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岭南水乡
轻舟一把橹,水乡疍家人——岭南水乡景观(J&D亚太景观特约设计大师:HUIHUI)古榕、小桥、石板路;祠堂、府第、镬耳墙;水磨青砖、蚝壳屋;荷塘、水巷、咸水歌,岭南水乡自有她独特的韵味……岭南水乡古朴简单的石桥、桥下潺潺流水、青砖黑瓦的民居、长满青苔的小巷与江南水乡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I ·芒福德LIJewis Mumford)认为:城市一旦建立之后,它的物质结构,甚至连它的总体形式都会被其他团体所效法。
水乡间相似的地理条件为这种效法提供了前提,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各自的特色。
江南水乡处于吴越文化(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区内,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风格清新雅致,到处洋溢着广府兼收并蓄的商业文化氛围和世俗风情。
1、古榕、小桥、石板路古榕、小桥、石板路构成岭南水乡的河道景观。
岭南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流经村落的河道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
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
水埠不仅体现着水道的存在,同时电意味着街、巷通向水道边的尽端.是河与路(街、巷)的连接点,通过水埠,河与街、巷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不再是位于两个水平面互不相干的物质要素.而是平面上参差咬合,空间上下联结立交的空间统一体。
从而形成完整的村镇交通网络系统。
与江南水乡埠头不同的是,绕流于水乡各宗族古村内河的一个个埠头,区别十分严格,各族房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泐石加以标识。
埠头每天还有人烧香拜祖,逢年过节香火更盛。
岭南水乡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俗说:出门过桥,举步登舟。
古桥是构成水乡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是水乡形成的关键要素。
石桥质朴简洁,每座桥都有一个典雅的名字,桥栏上有时会刻书卷、白菜、笛子等图案。
这些石桥年代久远,很多已残损,加上桥上萋萋荒草,让人顿生风雨沧桑之感。
有200多年历史的翰墨桥,还是昔日瀛洲八景之一的“翰桥夜月”。
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陆琦;卓柳盈【摘要】小洲村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东南的近入海口处,居"南肺"万亩果园中心地带.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本文结合小洲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作了初步研究,尤其强调了水系网络对水乡村落空间形态形成的作用.【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水;林;村;三位一体【作者】陆琦;卓柳盈【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61 总体特色小洲村也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历今约700年。
其位于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园(约1200ha)的中心地带,古村选址于城郊近入海口处的“讷位”,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故称小洲(图1,茭塘司图中,小洲村在河南洲的位置)。
1 茭塘司图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村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称号其它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保护区内大部分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且破旧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小洲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完整的古村落格局甚至是闲散的村民生活气息都是小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
”1)2 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2.1 村落规模现小洲村域面积约400ha,其中果园270ha(包含广州市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水网30ha。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岭南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理文化概念,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
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居住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
一、院落布局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以院落为基本单元,院落一般分为前院和后院。
前院通常用于迎客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于生活和居住。
院落通常采用合院布局,前后院之间由门厅或者走廊相连接,前院和后院都面向南方,利用自然光线和南方的温暖气候。
二、进深布局
三、过堂布局
四、分区布局
五、景观布局
以上就是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融合了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居住文化,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这些特征也为我们认识和保护岭南传统民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美术设计的湛江乡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美术设计的湛江乡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研究作者:钟妍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6期【摘要】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品质和文化内涵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湛江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设施不完善、环境品质不高、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美术设计在湛江乡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中的实际运用,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美术设计;乡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实际运用;湛江【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6—203—03引言鄉村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生活的核心,承担着连接社区成员、传承文化、提供休憩和娱乐的重要职能。
然而,在湛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导致许多乡村公共空间的凋零与荒废。
为了重塑这些空间,提升其质量,使之重新焕发生机,美术设计作为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手段,为湛江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提供了独特的策略与方向。
本文将通过详细探讨美术设计在乡村公共空间提升中的作用和价值,特别关注美术设计元素的应用。
美术设计可以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湛江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乡村公共空间是湛江农村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空间包括村庄广场、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农田景观等。
