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李赛峰摘㊀要:传统村落作为几千年来留下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村落的设计还是风俗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㊂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㊂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一㊁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传统村落的概念比古村落的概念更加具体,指建成年代相当久远,经过很长的历史沿革变迁,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以农业为主,甚至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态㊁建筑㊁文化风貌的村落㊂传统村落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㊁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历史㊁文化㊁科学㊁艺术㊁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传统村落,这也是对特定实体的保护㊂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历史建筑风貌完整㊂村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且这些历史遗址布局必须相对集中,保护区内的土地面积应该达到总建筑用地的70%以上;历史建筑的规范㊁高度㊁体量㊁墙体㊁门窗㊁色彩等要保留传统历史特色和风格特征㊂其次,村落选址要保留历史格局,且未被更改㊂村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还能延续始建时的选址特点,体现以人为本㊁和谐共生的自然关系,能够反映出历史建筑建造理念㊁村落建筑布局形式㊁路网格局,空间结构㊁空间肌理和空间形态要能够完整地反映当地传统风貌特征和历史特点㊂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㊂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形态,村民创造出的文化㊁活动㊁美食等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村民生活方式的无形遗产㊂此外,还有国家级和省级有关部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㊂二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一)传统村落正在减少经调查分析导致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㊂一方面,城镇化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程,这就导致很大一批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了城市,最终致使传统村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㊂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致使许多传统村落发生变化,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居住特点㊂(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够截至目前,只有极少数部分传统村落被国家保护,并收录在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然而大多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沿革的自然村庄并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㊂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目前只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村庄,并没有相关的全局性的保护规范,保护工作处于零散状态㊂目前为传统村落制订的保护措施,大部分也是基于整个村庄的保护与未来发展制订的,而对于村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际的效益㊂(三)传统村落保护方向多元化目前,众多学者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每种看法都反映了不同的村庄在受到保护时应该采取的思路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应当以保护㊁修缮㊁修复历史建筑为主,以保护传统村落实际物质的模式为核心内容;而这样做实际上与以往的保护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应当保护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宜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村落变成了乡村旅游的载体,旨在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㊂三㊁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一)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㊁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㊂政府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机制保护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的布局㊁结构㊁建筑风格以及风俗习惯出发,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从而制订相关的保护机制㊂这既要从本地村落的实际情况着手,保护村落居民的合法利益,又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性建设㊂(二)协调自身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多年的传承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必然的事情,传统村落一代一代的村民都在这个村落里生活㊁繁衍,形成了一定风格的特色文化和习俗,居住的环境和建筑风格布局也是根据当地的地质㊁气候㊁文化决定的㊂所以在具体的城乡规划行动中,不但要维护原有的建筑㊁设施状态,还要重视村民的风俗习惯,从主观上重视区域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㊂(三)建立监督机制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依法行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样应该立法先行,使保护发展工作有法可依㊂在村落政策调整与创新过程中,可以确定村落的范围,明确保护责任分工,制订监督机制条款㊂传统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家园,不仅有实际的物质实体,同样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容,如何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进,需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机会和空间㊂四㊁结语综上所述,传统村落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下,需以村民为核心,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村民生活品质,让村民真正地安居乐业,才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㊂参考文献:[1]张剑文.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PPP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6(7):48-53.[2]杨彩虹,王开开.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J].中州学刊,2016(6):86-89.作者简介:李赛峰,南昌工学院人居环境学院㊂87。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

这些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继承。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研究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研究

一、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分析(一)空间尺度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尺度与南方天井或北方其他地区庭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在建造时都具有显著的、围合尺度较为开阔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们将这种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亲切地称为院落。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围合墙体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相比,不仅尺寸更加低矮,而且受到院落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院落尺度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

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无法像中原地区的村落建筑一样,设计为方正规整的样式,大多数村落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采用矩形设计方法,而室内空间则采用方正且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

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村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空间并未采用垂直上升的设计思路,而是根据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水平横向延展设计理念作为本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设计的基础。

(二)空间组织如果站在宏观空间组织关系角度对东北地区常见的传统村落进行划分的话,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有面状型、带状型、团状型等几种。

因为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不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而且其组团状人口规模与聚居效应为面状型聚居方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空间形体组织关系的分析发现,轴线设计方法在东北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规制和要求。

