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中国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
目前世界上装备的压制火炮主要以北约的155毫米和105毫米口径为主。
从火炮的最大射程看,155毫米榴弹炮为20~70千米,105毫米榴弹炮为12~20千米,两者匹配使用更经济,更符合军队体制的需要。
从作战使用和需求看,压制火炮的射程覆盖范围要全面。
虽然不同身管长度的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可以调整,但其重量、体积等因素难以满足营连级压制火炮的使用要求,因此需要配置口径和体积重量较小的压制火炮。
就目前装备情况和未来发展看,同时配置155毫米和105毫米口径压制火炮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和传统的履带式和牵引式火炮相比,车载榴弹炮以其重量轻、战术机动性能好、威力大、列装成本低、操作维修方便等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型压制火炮的选择。
它以各种越野卡车底盘作为机动和作战平台,并配以先进的火力、火控和指挥系统。
法国、瑞典、英国、以色列、荷兰等国相继研制了口径为105毫米和155毫米的车载榴弹炮,以满足本国装备更新和国际军贸市场的需求。
我国车载炮的发展紧跟国际步伐,北方工业公司先后研制了SH1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和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
SH1车载榴弹炮,采用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身管,可发射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155毫米各型弹药和北约标准弹药。
SH2车载榴弹炮采用122毫米火炮身管,可发射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122毫米各型弹药。
SH2车载榴弹炮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军贸市场,我国近期又开发出了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以满足在这一通用口径领域市场上的需求,也为我国车载炮家族增添了一名新丁。
该炮具有更加出色的性能,在车载炮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系统概况SH5型105毫米榴弹炮是轻型、高机动的车载榴弹炮的典型,具有很高的战术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
它外形简洁、低矮,采用高性能的越野车辆底盘,系统重量轻、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
该炮在研制过程中突出解决了总体优化设计,车炮一体化和轻量化、高效能防护、射击稳定性、底盘四轮转向、火控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季伏枥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并装备的122毫米级的自行榴弹炮。
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种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军方认为,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发展重型自行火炮不如发展坦克”。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示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这20年期间,苏联基本上没有发展用于野战支援的自行火炮。
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军方认识到,尽管在陆战中坦克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重型自行火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了一项庞大的“炮兵现代化计划”。
于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苏联一下子研制成功7种新型的自行火炮及其他多种新型炮兵武器。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种自行榴弹炮之一(另一种是2S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2S1自行榴弹炮用来取代D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敌方野战掩体工事内的有生力量和火器,破坏敌人的野战防御工事和铁丝网等,并能与敌炮兵、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除了装备苏军及华约国家的军队外.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军队也有装备。
除了苏联生产的2S1自行榴弹炮外,波兰和保加利亚也生产过2S1,三国的总生产量在10 000辆以上。
2S1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只有2SIM1型一种,主要改进之处是改进了火控系统,并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但生产量并不大。
这种激光制导炮弹称为“基特洛夫”2型,在前方观察班的指引下,可以使炮弹的命中概率提高到80%~90%。
2S1自行榴弹炮的研制过程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并存时期”。
而122毫米级的,处于105毫米级的延长线上。
122mm炮身设计说明书1
1 绪论1.1 火炮未来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火炮的自行化、自动化、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侦查、指挥手段不断更新,弹药更加多样化。
现代火炮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炮兵侦查仪器设备逐步形成了以光电技术为主的光学、激光、雷达、声测、电视、红外等先进侦查仪器构成的远中近结合,地面与空中结合,全方位、全天时,品种齐全、手样多段的侦查体系。
如今,正在研究和发展中的有液体发射药炮、电热炮、电磁炮、激光炮、射束炮等。
与现代火炮相比,未来火炮的结构及性能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可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发射技术取得新的进展。
首先是发射能源的多样性,即不仅采用固体化学能源,而且可能采用液体化学能源、电磁能源、电热化学能源及某些组合能源。
(2)减载技术将取得新得进展,磁流变、电流等技术可能应用于火炮反后坐装置,克服传统炮口制退器效率的限制。
(3)新材料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火炮技术发展的固有问题,如身管内膛的烧蚀磨损、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等。
(4)原理性、结构性的创新,使现代火炮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5)数字化火炮、智能弹药以及传感器引爆弹药等技术的发展使火炮系统综合作战效能得到大幅提高。