现阶段,湛江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湛江乡村公共空间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缺乏公共座椅、垃圾桶、路灯等基础设施,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一些公共空间还存在安全隐患,如缺乏护栏、防滑设施等,给村民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二,湛江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普遍不高,如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古村落改造及其系统化保护初探
古村落改造及其系统化保护初探作者:李恩宇来源:《卷宗》2013年第01期摘要:广州海珠区最大的“城中村”——沥古村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终端的滨水区,曾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是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古村落。
古村落承载着百年风雨,饱含着丰富历史信息,是当地人民生活、文化传统活的见证。
随着近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
本文通过沥古村为例,初步阐述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古村镇保护,这一是当前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村;文化遗产;改造;人民生活;历史文化保护;城镇化古村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建筑蕴涵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较好的文化价值。
近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全社会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1、古村结构形态的主要特征传统古村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具有有机生长性的村落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其结构形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均质协调和缓慢发展的特征。
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终端的滨水区的沥曾是个典型的岭南水乡。
广州有俗语称“未有河南,先有沥”。
早在清代,这里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
原有30多座祠堂。
在经济社会方面,海珠区沥村历史有近900年,村里现存的13座祠堂历经宋、明、清和民国几代,是广府地区朝代最齐全的祠堂群,是岭南典型的自然村落。
古村居民临水而居,聚而成集。
相对于城镇而言,在其社会方面,沥古村长期处在一种稳定的血缘关系之中,共同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形成了一个整合的、基本自足的乡村聚落社会。
在物质空间布局上,沥村是水乡,现道路是以前的水网。
沥村一条主要街道为沥东街,三四层的农民房立于街两边。
而其田园生态绿化空间又成为古村的绿色屏障,呈现出田园、水系、村落交融一体的空间环境特色。
“以水为财”的思想疏导水路。
卫氏大宗祠南面是珠江,周围河网密布,每年江河水泛滥时,会淹了前面的水田,甚至涌进祠堂里面。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范文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迁。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过程及其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1. 空间形态的变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的引入使得传统空间形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2. 功能演进与多样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最初主要承担村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进。
一方面,新的功能如商业、旅游等逐渐融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功能如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些功能的多样性使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和民俗活动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同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
2. 创新空间利用方式创新空间利用方式是活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产业,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河涌景观综合评价探究——以广州市猎德涌为例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河涌景观综合评价探究———以广州市猎德涌为例杨婵玉1,叶翠英2(1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2广东金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摘要:通过对广州市猎德涌整治及更新改造后现状的勘察研究,从自然和人文景观2方面,分别构建了河涌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权重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自然和人文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猎德涌经过更新改造过后景观评价结果属中等以上水平,自身的修复能力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人文景观保留并延续了岭南水乡格局,有一定地域特色,但仍存在植被种类单一、生态连接程度较差、景观设计未能满足游客需求等问题。
关键词:猎德涌;层次分析法;景观;评价1研究背景广州自古便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
广州城区河涌数量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涌滨水景观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资源之一,对河涌滨水景观进行更新保护、整治与改造时,既要保护健康自然生态的水环境,更要注重人文景观资源塑造,提升城市竞争力。
但广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河涌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1997年,政府通过《广州市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开始大规模治理河涌,其中,单广州城区列入治理规划河涌就有232条。
以荔湾涌、东濠涌和猎德涌等为主的河涌,已经完成大部分河涌截污治理的基础建设及景观更新的综合治理。
猎德涌是一条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河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也是唯一流经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的一条河涌,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途径五山片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在猎德村汇入珠江前航道,全长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因子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因子层猎德涌自然景观评价生态性A河岸河道特征A1河道内植被生长状况猎德涌人文景观评价历史性A历史文化特征A1民俗习惯特色A2河岸河道稳定性A2沿涌历史文化古迹A3河岸河道的缓冲带宽度A3民俗风情活动多样性A4与周边生态的连接程度B沿岸建筑价值B1沿涌建筑风格特色亲水性B水文特征B1河流纵向连续性B2沿涌建筑物布局B2水源补水量C历史文化传承C1习俗文化传承信仰B3河流生物用水保障程度C河道鱼类状态C1鱼类多样性C2河道鱼类洄游环境D蓄洪功能D1水土流失率独特性D区位价值D1与周边突出的商业氛围融入度D2湿地保留率D2与周边现代建筑协调度景观性E河岸带特征E1河岸带植被遮荫程度D3水上交通及沿涌道路交通便利度E2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参与性E服务价值E1对周边商业服务、休息满意度E3河岸建筑E2可依托的综合商圈数量F景观功能F1景观廊道连通性F公众情感价值F1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类型多样性F2休闲娱乐设施的丰富度F2居民游客体验满意度F3民俗活动公众参与度G政府保护程度G1历史遗迹政府修缮保护力度G2民俗活动举办政府宣传程度G3河流管理办法和违法监管程度H1促进周边商业经济发展H2增加居民收入H3游客吸引度C2居民、游客对历史文化认同度C3习俗活动与居民生活工作协调度H社会影响程度表1猎德涌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表基金项目:“一流高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项目编号:cy060402y13)。
