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别人眼中的我》课堂教案设计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别人眼中的我》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3.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学会自我反思和成长。
二、教学内容1. 我眼中的别人2. 别人眼中的我3. 欣赏与尊重4. 沟通交流的艺术5. 成长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学会自我反思和成长。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体验。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课堂上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别人眼中的我”的思考。
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我眼中的别人”、“别人眼中的我”、“欣赏与尊重”、“沟通交流的艺术”和“成长与反思”五个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别人眼中的我”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实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四个“注重”,构建鲜活灵动品德社会课堂
四个“注重”,构建鲜活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充满活力的鲜活课堂,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心得,本人认为,要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世界,就要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开放内容,注重体验探究,注重捕捉生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才能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注重开放内容,拓展学习主题,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活张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内,它是连接课内外、校内外的连续的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适当拓展,交给学生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得多彩,变得更加鲜活灵动起来。
而学习、活动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因为只有具备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学习、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并从中获得多角度的更加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五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伟大的先人》这一课,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以及上网查找资料后知道的古代优秀人物,然后交流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并说说他们的什么精神让自己喜欢他们,敬佩他们。
接下来,我注重开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定研讨和探究的人物,并自定探究学习的方法,还可以适当拓展自己学习的主题。
二、注重体验式学习,创设探究情境,让学习活动妙趣横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德与社会课也强调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这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这种体验是直接的、生动的,更是深刻的。
这种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最爱,他们会从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中发现学习是那么有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时,为了让孩子懂得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知道用自己的行动为爸爸妈妈分忧,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
关注教学情境创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一样的你我他》课例分析
关注教学情境创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1000891.教学情境在课标中的定位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与要求”第二条这样写道:“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1.情境的作用(一)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使存在一些智力活动,也是按照规定的路径进行的推理。
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
许多教师不得不求助外在于教学内容的措施,而效果往往不理想。
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
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
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情境创设的多种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有很多,现就《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主要谈谈以下三种:形象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1.形象性原则——猜猜他是谁,体会外在不一样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24年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2篇)
2024年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____年小学下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具体包括课堂上的守时守纪、听从老师和同学、尊重他人等方面,以及课外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职业分工、社会规则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包括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同时,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也有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
