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唐风国风诗经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今天让我们也来听听两千多年前的战歌——《诗经·秦风》 中的《无衣》。
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 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 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 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 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 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解读标题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累

民间乐歌,15国风 160篇

宫廷乐歌,大雅小雅 105篇

宗庙乐歌和舞歌 40篇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主旨归纳
《无衣》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 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 、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 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D.“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 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同仇敌忾的精神。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长袍。

这里的“袍”指长袍,是当时士兵的一种常服。

“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打仗。

“王”指周天子或诸侯。

“修我戈矛”:修理好我的戈和矛。

“戈”是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矛”也是兵器。

“与子同仇”:我和你有着共同的仇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泽”指内衣。

“修我矛戟”:修理好我的矛和戟。

“戟”是一种将戈和矛合为一体的兵器。

“与子偕作”:我和你一同行动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裳”指下衣。

“修我甲兵”:修理好我的铠甲和兵器。

“甲”指铠甲。

“与子偕行”:我和你一同前行。

这首诗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团结一心、准备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每一章的前两句都是以“岂曰无衣”开头,强调了大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而后通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表述,展现出积极备战的状态。

最后一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进一步深化了战友之间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的情感。

从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可能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战争环境中。

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民众需要响应君王的号召,投身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战歌。

在文学价值方面,《无衣》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通过反复和递进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精神和集体意识。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感受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力量。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 》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 》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译文和注释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个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不过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不过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本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士兵必不可少
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靠泽
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
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
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体现战士 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依。
不同二:感受场面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 服。《释名》:“汗衣,近身受 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 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 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 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 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 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 士们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 很像的人或事?
•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年轻时留学美国,学 有所成后,不顾美国 政府的反对,执意回 国效力。他放弃了优 越的生活环境,放弃 了高额薪水,双手重 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 弹事业,扶起的亦是 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抗疫路上的“00后”:撑 起“青春脊梁”!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听范读,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 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 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 偕行 。
2、这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 同?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 象?
诗中有哪些变化?

诗经-《唐风-无衣》精致诠释

诗经-《唐风-无衣》精致诠释

岂曰无衣?七①兮。

不如子②之衣,安③且吉④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⑤(yù)兮。

「注释」①七:虚数,表示衣服之多。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

③安:舒适。

④吉:美,善。

⑤燠:温暖。

「赏析」回忆是美好的,但那是对美好的回忆而言。

回忆的起点或许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段旋律、一个微笑…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种感觉。

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细节,但有些回忆却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让人措手不及。

《毛诗序》:“《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止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我们抛去时代的外衣,《诗经》呈现给读者们的往往是先民们最质朴的情感表达,而非那些政治或军事上的折射。

这首《无衣》正是用一种平淡的语句,将唐地先民的伤时怀旧之感传达出来了。

本篇的主旨并不是比较自己衣裳的华丽程度和与他人的相差多少,而可以看做一篇览衣服怀旧或者伤逝之作。

作者在整理衣物感伤时,睹物思人,想起了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如今却阴阳两隔,当翻起衣物时,不禁遥想妻子在身边时的温暖。

“谁说我没有衣裳穿,七件还少吗?”可是没有一件像你为我做的那样舒适好看,谁说我没有衣裳穿,六件还不够吗?可是挑来减去,哪一件都不如你亲身为我做的那样舒服又暖和。

”看到这里,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手捧衣物怀念亡妻,黯然神伤的男子和一位心灵手巧却早逝的妻子,其中的真挚感情不禁让人为动容。

故人不在,睹物思人,着实让人感伤。

有时候,我们会不禁赋予事物高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它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破烂儿”,但在我们眼里它却是心底无价的“宝贝儿”。