明清时期逢简水乡古墟市历史沿革与空间分布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09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109-06 收稿日期 2023-06-10摘 要 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向商品性农业的迅速转变,促使墟市在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的乡村大量出现。
逢简水乡处于顺德中西部,水网稠密,商贸发达,随着内外经贸的不断发展,此地墟市经历了从内向型农业经济转向外向型商贸经济的变化过程。
在近二三十年的城市改造和发展当中,由于对位于现代城镇中心区的传统墟市空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保护,传统墟市空间逐渐消失,成为城镇历史文化延续的遗憾。
该文主要以逢简村传统墟市为例,结合志书记载和实地探勘,分析在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典型墟市和其影响因素,推测其空间分布及形态,探讨岭南水乡的墟市空间及功能特点,为经由这些传统墟市发展起来的当代城镇空间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古墟市 逢简水乡 原址分布 空间形态 历史沿革Abstract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commercial agricul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rompted the emergence of fairs in a large number of villages in Shunde area of the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watery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Shunde, with a dense water network and developed commer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the local fairs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ward oriented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an outward oriented commercial economy. In the past 20 to 30 year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rural space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modern urban areas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due to a lack of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protection, becoming a regret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 Taking the traditional fairs in Fengj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local records and field exploration, we analyze the typical fair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arian society, then we infer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hape, and discuss the spac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irs in Lingnan watery region,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ontemporary urban space developed through these traditional fairs.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fair, Fengjian watery region, Original site distribution, Space conform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明清时期逢简水乡古墟市历史沿革与空间分布研究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Fair in Fengjian Watery Reg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 墟市的概念墟市,是中国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
罗园村低碳岭南水乡,传承耕读文明
一线观察罗园村:低碳岭南水乡,传承耕读文明文/丁媚英榕遒劲、小桥流水、荷塘月古色走进佛山市禅城区南庄村罗园村,随处可见充满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景象。
因其岭南水乡风貌名声在外,每逢节假日,罗园水乡便会吸引了远近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而就在前不久,罗园水乡还喜提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成为了广东省环境宣传教育阵地为数不多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代表。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罗园水乡融入生态保护、低碳环保元素,并围绕12个乡村场景开发出环境教育研学课程,形成了一条以"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环境教育路线,为游客增添了不少新的看点。
为实地感受罗园岭南水乡风貌、了解其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历程,记者走进罗园水乡一探究竟。
投入巨资,打造水清岸美村居环境过去,罗园村也曾因河水黑臭而备受诟病,村民纷纷搬离村庄;如今,环境变好了,村民都愿意留在村里居住。
一前一后的变化,正是南庄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具体成效。
早在2014年,南庄村就“牵罗园环境教育场所之荷香苑手”绿盟公益组织,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契机,将罗园水乡作为首个试点村,通过"政府启动、公益推动、村庄主动、社会联动”的全新创建模式,推进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工程,打造农村生态文明新天地。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罗园水乡所在的南庄村尤其注重环境升级改造,特别是水环境治理。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南庄村累计投入了8000多万元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其中,污水管网、自来水管网、绿化网络"三网”的提升投入达5400多万元,占了总投入的大半。
铺设覆盖全村长达41.8公里的污水管网更是超过4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居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
在截污纳管的同时,罗园水乡还投入了约42万元,花费半年时间对3.1公里环村涌进行系统清淤,实现河道畅通,形成水网,以系统思维抓水环境治理,增强水动力、自净力和水质量。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以广州为例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以广州为例王凌;周文颖【摘要】To Lingnan Water Village ,the public life is the link to contact residents of each village and the public spa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quality of life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Nowadays,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space is still lack in Lingnan Water village .B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some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s and public events declined gradually. The paper analyzes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events of Lingnan Water Village, uses the alteration of Julong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en tries to propose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the public space of Lingnan Water village.%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活动是联系每个村民的纽带,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对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岭南水乡村落中,公共空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而且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公共空间及其承载的传统公共活动日渐式微。