1. 配合教材进行授课:在品德节、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中,我使用了专门的教材,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学生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观察与实践结合: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3. 小组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倾听、相互批评,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4. 游戏和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还借助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道德与社会的理解。
以上教学方法和活动的使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1. 教学内容选择不够精确: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感到有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不够精确,没有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设计。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如公共汽车上让座、遇见老师问好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实际,促进思考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实际生活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如遵守交通规则、帮助他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
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精神。
三、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尊重他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社会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优秀警察等,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和价值。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例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环保宣传海报。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强化课堂纪律,规范行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按时到校、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定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教学实践指导(3篇)
第1篇一、引言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创新力等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
(3)英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4)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
(5)品德与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法制观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学习。
2.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实践等活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摘要: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成作用,小学教育时期又是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教师要把好关,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提升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好教育的重要关口。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手法,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能够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运用教学知识,就此实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体验情境,培养真实情感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和社会接触的还不是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孩子无法用正确的道德观去评判,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无法深入。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走到教学活动中来,切身去感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动”起来,也是增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良方,学生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情景时能够马上想起课上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我们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看图,听教师讲,学生便不能深入地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
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产生真实的情感,我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地扮演残疾人,切身体会残疾人的生活。
有的孩子蒙起眼睛扮成了盲人,有的孩子背起一只手,成了“小断臂”……一节课下来后,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再嘲笑残疾人,也使得我们实现了教育的意义。
此种教育形式要比单纯的讲授直接得多,效果也要好很多。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
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目,那么在这门学科中,我们要怎样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新的教育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首师大版教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首师大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体会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亲情、友情,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庭中的我第1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感受家庭的温暖。
