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4.中护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ppt课件

4.中护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ppt课件

2.简述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
❖ 菌血症 ❖ 毒血症 ❖ 败血症 ❖ 脓毒血症
(二外
病人 带菌者
感染 来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 多为条件致病菌引起。
2.传播方式
➢ (1)呼吸道感染 ➢ (2)消化道感染 ➢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 ➢ (4)接触感染 ➢ (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病原菌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分即毒性中心、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殊受体结合的部位
❖ 外毒素的分类: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 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起机 体发病。
❖ 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感染, 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三)细菌侵入的门户
❖ 即病原菌的侵入部位。 ❖ 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感染 毒血症 败血症
二、简答题
1.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P18) 2.简述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P19)
1.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P18)
区别要点 来源
化学成分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 菌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 解后释放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组分,菌裂 解后释放
显性感染
❖ 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 及恢复期。
❖ 分类: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 1 )局部感染
❖ 概念: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来, 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染过程。

细菌概述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细菌概述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
10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 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 蛋白酶等破坏。
细菌概述
细菌概述就是就细菌共性的地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
1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性
•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 染的类型
•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
12
细菌的侵入数量
• 菌量:引起疾病所需的菌量取决于细菌本身毒力的强弱和 机体抵抗力的大小。
• 例如:毒力较强的鼠疫杆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个体中 ,在途径合适的情况下,几个就可以引起鼠疫。
• 而毒力较弱的沙门氏菌,需要摄入数亿个才能引起宿主急 性胃肠炎。
-
13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7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 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
8
•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两大类。
侵袭力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毒素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外毒素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 溶性蛋白质。
外毒素特性: (1)毒性强: (2)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4)稳定性低: (5)可转变为类毒素:
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后脱毒, 丧失毒性,但乃保留抗原性的物质。
第3页/共12页
毒性的可
外毒素组成: 外毒素是蛋白质组成,由A、B两个亚单位构成。
A亚单位(活性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 B亚单位(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 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决定免疫原性。
A、B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B亚单位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断 完整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能诱导产生抗体,用于亚单位疫苗生产。
毒力(virulent):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致病力在程度上 力是病原微生物株的特征。
细菌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 ,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 ,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第1页/共12页
4.泌尿生殖道传染时:
尿、阴道分泌物
第9页/共12页
四、传染病微生物诊断的常规内容和步骤
1. 检验材料采取: 2. 抹片染色镜检:
取料准确、无菌操作、正确运输和保存。 形态学观察
3. 分离培养: 4.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
获得纯培养 观察培养特性,检测生化特性
5. 动物试验:
观察致病性、病变等。
6. 血清学试验: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6)毒性不稳定:不耐热(60~80℃ 20分钟), 对某些化学物质也敏感,易破坏。
(7)类毒素:用0.3~0.5%的甲醛处理,可使其毒 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处理的外毒 素称为类毒素(toxoid),常用来预防注射。
(8)检测:可用中和试验来检测外毒素
毒素
+ 抗毒素
动物
2.内毒素(endotoxin)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GC42)系 将强致病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鸡42 代选育而成。如猪瘟兔化弱毒苗。
6.通过基因工程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点突 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株或 弱毒株。
二、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1.通过易感动物,易感动物即可是本动物也可是实验动物。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
2.和其它微生物协同作用 如产气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
三、细菌毒力不变的方法
利用低温冷冻干燥真空法保存微生物,可使毒力及其它性状基本保 持不变。
第四节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一、毒力强与数量多
强大的毒力和 足够的数量
生长、繁殖、 扩散
病原微生物
机体
传染
二、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播途径)要适当
抵抗吞噬作用 抑制吞噬(外毒素、荚膜等) ;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有荚膜菌等);杀死或损 伤吞噬细胞(外毒素)。
抵抗体液免疫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如葡萄 球菌SPA等);破坏抗体(分泌蛋白酶降解Ig 如嗜血杆菌等);逃避抗体补体(脂多糖LPS、 外膜蛋白OMP、荚膜及S层等)。
3.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 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如结核杆菌、衣原体等 。