文章试图从分析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解析岭南水乡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存的问题,结合聚龙村改造的实例,尝试探讨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措施,为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岭南水乡与江 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比较。
四、结果与讨论
1、聚落选址与布局
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多选址于江河湖海等水源丰富之地,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 调。江南水乡传统聚落则多建于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农业 优势。在布局上,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呈现出轴线分明、左右对称的特点,反映出 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江南水乡传统聚落则注重营造富有变化的滨水空间,形成 独具特色的水巷空间布局。
谢谢观看
4、水系与水利
岭南水乡传统聚落的水系多与江河相连通,水利设施完善,如珠江三角洲的 桑园围、北江大堤等。江南水乡传统聚落则以内河水系为主,通过河网交织的水 系将聚落串联起来。在水利设施方面,两个地区的传统聚落都展示了高超的工程 技术水平。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岭南水乡和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揭 示了两个地区水乡文化的异同点。岭南水乡传统聚落注重实用功能和与自然环境 的协调,而江南水乡传统聚落则强调变化和秀美的视觉效果。两个地区的建筑风 格、街道布局和水系水利设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然而,比较研究中也存在一定限制,如样本选取的范围和数量的局限性等,未来 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比较的范围和深度。
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 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一、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乡文化,其中岭南水乡和江南水乡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历史文化背景而著称。传统聚落作为水乡文化的核心,其空间形态特征反映了不 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本次演示旨在比较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 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异同,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国水乡文化提供有益参考。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保护规划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保护规划选择此案例的原因:1.选题:岭南水乡村落的保护--对于佛山的了解较多(公园设计),2.碧江村的例子比较典型。
区位:补充: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
存在问题:自然环境方面:1.水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碧江村的水乡村落特色:岭南水乡村落最特出的特色是以水为脉,水系是水乡村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的排放、污水处理的设施缺乏等导致碧江村的水系污染严重。
2.不少河涌、水塘等水域被侵占:“以前碧江的河涌到处都流通,跟现在的逢简差不多,可如今的碧江已几乎没有河涌,全部填埋了。
而剩下为数不多的河涌,例如碧江隧道从河涌变成了“下水道”,成为排污、排废水的渠道。
”这是今天城市网《河涌长期黑臭,美丽水乡已成为回忆》的报道。
3.古树名木缺乏保护:人工环境方面:*空间格局的破坏:*特色建筑的损毁:碧江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工作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
碧江村有不少具有传统风貌的甚至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但是由于过于分散,并且某些建筑被低估而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导致特色建筑损毁。
*原始居民的流失和生活原真性受到破坏。
由于碧江村内的配套设施不足,生活环境差等原因,园主居民大量迁出的同时大量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水乡村落居民生活的原真性受到了破坏。
社会文化层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村落迅速衰落从而失去活力。
虽然碧江仍保留着数量较多、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但是,碧江乃至北滘镇的快速发展已对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威胁,村落旧有的场所、节点、街巷空间正逐步缺失,部分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空间被侵占,出现了水体污染、河涌被填埋,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传统生活中的“扒龙艇”(赛龙舟)活动场所不断被蚕食,体现田园风光的桑基鱼塘逐渐湮没,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也使名街、名路、名屋、名桥、名树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小,以至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不复存在,水乡村落整体环境不断被破坏“”。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摘要: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自由活动、来往交际的重要依托,能够为公共事务处理、公共活动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能为地域文化的传递提供纽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其开展优化设计有助于丰富空间内涵、推进战略实施。
文章聚焦于此,引入某地村落公共空间建设实况,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经验要点,提出了融入乡土材料、发挥地域优势、完善空间功能等系列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前言:在经济平稳有序增长、产业格局升级重构的背景之下,我国城乡建设迎来发展新契机,先进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城乡面貌换发新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也愈发深入人心。
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也为城乡距离扩张埋下了伏笔,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此出现了破损民居、街巷无人修复的问题,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也久未更新,利用率不高且交互性极弱,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带来极大阻力,有必要进行优化和变革。