第2课《家人之间》:学习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第二单元:学校生活第3课《我们的学校》: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和规章制度,培养热爱学校的情感。
第4课《班级生活》:学会与同学相处,共同维护班级的和谐氛围。
第三单元:社会是个大家庭第5课《我们的社区》:了解社区的环境、设施和居民,培养关心社区、服务社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品德教育。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榜样示范法: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行为。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综合性评价: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
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1. 教学计划:本单元共包含15课时,分别为5个课题,每个课题3课时。
2. 课时安排:每节课时40分钟,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等环节。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辅助材料:PPT、视频、图片、故事素材、实践活动指导手册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白板、黑板、教学挂图等。
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
创设情境,传递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死不离》教学谈
创
设
情
境 , 传
递
情
感
品德 与社会课 程《 生死不 离》 教 学谈
薛 芬
( 昆 山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包 桥小 学 , 江苏 昆山 摘 要 : 在 品德 与 社会 课 程 教 学 中, 要 注重 创 设情 境 , 唤 起 学 生真 实的 情 感体 验 。《 生 死不 离》 的精 彩教 学设 计 , 让 学 生在 思维 的碰 撞 、 交流 中进发 出真 情 实 感 , 收到 了 良好 的 教 学 效果 。 关键词 : 情 境 情 感 品德 与社 会 教 学 《 生 死 不 离》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程 是 在 小 学 高 年 级 开设 的 一 门 以 儿 童 社 会 生 活 为 基 础 .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 成 和社 会 性 发 展 的 综 合 课 程。 品 德存 在 于 学 生 的 日常 生 活 之 中 , 学 生 的社 会 常 识 和 参 与 社会 、 适 应社 会 的 能力 只 有 在 社 会 生 活 中才 会 获 得 。 因此 , 教 学 中必 须 注 重 创 设 情 境 。唤 起 学 生 已 有 的 社 会 生 活 经 验 或 将 学生带人创设的社会情境中 , 让 学 生 产 生 真 实 的 情 感体 验 。 下 面, 我 就 以《 生死不离》 的教学为例 , 谈 谈 在 课 堂 上 如 何 通 过 情 境 的创 设 , 传 递爱 的情 感 。 情境 对比 。 引 起 震 撼 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 , 有 着 不 同 的课 堂 情 感 基 调 。《 生 死 不 离 》 这 篇 课 文 是 学 习 和 赞 美 抗 震 小 英 雄 们 在 地 震 灾 害 中的 英勇事迹 。 从 而让 学 生 理 解 爱 、 感受爱 、 学会爱 、 传递爱 。 因此 , 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略偏沉重的。 为 让 学 生 不 自觉地 、 自然 而 然 地 以此 为 情 感 基 调 , 并让这种情感萦绕在整个课堂 , 我 设 计 了一 组 情 境 的 对 比。 课堂一开始 , 我 向学 生 展 示 了汶 川 诗 情 画 意 的 自然 风 光 、人 们 安 居 乐 业 的 和谐 画 面及 孩 子 们 天 真 灿 烂 的笑 脸 。一 幅 幅 美 丽 的 画 面 , 轻 松 欢 快 的轻 音 乐 , 配 以 流 畅 愉 悦 的解 说 。 当 学 生都 沉 醉 其 中 的 时 候 。 突 然 美 好 画 面 消 失 了. 此 时 映人 学 生 眼 帘 的 是2 0 0 8 年5 月1 2 日1 4 时2 8 分 这 个 沉 重 的时 刻 , 大地 震 来 临 了 , 接 着 看 到 的是 残 垣 断 壁 , 交 通 中断 , 昔 日美 好 的家 园 成 了 一 座 座 废 墟 。 此时 。 老师 解 说 的 声 音 变 得 凝重起来 。 如 此 强 烈 的对 比 , 给学 生 带 来 了感 观 上 的 冲 击 和 心 灵 上 的震 撼 , 从 而激 发 了学 生 对 灾 区人 民的 深 切 同 情 。 这 正 是 因为 运 用 了多 媒 体 手 段 , 带 学 生 穿 越 到 了 不 同 的时 间 , 感 受 到 了不 同的 情 境 , 加 深 了学 生 的情 感 体 验 。 二、 情境 聚焦 。 感 受 勇 敢 英雄人 物 , 对 于学生而言 , 总是显得那 么高高在 上 , 不 可 触 摸 。如 何 让 英 雄 “ 平 民” 化, 我 又 设 计 了 以下 的 环 节 。 当学 生 为 大 灾 难 的 降 临 而 痛 心 的 时候 , 我又通过多媒体 , 以照 片 展 示 的 方 式 . 向学 生 介 绍 小 林 浩 、 美 丽天使张 春玲 、 留 在 最 后 的 邹 雯 樱 等 小 英 雄 ,让 学 生 从 外 貌 上 首 先认 识 这 几 位 英 雄 。接 着 , 让 学 生 阅读 课 文 中 的 文 字 , 想 象着 小英 雄 们 的 事 迹。 我问学生 : 谁的故事最令你感动? 为什么 ? 在交流时 , 我 根 据 学 生 的 回答 , 相 机 播 放 了小 英 雄 的 采 访 故 事 。真 实 的环 境 , 熟悉的脸庞 , 朴 实 的语 言 。 让 学 生 产 生 了 亲 近感 。小 英 雄 们 在 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定 、 临危不惧 、 勇 于 救 人 的 优 秀 品 质 深 深 感 染 着 每 一 位 学 生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所 期 许 的 教 育 的 美妙境界是 : 人 和 人 心 灵 上 最微 妙 的 相 互 接 触 。在 这 过 程 中 , 小 英 雄 们 视 频 的播 放 , 让学生 有了与小 英雄直接 “ 交 流” 的 机 会, 从而感受到英雄也是平 凡的人 , 平 凡 的人 也 能做 出 勇 敢 的 事。 这 种 真 实 的 情 境 再 现 触 动 学 生 的 内 心 世界 。 感 知 在 暗 暗 积 聚, 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 情境引领 , 传 递 爱 心 大 灾 有 大 爱 ,爱 是 我 们 本 堂 课 要 传 递 给 学 生 的 重 要 情
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
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初次接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心里一惊:内容这么丰富!有品质培养,有情绪疏导,有历史发展,有地理常识。
再细致阅读每一节内容,如此简单:几段文字配几幅图片!这该怎样教学呢?我对自己充满了怀疑。
随着工作的开展,我的教学不断进步。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新课标宏观指导教学最初,我先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
研读之后,我感到豁然开朗。
我理解了教材内容整体的丰富与具体的简单;我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学会寻找教材编写的意图,学会多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会教学空间的拓展,学会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新课标,教学实践的总指挥。
