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台风的命名方式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_台风_命名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
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
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
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
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
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
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
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
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
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的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某些名字有可能从名表中“退休”。
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死伤后,成了公众知名的台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以后不再使用。
台风命名方法
台风命名方法(原创版3篇)《台风命名方法》篇1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起源地,也是全球最活跃的台风区,但台风的命名采用热带气旋命名法,该命名法由国际台风学委会制定,命名使用“自2000年1月1日起该会确定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下是台风命名列表:1.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2.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3.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4.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5.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6.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7.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8.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9.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出,该系统为热带气旋的命名提供一套规则,并且每年都会对名字列表进行增补和更替。
台风名字的命名方法
台风名字的命名方法台风名字的命名方法为了帮助人们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
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各提供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制成一个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各个国家和地区取的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地域特色,比如中国大陆是神话控(如悟空、海神、木兰等),日本是星座控(如天琴、摩羯、北冕等),朝鲜则是诗词控(如杨柳、鸿雁、云雀等)。
台风命名有相应规范:中文2-3字,英文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无不恰当含义;不使用商业机构的名字等。
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字,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
中国大陆命名的台风名字中国大陆给出的名字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台风“卡努”“杜苏芮”名字从何而来据中央气象台,“卡努”是由泰国提供的台风名,意为菠萝蜜果,是一种泰国水果。
这个名字已经是第四次被使用,2005年第15号台风、20XX年第7号热带风暴、20XX年第20号强台风都曾用过这个名字。
“杜苏芮”是韩国提供的,在韩语里是“鹰”的意思,英文是“Doksuri”。
今年第5号台风第三次使用“杜苏芮”一名,前两次被使用分别是20XX年第6号台风和20XX年第19号台风。
台风什么情况下会被停编?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杜苏芮”于29日08时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其风力进一步减弱,已很难确定其环流中心,中央气象台11时对其停止编号。
台风停编,是指当台风能量不足并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气象台不再发出有关报告。
台风-2010
台风的形成
• 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 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 心的距离和走向了。 • 根据我四十年观测台风来临前的行云方向,判 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准 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于本地的预报。 • 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 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 洋上,由于近洋面气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 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 流入上升去。
•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 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 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 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 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 中心气压、气温均达到最低值,天气 条件极为恶劣,但台风眼附近通常是 风平浪静。
•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 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 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 景。 •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 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 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 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 扩充)。 •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 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 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 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 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 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 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 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命名方法