1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现状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实施,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为区域村落建设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给村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从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来看,很多村落仍旧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其阻力和不足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公共空间形态单一且利用率较低,休闲娱乐场所较为匮乏,已有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甚至出现了坍塌、破损等现象,部分村落开放的商业性公共空间中,也只有一项或两项功能,很难满足实际游览需求;其二是公共建筑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很多村落为完善商业性能,新建了众多功能性建筑,缓和了基建落后问题,但在风格处理上相对粗糙,与当地古村落面貌形成了较大冲突;其三是公共空间中缺乏地域文化的传承,未能在设计中挖掘和融入深层次文化要素,空间整体文化涵养较为淡薄,难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2.1融入乡土材料元素,彰显村落地域特色乡土元素是地域风情、地域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蜿蜒曲折的道路、内涵丰富的门窗图案、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构成了完整的乡村景观,赋予了村落公共空间更加耐人寻味的深意。
城市更新理念下岭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探究
城市更新理念下岭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探究发布时间:2022-01-07T01:45:03.928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26期作者:刘雪霞[导读] 本文以典型岭南古村落——广州大岭村为例,探究在城市更新理念下,如何根据村落特征进行文脉的传承、环境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创新。
刘雪霞东莞市企石镇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在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同时,并使其融入现代社会,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典型岭南古村落——广州大岭村为例,探究在城市更新理念下,如何根据村落特征进行文脉的传承、环境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创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岭南古村落;环境设计引言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加快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1]。
在城市更新的理念之下,更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其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激发村落发展活力,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岭南古村落特征1.1山水环境特色广东村落整体空间布局因受地理位置影响,传统村落多以“山、水、村、田”为格局,体现在多山地、丘陵、台地的地区。
大部分的村落都环绕小山丘而建,村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呈现前有水塘环绕后有林木茂密的整体布局。
村落肌理以居民建筑为中心圈层向外扩展,再以自然环境山水等要素共同组成村落空间形态,呈现“岭南水乡”的特色。
1.2独特的空间肌理岭南乡村道路系统的规划一般由街、坊、里构成,街为主干,坊、里为支干。
这种建筑占总建筑群的九成,在庞杂的建筑体系中,民居建筑依巷道整齐排布,以一个巷道为中轴铺开,所呈现的巷道有网格状布局和放射性布局。
有些巷道笔直分布,有些松散铺开,其纵深偏长,且有纵向巷道和横向巷道之分。
顺德岭南水乡
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2006-08-17 11:48:43来自: 容(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者:朱光文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侨联中学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的布局、三间两廊的民居。
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景观上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在高明、鹤山、三水北部、花都、白云区、从化、增城、东莞、深圳、香港等一线,是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文化交汇之锋面,广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筑文化的影响,花都东北部、白云区东北部、从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广花平原西北缘的村落,形成以广府为主、兼具客家风格的建筑特征,村落多建围墙和高高的炮楼,这是防御的需要和族群斗争融合的结果;东莞、深港地区的西部广客锋面则形成广府围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区,由于土客族群斗争的原因,特别是受近代以来的华侨所移植的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原来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庐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楼等防御性建筑,侨乡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带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碉楼,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实际需要布置在村头或村尾的;同样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调的庐式住宅,其位置也越来越偏离整齐划一的巷道尺度,或置于村前,或置于村后,甚至村边,虽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总是与旧民居拉开较大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村落景观;[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使这一带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规整的梳式布局,前对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树、水塘、镬耳墙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观;到了中山西北、东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区,由于开发较迟,河道笔直,两岸多为上岸后的蛋民的居住区,形成沙田、河涌、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观;而顺德、珠江后航道两岸等西、北江、交汇的河网密布地区,规整的梳式布局变得自由起来,呈现岭南榕树、河涌、镬耳墙的典型岭南水乡景观。
岭南水乡的水道空间形态初探——以杏坛水乡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g l P 0 文献标志码: A
水 乡 村 落 的 空 间 形 态 呈 现 出 显 著 的 相 似 性 。相 似 的 空 间 构 成 要 素 和 空 间 组 织 关 系 产 生 相 似 的 空 间 感 受 . 而 才 有 了“ 桥 、 水 、 居 、 巷 ” 一 水 乡 的 整 体 意 象 。I ・ 福 德 L e sM u od 认 为 : 进 小 流 幽 窄 这 芒 I wi J mfr ) 城 市 一 旦建 立 之 后 , 的 物 质 结 构 , 至 连 它 的 总 体 形 式 都 会被 其 他 团 体 所 效 法 0 。水 乡 间 相 似 的 地 理 条 它 甚 。 件 为 这 种 效 法 提 供 了 前 提 , 相 同 的 文 化背 景 又 促 成 了 对 此 效 法 的认 同 。 由此 产 生 的水 乡 村 落 的 空 间 其 但
1 水道 的剖 面 形式
水 道 剖 面 形 式 , 图 1昕 示 。依 其 功 能 尺 度 可 分 为 : 如 ;
种: 同时满足 人们停 留休 憩与 交通穿行 的水岸 . 中停 留休 其
憩 部 分 宽 度 为 3n 以 上 , 通 穿 行 部 分 宽 度 7 一 般 大 于 q _ 交 T
岸、 软质 驳岸 、 混合 质感 驳岸 3类 。
2 2 1 硬 质 驳 岸 . .