二教学策略多样化新课标的理念,新教材的特点,新时代的学生,都在引领着教学工作的改进。
多种策略的适当实施,才会尽可能的达到培养目标。
1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于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为学生创设乐于接受的情境,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去观察、思考、探究社会,从而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学习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打开国门》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外交往的多种形式和丰富活动后,我为他们创设情境:有外国游客来我市观光,你会怎样接待,为他导游?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并上台表演展示。
从热情的接待,风景点的解说,最后的送别,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他们作为灵宝主人的责任和喜悦。
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为中外交往做更大贡献。
2尊重学生,确保主体。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是其首要的体现。
学生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自己的思想、能力、个性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参与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播种绿色播种希望》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沙尘暴的危害;自主阅读,了解土地荒漠化的定义;小组交流: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土地荒漠化?阅读马永顺的故事后,感悟到人类对森林从破坏到保护的过程是曲折而长久的。
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
课程教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1 2 月 中  ̄ J - r , ]
通过 让 学 生 阅读 材 料使 其 产 生相 应情 感体 验 的 教 学 方 式 . 就是阅读式体验教学。 在课 堂教 学中, 通过 阅读感人 的材料 , 不但 能帮助 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 引 起 学生心灵的共振 . 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 因此 . 教师应选 取那些蕴涵浓厚情感的优秀作品供学生阅读 , 在 阅读后 引导学生 进 一 步 引导学 生探讨 具体 应该 怎样 利 用 网络为 学 习生 活服 务 。 体 验作 品 中的情感 , 唤 醒 学生的 情感 体验 , 感悟 材料 的 深刻 内涵 , 教 学分析 : 教师组织的这一关于网络 交往带来的利弊辩论 . 以取得 最佳 的阅读 效果 。 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的场景中。 引导学生各抒 己见、 大胆辩论 ; 教 【 例5 】 教学“ 人 生价值” 时, 教 师选用的以下材料供 学生阅 师则循 循善 诱 、 因势利导 。这 不仅 使 学生在 激烈 的 思想 交锋 中获 读 : 得 了深刻 的体 验 , 形 成 了正 确 的认 识 , 而且使 学生 真 正领 悟 了网 汶 川 大地震 发 生后 . 随 着救 灾的 深入 , 我 每 天都 被 一 些催人 络 交往 是 一把 双刃剑 的 内涵 , 锻 炼 了学生 自主 学 习和 自我教 育 的 泪下的事迹感动着, 我为受 困者顽强的生命意志而震撼 。有一位 能力, 取得 了意想不到的教 学效果。 母 亲, 她的丈夫在地震中身亡了。 由于她心中惦念着远方的儿子, 四、 开 展研 究性 学 习 。 在合 作研 究 中深 入体 验 求 生意 志很 坚强 在 自己右腿破 水 泥板 压住 六 天 , 官 兵 又无 法救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 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 她的情况下, 她叫官兵把锯子递进来, 自己把被压住 的脚锯 断, 然 立研究专题, 通过 自主性、 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 。 不断体验生 后爬到官兵 - . j -  ̄救援的地方, 终于得救 了。 被 困的几天. 不能动弹 活, 主动地 获取知识 , 运 用知识 , 解决问题 , 并在活动 中培养 自己 的她赖 于维持 生命 的是 。 靠砸 自己受伤的脚 。 喝流下来的血熬到 地 震发 生时 , 他 张 开双臂 , 像 母 鸡一 学科 正 确 的 学 习态度 、 社 会 道德 、 社 会 道德 感 , 学会 分 享合 作 , 增 被 救 的那一 刻 。有 一位 老师 , 强探 究和 创新 意识 . 不 断提 高各 种 能力 。 样把 四个学生护在身下。当救援部 队发现他们时, 四个学生毫发 【 例4 】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 治课研 究性学习活动 , 课题 无伤; 而老师用身躯和双臂帮他们挡住 了致命的泥石 , 已壮烈牺 更 为震 撼 的是 , 由 于老 师的双 臂护 学 生搂得 学 生太 紧 . 已经 名称 : 改革 开放 三 十年 厦 门市翔 安 区马巷 街 的发 展 及 现状 ; 研 究 牲 了 内容 : 三十 年 来厦 门市翔 安 区马巷街 在 经济 、 文 化 方 面的 发展 状 扳 不 开 了 , 救 援 部 队 只好含 泪把 老 师僵 硬 的双 臂锯 断 , 才把 四 个 况及 存在 的 不足 : 研 究步骤 : 设计 问题 、 采 访调 查 、 收 集资料 、 分析 学生解救 出来。 年轻的母亲, 在地震房屋崩塌的一刹那, 弓起 身躯 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怀抱 。 把乳 头放在孩子的 口中, 整理、 得 出结论 ; 研 究方法: 问卷 调 查 , 专 家访 谈 , 查找 相 关材 料 坐在地上. 等: 预 期 成果 : 写 出研 究论 文 、 制作 宣传 小册 子和制 作 网 页。 挡住 了飞下来的泥石 。 含 笑而逝。 她的身边还有一部手机 , 手机里 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 , 有步骤地进行调查研究 , 在 活动 中, 他 有一条短信 , 写着 : “ 孩子 , 如果你能活下去 , 一定要记住 : 妈妈爱 们对社会有 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 。 许多人的支持让他们体会 你!” 当救援人 员包起嗷嗷待哺的得救婴儿, 读着短信遗言, 不禁 到 社会 这 个大 家庭 的温 暖和 真诚 . 这 对 学生形 成健 康 的人 格 十 分 潸然 泪 下 。 重要 。在 多 次的调 查 、 采访 中 , 学生们 得到 了这 样一 个 启 示 : 只有 教 学分析 : 材 料 中的情 景 非 常 感人 , 通过 阅读 该 材 料 , 学生 对人 真诚 , 才 能有 真诚 的回报 。 学 生撰 写 了课 题论 文 , 在 论 文 中, 深深地被感动了. 对于帮助学生认识 生命 、 体验生命 、 感悟生命很 同时也有 利 于学 生理 解人 的价值 所 在 。 学生既深情地流露 出对近年来家 乡 各方面变化的喜悦 ,同时, 也 有 必要 , 袁达 了对经济、 社会发展 中的某些不和谐现象的忧虑 . 表示要以 当然 ,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 目标并非一蹴而就 实际行动 把 家 乡建设 的更 美好 。在 成果报 告 会上 , 大家切 实体 会 的 . 教 师也很 难 准确 预料 一定 的教 学 活动后 学 生的 内心将 会 发 生 到: 认 真 开展研 究 性 学 习, 深入体 验 生活 。 可 以增 强社会 责任 感和 什 么变化。 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 , 需要长期努力. 特别需要他们对 特别感兴趣的或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思索和反思. 加 使命感, 加 深 了对 书本 知识 的理 解 教 学分析: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研 究性学习, 从确 深 相 关情 感体验 , 健 全人格 。 定研 究题 目、 收集 相 关资料 、 开题 报 告 , 到 设计 问卷 、 实施调 查、 撰 参考 文献 : 『 1 1 《 教 学设 计原 理》 华 东师范 大学 出版 社 皮连 生 译 2 0 0 7 写 阶段 报告 都 是有 学生 边 学 习、 边思考、 边 实践 , 相互交流, 相 互
