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一模模拟(调研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卷(调研卷)语文(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汇报:原创性的研究往往是高风险的研究。
在科研人员的评价方面,如何建立更好的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坐住坐稳“冷板凳”?张杰:确实,最具创新性的研究往往是高风险的研究。
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们还需要在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开启更多的改革。
应该看到,在传统的以论文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下,一些科研人员会更倾向于做更容易发表论文的“自由探索”,即做“能发表论文的科研”。
可以说,这种现象不仅在物理学,也在其他一些学科中发生。
事实上,当科研人员都倾向于从事更容易发表论文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有损学科和科研的健康发展。
不过,也可以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比如,我所在的激光聚变联合研究团队中,有两位重要成员分别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是我们8轮大型联合实验的实验诊断值班长。
他们对于激光聚变实验诊断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高超的技术,去年,他俩因为对激光聚变研究作出的实际科研贡献,而非因为发表论文,在各自的单位都晋升为研究员。
又比如,我们项目中的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已有多名科研人员凭着实际科研贡献而不是简单的论文发表,获得了职称晋升。
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对科研人员本身是一种激励,对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来说,也无疑带来正向的激励。
因此,在大科学研究中,从长远来看,科研人员在从事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可能取得进展甚至突破却不能发表更多论文,应该把这些贡献纳入实际的科研奖励和资助体系。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题目: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
各个学科里面的知识也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着。
当我们身处其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有基本的科学道德以及学术诚信。
与思想道德比较,科学道德是我们在知识领域的一个原则,一个底线。
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本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在上完了本课程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地理解。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主要就是两部分内容。
科学道德部分,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而学术诚信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其二是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
一、科学道德首先,提到科学道德,我们可以说,科学道德是学术诚信的前提条件,因为要做到学术诚信,首先要有科学道德。
从课堂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
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
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
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所谓科学道德,即是在科学上的道德观。
关于道德,我们知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3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
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
“当前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实问题突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含答案(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范渊凯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
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而起的超越与升华带来的愉悦。
无论自然美或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生成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
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
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
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
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的深刻内在理念和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的强烈的道德情感。
紧握学校精神之根学校精神
紧握学校精神之根学校精神作为一个学校,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代表。
学校精神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它凝聚着师生和校友之间的感情和心血,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紧握学校精神之根,使学校精神真正成为我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一、“根”系于学术和德性学校精神的“根”一是系于学术,二是系于德性。
学术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技能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走向蓝天的关键。
学校精神之所以能够树立起来,源于学校强制的科研激励机制。
学术风气浓厚的学校,有着一批批的知名学者,用实际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教育的视野,让学生们更好地获得知识。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并在练习中深入理解和探索学习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精神也深深融合于学校的德性,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学校的德性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指的是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学校要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自信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伦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二、“爱”正是融合学校精神的动力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学校应该在学生的感受和表达中多注重情感层面。
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校帮助学生的成长,像父母一样体贴,让凝聚情感的力量渗透进学校精神中去。
学校的“爱”不仅仅是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中,也体现在学校的氛围和文化中。
爱是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以发展为导向,不但让学生接受教育,还要让学生成为有良心的和文化底蕴的人。
此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完善。
三、学校精神在文化积淀中逐步完善学校精神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需要得到学校师生和校友的深入、广泛的参与和支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广大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做好。
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5.下面对名著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两项是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当时彼此都没有事没好感,鲁迅甚至还憎恶范爱农。
回国相遇后,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朋友。
后来,鲁迅还因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B.保尔与冬妮娅青梅竹马,在冬妮娅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保尔是与妻子达雅同甘共苦,最终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C.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于是偷吃了仙桃,扰乱了蟠桃会,吃光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