(6)火炮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可能得到拓展,水中火炮、天基火炮等新型火炮可能相继出现,未来火炮具有摧毁敌方鱼雷、潜艇、卫星等功能。
总之,随着兵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在兵器科学中的应用,火炮技术成为技术的综合体,它涉及能源、机械、材料、控制、光学、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诸多学科,随着多种新概念武器的出现,表征火炮的各种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2 炮身结构炮身是火炮的一个主要部件,包括身管、炮尾、炮口制退器、等零件。
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火药气体压力和引导弹丸的运动。
炮身设计主要包括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又包括膛内结构设计和外部结构设计。
铁甲战神三剑客——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铁甲战神三剑客——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周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周彦如果说中国曾研制过一种名为W2-302系列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恐怕连一些“骨灰级”的军迷也不一定能搞清此为何物。
然而,只要看到笔者与它的合影,可能就有不少人立马顿悟:“卖什么关子呀,这不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履带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嘛!上个世纪80年初,在‘802’演习(1981年秋,由邓小平亲自决策和领导的、建国以来我军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实兵演习)结束后的阅兵式上就见过了!”其实,这个系列的自行火炮还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家族,不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自行榴弹炮的的“长子”,而且在其门下还包括了师出同门却命运各异的“三剑客”:“大哥”70式(W2-302),完成设计定型后曾少量生产但未列装部队;“二哥”701式(W2-302A),名正言顺地领到了“准生证”,装备部队数量最多,最为风光;“三弟”702式(W2-302B)则不大走运,刚刚通过设计定型,没等生产装备就被叫停了。
“铁甲战神三剑客”共同走过了12年的研发道路,在今天中国装甲兵器的大家庭中,早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铁甲战神三剑客”,曾经在中国装甲兵器发展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凝聚着中国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的心血与汗水,结束了中国无国产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历史,为实现我军战术炮兵压制兵器自行化,完善健全装甲自行火炮体系,起到了一种重要的先驱与奠基作用。
着眼实用的车炮组合相比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我国对于履带式自行火炮的研发和运用起步较晚。
上个世纪50年代人民装甲兵建立之初,我军曾装备了从苏联进口的CY-76、CY-100、NCY-122和ACY-152四种自行火炮,但都是作为装甲突击兵器,主要用于反坦克,从作战运用、军事训练、弹药供应、装备管理到技术保障,都由装甲兵各级领导机关统管,与炮兵没有直接关联。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
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
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
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
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炮兵的兵种旗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
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
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1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5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2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3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75野炮,L/29)炮兵第7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2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12门克式野炮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中国新型外贸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高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 行走部分采用双销
挂 胶 、双 负 重 轮和 强 力 扭 杆 油 气 混 合 悬 挂 . 不 仅 行 驶 平 稳 性 好 , 且 可 靠 性 较 高 : 加 而 增 了履 带 着 地 面 积 ,减 少 了平 均 单 位 压 力 , 提 高 了底 盘 承 载 能 力 、在 设 计 时 . 型 l2毫 新 2 米 自行 榴 弹 炮 采 用 国 内成 熟 产 品 或技 术 . 具 有成 熟 的 工 艺 性 和 极 高 的 性 价 比
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动力装置采用性能先进的发动机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增加了单位吨功率冷却风扇采用温控式轴流风扇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行走部分采用双销挂胶双负重轮和强力扭杆油气混合悬挂
维普资讯
叉 /王
僻 J
i j
j’ :l
}
:
≮ ’ 、.
T j
自行炮 的操作性能 . 减轻 了战斗人员的作战
强度 和 对 战 术 技 术 保 障 的依 赖 . 高 了快 速 提 反 应 能 力 动 力 装 置 采 用 性 能 先 进 的 发 动
机, 提高了使用 可靠性 , 增加 了单位吨功率 ,
冷 却 风 扇 采 用 温控 式 轴 流 风 扇 , 以 有 效提 可
击诸 元 、 射击命令 和各种参 数 . 自动进 行操 瞄解算和倾斜修正 ,自动调炮到射击位置
配 备 有线 、无 线 两 种 方式 并 存 的通 信 装置 . 具 有 数 、 两 种 工 作 方式 , 能 与 射 击 指 挥 话 并
系统 配套使用 : 配备数字式车 内通话器
总之 ,新 型 l2毫 米 自行 榴 弹 炮 的 内 、 2 外弹 道 先进 , 程 远 且 后 坐 力 较 小 武 器 系 射 统 总体布局合理 , 备 了火控系统 . 善 了 配 改
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它的威力有多强?