一模一样的东西之所以在不同人的眼中价值不同,是因为我们无形中把某种感情赋予给了它。

看着它,会让我们想起一个人,想起一段过往,快乐、温暖、思念瞬间蔓延。

诗的结构是《诗经》惯用的重章叠韵,变化之处并不多,“七”变“六”;“吉”变“燠”,以适应押韵的需要。

关于每节首句的句读,古今有不同的说法,旧说是为六字句,中间并无断开,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无衣》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无衣》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1.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 了诗歌的情感。 ·每章第一、二句,反复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 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戈矛”“矛戟”“甲兵”也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 情景。
2.诗意递进
·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 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兵器名。
一同起来,指共同作战。 下衣,此指战裙。
铠甲和兵器。
·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 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 什么联系? ·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 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而秦国的情况与此不同。由于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而不是井田制,奴隶有 一定的自由度;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所以秦国的奴隶也 可以当兵。但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同样是没有能力置办军服的,故“无衣”(实际 是没有军衣)的问题便出现了。这也就是“无衣”之咏只见于《秦风》而不见于他 国风谣的原因。而所谓“同袍”“同泽”“同裳”,实是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克 服困难的誓词。后世军人间互称“袍襗”即缘于此。
初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设问语气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语速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赏析(无衣)

《诗经》赏析(无衣)

《诗经》赏析(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①岂曰无衣:难道说没有衣裳。

岂:难道。

曰:说。

②子:你。

袍:穿在外面的长衣。

同袍是互相亲爱的表示。

③王:指秦王,一说指周王。

于:语气助词。

兴师:出兵。

④修:整治,修理。

⑤同仇:共同对敌。

一说:仇,匹;同仇即同伴。

⑥泽:通“襌”(zé),内衣,汗衣。

旧时军人以“袍泽”或“同袍”相称,言军人间的友情为“袍泽之谊”,均出自本篇。

⑦戟(jǐ):与戈、矛都是古代的长柄兵器。

戈平头横刃,矛顶端是尖锐的枪头;戟合戈、矛为一体,头尖锐而旁有月形锋刃。

⑧偕作:共同行动。

偕:一起,共。

作:起,行动。

这里指军队出发。

⑨裳:指战裙,古代上为衣,下为裳。

⑩甲:指头盔铠甲。

兵:武器。

[译文]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利戈长矛,与你一道共同杀敌。

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长矛大戟,和你一起并肩杀敌。

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盔甲武器,和你同行奔向前方。

【简析]这是一首军中歌谣,选自《秦风》,表现了将士友爱团结,同仇敌忾的精神和踊跃从军的爱国主义热情。

大敌当前,国人的同袍之义,骨肉之情尤为感人。

“与子同袍”,既可以说是实写,实写战士的同甘共苦;也可以说是比喻,比喻国家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全诗每章五句,首二句设问自答,语气干脆;二、五两句句式相同,表示信誓旦旦;五句连续,语气层层递进,斩钉截铁,颇有往而不返的气概。

秦能兼并六国,进取天下,自然与这样的民气有关。

全诗以士兵相诱的口吻,互相关切,互相鼓舞,显得情绪激昂,声调铿锵,读起来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受到很大鼓舞。

诗经秦风无衣ppt课件

诗经秦风无衣ppt课件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 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
是共同的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xié)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
同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xié)行!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 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 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 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 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tà)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 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 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到七章 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人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 品。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无衣》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无衣》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无衣》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无衣》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无衣》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无衣》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无衣》鉴赏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无衣》翻译

《无衣》翻译

《无衣》翻译《无衣》翻译《无衣》翻译1《无衣》原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无衣》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背景介绍“岂曰无衣”,是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诗经》简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秦风-无衣》教学PPT课件

《诗经-秦风-无衣》教学PPT课件



“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表赋
现 手

法 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写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 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 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 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 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 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 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诵读感知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 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 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 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
品读赏析
“袍、泽、裳”有什么区别?能互换位置吗?
袍是长袍、斗篷;泽是贴身里衣;裳是下装、战裙。 不能,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顺序。
“同仇、偕作、偕行”有什么区别?能互换位置吗?
同仇强调思想的一致;偕作强调行动的一致;偕行强调方向的一致。 不能,层层递进的关系。

无衣

无衣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此诗背景,《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史记》: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嫠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有人赏赐或赠送作者一件衣服,作者作这首诗表示感谢”。有人根据诗意猜测,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因作此诗。[2] [3]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无衣》ppt课件26张