品德与社会课——情境教学的“尴尬”与“反思”
与
社
会
课
情 境教 学的 “ 尴尬 ” 与“ 反 思”
刘 汝 花
( 利 津 县 利 津街 道 中心 学 校 , 山东 利津 欣赏 “ 花红柳绿 , ” 感触 “ 和风 习习 ” , 就 知道是春 天来 了: 听取“ 蛙声 一 片 ” 、 “ 蝉鸣阵阵” 。 就 明 白是 夏 天 到 了 : 静悉 “ 秋 虫 呢 喃 ”、 “ 硕果 累累” 。就 晓 得 是 秋 天 近 了 … … 这些 司 空 见 惯 的 视 、 听、 触 场 景 不 正 是 大 自然 为 我 们 认 识 生 活 、 感 知 生 活 创 设 的“ 情境 ” 吗?利用视 、 听、 触 等 立 体 感 受 来 感 知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堂, 从情感 、 情境上施 加影响 , 使小学生 身临其境 、 耳 濡 目染 、 潜 移 默 化 地 接 受 品 德 与社 会教 育 , 不 愧 为 一 种 好 的方 法 。 纵 观 现实 , 尽 管 我 们 已跟 随课 改 的 脚 步 走 了 许 久 , 为尝 试课 堂 教 学 行为的改变努力了许久 . 但静 心 体 味 现 在 的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堂 . 所 呈 现 的 情 境 教 学会 是 怎 样 的 呢 ? 回 昧情 境 教 学 的 “ 尴尬 ” 1 . 在 一 次 全 县 的公 开课 展 评 中 , 一教师在教 学《 我 敬 爱 的 老师》 一课 时, 为 了 激 发 学 生 对 教 师 的敬 爱 、 敬仰之情 , 课前自 己搜 集 了 大 量 的 优 秀 教 师 ( 甚 至有好多为学生 、 为 教 育 献 身 的 老师 ) 的 图文 资料 , 声 情并茂地讲 述一位位 优秀教师 的事迹 。 还 利 用 滚 动 字 幕 打 出 许 多 已经 为 教 育 事 业 献 出生 命 的 教 师 名 单, 在深情而 又悲壮的《 感 恩 的心 》 的音 乐渲染下 , 时 而激昂 、 时而哽咽 , 最 后 泪流 满 面 … … 可 学 生 却 一 脸 茫 然 , 一 副 置 身 事 外的样子 , 老师 期 盼 的眼 神 顿 时 写 满 了 无 奈 与 尴 尬 … … 2 . “ 画 出 自己心 中 理 想 学 校 的 样 子 ” , 教师一声令 下 , 我 们 的学生只有拿着彩笔 , 在 一 张 白 纸 上 没 有 目的 、 没 有 构 思地 涂 着 什 么 。走 近 一 看 , 学 生 心里 的 学 校 的 样 子 只 是 一 排 楼 房 、 一 个 操场 、 一杆升旗杆 , 真 的很 苍 白 、 尴尬。 二、 反思情境教学“ 尴 尬” 的 背 后 1 . 教 师忽略 了学生的参 与 。 学 生 失 去 了 对 教 学 资 源 提 前 知情的权利 情 境 的创 设 应 该 是 为 学 习 主 题 内容 或 解 决 学 习 问题 的一 个 教学 方 法 , 其 目 的是 更 好 地 激 发 学 生 的兴 趣 , 学习知识 、 积 累 经验 , 促 进 良好 品 德 的 形 成 。为 了让 学 生 的经 验更 加 丰 富 , 对 社 会 生 活 有 更 广 更 深 的认 识 、更 高 的 辨 别 力 和 判 断 力 , 教 师 要让学生接触 、 观察 、 体验他 们未 曾经历 、 未 曾 听说 的 社 会 现象、 社 会 事 物 。 比如 , 在教学 《 我敬 爱的老 师》 一课 时 , 教 师 应该 提前让学生 走近生活 中的广大老 师们 . 留 心 观 察 老 师 的 每 日工 作 , 处 理班 级事情 的辛 劳 , 回忆 整 理 自 己 与 老 师 难 忘 的故 事 , 甚 至走近那些 远离我们 而有感人 事迹 的老师们 …… 也 可 让 学 生 利 用 自 己喜 欢 的 方 式 整 理 对 敬 爱 的 老 师 的 了 解 情况 , 这样 当 教 师 创 设 情 境 后 , 学生对 这些信息早 已知情 , 就 有展示 的欲望 、 有不 吐不快的要求 , 面 对 教 师 的情 绪 宣 泄 、 情 感 进发 , 他们 会被 轻易 地感染 , 触动, 从 而一起走 近教 师 . 真 正 体会 到教师 的平凡 、 可爱 、 可 敬 之 伟 大 。这 样 创 设 有 效 情 境 才会把 学生带 到一个 多样 、 复杂 的真实情 境 中体验 、 收 获 知识 。 2 . 外 围环 境 的 缺 失 , 是 学 习课 堂 “ 尴尬 ” 的诱 因 如在教学 “ 画 出 自 己心 中理 想 的学 校 的 样 子 ” 一课 时 . 教 师 如 果 只 满 足 于 学 生 画 出 了 自 己学 校 最 真 实 、最 原始 的样 子 是不够的 , 这 些 农 村 学 生 理 想 的 学 校 就 真 的 只是 这样 吗 ? 老 师
情景体验法 思政课
情景体验法思政课情景体验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或观察真实或虚拟情境来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
利用情景体验法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详细介绍情景体验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首先,情景体验法可以让学生实践思政知识。
传统的思政教学往往是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来进行的,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通过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具有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讨论公共道德时,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道德困境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思考和讨论如何应对这一困境。
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情景体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统的思政课呈现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和抵触情绪。
而通过情景体验法,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或使用虚拟实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些具体的场景,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再次,情景体验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情景体验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情景体验法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发挥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情景体验法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通过情景体验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思政知识,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和采用情景体验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论文概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去创设具备情境的体验式课堂,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喜欢品德与法治课,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学生品德情操的形成主要是源于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自己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真实可信的,觉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