不管是城池建筑还是宫殿建筑,在设计之初正厅部分采用的都是空间对称布置的设计方法,这种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对村落规划与民居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假如设计人员将空间形态分为若干个体块的话,那么不管是空间形态尺度复杂与否,都必须由一条无形轴线主导,按照方正规整的原则进行布置。

(三)空间围合东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村落建筑对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围合以及气韵围合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村落居民在准确反映空间围合特点的同时,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情、民俗民风等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空间句法下传统村落空间传承及保护的量化评判

空间句法下传统村落空间传承及保护的量化评判

空间句法下传统村落空间传承及保护的量化评判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传统村落所形成的空间文化景观呈现出较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传统村落空间传承及保护的量化评判,首先需要量化其空间结构与布局,其次还要考虑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结关系,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空间结构与布局
传统村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包括宏观空间形态和微观空间结构。

其中宏观空间形态方面评价指标可以从规模、尺度、形式、布局等多方面考虑;微观空间结构方面评价指标可以从空间尺寸、物质构造、分隔、转换等多方面入手。

二、历史文化遗产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充分考虑传统村落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中涉及到的方面包括自然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社区管理等多个层面。

四、空间功能与活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功能和活力的提升。

因此,评价指标可以从空间多功能性、空间活力、产业结构、社区文化等多方面考虑。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文)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文)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文)BXX:1008-0422(2021)04-0084-031.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古村落所蕴含的传统建筑风貌、地方文化习俗等正遭受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正在面临瓦解及消亡的危险。

福建省为促进城乡统筹进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导则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进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将村庄分为改造型、新建型、保护型、城郊型等四大类型。

其中,保护型村庄的保护开发原则:“保留村庄文脉,传承建筑文化……彰显村庄历史文化的底蕴,实现永续利用。

”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洪坑自然村因其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村庄布局、浓郁地域民俗风情而被定义为保护型村落。

如何在对洪坑村的保护整治中,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利用的双赢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现状调研2.1村庄概况洪坑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隘头行政村内,位于风景优美的洋麻山脚下,地形平坦。

村庄附近有温泉眼,水温常年在65℃以上,温泉出水量达3000t/d,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村西有西源溪流淌而过,水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

依山傍水,田园风光是洪坑的一大特色。

村庄总面积约3.89hm2。

洪坑村原住民多已迁出,或新建房子于村的外围。

村内的房子多空置,或租出给外来打工者,现状人口245人(图1)。

2.2洪坑村现存问题2.2.1村庄内部建筑问题复杂。

农民自建房缺乏规范指引,布局散乱,新旧建筑朝向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并且随处可见任意搭建的临时建筑及破旧的废弃建筑,严峻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2.2.2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现有服务设施仅有传统宗庙及沿街商业点;村内没有排水沟渠,垃圾随意堆放;村庄内部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地及娱乐休闲用地,村庄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2.2.3道路交通系统混乱。

现状村内路XX不成体系,处于树状的无序生长形态,且多为泥土铺筑,居民雨天出行不方便,显然不适合洪坑村进展的需要。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省的凤凰村作为调研对象。

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也为该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调研目的1.了解凤凰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2.调查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3.了解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凤凰村,参观村内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品等。

2.问卷调查:向村民、游客等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3.专家访谈:邀请学者和专家对凤凰村的保护利用进行评估和建议。

四、调研结论1.凤凰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村庄。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给人一种历史风貌的感觉。

2.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使村落的宜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3.旅游开发给凤凰村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4.村民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可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认为旅游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

但也有部分村民担心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

五、建议和措施1.加大保护投入力度。

政府应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保护村内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

2.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村落的环境和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教育宣传工作。

加强村民的保护观念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摘要: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了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一、引言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风俗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保护和传承亟待解决。

本文将以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希望通过对空间生产理论的运用,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与挑战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信仰和社会关系,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村落的建筑、规划、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受到了空间资源的严重挤压,大量的村落被拆迁或改造,传统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衰退。

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概念空间生产理论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亨利·勒菲布尔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对空间的生产、使用和再生产来分析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转变的理论框架。

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共同生产的,它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媒介和表达。

空间生产理论试图揭示社会空间的深层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动态变化,强调了空间与权力、生产、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对社会空间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反思,是一种把空间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综合性思维方式。