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它的威力有多强?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在粤东某地组织PLZ-07B两栖火炮实弹射击,射击按指令随时下达、目标随机指定的方式进行,检验部队快速瞄准消灭目标的实战能力。
PLZ-07B两栖自行榴弹炮采用的是ZBD-05两栖步兵战车的底盘,主要武器为一门122毫米榴弹炮自行榴弹炮在作战中,能表现出机动性强、快速反应的能力,并且能迅速占领和撤出阵地,同时兼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受到作战部队的青睐,中国曾多次尝试将各种型号的122毫米榴弹炮安装在轮式和履带式底盘上进行升级改装我军至今仍然装备89式和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原因。
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全重24.5吨,全长3.28米,高2.50米,在行驶中,最大速度可达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储备达到500千米,辅助武器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
所使用的发动机采用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寿命长、可靠性高,功率为440千瓦的柴油发动机在这种发动机的配合下,其最小射程不大于5.5千米,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如果在设计时使用远程杀伤爆破弹,最大行程可达22千米,这在以往的数据中是无法做到的。
中国陆军的作战理念之中,将炮兵视为主要的火力支援使用,也因此不会特意追求火炮的重量轻,更重视射程与威力等因素,所以选中了122毫1米与155毫米组成了中国压制火炮的二大标准口径122毫米口径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综合性能理想,除了重量相对较大外,其它性能都超越了西方的105毫米榴弹炮,比如:最大射程达到15公里。
由于现代陆战已进入机械化时间,也因此122榴也要自行化,最早的偿试为70式自行火炮,不过是63式装甲车配54式122榴,仅为试验性的,后来发展出了性能相当不错的89式自行榴弹炮,如今则为第三代的07式自行榴弹炮PLZ-07式自行榴弹炮采用04式步兵战车的底盘,这大大提高了机械化部队的通用性,火炮则选用PL-96式榴弹炮,同时在炮塔顶安装了一挺12.7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122mm榴弹炮毕业设计
中北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姓名:靳桂斌学号:0701044404 学院、系:机电工程学院动力机械系专业: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设计题目:122mm火炮炮口流场计算机仿真指导教师:郝秀平(副教授)2011年 3 月 7 日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1 Fluent介绍Fluent是用于计算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的程序,含有多种传热燃烧模型以及多相流模型,可应用于从可压到不可压、从低速到高超音速、从单相流到多相流、化学反应、燃烧、气固混合等几乎所有与流体相关的领域,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商用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1]。
Fluent 在国防、航空航天、机器制造、汽车、船泊、兵器、电子、铁道、石油天然气、材料工程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采用基于完全非结构化网格的有限体积法,而且具有基于网格节点和网格单元的梯度算法,定常/非定常流动模拟;软件中的动/变形网格技术主要解决边界运动的问题,用户只需指定初始网格和运动壁面的边界条件,余下的网格变化完全由解算器自动生成[2]。
FLUENT软件包含三种算法:非耦合隐式算法、耦合显式算法、耦合隐式算法,以及丰富而先进的物理模型,使得用户能够精确地模拟无粘流、层流、湍流。
另外用户还可以定制或添加自己的湍流模型。
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针对各种复杂流动的物理现象,Fluent 软件采用不同的离散格式和数值方法,开发了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流动模拟软件,软件之间采用了统一的网络生成技术及共同的图形界面,而各软件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应用的背景不同,因此大大方便了用户。
对每一种物理问题的流动特点,有适合它的数值解法,用户可对显式或隐式差分格式进行选择,以期在计算速度、稳定性和精度等方面达到最佳 [3]。
将不同领域的计算软件组合起来成为CFD计算机软件群,软件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数值交换,并采用统一的前、后处理工具,这就省却了科研工作者在计算方法、编程、前后处理等方面投入的重复、低效的劳动,而可以将主要精力和智慧用于物理问题本身的探索上 [4]。
大口径压制火炮
军事 2008-02-29 19:30:39 阅读27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
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
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必要时火炮可并架射击,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
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
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
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
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
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
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斯大林同志曾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
”在二战陆地战场上,炮兵是除了航空兵之外最强大的火力。
因此苏联军队一贯对炮兵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众所周之。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引以为豪的大纵深战术中炮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苏军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以预备炮兵火力的急袭开始的。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诸多火炮中,M-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口径曲射火炮的主力。
该炮不但是苏军师属榴弹炮,也装备炮兵师作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
