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花未眠》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生命、美的哲学思考。

1.2 教学内容《花未眠》的文学背景及作者川端康成的简介。

文本细读与分析: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分析,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文学鉴赏: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作者图片、相关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纸质教材:提供文本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和作者。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花未眠》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分析文本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花未眠》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

第二阶段:文本细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自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三阶段: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第四阶段: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阶段: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花未眠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炼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进行讲解。

(2)深入剖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学创作。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价与反馈。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课文《花未眠》,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进行分析鉴赏,阐述其主题及艺术特色。

3. 拍摄一张关于自然美的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花未眠》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同类文学作品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5.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八、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温馨、舒适,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氛围:民主、和谐,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网络畅通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2. 第二课时:课文讲解、课堂练习、总结拓展3. 第三课时:课后作业讲评、欣赏同类文学作品十、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小说成为了相对轻松的娱乐形式之一,因此小说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其中,《花未眠》这部网络小说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花未眠》的作者是白湖,这位年轻的网络作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成为了文坛中备受推崇的代表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同时,作者还通过小说突出的故事情节,呈现了关于家庭、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深刻的意义。

针对《花未眠》这部作品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应该如何制定一份系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小说阅读教学,了解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态度,体验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理,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小说《花未眠》的阅读和分析;2、现代青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态度的分析;3、文学鉴赏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小说阅读和分析(时间:2周)1)指定阅读小说《花未眠》;2)阅读小说后,每位学生需撰写一篇读书笔记,重点体现小说情节、人物描写和思想意义;3)课堂上小组分工阐述每章节的情节梗概、人物关系及心理、主题及背景;4)课堂上组织讨论,探讨小说的核心价值和主旨。

2、第二阶段:现代青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态度的分析(时间:1周)1)阅读现代青年的生活状况类文章,探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和人生观念;2)探讨现代年轻人的普遍心理,如焦虑、彷徨、迷茫等等。

3、第三阶段:文学鉴赏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时间:2周)1)选取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2)课上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讲解,让学生自己写作品阅读感受,以此提高他们的文学理解能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小说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态度,感同身受地体验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理,培养更好的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水平。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花未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花未眠》。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花未眠》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失眠之夜观赏樱花为主题,描绘了夜色中樱花的美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花未眠》。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美的热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分析。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的。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生活中的美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评价。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樱花图片,营造夜晚观赏樱花的美感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花未眠》,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学会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花未眠》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生字词的掌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花未眠》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的氛围。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花未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花未眠》。

(2)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文本内容:梳理《花未眠》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3. 作品鉴赏:从语言、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花未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花未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花未眠》,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花未眠》,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悟。

4. 作品鉴赏:分析《花未眠》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花未眠》的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自然美的作文,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花未眠》的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

分析并欣赏《花未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简介川端康成的生平和作品。

分析《花未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探讨《花未眠》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川端康成简介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影响。

强调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花未眠》的背景解释《花未眠》的题目含义和创作背景。

简述《花未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第三章:文学鉴赏与分析3.1 文学鉴赏方法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强调文学鉴赏中的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

3.2 《花未眠》的文学鉴赏分析《花未眠》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欣赏《花未眠》中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第四章:主题思想与情节结构4.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花未眠》所反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花未眠》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2 情节结构分析解析《花未眠》的情节安排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理解情节结构对于整体故事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技巧与艺术表现5.1 文学技巧解析分析《花未眠》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运用。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技巧在作品中的作用。

5.2 艺术表现与审美体验探讨《花未眠》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体验作品。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讨论6.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活动内容与《花未眠》的主题和情节相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6.2 课堂讨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花未眠》中的情感描写和社会背景。

鼓励学生分享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思考和感受,促进课堂互动和思想交流。

第七章:拓展阅读与比较7.1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花未眠》相关的其他作品,如川端康成的其他小说或相关研究评论。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2. 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朗读诗歌,理解诗的音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寻找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暗喻和借代。

2. 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花的美丽和特点。

二、讲解(10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歌《花未眠》,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合作阅读(15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和情感。

2.回答问题:诗歌中的“花未眠”是什么意思?诗中的“残月”和“流动的夜空”指代什么?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个人思考(5分钟)学生独立回答题目:1.诗歌中的花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如果你是这位诗人,你会给花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五、朗读与讲评(10分钟)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音韵和韵律。

老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六、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朵花或其他事物,写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七、总结(5分钟)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遣词造句要生动有趣,注意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朗读和创作,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九、教学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花未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的整体效果产生的作用。

2. 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分析的能力。

十、课堂互动(1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讨论。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文学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敏感度。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3. 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花未眠》的主题理解和文学欣赏。

2. 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2)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文学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花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花卉的美,并引出课文《花未眠》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文学欣赏: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文学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2024年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花未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心去感受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花未眠》的内容概述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结构技巧。