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

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

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传统村落的申报和认定第三章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第四章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第五章传统村落的监督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维护传统村落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达州市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教育价值,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

第四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应当遵循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及其它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日常管理和维护等经费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第七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传统村落的普查和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

第八条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第九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当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有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破坏、损害传统村落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奖励机制。

对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推动任务较重的乡(镇)、村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给予重点支持。

《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范文

《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范文

《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古村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历程,分析其保护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历程1. 古村落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古村落的形成多受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初期的空间形态多呈团状或带状分布。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村落逐渐扩大,形成初步的空间结构。

2. 古村落的扩张与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村落的扩张,新的建筑和设施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空间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在扩张中寻求平衡。

3. 现代古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现代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征。

一方面,传统建筑和空间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与古村落的空间形态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村落景观。

三、古村落保护发展的必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古村落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古村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通过开发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3. 维护生态平衡古村落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保护古村落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制定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保护范围、重点和发展目标,科学布局空间形态,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2. 传承文化,弘扬特色加强传统建筑和空间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3. 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开发古村落的旅游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优化策略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优化策略

第34卷第2期2021年3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2Mar.2021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优化策略姚令华(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随着美P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村落空间布局及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已成为当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

结合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分析/南大别23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坚持规划先行、维护传统风貌、创新建筑形象、完善街巷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美P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南;大别2;空间;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2-0105-03豫南大别山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和建筑文化特色%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住建部等六部门相继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豫南共有28个村落入选%2012年12月,在第一批公示的名录中,豫南有3个村落入选%2013年8月,在第二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4个村落入选%2014年11月,在第三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12个村落入选%2016年12月,在第四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3个村落入选%2019年6月,在第五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6个村落入选%村落具有独特的空间布、的传统建筑的建筑,具有特别的文化建筑术价值,我们必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实注意%一、区域概况(一)地理条件豫南别山区的部,地南,相间的形态地,山中丽,林美,山山,%在区位上,与省、湖北省临界,“三省通衢”。

在气候上,豫南处于的分界线上,山,空气湿润,稻香鱼跃,光照宜人,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在水文,地,水流在豫南境内约360,域,,%在地域文化上,“有中文化的特,又有文化、文化的,具有色文化、文化的味”仲158(%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豫南地区多方位、多层次的地域文化结构%(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根据区域地质地貌特征,豫南大别山区的传统村落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豫南南部山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包括新县、商城县、光山县、潢川县、固始县、罗山县南部、信阳市南部)豫南北部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主包括息县、滨、罗山北部、信阳市北部)%在豫南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共有28个村落,通过电子地图拾取坐标系统,查询各个村落的经纬度坐标,在地图中选取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点,并将划的各区域合并,然后放入图形理软件中,绘制出豫南地区传统村落点的空间分布图(图1),借此可较为直观地观察到豫南地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布特%过空间布图,我可以看出,光山县传统村落最多,其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是八县中区域面积最,人口最多,史收稿日期:2020-12-18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18'度软科学研究项目"/南大别23传统村落的艺术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2400410283);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2016'度LM科研项目"河南美P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A560036)作者简介:姚令华(1982-),男,河南新乡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

具有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它的民居特征也是探索云南传统少数民族民居在新时期的保护与改造中的重大突破。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概述,其次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最后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传承保护云南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众多,地形特殊,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宅建筑风格。

在新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抗震民居建设,加剧了民居建设的新高潮,加之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云南的传统少数民族住宅已不能适应当地居民的居住要求,“特色化”的传统住宅逐步被“规范化”所替代,正在走向消亡的危机境地。

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宅,是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在云南民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继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元素(一)云南特有风情设计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而这两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产生的、不可逆转的传承。

建筑装潢也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纳西族的大门上精美的青铜门闩,以及精美的雕刻工艺制作的灯饰。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特有的环境和艺术气氛,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民间匠人放弃了陈旧的设计手法和原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使建筑材料的颜色和纹理都保留了原有的风格[1]。

(二)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建筑云南少数民族聚落的传统建筑,包括汉族、彝族、傣族与哈尼族,以及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多种文化。

虽然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者都在努力地想要跳出传统的影子,去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但是,传统的影子却始终跟随着他们,无处不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代表。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特点及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村庄的布局、建筑的形态和风格、村落环境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1.村庄的布局中国传统村落的布局多以“人”字型或“品”字型为主,即村中心是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分布着村民的居住建筑和田地。