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全貌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高层打算研制一种新型师属榴弹炮用以代替帝俄时代的M1909和M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
尽管上述两种火炮分别在1937年和1930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进,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因此研制一种新型榴弹炮的任务就落到了苏军火炮设计部门身上。
第一个拿出的样炮是KB-2设计局在德国工程师协助下设计的M1934式122毫米榴弹炮。
此炮身管长度为23倍口径,最大仰角50度,水平方向射角7度。
和早期的M1909、M1910榴弹炮一样,其采用固定式大架和笨重的木轮,虽然有缓冲机构,但牵引速度很低,只有可怜的10千米/小时。
虽然其性能比起M1909、M1910火炮有所提高,但因为设计过于保守,方案很快就被放弃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中央炮兵局也曾考虑过一种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105毫米口径的炮弹质量较轻,有利于提高发射速率,火炮的质量也能减轻。
但是105毫米榴弹的威力要比122毫米榴弹小,而且一旦采用105毫米弹药,已有的122毫米炮弹生产线和库存的大量122毫米弹药就只能报废了。
因此这种设想很快也被放弃了。
设计方向重新回到了122毫米上来。
终于在1938-1939年,有三种122毫米的样炮拿出来了,它们是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的U-2、Motovilikha 厂佩特罗夫主持设计的M-30和92厂卡拉宾主持设计的的F-25。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
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
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
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
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
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
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Z布�Z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1954年式12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取代。
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
反后坐装�Z上下布�Z,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
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
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夏用驻锄为折叠式。
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
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
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Z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
东方“122之歌” 中国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下)
东方“122之歌” 中国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下)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一家族的其他成员,并重点介绍其在实战中的表现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不仅具备了较长射程、高精准度和快速机动等基本特点,同时还衍生出了多种变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PLZ-07自行榴弹炮。
该炮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PLZ-07采用独特的渐进装药技术,射程达到了40公里,比其他同级别榴弹炮更为优秀。
它还具备快速换弹和迅速撤离的能力,适应了现代战争迅速移动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PLZ-07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
在2008年的中国-缅甸边境冲突中,PLZ-07展现出了出色的火力打击能力和机动灵活性。
它的高精度和迅速打击能力使得缅甸军队无法有效反击,给中国军队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PLZ-07还可以与中国的先进火控系统相连,实现火力指挥自动化,进一步提升其作战能力。
在未来,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将继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研发的PLZ-52是一种新一代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PLZ-52将采用全车数字化控制系统、自动装弹机和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射击精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预计其射程将进一步增加到50公里,并且能够使用更多种类的炮弹,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
除了自行榴弹炮,中国还开发了其他变种,例如PLZ-45自行迫击炮和Type 83 152毫米榴弹炮。
这些变种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展现了中国榴弹炮家族的广泛适应性。
总体而言,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升,而且在实战中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打击能力和机动性。
这些榴弹炮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参与维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未来,随着中国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将会在各个方面继续提升。
军刊曝中国SH2车载榴弹炮详细技术数据
军刊曝中国SH2车载榴弹炮详细技术数据现代战争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转变,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对赢得战争胜利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陆军的主要力量,地面压制火炮仍是未来地面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是最终占领敌方区域并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中国SH2型车载榴弹炮是国际同类火炮中的佼佼者传统牵引式火炮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差,几乎没有越野能力,生存能力低,即使进行信息化改造也难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何况还有"机械化"障碍。
