认为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叙事视角与当时的小说观念密切相关。
第二节“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指出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以及《痴婆子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第三节“戏剧式叙事视角”,论述了话本小说中的某些公案类作品在运用这种叙事视角时的特点。
第四节“编辑型全知视角”,指出这是古代白话小说最为常见的叙事视角之一,这种叙事视角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的表现略有不同。
第五节“多重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虽然仍运用全知视角,但却采取不断改变的内在角度,同时叙述者的介入也大大减少,最典型的作品便是《儒林外史》。
第六节“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外在于故事,相对固定地以某一人物的视点作为叙事角度来进行讲述,最典型的作品是《老残游记》。
第四章“叙事时间”依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在“时距”、“时序”及“频率”等方面的区别分为五节。
第一节“时距”,分别探讨了省略、概述、场景和停顿在中国古代小说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时序之一——插叙和倒叙”,指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倒叙较少,插叙在唐传奇中较为常见,话本小说中的公案类作品为设置悬念而经常使用插叙或倒叙。
长篇章回小说中局部的插叙较为多见。
第三节“时序之二——预叙”,指出这种时间倒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
常见,其方式或是在开头便将故事的梗概和结局预告给读者,或是在情节的关键处将故事的线索透露给读者,或是用诗句或格言预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或是以伏笔的形式出现,或是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或是运用占卜、梦境等作暗示。
第四节“时序之三——平叙”,是指在同一故事时间内讲述不同空间或不同线索的事件的叙事方式,它是解决时空关系的有效手段。
第五节“频率”,分别考察了单一性叙述、重复性叙述和综合性叙述等三种叙事频率在长篇章回小说中
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叙事逻辑”按照叙事的基本序列和三种复合序列分为四节。
第一节“基本序列”,认为魏晋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基本序列表现为复仇式、报恩式及兼容式三种。
第二节“复合序列之一——首尾接续式”,论述了该序列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是第二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
第三节“复合序列之二——中间包含式”,是指在一个大的叙事序列之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小的叙事序列,而且这些小的叙事序列是大的叙事序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
第四节“复合序列之三——左右并连式”,是指同一事件从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进行讲述,从而揭示出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
第六章“角色模式”将小说中的人物区分为六种角色,即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
第七章“叙事结构”从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关系入手分为五节。
第一节“文言小说叙事结构”分别论述了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聊斋志异》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话本小说叙事结构”重点探讨了短篇话本小说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一——缀段式”,认为《三国演义》偏重于时间上的段落缀合;《儒林外史》偏重于空间上的缀合;《水浒传》则先是空间后是时间的缀合。
第四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二——辐射式”,认为《金瓶梅》以西门庆为中心,逐层辐射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从而组成全篇。
第五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三——网络式”,认为《红楼梦》几条线索纵横交叉,齐头并进,但又有一条总纲,这就是贾宝玉的人生道路。
第八章“叙事修辞”按照辞格的类型分为五节,分别论述了“对仗”、“排比”、“谐音”、“比喻”、“反讽”等辞式在不同小说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第九章“古代评点家的叙事理论”分为四节,分别论述了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及其他评点家的叙事理论。
第十章“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探析”分为五节,分别从史学、思维模式、文化心理、审美特征、时空观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根源。
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所在,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叙事能力的发达和叙事技巧的优长。
二是为建立我国的叙事学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纠正当代小说创作中盲目、机械地照搬西方叙事方式的弊病,有着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