多集 中在聚落 内部 的水 道 , 由麻石 、 有 红砂 岩或 红砖 砌筑 而成 的 , 图 3所 示 。也有 全水 泥或 砖 、 如 石
与 混 凝 ±结 合 的 ; 水 界 面 平 面 交 接 形 成 的 岸 线 比 较 笔 直 , 面 通 常 呈 垂 直 或 陡 坡 交 接 。 与 剖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岭南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岭南传统民居是指在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居住建筑,它们一般都采用红砖木构,以及斗拱、飞檐、刻花等传统建筑特色。
这篇文章将从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方面进行研究。
1. 复式的空间布局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大多采用复式形式,也就是垂直分层结构。
通常,一栋岭南传统民居会被划分成多个楼层,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用途。
中间一般会有一个天井或者庭院,在庭院或者天井周围是多个房间。
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窗户,可以增加通风和采光效果。
2. 大门与中庭岭南传统民居的大门非常重要,它是进入民居的必经之路。
大门一般都是木质或者铁质的大门,门上会精雕细琢。
进入大门之后是中庭,中庭是岭南传统民居的核心区域。
一般来说,中庭会有一个花园,花园里种有树木和花草,可以提供一个优美的景观。
3. 厨房与厕所岭南传统民居的厨房和厕所一般都比较小,位于民居的角落处。
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湿热,所以厨房和厕所都会设计为通风良好的位置,以保证厨房和厕所不会有异味和潮湿。
同时,厨房和厕所也很注重卫生,一般都要少留角落,以便清洁。
4. 房间布局岭南传统民居的房间布局非常注重私密性和功能性。
每个房间的大小、高度和位置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岭南传统民居会把南北向窗户设在东西向的外墙上,以保证早晚阳光照射的充足性。
居室内的家具和摆设的位置也非常注重,一般都是按照风水的规律来布置的。
总体来说,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非常注重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结合。
它们采用复式形式,将房间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用途。
岭南传统民居还非常注重大门、中庭、厨房、厕所和房间的布局,以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和私密性。
岭南乡村公共空间节日节庆的运用研究
岭南乡村公共空间节日节庆的运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岭南乡村的公共空间日益受到重视。
公共空间作为重要的社区资源,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义。
而在节日、节庆等特殊场合下,公共空间的运用更是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丰富居民生活、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岭南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分析1.地域独特性强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水土丰沃,是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浓郁的南方韵味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乡村公共空间在这里往往会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和建设,增强其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2.社区活力强岭南乡村公共空间一般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社区的人们在这里聚集、交流、娱乐、学习、休闲,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社区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思想,使公共空间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利用。
3.功能多元化乡村公共空间在布局上要求多功能、集中、便捷,以方便居民的使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除了满足社区日常活动之外,还可以作为展览、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场地,为社区带来更多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二、岭南乡村公共空间在节日节庆中的应用1.春节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岭南地区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一般在春节前后的时间里,岭南乡村公共空间都会成为居民的聚集地。
在此期间,社会各界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如歌舞表演、民俗展示、花灯展览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前来观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
2.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岭南地区农事生产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此期间,岭南乡村的公共空间会成为祭祖和扫墓的场所,居民会在这里进行祭祖祭仪和社交活动。
清明节期间,乡村公共空间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繁荣、精神寄托等多重角色。
3.端午节端午节是岭南地区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乡村公共空间被广泛应用的时期。
“游龙披锦,云舞泽涌”
“游龙披锦,云舞泽涌”【摘要】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气候温和湿润,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
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
本文将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为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思路,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开展。
【关键词】岭南;水乡;湿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
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
现存湿地除了临海的红树林湿地外,内陆多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经济作物以香蕉、龙眼等为主。
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