自行火炮(包括履带式及轮式有装甲车体和炮塔的自行火炮)虽然越野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但战略机动性能差,沿既有交通公路网机动的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并且价格昂贵,全寿命使用费用高,即使是经济强国和军事大国也难以大量装备。
美国最终停止了研制多年的"十字军战士"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的发展计划,采购价格过高和系统重量太大是重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研制出"恺撤"(Caesar)155毫米车载式自行火炮,诞生了"火炮与汽车结合"的车载炮。
这种自行火炮,新颖而巧妙地将"车/炮"合二为一,在实现了火炮机动性的同时,为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载体,同时满足了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两个性能,具有较强的战略机动性和沿既有道路长途奔袭的机动性,而且价格低廉。
◆车载火炮显奇彩车载火炮具有灵活的机动能力和安装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充裕空间,并可为这些设备提供电、液、气等动力源,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SH2型车载榴弹炮炮长席的火控设备战略机动性能优异车载火炮与履带式(或轮式有装甲车体和炮塔的)自行火炮、牵引式火炮相比,在重量、外形尺寸上有明显的优势,更适于空降、空运,战略机动性好。
良好的信息化、数字化设备机动平台车载火炮"车炮一体"的结构形式,有较充裕的空间,不仅能够为各种信息化、数字化设备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的选择,还能为这些设备提供电源、液压源和高压气源,为提高火炮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述评
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1963年,前苏联彼得洛夫设计局在M-1938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设计,由第 9兵工厂生产,开始装备部队,称为2A18榴弹炮,外销编号为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苏军摩步师和空降师装备了该型122毫米榴弹炮,用以替代使用多年而装备数量又多的M-30式(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陆军每个摩托化步兵师装备 72 门,坦克师装备 36 门,与老式榴弹炮相比,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在结构和性能上有很大不同:增大了药室容积。
加长了身管,因而提高了初速,增大了射程(由11.8千米增大到15.3千米);由螺式炮闩改为半自动立楔式炮闩,提高了射速(由5-6发/分提高到6-8发/分)。
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在设计上极具特色:高低射界为 -7至+70度,平射完全没有问题;方向射界更是达到了360度。
此外,D-30榴弹炮采用的三脚式大架结构和炮口制退器让其设计稳定性好,射击精度较高。
该炮最大射程15.4千米,使用火箭增程弹时能够达到21千米。
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重量轻、射程远、射界佳等优点不仅使其受到苏联军队的热烈欢迎,还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
主要用于破坏野战工事,摧毁武器发射阵地,开辟敌区通路,杀伤有生力量。
众多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购买装备了此炮。
由于其技术门槛不高且价格低廉,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在大量装备的同时,还仿制和改进了此炮。
在多次局部战争中,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两伊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大量装备使用了该榴弹炮。
由于对其性能极为满意,伊朗和伊拉克均仿制了此炮。
而在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多次将此炮设置在山峰的反斜面,对山谷中路过的阿富汗游击队及其运输毛驴队进行伏击。
自2001年打响阿富汗战争后,尽力扶持阿富汗国民军就成为美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一些有使用Д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经验的美国盟国要么援助火炮,要么提供火炮操作辅导。
一门炮连打2000多发炮弹都不坏
龙源期刊网
一门炮连打2000多发炮弹都不坏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35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通过国际军贸市场获得了D-30榴弹炮,之后便开始仿制工作,并
于1986年成功制造出了86式122毫米榴弹炮。
86式虽然在设计上与D-30大致相当,但由于采用了新型弹药,威力和精度都比原版的D-30有了很大提升,同时86式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86式出色的外销成绩并没有让中国军工人自满,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发展,性能更加出色的新型弹药问世,让相关部门意识到86式并非极致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于是,我军又对86式进行了改进升级,升级后的新炮命名为PL-96式122毫米榴弹炮,并在新千年伊始装备部队。
96式战斗全重3.29吨,射速为7到8发每分钟,在平射时破甲厚度可以达到460毫米,96式还配备了一种增程子母弹,内部装有33枚子弹药,可穿透80毫米的匀质钢装甲,当敌方装甲部队驶入96式射程内时,96式便可以用它给敌方的装甲部队,送来一场颇有穿透力钢铁暴雨了。
96式有着突出的机动能力和优良的隐蔽性,更为重要的是96式还可以进行伞降空投,这对于天生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空降兵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
这么抢手的产品自然不会放弃海外市场,1999年后,96式便以“D30-2”的编号出口。
不过,96式真正征服海外用户,那还是靠它顽强的“战斗寿命”,在一次对外推销中,客户对该炮的身管寿命达到了2000发这一性能指标还存在疑慮,于是在客户的坚持下,厂方进行了射击试验,这门炮真的打了2000多发炮弹,试验后这门炮的发射精度仍旧不减,优良性能征服了客户。
(据中华网军事讯)。
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保卫共...