集体活动场所可以是村庄的中心广场,也可以是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布局紧凑而有序,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性和亲密性。

2.建筑的形态和风格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和风格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它们受到当地资源、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建筑的材料多为当地的土、木、石等自然材料,结构多采用木质或石质,风格上有广式、闽式、徽派等多种特色。

3.村落环境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田园和村庄的位置、规模、层次等特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文化保存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空间规划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乡村空间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可以为当代乡村空间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3.旅游开发中国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

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1.1 葛村概况图1:葛村影像图图片来源:Google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

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内蒙古河套地区是汉族和蒙古族的聚居地,其传统村落空间具有较为特殊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本文将对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地域特征河套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包括赤峰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等地。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干燥,属于典型的草原气候带。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发展的影响,该地区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二、传统村落空间特征1.格局布局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大多为东西或南北走向,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形或长条形状。

村庄通常由几条主要街道和数条小巷组成,道路和街巷分布相对分散,互相交错,形成了一定的纵深空间。

2.建筑形态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形态大多为平房、院落和马头墙等,整体风格为乡土风格。

传统村落的建筑多采用草原上所产的材料,如石头、木材、土坯等,结构简单,色调素雅。

此外,内蒙古地区马头墙的出现,为村落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3.天然与人工构筑物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中,天然和人工构筑物的存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然构筑物包括山丘和河流等,而人工构筑物则包括祠堂、庙宇和牛羊圈等。

这些构筑物不仅起着实用性的作用,还在文化传承上有一定的贡献。

三、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独特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1.文化传承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中,保存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从建筑、构筑物、形态到布局,都与当地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这些建筑、物资和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传承。

2.意义传达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中,建筑和构筑物的位置不仅因地制宜,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例如,村落周边的山丘、河流等构筑物对于当地居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祠堂、庙宇等则代表着信仰、崇拜与宗教精神等。

3.文化交流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2024年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2024年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

客家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空间形态和丰富的建筑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本文以梅州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构成、特点及价值,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梅州客家传统村落概述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于山区、河流沿岸,自然环境优美,与周围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

这些村落的历史悠久,大多形成于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是客家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场所。

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使这些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主要由自然环境、建筑群落、道路交通、水系景观等要素构成。

其中,自然环境是村落形成的基础,建筑群落则是空间形态的主体,道路交通和水系景观则构成了村落的骨架和脉络。

四、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点(一)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多选址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村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

(二)建筑群落丰富多样客家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以土楼、围龙屋等为主,这些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审美。

建筑群落的布局紧凑而富有层次感,体现了客家人家族观念和宗族制度。

(三)道路交通网络发达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道路交通网络发达,道路布局合理,形成了以主街道为骨架,次级街道和小巷为补充的交通网络。

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促进了村落内部及与外界的交流。

(四)水系景观独特梅州地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客家传统村落的水系景观独特,形成了以池塘、溪流、水渠等为主的水系网络。