这些情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这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核心课程。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进行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感官世界,让他们对生活保持热爱,促进他们主体人格的形成。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大量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学校,去社会中学习,去体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提升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搭建了校外实践基础平台,如教学《购物有学问》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领学生深入至超市里进行实地体验购物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购物的真情实感,亲自感受购物的学问。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可能出现于现实生活脱节的"纯道德",也不具有非道德的生活。
这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此情感真实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
所以,一切品德的形成都将建立在现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
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必须要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观察生活中的真实部分,从中获得真实感受,在他们心灵中获得共鸣,这样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学生在学习交流、学习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是讨论。
在课堂实践中,讨论可以是四人小组的,也往往是一大部分集体的;讨论通常具有随机性,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交流沟通;讨论可以让孩子们表达自身的的感受、思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等。
在品德课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必须要有目的进行,避免流于形式的讨论。
小学品德与生活初级阶段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小学品德与生活初级阶段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都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从中体验与学习。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初级阶段情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在小学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专注于品德行为的任务中。
例如,在刻意安排的学生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品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从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生活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活是学生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比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关心他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注入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积极的榜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再次,情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某个情景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冲突场景,让学生在其中分析情况、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情境中,还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要素,让他们在实际中学会了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初级阶段,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观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或者安排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影片,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从中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
教案《品德与社会》
教案《品德与社会》第一章:遵守规则1.1 学习目标: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学校和社区规则1.2 教学内容:社会规则的定义和作用学校和社区规则的例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方法1.3 教学活动:1. 导入:讨论社会规则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规则对社会的意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校和社区中的规则,分享遵守规则的体会和挑战。
3. 案例分析:分析违反规则的案例,讨论其后果和对社会的影响。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遵守规则的场景,增强实践能力。
1.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情况的观察和反馈。
第二章:尊重他人2.1 学习目标: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2.2 教学内容:尊重他人的定义和意义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方法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2.3 教学活动:1. 导入:讨论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挑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场景,增强实践能力。
