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一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观念 C.道德信念 D.道德准则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B.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移情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B.高级情感C.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
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C.不均匀性D.主观性和可变性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B.协同C. 矛盾D.两极性11、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B. 品德C. 移情D. 情感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境C. 道德信念D. 道德观念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B. 小学阶段C. 大学阶段D. 幼儿期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B. 10 ~13C. 12 ~14D. 15 ~17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 初中生B. 高中生C. 大学生D. 小学生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B. 教育目标C. 成效目标D. 阶段目标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B. 高级情感C. 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B. 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 移情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B. 评价反应功能C. 调控,维系功能D. 动力导向功能E. 人格塑造功能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一、德性定义(P7)“德性”在《礼记•中庸》上指“人的自然秉性”。
在《伦理学大辞典》中,德性即道德品质。
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
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藏着它的内在性,他称之为“善”。
“善”即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在这里,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
二、品德形成与道德发展的内在基础是什么?(P12-18)一、道德:生命进化的产物(道德是人类在动物界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自身演变的产物。
)(一)人生命中的“社会性本能”(人的生命中具有“社会性本能”,这是道德潜能的基础。
)(二)自利-利他行为“光谱”(有关生命与道德潜能的关系,还可以从动物界中存在的自利-利他行为“光谱”中考察。
)(三)人类“软核”的利他智慧(尽管在动物界自利-利他“光谱”中,人类的利他性并不强,但人类能将自己的利益“有意识地让出去”。
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超高智慧所在。
)二、道德潜能:存在与生命之中(一)人有道德的天性——人性说(道德并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天性、本性。
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是人的生命本身所固有的。
)(二)道德能力“写在”基因上——基因学的视角(道德能力作为人的一种行为特质,只能在人的遗传所提供的潜在能力之中,不可能超出此范围。
)三、脑神经:道德活动的生命元基点(一)额叶:脑的道德中枢(二)与“三重脑”对应的“三重道德”四、“文化印记”:生命早期的道德记忆(一)人的开放性行为程序“接受”文化印记(人从一出生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二)生命早期父母之爱的记忆(三)文化印记对人的后天影响三、社会性生活定义(P23)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儿童的这种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
儿童的社会性生活,首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与能力。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一、填空题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课程内容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等领域展开。
3.教学应注重(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4.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坚持(多元性)、(过程性)和(激励性)。
5.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6.学生通过学习应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7.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8.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
10.课程实施要注重(家校合作)和(社会协同)。
二、选择题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
A.知识传授B.品德培养C.考试成绩2.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A.讲授法B.体验式教学法C.题海战术3.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
A.学习成绩B.行为表现C.课堂参与度4.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角色主要是()。
A.权威人士B.知识传授者C.引导者和促进者5.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培养的品质不包括()。
A.自私自利B.诚实守信C.团结友爱6.以下哪种资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有帮助?()A.教材B.影视资源C.游戏资源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包括()。
A.提高学习成绩B.培养良好品德C.增强法治意识8.课程教学应注重()。
B.实践活动C.死记硬背9.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树立的意识不包括()。
A.法治意识B.竞争意识C.公民意识10.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品德的主要途径是()。
A.理论讲解B.实践活动C.观看视频11.以下哪项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A.数学知识B.文明礼仪C.爱国主义12.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共二套(含部分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36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5、品生.品社课程都具有四项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二、选择题:(20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目标是:( BDE )A、过程与方法B、情感.态度.价值观C、知识与能力D、能力与方法E、知识2、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的家庭生活”属于中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ADE ),属于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C ),属于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B )。
A、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B、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C、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D、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E、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三、简答题:(44分)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教育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育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2、请列举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哪些?(不少于六种)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讲故事课堂辩论3、请从临沂市制定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中,任选一种策略,写出主要教学框架及流程。
小升初德育理论考题及答案
小升初德育理论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个人主义教育D. 道德品质教育答案:C2. 德育过程的规律不包括以下哪项?A.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C. 德育过程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D. 德育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答案:C3. 以下哪种教育方法不属于德育方法?A. 说服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实践锻炼法D. 考试评价法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
答案: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答案:德育过程的规律包括: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3. 德育方法有哪些?答案: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
三、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某小学德育课上一位老师正在讲解德育的意义,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妈妈说,德育就是让我们遵守纪律,不要乱扔垃圾。
”1. 请分析这位学生的回答体现了哪些德育内容?答案:这位学生的回答体现了德育的两个内容:一是道德品质教育,即遵守纪律,不乱扔垃圾;二是集体主义教育,即为了保持集体环境的整洁,每个成员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
2. 你认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否全面?为什么?答案:这位学生的理解并不全面。
虽然他提到了道德品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但德育的内容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因为德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论述题论述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10德育第二讲(3-4章)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题目一、单选题。