《无衣》ppt课件26张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作品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 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 《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 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 “五经”之中。
【小结】
《无衣》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 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 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抒写将士们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 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 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 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内容及其作用。 4.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思考探究】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 以否定反问的形式强烈阐述了“有衣”的情怀,鲜明 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一心为国征战,共同对抗外 敌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为宗庙祭祀之用。分为《周颂》《鲁颂 》和《商颂》。
【作品介绍·《诗经》】
形式: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 手法 ,例如《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 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明喻和暗喻皆属于此类) ;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课件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课件

关雎、蒹葭等名篇介绍
关雎
描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以雎鸠和鸣起兴, 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抒发 了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惆怅。
独特艺术手法分析
比兴手法
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的描绘来引 起所咏之词,如关雎中的雎鸠和
鸣、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等。
重章叠句
通过反复咏叹同一主题或情感, 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如 关雎中多次出现的“窈窕淑女”
唐风特点分析
01
02
03
婉约细腻
唐风诗歌以婉约细腻见长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通 过细腻的笔触展现诗歌的 意境美。
含蓄蕴藉
唐风诗歌往往采用含蓄蕴 藉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 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去体会 其中的深意和韵味。
意象丰富
唐风诗歌善于运用意象, 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加丰 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经中无衣唐风影响
文学价值
无衣唐风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方式,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
远影响。
审美价值
无衣唐风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真挚爱 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 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具 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通过对无衣唐风的解读,我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与艺术
东亚各国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形式中,均可看到《 诗经》的影子,如日本的短歌、和歌,中国的诗 词、书法等。
全球化时代下的诗经意义
文化交流与互鉴
01
《诗经》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有助于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
互鉴,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无衣》 ppt课件

《无衣》 ppt课件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 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 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所以在秦风中, 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 切。
“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
探究赏析
三部分的叙述有何区别?
主旨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 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 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 乐观精神。
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 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 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大家认 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文本探究
文白对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和你穿同样的战 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 ,和你共同上前线!
“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 忾,共同行动。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首爱国主义 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文本探究
文白对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无衣知识点总结

诗经无衣知识点总结

诗经无衣知识点总结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的《无衣》是其中的一篇。

《无衣》一诗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无衣》中的知识点。

首先要了解《无衣》这首诗的背景。

《无衣》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关于婚恋的歌谣,讲述的是一对恋人分别的故事。

在这首诗中,男女主人公发生了争端,男主人公因贫困无法娶妻,女主人公无法接受这种贫穷无力状况而选择离开的故事。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恋爱观及婚姻观念。

然后我们还可以学习《无衣》中的一些古诗鉴赏知识。

在古代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多的修饰手法,例如比兴、夸张、反复等手法。

在《无衣》中,作者通过雨、风、炎炎、凉风等好几个季节节气的描写,以及通过芳草、采蘋、采葑等地景植物的描写,表达了男女主人公的心情。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可以理解《无衣》的意义,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无衣》中学习到一些人生道理。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关怀和对爱情的理解。

男主人公无法娶妻,女主人公无法忍受这种情况而作出放手的决定。

这种情况在当下的社会可能也会发生,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轻易放弃,更要学会互相理解和包容。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无衣》这首诗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总之,《无衣》是一篇充满古代文化底蕴的古诗,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人生哲理。

希望通过对《无衣》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无衣》精品课件

《无衣》精品课件

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 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óu。而 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 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 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 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 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 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岂曰无衣?
设问语气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快速
重要字词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无衣》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 诗歌305篇。《诗经》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 作的源头。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 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 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 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 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 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 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 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 ”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 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品味
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叙事诗,我们通过阅读可以 想像,这个人一定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确切 地说就是他的妻子,从我解读的第二首来看起码 是红颜知己;人生之中得一知己者,足矣!然而 这样的人已经离去,怎不叫人伤心?!作者没有 流露半点的伤心语言,这种欲哭无泪、如噎在喉 的感觉岂不是更加痛苦?!
Thanks!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赏析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 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 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 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 “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 ,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 ‘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 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 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 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 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 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 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 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 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Nhomakorabea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 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 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 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 ,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 ”,“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 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 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 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 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 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 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 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 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 ,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 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 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 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 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 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