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保卫共和国30年的明星炮(China's 54 122mm howitzer the star gu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30years)China's 54 122mm howitzer: the star gu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30 yearsType 1954 1954 mm howitzers is the defence department generic production in 1954, the first large diameter howitzers, as liberate the backbone of the division is a gun, has a large number of production and equip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rtillery commanders above 30 years old. After the retirement, a large number of this type of artillery has been donated by the army to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ountry, such as museums, memorials and other museum displays. Due to it with the aid of kuomintang government M2A1105 mm howitzer look similar, so in many reflect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it often appeared as a "double", the audienc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so no matter in the military or in private, its popularity is quite high, is called the "star gun".The 54 howitzer is in ChinaWhen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most of the weapon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ere seized from the enemy, and there was a large variety of countries and many producing countries, which were called "universal CARDS". This kind of condition, maintenance, causing serious problems for the use of weapons, some parts are damaged beyond repair, or seized to completed the ammunition, oneself can't production, moneycan't buy, also so many equipment became a decoration. In view of thi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reached an agreement to introduce soviet-made weapons and equipment to replace the old and other weapons of our armed forces, thus sta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military equipment.But central policy makers have also made it clear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military equipment cannot be relied solely on foreign purchases, a huge expense, and two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others. Therefore, the defens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elf-reliance" and the purchase of the defense industry. On May 25, 1951, the delegation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ed by xu forward, set out from Beijing to visit the Soviet union. To Sue after several talks with Sudan, until October 18 signed for Chinese factories to produce su shi su shi guns, ammunition, guns, ammunition, franchise and delivery samples, production technical data and send the Soviet union experts when is necessary to give technical assistance agreemen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the Soviet union sent a group of five experts led by udarov to China for three months in 1952. Refer to Sudan expert group opinion, May 21,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formulate the "decision" about these problem, decid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oviet union to provide drawings to generic 15 kinds of army weapons, including a soviet-made type 1938 1938 mm howitzers.The 1938 122mm howitzer was established in 1940 and has undergone the baptism of world war ii. It is proved to be a reliable and durable weapon, and many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actual combat. Thegun was a mainstream artillery piece at the time and was a mainstay of the Soviet army, and was heavily exported 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socialist camp. In 1950,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China purchased a batch of these howitzers from the Soviet union armed with volunteer artillery. Although Sudan give us old cannon is used during world war ii, but voluntary army artillery reflect the gun after using reliable, durable, firing accuracy is good, so choose the final improved a large number of generic production in China is also understandable.The decision, then, was to take on the task of copying the gun from qiqihar's state-run 127 facto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52, the documents of the Soviet union came in success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lation, 127 factories began the trial prod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viet experts, and the first batch of finished products was produced in September 1954. On October 25, chairman MAO signed the letter of commendation and encouraged all the staff of 127 factory to produce qualified gun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1954 type 122mm howitzer" (the 54 howitzer) is officially named after the Chinese imitation of the howitzer, which has been finalised for acceptance. As a result of the new long-range artillery test production task of 127 factories, the production of 54 howitzer was adjusted to the 247 plant in taiyuan.The success of the 54 howitzer was a reliable source of fire protection for our troops.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artillery equipment stationed in the artillery corp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s withstood the test of the humid heat of the south and the cold of the north. The battle of goldengate, the defense of Indian defense, and the war ofcounter-attack and other battles have its shape. Due to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122 millimeter artillery, 54 howitzers have served in our army for 30 years until the 1980s, when they were replaced by new types of artillery. Most of the54 howitzer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reserve force, anda small number of them have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museums and monumen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In the film and TV series shooting in China, 54 howitzers have also appeared frequently. In the film "assembly", for example, the kuomintang (KMT), 9 of redoubt cannon artillery bombardment, and millet as artillery to artillery zhao second bucket when artillery is put the side of the road, are 54 howitzers. Of course, the howitzers were used as stand-ins for the M2A1105 mm howitzer used by the kuomintang army and the PLA. Because of the small number of domestic existing 105mm howitzers, only a few of the remaining doors are enough for cultural relics, so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rop master to ask