简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十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
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
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1]编辑本段由来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2]编辑本段命名方法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中国提出的10个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命名方法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命名方法引导语:精彩听到台风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那你知道这些命名是怎么来的么?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收集台风命名方法的相关事项,欢迎阅读!台风命名法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台风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一个等级,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热带气旋的替称。
国际上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命名表首先给出英文名,各个成员国家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译至当地语言。
台风的除名当一个热带气旋名称被使用,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巨大损失,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
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家可以向WMO提出上诉,将名称除名。
另外,尽管台湾每年皆会受热带气旋吹袭,但由于不是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委员,不仅无法提供台风名称,更无法提出退役要求。
但台风被除名也有例外,例如“Vicente”(中文译名:韦森特),于xx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遭到退役,并通过由“Lan”(中文译名:兰恩)取代;但退役原因与韦森特所引发之灾情无关,而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
韦森特(1208号)是继翰文(从未被使用)、库都(从未被使用)、欣欣(0301号)、婷婷(0408号)、彩蝶(0514号)、清松(1301号)之后,第7个“纯技术性”,纯粹以名称本身因素而退役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名称。
台风命名的发展历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除美国所处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地区外(美国称热带气旋为飓风,达到一定强度就称之为一级飓风,随着热带气旋的增强而称之为二级飓风或更高)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中国最多就有十几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数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台风命名法
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永久命名),其它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
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
[1]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
台风云娜
,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
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
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
台风的命名,多用“温柔”的名字,以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但是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
台风名字起源及台风命名表一览
台风名字起源及台风命名表一览————————————————————————————————作者:————————————————————————————————日期:台风名字起源及2012年台风命名表一览国际上统一的台风命名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简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
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
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由来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方法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_台风_命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台风是如何命名的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
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
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
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
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
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
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
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
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
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 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的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某些名字有可能从名表中“退休”。
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死伤后,成了公众知名的台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以后不再使用。
台风的命名规则
台风的命名规则引言台风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台风,国际上采取了一套统一的台风命名规则。
本文将介绍台风的命名规则,其中包括命名的方法、来源以及规定的具体规则。
1. 台风命名的方法1.1 编码名称每一个正式被确认为台风的系统,都会被分配一个编码名称。
这个编码名称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方式,例如“TD01W”或“HW09”。
这种编码名称可以唯一标识一个台风系统,方便气象部门进行记录和追踪。
1.2 定序命名当一个台风系统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并且有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时,就会开始进行定序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是将字母表中的特定字母与台风系统相匹配,例如“A”、"B"、"C"等。
