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练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十多年,寺院的僧人募集了资金进行修缮,想要找回沉入河中的两个石兽。
但是他们在水中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认为它们已经被顺流带走了。
棹数小舟,___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学者听说了这件事,他在寺中设帐,听了之后嗤之以鼻:“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知识。
石头是坚硬的,沙子是轻浮的,它们沉没在沙子下面,逐渐沉淀。
你们在河流中寻找,不是很愚蠢吗?”大家都认为他说得有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一位老水兵听了之后,也嗤之以鼻:“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该在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很重,沙子很轻,水流不能冲击石头,反而会在石头下面形成坑洞。
随着坑洞的加深,当石头下沉到一半的时候,它就会被倒掷到坑洞中。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石头会被反向冲击,逆流而上。
如果你在下游寻找,那么你肯定是错的;如果你在河底寻找,那么你也不会找到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果然,___就在几英里之外找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事物的一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面。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理解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经过)②棹数小舟,曳铁钯(曳:拉)③湮于沙上(湮:淹没)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错误)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附加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一寺临河干临表涕零C.当求之于上流策之不以其道D.果得于数里外扶苏以数谏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参考答案9. (3分) C (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几,屡次。
)10.(4分)(1)这不是木片,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杮:木片;岂:难道;为:被)(2分)(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2分)11. (3分)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引导语:纪昀的《》,同学们学习了?下文是有关这篇文章的相关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我们一起学习吧。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
(2分)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⑶经过⑷只11、D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阅读理解(部编本)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题思路:考查课文情节的理解。
参考答案:C B B(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的翻译参考答案: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9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⑴山门圮.于河圮()⑵湮.于沙上湮()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分)译: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___ (2)竟.不可得竟:___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
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第24课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附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练习(附答案)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阅十余岁阅:________(2)竟不可得竟: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
D、石必倒掷坎穴中)。
(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分)
道理:
句子: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 20、BD(4分) 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4分)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
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仅仅
5、被认为成为
6、B
7、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