for a full historical use. In addition, the anti-rear-seat devices of these two types of artillery are up and down, and there is no muzzle support, which is indeed a bit similar, so it is understandable to use the 54 howitzer in our country. This kind of weapon USES the phenomenon of "guan gong zhan qiong" in Chinese military theme TV dramas, which makes true military fans deeply regret.Development of improvedIn response to the troop feedback, the 1954-1 122-mm 122mm howitzer, which was equipp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units of54 howitzers, made a large and small number of improvements to the company's 247 factory. The new model was designed in 1966 and was named 1954-1 122mm howitzer. After the improved artillery was tested by the army, the use of the artillery was unstable due to the technical failure of some improvement projects, so it was not able to enter into formal mass production. Coinciding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ubsequent improvement worked on and off until 1981, when production was finalized.These mainly include: (1) the compound into machine improved sealing parts,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leakage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sealed performance is not good, so the original use of aprons and tight cord strap and rubber sleeve ring instead,Using the material with better sealing performance; However, after changing the material,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increases correspondingly, 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adequacy of the compound, the compressive pressure in the reentering cylinder is increased. Regulator (2) the recoil on the fluid volume in the spring, often do not use easy to rust, forces reflect the spring after the rust is not flexible, easy to get stuck, so changed to liquid pressure type device, the spring element to the pneumatic components; (3)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 machine screw and the shelf arm is the simple ball shaft type, the friction resistance is larger, the ball ring is improved, and the resistance is reduced when the direction machine is rotated. (4) the ear axis inclinometer is added, and the target pointer increases the black and white auxiliary index, which is equipped with the zero line checker in theattachment, and (5) increases the air brake mechanism. (6) the board was changed to fixed and the size of the plate was reduced.(7) change the traction ring to the pull rod and use the clasp connector; (8) the folding rubber tail wheel is added.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large frame of the 54 howitzer is the riveting structure, and the 54-1 type is converted to the welding structure. This statement is wrong, our generic type 54 howitzers big frame is welded stru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because back in 1948, Soviet union, have been used welding process, the products made in imitation of 1954, China's backward process could not continue to use. Early liberation, the volunteers and the domestic forces used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buy 1938 - type 1938 mm howitzers, in numerous historical photos we can see the big frame is riveting,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 Soviet union sell us this type of artillery are products of 1948 years ago, the clear the purpose of the war surplus is very obvious.In general, the above improvements did not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rtillery range does not increase, not reduce weight, obviously improve the firing accuracy also have no, so there's no future in this improvement is doomed from the start. Modif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can improve the skill level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to make up for, and soon after replacement type 54 howitzers of the new type 83 83 mm howitzers into production, thus 54-1 wu howitzers production become meaningless.The 1956 152mm howitzer 152mm howitzer is a similar type of cannon with 54 howitzers,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54howitzers.The howitzer was a Soviet designer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front line in 1943, the 1938 - type 1938 mm howitzer gun rack combination of 1938 - type 1938 mm howitzer cannon, in just 3 months finished design. Emergency products, it is a kind of wartime artillery did not pass the strict test, this kind of small aircraft artillery solution to produce a product, a lot of problems appeared after put into use, and maximum range, higher than that of type 1938 1938 mm howitzers only 1938 meters, the firing accuracy is not high, the Soviet union only manufacture more than 2000. In order to get a large caliber to suppress the artillery, we chose the equivalent of a 1943 152mm gun-howitzer with the equivalent of a 54 howitzer. Generic task, of course, to the 127, 127 factory soon in 1956 produced a gun, named 1956 - type 1956 mm howitzers, on June 6,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year, domestic weapon exhibition held in zhongnanhai.On June 6, 1956, chairman MAO stopped to watch a replica of the 152mm howitzer of 1956. Is worth questioning, many data will be the cannons mistaken for 54 122 mm howitzers, however, we will this gun breeches and 54 compared 122 mm howitzer cannon tail will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ype of gun. Viewed from the outside, the gun and 54 type howitzer are very similar, both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at 152 howitzers to reduce recoil momentum in the muzzle with a double room impactor the muzzle, back after extended into the machine.These are now retired, but they were once the backbone of the republic.In 1970, the 122mm self-propelled howitzer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fire support for tanks, requiring a self-propelled artillery with extremely high battlefield maneuverability. Thus, in the mid-1960s, Chinese designers began to test the installation of 54 type 122 howitzers into 63 armored vehicles, and developed the 1970 s 122mm self-propelled gun-howitzer. This kind of self-propelled gun-howitzer production is very small, in our army i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equipment, in this no longer detailed.