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下,如何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以促进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城镇的整体发展,将是规划设计行业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背景资料麻涌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是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东莞市区22km,距广州市区29km,与广州开发区隔江相望。
该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温差小,季风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22.8℃,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2mm。
规划范围东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和麻一、麻二、麻三村,南至麻涌河,西至广麻公路及厂房用地,北至华阳村以北香蕉林,总面积972.86公顷。
资源特色:水网、蕉田、岭南村落、龙舟赛事。
现状资源优势: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可达性强;植被覆盖良好,有大量香蕉林作为基本农田;民间有赛龙舟的传统。
现状不理想状态:工厂与村镇的污染排放尚未控制;河道水质不佳;缺乏休憩设施;植被品种较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作者:王凌周文颖来源:《广东园林》2015年第01期摘要: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活动是联系每个村内居民村民的纽带,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对提高居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岭南水乡村落中,对公共空间受到的关注尚不足,而且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公共空间及其承载的传统公共活动日渐式微。
本文章试图从分析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解析岭南水乡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聚龙村改造的实例分析,尝试探讨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措施,为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优化措施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00-00收稿日期:2015-01-19修回日期:2015-02-04Abstract: To the Lingnan Water Village the public life is the link to contact the residents of each village and the public Spa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Nowadays, in Lingnan Water village th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space is still lack and b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some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s and public events declined gradu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events of Lingnan Water Village, use the alteration of Julong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en try to propose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the public space of Lingnan Water village.关键词: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优化措施Keyword:Lingnan Water village,;village, public space,;optimization method岭南水乡现存的村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特色,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城市越来越大的影响与辐射,但又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特色。
在不少村落的在发展过程中,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不够重视,导致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或被其他建设侵占等情况时常可见,;而在村落的改造中时,空间规划设计上也往往没有考虑公共生活的特点,造成传统公共空间丧失传统特色与对传统的延续。
公共生活是联系每个村内居民村民的纽带,对村居民村民的生活质量,、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意义。
公共活动空间是其载体,因此,如何在岭南水乡中塑造良好的、满足公共生活特征需求,、延续传统公共活动的良好空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现状1.1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与特点岭南水乡的村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既受到城市的影响,享受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却又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痕迹。
例如,村中一般会有历史较久、具传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类公共空间是村公共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村民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公共空间作为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影响公共生活的重要因素。
但在岭南水乡的村落中,由于高度的人口压力和紧缺的土地资源形成矛盾,加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建筑越来越密集的建筑、,而街巷越来越狭窄的街巷,使公共空间的稀缺匮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村中现存的公共空间,也往往由于缺乏设计、维护管理不善,也是而设施陈旧、品质相对低下作用有限。
不少村民不满村内公共空间的匮乏与残破,对良好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
岭南水乡的村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征,既受到城市的影响,享受着城市文明,却又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痕迹。
村中多拥有带着历史和传统特征的公共空间,这类特殊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公共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着村落的氛围和历史。