1.以下不属于古代学校德育特点的是()。
A.组织化程度增强B.内容变化凸显阶段性C.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D.民主化2.()是德育产生的根本动因。
A.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B.劳动和交往C.生理基础D.心理基础3.()是德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A.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B.劳动和交往C.生理基础D.心理基础4.人的品德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A.社会生活B.实践活动C.心理因素D.生物因素5.完全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式德育,是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B.世俗化C.平民化D.科学化7.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8.以下不属于德育构成要素的是()。
A.人B.教育内容C.联系教育与教育者的介质D.德育方法9.原始社会进行德育的方法主要是()。
A.讲授法B.说服法C.锻炼法D.口耳相传10.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德育,体现了德育的()。
A.规模化B.世俗化C.民主化D.科学化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德育的起源?2.如何理解德育的阶段性?3.简述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
4.简述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5.简述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答案一、单选题1-5:DABDA6-10:BBDDA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德育的起源?答:德育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其中的可能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类德育的起源有一定的生物学前提条件。
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德育产生的根本动因。
③劳动和交往为德育起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如何理解德育的阶段性?答:在古代社会,不同阶段的重要德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古代学校德育先后经历了培养勇者、培养智者和培养从者的阶段。
①人类文明初始,艰难的生活使文明选择了培养勇者。
②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放弃了勇敢,选择了培养智者。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二及答案!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D 束缚作用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B 区分功能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C. 自律阶段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行为主体的观察)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D.别人评价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B.价值澄清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D. 阶段目标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B.高中生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10、()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D. 道德行为习惯11、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D. 自律道德12、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的阶段。
C.社会律13、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1)自我概念趋于稳定;(2)()。
A自我评价更加深化14、()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D自我评价15、()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
C初中16、学校的组织气氛包括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等等。
D班级、学校的集体舆论17、品德不良行为则不涉及()因素。
C生理18、问题行为的防治主要采用()的方法。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flyingjgh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答题解析)第一部分 试卷答案解析一、名词解释1.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使之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道德教育是通过主体的道德参与、结合自身的需要进行内在的道德建构,最后成为具有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和道德人格的人。
简单说道德教育是教人“知善、向善与行善”的教育。
3.自律道德:是指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即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一般处于此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
4.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一种自我情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期待的情感。
是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随着个性的形成,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自尊需要;也是指个体生活在群体中,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并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的一种道德情感。
5.角色扮演: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的方法之一,是指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卷入角色要求的实际情境,并做出角色要完成行为,从而体验角色行为反应与情感反应的教育方法。
6.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7.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
8.工具性价值观: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比如:有知识的、有能力的等。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终结版)
德与道
• 道:道家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大道无言 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 去认识和感知它。 •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 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 业。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内心的情感或者信 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 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 徳与道: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是道 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 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 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2.职后提高
•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 “终身教育”: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
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 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 式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著名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特别强调两 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1996年, 另一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于其中》,进一步强 化。
调节三种关系
• 人与人 • 个人与社会 • 人与自然
蓝天绿地丛书(1998)
• • • • • • •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外衣——大气 生命的源泉——水 绿色的宝库——植物 我们的朋友——动物 生存的威胁——污染 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
国际大专辩论:
温饱是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 • • • • 正方:抢食,人吃人现象 反方:舍生取义,不吃嗟来之食;守节 上甘岭上传苹果 “足下”、“寒食节”的来历:割股奉君 春秋时期:晋献公、骊姬、奚齐、申生、重耳(晋文 公)、介之推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之推绵山焚身,悲哉足下 •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1天)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三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B 2岁以后C 3岁以后D 4岁以后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B 临床法C 道德两难故事法D 观察法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B.言语型C.工具型D.敌意型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B.移情C.亲社会行为D.责任感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B.亲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玩伴团体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B. 社会参照C.目标参照D.自我教育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章练习题3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3参考答案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
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
