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合集下载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诗词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文意境。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声声慢》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诗文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5. 音频、视频资料:提供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篇一」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1.2 教学内容1.2.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2.2 《声声慢》的背景介绍1.2.3 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简介李清照生平及文学地位。

1.3.2 讲解《声声慢》的背景。

1.3.3 分组讨论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

1.3.4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背景的掌握情况。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理解运用。

第二章:诗词格律与《声声慢》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

2.1.2 掌握《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1.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词格律基本知识2.2.2 《声声慢》的格律分析2.2.3 诗词创作的技巧指导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

2.3.2 分析《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3.3 进行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词格律知识的掌握。

2.4.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第三章:词语赏析与《声声慢》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1.2 培养学生的词语赏析能力。

3.1.3 提升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表达。

3.2 教学内容3.2.1 《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解析3.2.2 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3.2.3 诗词情感表达的指导3.3 教学步骤3.3.1 解析《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3.2 教授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3.3.3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情感表达的练习。

3.4 教学评估3.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4.2 情感表达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掌握。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声声慢》的音乐美感;(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的把握;(2)李清照词风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新课:(1)朗读《声声慢》,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2)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讲解词牌的结构形式;(3)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模仿《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创作一首小词;(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 学生能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 学生能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声声慢》;2. 参考资料:李清照词集、李清照生平介绍、词牌知识介绍;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 利用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美感;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案】《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说课。

一、说教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以其深婉细腻的词风和浓郁的女性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景和抒发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女性文学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鉴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和珍惜当下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掌握词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李清照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词作,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和节奏。

3.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与《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其词作风格的独特之处。

4.拓展延伸: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选取的是宋词,意在让学生在诵读与鉴赏中领略宋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和知识储备。

但对于李清照南渡后的身世经历以及词作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以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3)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蕴含的深沉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意象的内涵,体会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复杂心境。

(2)体会词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词人晚年的凄凉和孤独。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叠词的运用,为这首词增色不少。

在教学这首词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叠词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晚年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人的情感分析。

四、教学难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中的意境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人的生活背景和词中的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词人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声声慢》,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声声慢》为例,讲解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置身于词人的生活背景,体验其孤独和凄凉。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欣赏类似词作,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声声慢》及类似词作的掌握程度。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2. 学科领域:高中语文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品味词中的意象,领悟词的意境。

(3)掌握词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意象分析。

(2)词的基本技巧的运用。

(3)词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词的深层意境的理解。

(2)词的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意象、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声声慢》的具体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李清照及《声声慢》的背景。

2. 讲解:分析《声声慢》的意象、技巧。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词。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声声慢》。

2. 分析自己创作的一首词,重点关注意象、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创作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关于《声声慢》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反馈、自己的讲解是否清晰等,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声声慢》相关内容。

2. 参考书:有关李清照及《声声慢》的参考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的网站、论坛等。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用于讲解《声声慢》的意象、技巧和情感,第二课时进行讨论和实践。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诗歌形式、韵律和意象。

3. 解读《声声慢》中的情感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4. 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李清照和《声声慢》的背景信息。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练习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的美感。

三、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1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描写。

2. 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个人理解。

五、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3. 总结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诗歌形式和韵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能力。

教学资源:1. 《声声慢》原文及其注释。

2.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相关讲解资料。

4.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4. 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6. 诗歌创作和表达技巧分析7. 诗歌翻译和语言特点探讨8. 诗歌应用和拓展思考9. 学生个人诗歌创作展示10. 教学总结和反馈六、诗歌创作和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一)单元教学分析《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

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声声慢》与其它词牌的区别;(2)采用音乐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合作能力;(3)运用情感联想,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才情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声声慢》;(2)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音乐节奏的把握;(2)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感受词牌的音乐美;(2)让学生分析《声声慢》的结构特点,了解词牌的规律;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的特点和音乐节奏;(2)解析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3)分析词中的意象,理解词人的审美情趣。

4.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2)让学生尝试创作同词牌的词,锻炼创作能力;(3)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2. 分析其他词牌,与《声声慢》进行对比,体会各自的特色;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创作一首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声慢》的熟练程度,包括朗读和背诵;2. 学生对《声声慢》词牌特点和音乐节奏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声声慢》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的悲凉遭遇。

理解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声声慢》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3 意象与修辞手法: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声声慢》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3 解读与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探讨其深层含义。

2.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编,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表达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3.2 作业与写作: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写作内容的质量。

关注学生在写作中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3.3 诗歌朗诵或表演:评价学生在朗诵或表演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创意表现。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

使用动画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意象。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声声慢》●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声声慢》。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声声慢》中的叠词、意象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苦之情,感受其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解读《声声慢》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 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苦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李清照“愁”之内涵的层次和深度。

2. 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升华。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2. 《李清照词集》3. 相关诗词鉴赏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声声慢》配乐朗诵音频3. 诗词意象图片●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声声慢》,查阅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2. 思考词中“愁”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播放《声声慢》的配乐朗诵,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这首词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注意字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诵读技巧。

●播放《声声慢》配乐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词的声律之美。

2. 解读意象●讲解什么是诗词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

●讨论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传统内涵和在《声声慢》中的具体作用。

3. 体会情感●提问学生:“词中弥漫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

《声声慢》教案范文

《声声慢》教案范文

《声声慢》教案范文教案:《声声慢》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分析词的背景、词意、词牌特点,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李清照的《如梦令》引起学生对李清照词作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3. 词意分析:分析《声声慢》的词意,解释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体会:通过反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作背后的心情。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词牌特点:如梦令意象分析:花自飘零水自流情感表达:愁绪如麻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答案:2. 短文答案示例:《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愁绪的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无奈和离别,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愁绪如麻”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纷乱和无助。

通过阅读这首词,我深深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也体会到了词作的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学生对李清照的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践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酒风雁黄花梧桐雨”教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1)“酒”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2)“风”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

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

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五)作业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

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

(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

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

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二分析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自读课文,找出意象。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

“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

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