经调查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主要位于以下的这些地点:1.1.1(1)村口村口通常是村落中的重要公共空间,是进村的必由之路,交通便捷,空间较为开阔,经常会设置村落入口标志物,如牌坊等。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会集中村中一些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如岑村入口,便集中了超市、肉菜市场、食肆、酒店、药店、医疗站等设施,成为居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的场所。
居民村民在这里进行着不同的各种活动,从上班、上学、购物等必要性活动到集会、聊天等自发性活动,甚至是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都在此进行。
村口通常是村中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和生活重要区域。
1.1.2(2)祠堂、神庙等公共建筑前广场“农村聚落往往保留着大量传统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以村落空间为载体。
” 岭南水乡的村落往往都拥有承载自身文脉的建筑,如祠堂、酒堂、神庙等。
这些建筑在居民尤其是本地村民的心目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以尤其是祠堂为例,其重要性是其他建筑所无法取代的,它往往既是村内的核心的公共空间,更是本地村民的心理中心,起着对维系宗族团结,、体现弘扬宗族精神的作用。
村民聚集于此进议论行家族议大事、供奉祖先的供奉,在特定时间还会举行祭祀、聚餐、贸易、竞赛、集会等集体活动。
许多水乡村落的祠堂神庙门前还设有风水池,与广场相结合,空间开敞,往往是村中尺度最大的公共空间,满足上述活动本族人员聚集时的需要,适合多种集体活动,也成为居民村民日常自发性活动的主要场所。
1.1.3(3)主要街巷水乡村落由于村内土地资源紧缺,开阔的公共空间较少,主要街巷也成为了主要公共空间之一。
在这些街巷中存在着形形式式色色的小商铺,满足居民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小商铺多位于居住建筑的首层,村民与商铺的主人与村民进行买卖过程中交易时还会进行一些常伴随有聊天等交流。
一些街巷的交叉口及、某些住宅门前的小空地,以及树荫之下都会成为居民村民聚集的地方,三五成群地聊天、下棋。
村落的街巷多数狭窄曲折,通常有由两种界面形式,一种为两侧均为连续界面连续,窄巷高墙,给予人窄巷高墙的感觉,使村民具安全感;另一种由于街巷与河涌、水渠等并行,一侧为连续界面,一侧水体,这种形成独特的水乡村落的线性公共空间为这些场所往往受到生活悠闲的老人、妇女、小孩青睐,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拉近邻里关系,放松身心。
1.1.4(4)水体及水体设施周边图1 小洲村河涌边聚集活动的人群来源:广州水乡小洲村(河涌)http:///blog/static/201028047201352012950608/岭南水乡河网交错。
不少水乡村落中还保留着原有的水体,如小洲村、聚龙村、东漖村等。
村中的水系包括面状的池塘、线状或网状的河涌和水渠、,以及点状的水井等。
不少河涌、水渠等还建有码头、桥等水体设施。
水体及水体设施周边的公共空间是水乡村落特殊的公共空间。
过去,这些水体与村民地生活密切相关。
现在,虽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村民已基本不需要依靠天然的水系生活,但人对水的依赖性与亲近性是与生俱来的,水体及水体设施周边的空间仍是村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水体周边往往较为开阔,、景色较好,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利于开展各种自发活动的形成,因此水体及水体设施周边往往能吸引村内各个层次的村民(图1),在一些桥头、码头附近等位置居民村民的集聚更为明显著。
从上述的几种类型公共空间可见,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常常与水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景观特色又有空间结构特色。
岭南水乡的村落中,不少的公共活动也与水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公共活动类型及特点岭南水乡的村落中,公共活动包括日常公共活动和传统活动两大类,这两类公共活动特点内容不同,活动的场所和要求也各有特点。
1.2.1(1)日常公共活动日常公共活动通常围绕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往往是一些较为舒缓、节奏较慢,、小范围进行的活动。
,如妇女间的拉家常、老人的棋牌活动、儿童的嬉戏等。
此外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日常公共活动,如跳舞、室外桌球等。
每天的清晨和晚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居民村民聚集,进行交谊舞或者集体舞的活动,人们伴随着音乐和节拍翩翩起舞,还不时夹杂着谈话声和欢笑声。
由于村内文体活动的稀缺,室外桌球也大大受到村民的欢迎,吸引不少青少年人的参加。
日常的公共活动的场所往往靠近进行活动的人的村民住处,对场地的要求较小,活动对设施的要求也不高,这类活动的空间往往不需经过专门设计,亦没有特定的功能,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公共活动。
由于有水体及水体设施的公共空间舒适、有景观好的景观,因此往往成为聊天、和开展文体等日常生活中活动的公共活动的场所。
1.2.2(2)传统活动虽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虽然岭南水乡的村落在很多方面已逐渐被城市同化,公共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但不少村落仍保留了一些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活动仍在不少村中得以保留,体现其独特的地方风貌。
村落因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具有自身各具特色的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着祖先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活动包括一些宗族活动和民俗活动。
传统的村落多是聚族而居形成的,村民之间具有宗族关系。
“宗族是指拥有共同祖先的同姓亲属群体,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是我国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根源的社会现象。
” 因而,宗族活动是村内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联系村民的重要纽带,村民通过宗族活动,延续与传承村落的文化传统,增强族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与交流。
不少岭南水乡的村落历史悠久,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村中往往保留着不少具有特色和的传统的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体现地方风情和集体记忆,是村民的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活动大多源于生活,村民对民俗活动往往较有亲切感与熟悉感,乐于参与其中,因此民俗活动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是村民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手段。
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往往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岭南水乡的节庆活动常常也会与水有关,举办的地点往往就在水体及水体设施周边。
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赏灯等,村民在河边聚集,观看演出和赏灯。
此外,还有一些与水密切相关的特殊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