D.祥子来到北平,苦干三年,买了一辆新车,不久就被大兵捉了,且失去车。
一天夜里祥子趁机逃出军营,并顺手牵走三匹骆驼,于是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E.鲁滨逊被冲到孤岛后,为了防止受到野人或野兽的袭击,建造了房子;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制作了很多器具;为了放松精神,常读《圣经》。
第Ⅱ卷非选择题(140分)一、积累与运用。
(27分)6.默写。
(12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2)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3),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4),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5)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李商隐《无题》)(7)传统经典的文化常常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面对得失时,我们应该拥有《岳阳楼记》中“ ,”的豁达;陷入困境时,我们应该拥有《游山西村》中“ ,”的信心;被人误解时,我们应该拥有“人不是而不愠”的宽容。
(8)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请借用古诗文的句子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 ,”。
(课内外均可)7.名著考查。
(6分)(1)根据高尔基《童年》的内容,在下面空白处填出相关人物。
(2分)每逢周六,都要惩罚一下本周以来犯过错误的孩子,然后他就去做晚祷,这时,厨房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
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
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
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学术与学术思想阅读附答案
学术与学术思想阅读附答案①1911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例如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木则浮。
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
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
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
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
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
”这是迄今看到的对学术一词所作的最明晰的分疏。
学与术连用,学的内涵在于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建立在累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明;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
他反对学与术相混淆或者学与术相分离。
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相当明确的界说,此见于严译《原富》一书的按语,其中一则写道:“盖学与术异。
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用知与行的关系来解喻学与术两个概念,和任公先生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②中国古代还经常讲道术。
“道”标识着学问的方向。
对一个学人来说,为学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
严复在为《涵芬楼古今钞》作序时指出,做学问的目的就在学术本身,学术以外没有也不应该有目的,因而也可以称作“为己”之学。
而诗词书法一类传统文士人皆能详的技能,不过是一种工具,也就是术。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学的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所掌握的术再精良,也只能是“为人”之学,真正的学者必不取此种态度。
中国传统学术,既讲学,又讲道。
道这个概念,用现代一点的说法,不妨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情、物事所固有的因果性和规律性,以及人类对它的超利害的认知。
③学术思想则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而且须有创辟胜解,具备独到性的品格。
系统又独到,属于思维的成果,具有形上之学的特点。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造学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
”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即器以明道”。
元朝时,罗马教皇以七大术介绍给元世祖,包括文法、修辞、名学、音乐、算数、几何、天文。
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调研(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卷(调研卷)语文(三)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肚子长期填饱时,他的愿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比生理需要更为高级的需要立即显现,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将控制这个生物。
当这些需要依次被满足后,更为高级的需求将出现,以此类推,进行下去。
如果生理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对首先出现的一套新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其概略地归类为对安全的需要。
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生理需要同样也存在,只是它们相对于这些需要处于更低的层次罢了。
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感受器官、反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力都主要是谋求安全的工具。
此外,在饥饿的人身上,我们发现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目标不仅强烈影响他当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决定他未来的人生观。
事实上,也有人认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没有安全重要(甚至有时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现在也被低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人,如果他对安全的需要持续强烈的话,就可以说他只为安全而活着。
我们起初只关注成人的需要,但通过观察婴儿和儿童可能对了解成人的安全需要更有效,因为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这些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
威胁或危险之所以在婴儿身上表现得更清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抑制自己的反应,但社会上的成人被教会要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反应。
因此,即使成人感到安全受威胁时,我们也可能不会从其外表上看出来。
当婴儿被打扰或突然跌倒,因巨响或闪光而受惊,或者其他不寻常的感官刺激,被粗暴对待,从母亲怀中跌落,或感到失去依靠时,他们就如同遭遇了危险一样做出完全的反应。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010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先立德而后文艺詹福瑞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
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
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
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
”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
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
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
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
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四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四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2),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3)《陈情表》在结尾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报答与感激之情的句子是“,”。
2.(2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3分)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甲】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特色鲜明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现征订在即,【乙】希望读者踊跃订阅。