这些水系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也美化了村落环境。

五、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价值及保护意义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客家人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江西吉安陂古村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江西吉安陂古村
策与措 护
从原 始时代 的树 巢土穴 到村 镇再到城 市 ,没有 聚落的概 念不能完 居 民私 人翻建房 屋的行为不 被允许 ,会 被视为破坏 历史文物 风貌整体 全解 释人类 的建筑活 动。村落在 中国传统社会 聚落体 系中所处 的层次 性 。 较 为基础 , 是聚落初始原 型的一种 。研究它对 当今村镇 、 城市发展 , 以及 2 . 2古村落 的开发利用与 资金缺乏的矛盾 由于政府资金 缺乏 , 使得修 缮搁置 。但 民居年久失 修 , 已不能满 足 人类 对环境建设 的要求 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个传统 农业 大国 , 村落数量 众多, 但是随着城 镇膨胀 , 大 量古村落遭 到破坏 。如何对 现存古 村落进 居 民追 求现代 化生活 的需要 , 从而导致 大部分居 民迁出原住 房 , 原 民居 行合 理保护利用 显得 愈发重要 。 或 留老人 看守 , 或闲置 。 这种情 况造成原有社会 关系破坏和社会结 构改 变, 造成古村落缺乏生活活力的现状, 成为空有其表的构筑群。 1漠陂古村 空间形态 、 艺术特 色 2 _ 3建 筑材料 、 工艺的变革与原 有建筑风格 保 留的矛盾 漠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 有“ 庐陵文化第一村” 的美称 , 村 内建筑保存 基本完好 。 我们 对古村落 的保 护研 究从本源人手 , 探 寻其 时代变迁带来 了建 筑材料的 巨大变化 。 传统 民居 中常用的青石板 、 生长的记 , 使村落 的发 展脉络连续而 清晰。 灰砖、 红石 在现代 比较少 见 , 而 且施工 程序 相对 复杂 , 掌 握传 统建 房技 术的木匠已难觅得, 建房所用的传统镂空雕花门窗等传统工艺 、 技术多 1 . 1村落空 间形态 美 国学者凯 文. 林 奇在对城市空 间形态 的认知 意象分 析 中认 为 , 城 已失传 。因此 , 建筑 的结构 、 面貌都 与传统 民居风格大 相径庭 , 对传统风 市空间环境是 可识别和可意象 的Ⅲ , 并 概括 出城市意 象的五要素 即 : 路径 貌 的延续造成很 大影 响。 ( P mh ) 、 边界( E d g e ) 、 区域 ( D i s t r i c t ) 、 节 点( N o d e ) 、 标 志( L a n d m a r k ) 等。 这 五种 3漠 陂古村 的保 护利用 3 . 1 保 护传统 民居文 化 元素构成 了人对 空间认知 的基本框架 ,整个村落 的布局是该 理论在 空 间设计 中的运 用 。 传统村落 的利用 , 应将其 历史文化价值 的利用放在首位 。 传统 民居 1 . 1 . 1 边界 —— 传统 外立面 。 从漠 陂村来 看 , 实际上是 以传统 建筑的 文化是种 非物质 的文 化形 态 , 漠陂村 正是 由于其 具有 特色 的文化 积淀 立面来 提示空 间特色 。漠陂村 建筑虽历经 千年岁月 的沧桑 ,但仍保 留 产生了传统 民居 的美 , 构成了独特 的风 格。 众 多精 美绝伦 的门楣石刻 , 青 砖马头墙 线雕琢细致 , 外墙窗框 和 门框清 3 . 2建立建筑师责任 制 色的用 当地一 种 叫红石 的材料勾 边 , “ 古色 ” 与“ 红色 ” 相 得益彰 , 与巷 在 当地政 府财政 资金并不 富余 的情况下 , 成 片的保护 、 改造有一定 道 围合 形成一种 具有 丰富 、 深 刻 的表 现力和感染 力 的空 间环境 , 体 现古 难度 , 对 自然环境有破 坏性 , 相对机 械 。可 以考 虑建立一 种建筑 师责任 制, 让村民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村民追求时尚与现代 、 缺 村落 的特 色 , 加深人们对其 认知 。 l | 1 . 2区域——村 落 。 身临古村落 , 便有 回到旧时领略 故人风采 的意 乏对传 统历史风貌 整体维护 的思考方 式和价值 观加 以正确 引导 ,从计 境。