3. 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表达。

4. 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花未眠》的内容理解、表达技巧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

2. 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独特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花未眠》的内容和作者川端康成。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技巧。

4. 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5.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体现,如作文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态度和贡献度。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某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雪国》、《古都》等,以加深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2. 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花未眠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花未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花未眠》,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花未眠》的内容及主题。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象、主题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花未眠》诗歌文本、相关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花未眠》,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日本著名诗人与画家川端康成的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花未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花未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

5. 创意表达(1)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表达,可以采用绘画、写作等形式。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7. 作业布置(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主题,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关于花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意象、主题和表现手法。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学习到的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花未眠》文章。

2.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花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细节。

2. 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细微之处的作文。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生活中的美好细节。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旨。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

3.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花未眠》的文章文本。

2. 准备与文章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学生作文评价标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文章学习到的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花朵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阅读理解训练: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课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花未眠》。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朵,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2. 提问:你们对花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花为什么会“未眠”?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花未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花会“未眠”?作者通过花“未眠”想要表达什么?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花未眠》的启示,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美的追求和感悟的文章。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准备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邀请艺术家或作家进行讲座,分享创作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八、教学反思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1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才能,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进步散文的阅读鉴赏才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化的语句。

2、培养审美才能、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

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浸透着伤感的气息。

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

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

确实,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慨与考虑,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刚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3)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的兴趣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运用于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川端康成的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会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运用于写作中。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结合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揭示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花未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优美句子,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日本文学的其他作品和作家。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花未眠》的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

分析并欣赏《花未眠》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深入理解《花未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花未眠》。

分析《花未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探讨《花未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介绍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花未眠》。

阅读:学生阅读《花未眠》。

讨论:学生分享对《花未眠》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花未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花未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2 教学方法讲授:教师介绍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花未眠》。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花未眠》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花未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花未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总结讲解: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花未眠》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学生在分析《花未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时的表现。

评估学生在探讨《花未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时的思考深度。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3.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花未眠》文本: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文学分析资料:关于《花未眠》的文学分析和评论。

教学多媒体材料:如音频、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花未眠》的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

分析并欣赏《花未眠》的文学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简介川端康成的生平和作品。

分析《花未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川端康成简介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平、成就和影响。

强调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花未眠》的背景解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探讨作品与作者个人经历的关系。

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写作风格分析《花未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体验文字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3.2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

第四章:情感与意境的把握4.1 情感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4.2 意境感悟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艺术意境。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感和想象力。

第五章:课堂互动与拓展活动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表演活动。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发挥创造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解读技巧6.1 文本细读指导学生如何细致阅读文本,注意细节描写和语言特点。

练习通过文本细节推断作者意图和人物性格。

6.2 解读技巧教授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第七章:作品比较与分析7.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花未眠》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如川端康成的其他小说或代作家的作品。

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7.2 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花未眠》在川端康成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讨论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第八章: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写作8.1 个人感悟的培养鼓励学生分享对《花未眠》的个性化感悟。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和艺术。

激发学生对《花未眠》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日本平安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特点。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平安时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自己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兴趣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并提出问题和想法。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花未眠》中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花未眠》中的主题和情感,如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花未眠》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艺术作品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3.2 教学内容欣赏与《花未眠》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与《花未眠》相关的艺术作品。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花未眠》的启发,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示例。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综合理解和反思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讨论《花未眠》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讨论和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行互动交流。

第六章:文化背景探索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

2024年语文教案-花未眠

2024年语文教案-花未眠

2024年语文教案-花未眠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花未眠》为阅读文本,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分析《花未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理解《花未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生平背景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平背景,如出生时间、家庭状况、文学成就等。

2.2 文学成就概括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如获奖情况、代表作品等。

第三章:作品解析3.1 故事情节梳理《花未眠》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2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性格特点、形象塑造等。

3.3 主题思想探讨《花未眠》的主题思想,如对生活的感悟、人性的探讨等。

第四章:象征手法分析4.1 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分析《花未眠》中的象征元素,如花、夜晚、梦境等。

4.2 象征手法的运用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实践5.1 自主阅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花未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5.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3 课堂发言邀请学生发表对《花未眠》的见解,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5.4 写作练习5.5 课程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作品背景分析探讨《花未眠》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以便更深入理解作品。

6.2 文学流派介绍《花未眠》所属的文学流派,比如日本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以及该流派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

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

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

“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

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

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

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

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

人们需要这个奖。

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

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前布置了预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感悟点)“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感触之一)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

(感悟之一)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

”(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3)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明确:a①[凌晨盛放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

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

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话怎么理解。

[“邂逅所得”(不期而遇)]明确: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

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

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

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

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亲近所得——审美态度反复陶冶——审美基础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珍爱生命)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

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

②“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

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小结: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

[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

”(感触之二)“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

(第七到九段)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

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

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

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写实精神)(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为什么?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

[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

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

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