【丙】请在订单上写明手机号码,【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处,修改:二、阅读70分(一)4.(17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无用的”知识罗素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
它建立了当代世界。
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
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
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
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
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
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A.放旷高蹈哀婉幽咽(yè)B.白露萧萧慷慨唾(chuí)壶C.上马横槊提跋樵(jiāo)渔D.沉郁顿挫抉别跋(bá)文2.文中括号中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荡幽寂横居然B.回响幽寂怒果然C.回响幽冷横果然D.回荡幽冷怒居然3.文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气吞山河B.柔情似水C.月黑风高D.无所不为4.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B.满堂花醉三干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C.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D.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IS越来越多地使用人肉盾牌,特别是儿童,以防止联军不对拉马迪等重要区域实行空中打击。
B.由于金融市场的误导,让我们产生了错误的财富增长预期,过度投资和消费,结果背上债务,更值得身处十字路口的我们警惕。
C.选择加入SDR而非另立门户,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为今后在国际金融领域与欧美诸国的博弈与合作埋下了伏笔。
D.“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银幕上的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之所以魅力十足的原因,离不开植入电影的各大奢侈品牌对他的“包装”。
【答案】1.A2.C3.D4.B5.C【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项,唾(tuò)壶;C项,题跋,樵(qiáo)渔;D项,诀别。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回荡”:指(声音等)回响在耳边,发出回声;“回响”:指回声;反响;声音回旋激荡。
这里是想象项羽兵败的场景,叙写《垓下歌》意在突出声音回旋激荡,因此选用“回响”。
②“幽寂”:幽雅寂静,孤独寂寞,一般形容环境;“幽冷”:沉静清冷。
福建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
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
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
《学术批评》阅读题及答案
《学术批评》阅读题及答案《学术批评》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学术批评是指依据一定的学术规范,对某种学术思潮、学术观点与学术成果等进行的议论与评判,它不仅指出其正确之处,而且辨析其错误之点。
学术批评作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进真正的知识生产、提升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学术批评,就没有学术进步。
就学术批评的原意而言,本无健康与否之分。
然而,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部分学人自闭于门户之见、自溺于意气之争,我们令天学界的若干学术批评事件日益渗漏生发出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风气。
学术批评不再是一门体现批评者胸襟宽广、评论公正和趣味广泛的高雅艺术,而是成为颐指气使、予取予夺的规训工具。
这种不甚健康的学术批评倾向,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学术文化环境,给中国学术的整体生态造成了伤害。
我们需要对这种不健康、不正常的学术批评保持高度的警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康的`学术批评可以明辨是非、弘扬正气、促进团结,切实地推动学术繁荣;而不健康的学术批评则必然混淆是非、破坏团结。
学术研究呼唤健康的学术批评。
健康的学术批评首先应该注重动机的纯正良善。
学术批评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它必须以对批评对象的理解与尊重为前提。
在一个真诚的学术批评家眼里,任何一部有价值的作品都是神圣的,他既然懂得研究的艰辛与困难,就能够表现出对批评对象足够的慎重与宽容。
事实上,这份溪重与宽容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学术批评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慎重让批评者对批评对象有了更多同情和了解,宽容则进一步拓展了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对话空间。
当然,严肃的学术批评必定具有一定的理论锋芒,不能“和稀泥”。
学术批评本质上不过是一种平等对话,健康且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实右赖于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知性论辩。
批评固然免不了意气之争,但绝不能让意气之争冲昏头脑。
真正切实有效的学术批评,其整体基调必然是平和的善意的,毋宁说更应该是超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
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
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
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
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
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
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从更深层的意蕴看,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特别在人文领域,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没有大善,没有大德性,就难于创造大智慧,难于产生
大思想,难于作出大学问。
《老子》创造了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但《老子》又称《道德经》,在这里,"德"与"道"是内在关联的。
《论语》是儒家的元典,"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
"仁"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
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学"与"术"。
"术"者知识、技能也,谓之小学问;"学"者,大理、大道、大本也,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
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
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
要想作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
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选自2009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德性与学术》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
C.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并不应该全盘接受他的看法与意见。
D.德性与学术的境界都有大小之分,在大德性大学问的大境界中,二者必然和蔼;而在小德性小学问的小境界中,则恰好相反。
小题2:不能说明"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的一项是( )
A.德性往往影响着学问,没有大德性,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就。
B.大的德性、大的境界会让做学问的人拥有大的胸怀,更易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C.大的德性、大的境界更易于让研究者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
D.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与学术,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B.德行与学术虽然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让有德的人也有才。
C.一个不能对宇宙及人类的大思想大智慧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
D.作者认为,司马迁说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他已达到了人文之巅。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