不仅是看一眼, 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 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划、 设 计到施工 指导村 民 自己改造 , 保证 政策 到理论 、 理论 到实 践 的连 1 . 1 . 3节点——宗 祠 、 书院 、 教堂 。 自宋代开始 , 漠陂村先 人便重视宗 续 眭。 3 . 3开发旅游 产业 祠 的建 造 。自古奉行尊 师重教 , 修建有养源 、 明新 、 敬德 、 振翰 等书 院 、 学 传统 民居科学保护应 该与开发 利用并进 ,通过适度旅 游开发传播 舍, 教育后 人 ; 被称作 小洋 屋 的教堂则 是 民 国初 年 的建 筑 , 曾是重 要 的 革命 活动地 ,其外观体 现了 中西合 璧 的思想 以及古代 建筑 向现 代建筑 庐 陵文化 , 传 承古村落历史风貌 。 3 . 3 . 1发展旅游 的重要基 础是历史风貌 的完整 性 。新建 的民居按传 形式 的过渡 , 正立面 和山墙 面分别是 中式 和欧式风格 。 1 . 1 . 4标志— — 牌坊 。标志 物是一个 区域 的标志 , 村口1 0 0见方 的 统做 法采用传统 材料建造 。红石是 漠陂村传统 民居 采用 的一 种特殊 的 几乎所 有保存下来 的 民居 门窗和井 口都 尽量 以红 石 为框 ; 古 小 广场的牌坊上 书“ 漠陂” 二字 , 一切都 从这个牌坊开 始。漠 陂村的 ̄ 3 ) - y 建 筑材料 , 分 三类 , 牌 楼式 门一一古 槐第牌坊 、 牌坊式 照壁— — “ 多 留余 地” 坊外 , 和 老 的民居建筑 要求尽可 能保存 ; 对损坏 严重 的古 屋进行维 护时 , 尽 量选 用 旧料 。对 村落巷道进行修 复时 , 就地取材 , 采用鹅卵石 和青 石板铺设 , 另外两处真正意 义上的牌坊—一 贞节坊 。 既保持 原有历史风貌 , 又达 到了节约 、 环保 的 目的。 1 . 2村落布局 的风 水说 3 . 3 . 2发展旅游 和保 护历史文化风貌要 和村 民的物质生 活进步相结 传统 民居 的成立 要素之 中 , “ g t , T h ”是关键 『 生 的要素 。漠 陂古村 地 处吉泰盆 地 , 土地肥 沃 , 历 史上就 以农业 为主 , 其地形芗 峰东 立 , 象岭 西 合 。过度 的商业旅游 开发行为会造成 对古村落人文环境 的冲击 , 进而导 护, 瑶 山南 耸 , 富水 北流 , 山抱 水 环 , 即通常 所讲 的“ 负 阴抱 阳 , 背 山面 致 村落 旅游 经济 受 到损 害 。漠 陂古村 目前 的旅 游 开 发 尚处于 起 步 阶 未 出现 商业泛 滥 的情 况 , 但 需 防患于未 然 , 否则我 们又将 失去 一个 水” 。古村面积约—平方公里, 布局错落有致 , 八卦巷道, 排水设施完备。 段, 村里有 2 8口水塘 , 口口相通 , 错落 有致地排 出八卦 图形 , 象 征天上 的 2 8 珍 贵的传统村落 。 星宿护卫整个 村落 。 据称 “ 门前有水 , 财 源茂 盛” 。 富水河畔 的陂头 古街 由 4结束语 时代 的脚 步在加快 , 保 护这些具有 深刻 的艺 术 、 文化价值 的传统村 于水运的便利 , 热闹非凡, 有的店铺屋后另建专供货船装卸的货物仓储 不仅 是为 了保存 珍贵遗存 用作展 览 、 开发 间, 谓之“ 漕房 ” , 便于货船停靠 。许 多宅前元水 的民居则挖土 开池 , 以象 落迫在 眉睫 。保护传 统村落 , 旅游 , 通过旅 游开发更 进一步促进 珍贵遗存 的保护 , 更重 要 的是 保护传 征“ 吉利” 。 统村落 的历史传统 和人文精 神 , 留住村落 的优势 和文 脉 , 留住其 原有 的 2潢陂古村保护 的不 利 因素 在继 承和发展 的形势下 , 让传统 村落续写 自己的历 史。 漠 陂古 村有上 千年悠久 的历 史 、完 整的古建筑 群 、丰 富的文化特 文化积淀 , 参 考 文 献 色 ,在 保护和发扬 乡土建 筑的今 天 ,充分开发 利用卢 陵文化 的宝贵价 1 ] 大卫 ・ 格里芬 , 王成兵译 后 现代精神 中央编译 出版社 , 1 9 9 8 . 值, 有 利于我们 弘扬传统 文化精华 。但是 , 从那些 封存 的记 忆 中挖掘适 『 2 1 肖国云. 浅谈风凰 县古城 传统 民居 的保 护阴 . 城 市规 划汇刊 , 2 o o 1 ( 3 ) . 合 当代 、 利 于 自然 和人类 的文 化 、 建 造经验 和作 法有 一定难 度 , 对 古村 [ 汪 自力, 等. 中国传统 民居 建筑[ M1 . 济南 : 山 东科学技术 出 社, 1 9 9 4 . 落保 护利用存在一 些负面影 响因素 , 我 们不能盲 目 乐观 。 『 4 l 邱丽 , 渠滔, 张海- 广东五 邑��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