2.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倾听和理解能力的表现。
第三章:负责任的行为3.1 学习目标:了解负责任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学会承担责任和处理后果3.2 教学内容:负责任的行为的定义和作用承担责任和处理后果的方法培养责任感和自律能力的技巧3.3 教学活动:1. 导入:讨论负责任的行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负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承担责任和处理后果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挑战。
3. 案例分析:分析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案例,讨论其后果和对社会的影响。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承担责任和处理后果的场景,增强实践能力。
3.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承担责任和处理后果的能力的表现。
第四章:合作与团队精神4.1 学习目标:理解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定义和作用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技巧4.3 教学活动:1. 导入:讨论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对团队的影响。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价值是什么?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价值是什么?答: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学习主题内容或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学会知识,积累经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健康成长,他需要增长生活经验,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经验、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很大一部分是要在学校里获得的、养成的。
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知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实践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
总之,创设有效的情境,努力把孩子带到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2.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改进?答:情景或问题的设计,易出现偏差。
我认为主要表现为:问题的盲目性、问题过大或过小、问题没有价值、情景创设一片混杂,缺少目的性等。
在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要充分依据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根本,不能盲目地创设,课堂上看上去很热闹,实际孩子没有真正体验,只是一笑而过,没有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
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研究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设计问题或创设情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自己的一则教学实践案例,与其他学员共同分析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经验的丰富和提升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符合情境创设的原则?有哪些不足?然后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我个人认为,情境创设是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课堂再现生活,让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活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回归生活情境引领快乐课堂课程标准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 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于这一条有这么一些阐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别人眼中的我》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形象,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和经历。
二、教学内容1. 别人眼中的我2. 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3. 发现和赞美他人的优点5. 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别人眼中的自己,理解他人评价的出发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既不盲从,也不排斥。
2. 如何让学生理解他人评价的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
3.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发现和赞美他人优点的品质。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培养自我认知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视角下的自己,增进对他人评价的理解。
5. 激励法: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他人的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别人眼中的我》相关内容。
2. 课件:别人眼中的我、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发现和赞美他人的优点等。
3. 视频资料:关于人际关系的片段。
4. 道具:镜子、卡片等。
5. 小组讨论指南:包括讨论话题、分享要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别人眼中的我》,引导学生思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视角下的自己,增进对他人评价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发现和赞美他人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
