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原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全文翻译如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析: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及其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8) [而]连词表转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就提出了这一中心论点,鲜明而直接。
接着通过对攻城战的举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即使有天时的优势,依然无法攻克有地利的城池,从而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但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详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简短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简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本文整理了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说明: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抗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期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证。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设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舍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行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行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势。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言文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这一句就点明了主旨,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以及各种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在战争中,即使有良好的天气条件,即所谓的“天时”,但若地理形势不利,也难以取胜;而即便地理形势有利,可如果人心不齐,内部不团结,同样无法获胜。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
翻译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