根据国际惯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风的定序命名参考了英文、法文以及西班牙文中的字母。
2. 台风命名的来源2.1 台风名称来源于人名在过去,台风的命名方式比较古板,采用了数字编号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于是,从1953年起,美国开始采用人名来为台风命名,这种方式更加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记忆。
2.2 不同国家的命名方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台风命名上有着各自的规定。
例如,美国、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家都有自己的台风命名系统。
这些国家按照一定的规则,从一个预先准备好的列表中选择名字来命名台风。
3. 台风命名的规则3.1 命名列表的准备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提前准备一份台风命名列表。
这些列表通常包含了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并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当一个台风系统被确定为台风后,就会从相应的列表中选择下一个名字。
3.2 轮换使用男女名字为了公平起见,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会进行轮换使用。
例如,一个台风使用了一个女性的名字后,下一个台风就会使用一个男性的名字。
这样的轮换可以确保男女名字的公平使用,并避免出现性别不平衡的现象。
3.3 避免重复使用名字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名字,台风命名列表中的名字一般会被列出来一次,然后再重新开始。
台风名字起源及年台风命名表一览
台风名字起源及2012年台风命名表一览国际上统一的台风命名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简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
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
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由来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方法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2010年以来台风描述
【2010热带气旋】台风“灿都”7月19日8时,位于南海中部偏东洋面的低压区发展成为热带低压,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19日20时加强为第1003号热带风暴“灿都”,20日23时转向西南方向移动,21日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5时恢复西北路径,17时加强为台风,22日13时45分在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97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风速达到35米/秒。
“灿都”登陆后继续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22日19时在湛江廉江境内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并于20时前后从廉江移出广东省进入广西博白县,22时减弱为热带风暴,23日17时减弱为热带低压,18时进一步减弱为低气压进而消失。
“灿都”是2010年唯一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具有近海加强、路径曲折、风雨猛烈、影响面广的特点。
受“灿都”影响,粤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沿海部分市县也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阳春市永宁镇录得全省最大过程雨量512.7毫米。
湛江、茂名和阳江等地沿海普遍出现9~12级大风,阵风达14~16级,其中茂名市电白县沙院镇录得极大风速51.8米/秒(16级)。
茂名海洋气象观测基地浮标站录得有效波高为7米的狂浪,最大波高达9.5米。
据广东省气象观测网记录,21日8时到24日8时,全省共有33个乡镇录得超过250毫米累积降水,其中阳春永宁镇录得全省最大过程雨量512.7毫米;197个乡镇录得100~250毫米雨量;504个乡镇录得50~100毫米雨量。
尽管“灿都”造成严重灾害,但其带来的降水对缓解雷州半岛旱情十分有利。
据省水文部门监测资料,22日8时至24日8时,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4市平均降雨量153毫米。
过程降雨量较大站点有阳江市阳春市永宁镇硖石站540毫米、张公龙水库447毫米,信宜市思贺镇八一林场站433毫米。
24小时降雨量茂名化州市那务镇宝树站349.5毫米、官桥站335.5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又到了夏秋之际台风频发的时候,关注天气预报的人不难发现,有的台风名字很“中国”,如“龙王”、“玉兔”等,有的台风名字则含义不明,如“达维”、“布拉万”。
那么,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呢?目前,中国大陆所采用的台风名字共140个,它们是由14个亚太国家或地区提出(每个地区可提供10个名字),经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台风委员会认定后使用的。
台风名称按照提名地区的英文字母顺序轮流使用,名称用尽后重新循环。
台风委员会所认定的140个名称均为英文名,为了避免歧义,这些名称的中文译名由中央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协商后共同确定。
除了能为台风命名外,台风委员会也能将某些名称踢出“台风命名库”。
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巨大灾害,则可能经台风委员会认定后被除名,该名称就成为该次台风永久的专有名字,新名称则由原提名地区重新命名。
比如2005年的19号台风“龙王”,因其造成了74.78亿元的经济损失,并导致近百人死亡,被台风委员会“踢出组织”,并由中国大陆重新提名的“海葵”代替。
“龙王”也成为由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首个被除名的名字。
不过,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台风有名字不过17年历史。
在此之前,这些台风在中国只有自己的编号。
2000年之前,中国以“年份”加“当年生成序号”的四位编码命名台风,如将1998年的第1号台风命名为9801。
采用通俗名称命名台风的好处是明显的。
在西北太平洋,每年登陆的台风达6、7个之多,同时生成多个台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1960年8月甚至同时出现了5个台风,如果以编号命名则不便于区分台风。
在其他地区,当时常采用台风生成的经纬度来命名,这种由数字、符号和字母同时组成的名称也非常繁琐。
1887年,英国气象学家克莱门特·雷格开始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气象站用人名为飓风命名,最初采用希腊神话人物,后拓展到波利尼西亚神话人物甚至当时的政客。
此后,以人名为台风命名的方式被美国人发扬光大。
2010年以来台风描述
【2010热带气旋】台风“灿都”7月19日8时,位于南海中部偏东洋面的低压区发展成为热带低压,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19日20时加强为第1003号热带风暴“灿都”,20日23时转向西南方向移动,21日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5时恢复西北路径,17时加强为台风,22日13时45分在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97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风速达到35米/秒。
“灿都”登陆后继续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22日19时在湛江廉江境内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并于20时前后从廉江移出广东省进入广西博白县,22时减弱为热带风暴,23日17时减弱为热带低压,18时进一步减弱为低气压进而消失。