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

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

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

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

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

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

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

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

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

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1.1.4 标志——牌坊。

标志物是一个区域的标志,村口100见方的小广场的牌坊上书“ 陂”二字,一切都从这个牌坊开始。

陂村的牌坊分三类,牌楼式门一一古槐第牌坊、牌坊式照壁——“多留余地”坊外,和另外两处真正意义上的牌坊——贞节坊。

1.2 村落布局的风水说
传统民居的成立要素之中,“风水”是关键性的要素。

陂古村地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历史上就以农业为主,其地形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即通常所讲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排水设施完备。

村里有28口水塘,口口相通,错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图形,象征天上的28星宿护卫整个村落。

据称“门前有水,财源茂盛”。

富水河畔的陂头古街由于水运的便利,热闹非凡,有的店铺屋后另建专供货船装卸的货物仓储间,谓之“漕房”,便于货船停靠。

许多宅前无水的民居则挖土开池,以象征“吉利”。

2 陂古村保护的不利因素
陂古村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完整的古建筑群、丰富的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发扬乡土建筑的今天,充分开发利用卢陵文化的宝贵价值,有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但是,从那些封存的记忆中挖掘适合当代、利于自然和人类的文化、建造经验和作法有一定难度,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素,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2.1 居民改造原有住房与保护传统民居的矛盾
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已不再固守大家族聚居之风,原有的单元重复式合院民居的功能布局采光通风不够理想,基础设施配套也相应缺乏。

因此,居民普遍有改造原有住房的迫切需求。

但是,由于古村落是以其整体风貌来体现历史文化价值,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居民私人翻建房屋的行为不被允许,会被视为破坏历史文物风貌整体性。

2.2 古村落的开发利用与资金缺乏的矛盾
由于政府资金缺乏,使得修缮搁置。

但民居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居民追求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导致大部分居民迁出原住房,原民居或留老人看守,或闲置。

这种情况造成原有社会关系破坏和社会结构改变,造成古村落缺乏生活活力的现状,成为空有其表的构筑群。

2.3 建筑材料、工艺的变革与原有建筑风格保留的矛盾
时代变迁带来了建筑材料的巨大变化。

传统民居中常用的青石板、灰砖、红石在现代比较少见,而且施工程序相对复杂,掌握传统建房技术的木匠已难觅得,建房所用的传统镂空雕花门窗等传统工艺、技术多已失传。

因此,建筑的结构、
面貌都与传统民居风格大相径庭,对传统风貌的延续造成很大影响。

3 陂古村的保护利用
3.1 保护传统民居文化
传统村落的利用,应将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放在首位。

传统民居文化是种非物质的文化形态,陂村正是由于其具有特色的文化积淀产生了传统民居的美,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3.2 建立建筑师责任制
在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并不富余的情况下,成片的保护、改造有一定难度,对自然环境有破坏性,相对机械。

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建筑师责任制,让村民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村民追求时尚与现代、缺乏对传统历史风貌整体维护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从计划、设计到施工指导村民自己改造,保证政策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

3.3 开发旅游产业
传统民居科学保护应该与开发利用并进,通过适度旅游开发传播庐陵文化,传承古村落历史风貌。

3.3.1 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是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新建的民居按传统做法采用传统材料建造。

红石是陂村传统民居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几乎所有保存下来的民居门窗和井口都尽量以红石为框;古老的民居建筑要求尽可能保存;对损坏严重的古屋进行维护时,尽量选用旧料。

对村落巷道进行修复时,就地取材,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设,既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又达到了节约、环保的目的。

3.3.2 发展旅游和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要和村民的物质生活进步相结合。

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行为会造成对古村落人文环境的冲击,进而导致村落旅游经济受到损害。

陂古村目前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出现商业泛滥的情况,但需防患于未然,否则我们又将失去一个珍贵的传统村落。

4 结束语
时代的脚步在加快,保护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遗存用作展览、开发旅游,通过旅游开发更进一步促进珍贵遗存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村落的优势和文脉,留住其原有的文化积淀,在继承和发展的形势下,让传统村落续写自己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肖国云.浅谈风凰县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3]汪自力,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4.
[4]邱丽,渠滔,张海.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5]杨柯,姜云涛.城市住区发展新趋势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探讨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