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
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等特征。
4.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儿童与、儿童与三条主线。
5.课程以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6.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7.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有、有的活动素材。
8.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网络资源等。
9.课程围绕、、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0.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贴近儿童的。
11.课程以为经,以为纬,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12.课程要关注的发展,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13.课程要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14.课程要珍视童年生活的,尊重儿童的权利。
15.课程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16.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和的学习环境。
17.教学活动形式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8.教师要树立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
19.本课程的评价应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
20.课程的实施需要和等相关人员的密切合作。
二、选择题(10分,每题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
A.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B.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C.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D.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2.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方面的目标是()。
A.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B.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C.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D.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3.以下哪项不是本课程的教学建议()。
A.有效组织教学活动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C.单纯传授道德知识D.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4.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1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2 .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 岁以后B. 2 岁以后C. 3 岁以后D. 4 岁以后3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4 .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教育功能D. 反馈功能5 .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 导向作用B. 激励作用C. 改进作用D. 选拔作用6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 误导作用B. 抑制作用C. 排斥作用D. 束缚作用7 .()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紧张、焦虑、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忌妒或无所谓。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 5 个正确答案)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 道德意识B. 道德认识C. 道德思想D. 道德情感E. 道德行为2 .道德认识包括()。
A. 道德概念B. 道德习惯C. 道德信念D. 道德推理E. 道德评价3 .()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 道德概念的掌握B. 道德信念的确立C. 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D. 道德情感的出现E. 道德习惯的形成4 .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D. 个体的情绪体验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5 .道德目标制定的原则()。
A. 层次性原则B. 渐进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整体性原则E. 阶段性原则6 .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A. 政治素质B. 思想素质C. 道德素质D. 法纪素质E. 心理素质7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模拟试题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模拟试题德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A.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学术成绩的学生C.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D.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2. 德育是指:A.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操B. 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C.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D.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能力3. 德育教育应该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A.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宗教信仰、尊重他人、平等互助C. 社会公正、责任担当、识人用人的准则D. 条约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品质4. 德育应该体现的思想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主席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党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特色D. 个人的信仰和人生观5. 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哪些:A. 学科教育和课内活动B. 社会实践和校内活动C. 育人环境和家庭教育D. 手工制作和艺术教育二、判断题1. 德育是指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学术成绩的人。
()2. 德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德育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
( )5. 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科教育、课内活动和校外实践。
( )三、简答题1.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如何通过学科教育进行德育教育?3. 学校应该如何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4.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5. 请举例说明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A4. A5. B二、判断题1. 正确2. 正确3. 正确4. 错误5. 正确三、简答题1.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例如,通过开展关于盗窃、欺骗和污染环境等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守法和环保的价值观念。
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
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一、自觉遵守校规校纪1. 你认为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是什么?答:遵守校规校纪可以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2. 请列举三条你认为最重要的校规校纪,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答:(1) 不说脏话和恶作剧:保持良好的言行举止,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
(2) 不打架斗殴: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避免伤害和冲突。
(3) 不抄袭作业和作弊: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发展自主研究能力。
3. 如果你发现有同学违反校规校纪,你应该怎么做?答:我应该及时向老师或班主任报告,提供准确的情况和证据,让老师能够及时处理问题。
二、友善他人,关心集体1. 请举例说明你如何帮助同学或关心集体?答:我可以主动帮助同学解决研究上的问题,与同学分享研究资源,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你认为友善他人和关心集体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答:友善他人和关心集体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3. 如果你发现有同学被欺负或遭受不公平待遇,你应该怎么做?答:我应该勇敢站出来支持被欺负的同学,与同学一起寻求帮助,向老师或家长反映情况,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诚实守信,正直坦率1. 你认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是什么?答:诚实守信是培养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可以建立信任关系,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人格魅力。
2. 请举例说明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诚实守信?答:我会遵守承诺,不撒谎,不作弊,不偷窃他人物品,对待他人诚实坦率,做到言行一致。