课件第六部分细菌的致病与感染

课件第六部分细菌的致病与感染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第三节 医院感染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称为细 菌的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 入数量和侵入途经有密切关系。
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途径
侵袭力
(二)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 4、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及普及 5、易感病人增加 6、环境污染严重 7、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三节 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二)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四)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五)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七)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六)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八)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九)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复习思考题
• 1、解释:L型细菌、耐药性变异、噬菌体、致
病性、毒力、侵袭力、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
脓毒血症、医院感染。
2、简述细菌变异现象及其医学实际意义。
3、简述决定细菌致病的因素,比较内、外毒 素的同特性。说出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外毒 素的类型。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作用,引起特殊症状。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等。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患者
带菌者
患病或 带菌动物
自身体内 或体表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大肠埃希菌K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少数细菌总有致病 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 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一、致病因素——毒力(virulent) (量)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毒力,是量的概 念。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 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外毒素与内毒素性质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存在部位 细菌种类 化学组成 理化特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甲醛处理
外毒素
由活细菌产生而释放 或分泌到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
不耐热,不稳定,易 受氧化剂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具有 高度特异性症状独特
强。剌激产生大量抗
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
为细胞结构成分, 菌体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稳定,能被 酸水解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二、侵入数量
•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除了具有一 定的毒力外,还需要足够的数量。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 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 。用于预防接种
分类:强毒株,弱毒株,无毒株 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
细菌毒力的表示
1.最小致死量(MLD):
能使特定动物于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 量或毒素量。
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 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抗毒素(antitoxin):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可用于紧急治疗 和预防。
③毒性强,小剂量即可致死易感机体。
eg:1mg纯化结晶的肉毒毒素,可杀死2亿只 小白鼠。
概念:
存在于某些G-菌细胞壁的最外层, 是菌体的结构组成部脂多糖,在生活 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细胞自 溶、死亡或用人工的方法(如反复冻 融、加热、长时间碾磨、超声波等), 使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故称内 毒素。
3.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
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 ,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1.侵袭力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某些防御屏障,在机 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 侵袭力由病原菌的毒性酶和荚膜构成
某些G+菌如破伤风、白喉、肉毒、魏氏梭菌 少数G-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N毒
霍乱弧菌—肠毒素
外毒素特点:
①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
性质不稳定,可被蛋白酶分解,不耐热和酸碱,多数 在60~80℃经10~80min即失去毒性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优秀课件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pathogenicity)——(质)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 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致病性,引起不同的疾病 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
•致病因素
•病原菌
破坏,必须加热160℃经2~4h,或用强酸、强 碱或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失活。 ⑸ 抗原性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⑹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 endotoxin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微循环障碍与内毒素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2.毒素
是指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能损害宿主机体,使之发生病 变、出现症状基至死亡的毒性物质,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1)外毒素 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
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 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 。产生外毒 素的细菌主要是G+,少数为G-。 化学性质:蛋白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种类:
③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原) :水解纤维蛋白凝块( 脑血栓)
④软磷脂酶:水解组织细胞
⑤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2)菌体表面结构
①荚膜及类荚膜物质
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如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小鼠不感染,而 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引起小鼠死亡
Eg: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等具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侵袭性酶
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作用 有关的酶
①血浆凝固酶:形成纤维蛋白屏障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 ● 沉积于菌体表面,抗吞噬。 ● 沉积于病灶周围,阻止病菌扩散,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与周围组织界线
分明,脓汁粘稠。
②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引起组织松散(心肌梗 死、癍痕)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寡糖重复 •核心多糖 单位
•脂质A
•外膜
•O抗原 决定簇
•主要毒 性成份
• 脂多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S
lipopolysacharide – 菌体裂解释放 – 化学稳定性 – 不能成为类毒素 – 免疫原性弱
内毒素的特点:
⑴毒性低,很少致死。 ⑵无特异性致病作用对组织器官无选择性。 ⑶内毒素为类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主要成 分是脂多糖(简称LPS),故为易被蛋白酶破坏 ⑷性质稳定,耐热性强,加热100℃经1h仍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