“灿都”是2010年唯一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具有近海加强、路径曲折、风雨猛烈、影响面广的特点。
受“灿都”影响,粤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沿海部分市县也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阳春市永宁镇录得全省最大过程雨量512.7毫米。
湛江、茂名和阳江等地沿海普遍出现9~12级大风,阵风达14~16级,其中茂名市电白县沙院镇录得极大风速51.8米/秒(16级)。
茂名海洋气象观测基地浮标站录得有效波高为7米的狂浪,最大波高达9.5米。
据广东省气象观测网记录,21日8时到24日8时,全省共有33个乡镇录得超过250毫米累积降水,其中阳春永宁镇录得全省最大过程雨量512.7毫米;197个乡镇录得100~250毫米雨量;504个乡镇录得50~100毫米雨量。
尽管“灿都”造成严重灾害,但其带来的降水对缓解雷州半岛旱情十分有利。
据省水文部门监测资料,22日8时至24日8时,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4市平均降雨量153毫米。
过程降雨量较大站点有阳江市阳春市永宁镇硖石站540毫米、张公龙水库447毫米,信宜市思贺镇八一林场站433毫米。
24小时降雨量茂名化州市那务镇宝树站349.5毫米、官桥站335.5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台风命名方式、机构及列表
Lekima 利奇马/利奇马
树名
Bavi 巴威/巴威
山脉名
Conson 康森/康森
风景区名
Sonca 桑卡/桑卡
鸟名
-2/3-
台风命名方式、机构及列表
来源 柬埔寨 中国大陆
北韩
香港
日本 寮国 澳门 马来西亚 米克罗尼西 亚 菲律宾 南韩 泰国 美国 越南
现行台风国际命名、中文译名及原文涵义对照表
Maliksi
Danas
Hagupit
马力斯/马力斯 丹娜丝/丹娜丝 哈格比/黑格比
快速
经验
鞭挞
Lupit 卢碧/卢碧
残暴
Talas 塔拉斯/塔拉斯
锐利
南韩
Gaemi 凯米/格美
蚂蚁
Nari 百合/百合
百合
Changmi 蔷蜜/蔷薇
蔷薇
Mirinae 银河/银河
银河
Noru 诺卢/奥鹿
鹿
泰国
Prapiroon 巴比仑/派比安
雨神
Wipha 薇帕/韦帕
女子名
Mekkhala 米克拉/米克拉
雷神
Nida 妮妲/妮妲
女子名
Kulap 库拉/玫瑰
玫瑰
美国
Maria
Francisco
Higos
Omais
玛莉亚/玛莉亚 范斯高/范斯高 无花果/海高斯 奥麦斯/奥麦斯
女子名
男子名
无花果
漫游
Roke 洛克/洛克
男子名
越南
Son Tinh 山神/山神
海葵
Yutu 玉兔/玉兔 兔子(玉兔)
Fengshen 风神/风神
风神
Dujuan 杜鹃/杜鹃 花名(杜鹃)
140个台风命名规则
140个台风命名规则
【原创版】
目录
1.台风的命名规则
2.台风命名的起源和历史
3.台风命名的机构和职责
4.台风命名的命名方式和标准
5.台风命名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它给沿海地区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为了更好地预警和防范台风,人们需要给台风起名字,这就是台风的命名规则。
台风命名起源于 20 世纪初,当时主要是由各国气象部门自行命名。
直到 1997 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设立一个专门的台风命名机构,负责为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命名。
这个机构由 14 个成员国组成,每个国家可以提出 10 个台风名字,这些名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循环使用。
台风命名的机构和职责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为台风命名,还要根据台风的破坏力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名字。
当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时,这个名字就会被从命名表中删除,永不再用。
台风命名的方式和标准很有意思。
首先,台风的名字必须是简洁易记的,而且不能和以前的台风名字重复。
其次,台风的名字必须是积极的,不能带有任何负面的含义。
最后,台风的名字最好是和提供国家有关的,可以是人名、地名、动植物名等。
台风命名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
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记住台风,提高防范意识。
同时,台风命名也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台风,提高对台风的
认识和研究。
台风的命名
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2]
台风命名法
国际上统一的命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针对台风的命名问题,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国际上对台风统一的命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事先共同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由于某些台风因造成巨大损害或者命名国提起更换等原因,有一些台风名被弃用。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出10个名字。
中国提出的10个是:龙王(后改为“海葵”)、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据了解,“天兔”是由日本提出的台风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照世界气象组织于1998年1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31届台风委员会决议,自公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国际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台风统一识别方式,除编号维持现状外(例如公元2000年第1个台风编号为0001),台风名称将由现行4组92个名字全部更换,编列为140个,共分5组,每组28个,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国家或地区,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所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
此名称将由设于日本东京隶属世界气象组织之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负责依排定之顺序统一命名。
至于各国(或地区)辖区内部之台风报导是否使用这些台风名称,则由各国(或地区)自行决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自1947年开始由设于关岛的美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统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开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间的顺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于新的140个台风名字原文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不是惯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动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话人物、珠宝等各词,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复杂而不规律。
中央气象局为了慎重起见,做了民意调查,超过七成四的民众认为台风消息报导以台风编号为主,辅以国际台风命名较为合适。
(参考资料:中国同乡会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2010-07-28 16:14:46
注:根据ESCAP/WMO台风委员会第40届会议的决定,由Leepi, Sanba, Maliksi, SonTinh, 和Mangkhut取代Xangsane,Chanchu,Bilis,Saomai和Durian。
(中国台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