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它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比较深刻的记忆呢?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是具有一定的情景性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因而,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在课堂教学上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的教学情境,激发我们与学生之间在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触景生情”,使品德课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课堂上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不但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犹如磁铁般牢牢地被吸引住,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趣味性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大多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氛围中,激起其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始就像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一节课中,教师若能巧妙创设情境,使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记得在观看录像课《伸出爱的手》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千手观音》的影像资料,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提问:“这个节目是哪些人表演的,你们知道吗?她们是如何排练节目的呢?特别是她们听不见声音,怎样把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呢,这恐怕是我们常人都难以完成的吧?”通过创设情境,我把残疾人带入了学生的视线,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在好奇和羡慕中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共同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二、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很喜欢听故事。教学中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在故事中如果能加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就更加形象、逼真了。教师运用蕴含积极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一个个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如在《大师成才的故事》中,爱迪生的故事让学

生明白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如何造就的;《劳动需要知识》中,“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而这些教学效果的达成,都依赖于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对故事和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的明理自然也就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采用恰当的新颖的形式提出来,例如在《父母的疼爱》教学中,学生看了成长图片后,教师可以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对我们付出那么多的爱?”“爱,是为了什么呢?”。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种种理解,然后再求助老师,一番讨论过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其实,爱,没有为什么……”虽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真正的意义就是在探索问题答案的思考中,在学生的心灵被真挚的亲情震动和唤醒的过程中。接着教师又问:“从现在起,我们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使本课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体验情境

叶澜教授曾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知道,学生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智慧上,都是建构性学习者。只有通过做,他们才能学得最好。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就应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把各种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交往与活动中去,通过反复的道德体验、发展和实践各种道德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品德课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这一环节也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在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明辨是非。

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课堂教学中进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话题教学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聚焦到人们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家这一点上。在课堂上,学生这样说:爸爸在出差时特别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妈妈生病时特想家;我考试取得好成绩,特别想回家与家人分享……,这时老师问到:“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非常有趣,可我不明白了,在家里坐坐,睡睡家中的床,和家人聊聊天……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会让我们特别想念呢?”学生们一听,立即调动他们的生活智慧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那是因为你离开家没有你已经睡习惯的床了;可能平时能和爸爸妈妈聊天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在家生活得很好了,离开家很不习惯……有的同学正为问题所困惑,当他们听到同伴的分析,有的豁然开朗状,有的得到启发若有所思状。看着学生们思考的样子,听着学生们的种种“高见”,那种家的亲近感与归属感真的很强烈,我更高兴的是,学生们已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平常的生活,这样一种新的感受不正是品德与社会课所追求的对学生体验的丰富吗?

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要想在课堂上奏出那和谐的一曲,小学品社课的情境创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每一个情境的创设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应因需而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成为品德课魅力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