3. 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答:我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诚实向老师或家长道歉,并主动采取措施改正错误,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四、尊师重道,礼貌待人1. 你认为尊师重道和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是什么?答:尊师重道和礼貌待人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可以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2. 请举例说明你如何尊师重道和礼貌待人?答:我会尊敬老师,遵守教师的教导,不打扰课堂秩序,与同学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城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城考试模拟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等特征。
3.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4. 儿童的()是课程的基础。
5. ()是课程的核心。
6.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
7.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又高于生活。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等。
9. ()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10.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和()的学习环境。
11. 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12. 课程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13.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有()的活动素材。
14.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中。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A. 综合课程B. 活动课程C. 学科课程D. 以上都是2. 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其核心是()A. 学会学习B. 学会交往C. 学会做人D. 学会做事3.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不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A. 讲授法B. 讨论法C. 体验法D. 题海战术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不包括()A. 学校资源B. 家庭资源C. 社会资源D. 题海资源5. 评价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表现,应()A. 仅关注结果B. 仅关注过程C. 过程与结果并重D. 以上都不对6. 课程要关注学生的()A. 学习成绩B. 生活经验C. 家庭背景D. 兴趣爱好7. 以下哪项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A. 情感态度价值观B. 知识与技能C. 过程与方法D. 应试能力8.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 教学方法B. 教学目标C. 教学内容D. 教学手段9.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A. 游戏B. 学习C. 考试D. 劳动10. 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A. 学习观B. 人生观C. 考试观D. 作业观三、判断题(每题1 分,共1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三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B 2岁以后C 3岁以后D 4岁以后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B 临床法C 道德两难故事法D 观察法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B.言语型C.工具型D.敌意型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B.移情C.亲社会行为D.责任感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B.亲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玩伴团体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B. 社会参照C.目标参照D.自我教育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15、()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
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B、认识性质C、能力性质D、思想性质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心理素质B、认识性质C、能力性质D、思想性质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D 个体的情绪体验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2、初中生的品德具有()的特点。
A 动荡性B 反复性 C. 稳定性 D. 可靠性 E 敏感性3、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A.理解B.练习C.模仿.D.信服E.内化4、道德情感的特征有()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A.社会风气;B.经济状况;C.同伴集体的影响;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E.家庭环境。
6、下列()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 社会技能B. 外表C. 性别D. 年龄E. 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7、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有()。
A独立性有所发展B具有闭锁性C个体差异明显D稳定性逐步提高E全面性有了进一步发展8、要能自觉地反思人生意义,个体的自我意识必须达到以下发展水平,具体为()。
A.自我控制能力高度发展B.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C.自我体验成熟D.独立意向的扩展E.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9、品德不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A缺乏自我教育能力B对自己的评价水平低,并有时候自相矛盾。
C自我控制力要比优秀学生差。
D内心的体验复杂多变。
E性意识发展与年龄不相符合。
10、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A、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B、营造良好的班风C、多开展集体活动D、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E、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技巧。
()2、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3、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观念。
()4、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5、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6、在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7、自我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
()8、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
()9、品德不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人格。
()10、德育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每次宜采用一种方法,才能确保有好的效果。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替代强化2、想象性的道德情感3、角色采择4、自我监控5、品德不良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你认为道德判断能力该如何培养?2、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何意义?3、你认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怎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较好?为什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B5、D6、A7、A8、B9、D 10、B11、A 12、B 13、B 14、C 15、C 16、B 17、B 18、D 19、C 20、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E3、CDE4、ABDE5、ACE6、ABCDE7、ADE8、BDE9、BCDE 10、ADE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名词解释1、替代强化:在观察榜样和同伴行为时,榜样和同伴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表现这种行为的过程。
2、想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想象到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所激发起某种自觉的情感体验3、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4、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进行调节和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律等形式。
5、品德不良: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如偷窃、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行为。
五、简答题1、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榜样示范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
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起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
2、(一)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它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
克服自我中心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实践的基地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实践提供了重要情境和基地。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能够得到那些有关对人我关系、矛盾冲突方面态度和行为自然而逼真的反馈以及积极、友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并且容易被同伴接纳或认可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和自律道德相对应的是他律道德。
它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从趋赏避罚的角度出发来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它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
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且,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