它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比较深刻的记忆呢?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而人的情感是具有一定的情景性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因而,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在课堂教学上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的教学情境,激发我们与学生之间在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触景生情”,使品德课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课堂上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不但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犹如磁铁般牢牢地被吸引住,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趣味性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大多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氛围中,激起其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有好的开始就像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
一节课中,教师若能巧妙创设情境,使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记得在观看录像课《伸出爱的手》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千手观音》的影像资料,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提问:“这个节目是哪些人表演的,你们知道吗?她们是如何排练节目的呢?特别是她们听不见声音,怎样把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呢,这恐怕是我们常人都难以完成的吧?”通过创设情境,我把残疾人带入了学生的视线,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在好奇和羡慕中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共同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二、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很喜欢听故事。
教学中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
在故事中如果能加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就更加形象、逼真了。
教师运用蕴含积极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一个个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如在《大师成才的故事》中,爱迪生的故事让学
生明白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如何造就的;《劳动需要知识》中,“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
而这些教学效果的达成,都依赖于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对故事和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
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的明理自然也就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灵魂。
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采用恰当的新颖的形式提出来,例如在《父母的疼爱》教学中,学生看了成长图片后,教师可以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对我们付出那么多的爱?”“爱,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种种理解,然后再求助老师,一番讨论过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其实,爱,没有为什么……”虽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真正的意义就是在探索问题答案的思考中,在学生的心灵被真挚的亲情震动和唤醒的过程中。
接着教师又问:“从现在起,我们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使本课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体验情境
叶澜教授曾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知道,学生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智慧上,都是建构性学习者。
只有通过做,他们才能学得最好。
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就应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把各种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交往与活动中去,通过反复的道德体验、发展和实践各种道德技能,养成道德习惯。
品德课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因此,这一环节也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在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明辨是非。
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课堂教学中进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话题教学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聚焦到人们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家这一点上。
在课堂上,学生这样说:爸爸在出差时特别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妈妈生病时特想家;我考试取得好成绩,特别想回家与家人分享……,这时老师问到:“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非常有趣,可我不明白了,在家里坐坐,睡睡家中的床,和家人聊聊天……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会让我们特别想念呢?”学生们一听,立即调动他们的生活智慧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那是因为你离开家没有你已经睡习惯的床了;可能平时能和爸爸妈妈聊天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在家生活得很好了,离开家很不习惯……有的同学正为问题所困惑,当他们听到同伴的分析,有的豁然开朗状,有的得到启发若有所思状。
看着学生们思考的样子,听着学生们的种种“高见”,那种家的亲近感与归属感真的很强烈,我更高兴的是,学生们已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平常的生活,这样一种新的感受不正是品德与社会课所追求的对学生体验的丰富吗?
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
”要想在课堂上奏出那和谐的一曲,小学品社课的情境创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每一个情境的创设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应因需而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成为品德课魅力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