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54 howitzer54 type howitzer is a kind of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reasonable design of artillery, mainly by the gun, reverse recoil device, modular cradle, shelves, under the dish rack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between them are interrelated, connection underpins the various agencies of artillery.The artillery transition from the state of the army to the combat state is only one to 1.5 minutes. The general operating procedure is: (1) to remove the gun from the tractor hook: (2) remove the sheath, the gun, the tail, the aiming gear and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on the outside of the left wheel; (3) release the tail connector of the rack, and put the unloaded traction ring on the sheath, (4) lift the handle bar to lift the left and right large frame simultaneously and open it to both sides to secure the large standing bolt; (5) rotate the high and low machine wheel, and give the body of the gun the Angle of the body, so that the support and rocker disengage;(6) using the winter garden hoe or summer hoe in accordance withsoil conditions; (7) take the scope of the aim mirror into the scope of sight, and then return the sight and sight to zero. Switching from combat to marching in reverse order.Breech movement when open the latch first anchored insurance pushed in front of the plate, remove insurance, if it is just launched, insurance has lifted but don't have to do this action (normal training, first remove the safety switch, so as not to get into the habit of open bars before insurance). Then hand latch handle wrap down according to, make the grip at the bottom of the tooth and the lock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door leaf surface in hook relief, and then to the right rear pull handle bars, bars at the bottom of the handle bamboo drive induction bar to the right, inducing stem of the teeth on the rack drive the bolt body arc, makes the bolt body. When bolt body rotate 90 degrees, bolt thread and lock room completely out of the body, the key to the shaft of the latch handle, lock and door leaf cannon tail separation, are also beginning to turn to the right rear, the lock and door leaf cannon tail separation, inducing stem in bolt under the action of a spring is outstanding, stuck induction rod, make induced stop moving, would be to stop the rotation of the lock body accordingly. When the handle of the bolt is in place, loosen the grip, the lever of the gun in the latch is hooked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gun, and the bolt is fixe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bolt.Reload after closed bolt action, by contrast, hand latch handle handle under press, tooth with cannon tail cannons latch lever in hook, and left in front of the push handle bars, bars arbor drive the lock to the left front door leaf, lock the front door leaf and the end of a gun surface contact, anchored in inducedstem pressed into the grooves, remove its restrictions on inducing stem, induction rod where mobile bolt body rotates 90 degrees to the left, bolt thread and lock chamber completely mesh. The inertial insurance plug is stuck in the induction rod gap by the spring, so that the inducer can't move, thus the insurance is formed. The bolt is completely locked and can be launched at any time.Launch facility principle back iron, lead on iron clasps pull off board hit aculeata inverse the needle and tube backward, at the same time bring iron the other end of the compression sleeve arm that sleeve to move forward, needle spring is compressed. Lead iron around the iron shaft do circular motion, so when led to a certain Angle, iron clasps to take off the plate and hit the needle inverse from, the cylinder to drive in blow blow needle spring forwar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ube is blocked, after stop strike before the needle is blunt the impact of artillery primer. Release the iron, the pin spring to continue, push the sleeve and the needle back motion, and the iron will be driven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sleeve. When the iron and the pi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sition, the hook plate and the back hook of the pin are combined to form a state of stay,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next launch. The launchpad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a dialing machine, which can be fired continuously at a single failure.The function of steel plate openersThe gun movement is cushioned by the buffer plate deform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steady and steady of the gun, so the steel plate is designed to close the plate during firing. Opened thebig frame, the left big front pulley drag rod arm bar, drive the lower lever backward, lever to drive open closed bolt connections inside the barrel after insertion, the axle and the shelves is an organic whole repeatedly, and buffer plate doesn't work, so when shooting cannon more solid. This structure also allows the axle to bypass the closed bolt relative to the next frame, which can also play a certain leveling role when the gun is not horizontal. In case limits cannot be opened, the buffer plate can be closed manually as well as timing.In addition, 54 howitzers are equipped with explosive grenades, smoke projectiles, flares and propaganda projectiles. The charge of the cartridge is a change of charge, which can be used according to the ballistic requirement.。
野战炮王——榴弹炮的历史
野战炮王——榴弹炮的历史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
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口径较大,杀伤威力大,并可打击山背后的目标。
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
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
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出身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
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一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榴弹炮有了很大发展。
从17世纪到今天,榴弹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之比由6─8倍加大到30─44倍,火炮最大射角由12 。
加大至75 。
,最大射程由1000多米增大至25 000米,现代火炮增程榴弹的射程可达到30 000米。
在历史上和现代炮兵中,榴弹炮一直是使用量最大的炮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竞相装备和使用榴弹炮,使榴弹炮和弹药得到迅速的发展。
当时,榴弹炮身长为口径的15至22倍,最大射程可达1.42万米,最大射角达45度,说明榴弹炮的弹道是很弯曲的,对障碍物背后的隐蔽目标有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榴弹炮的炮身长已增大为口径的20〜30倍。
这样,初速就得到了提高,可达635米/秒。
与此同时,最大射角增大到65度,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
20世纪60年代以来,榴弹炮的身管长已发展到口径的30〜44倍,初速可达800米/秒以上,最大射角可达75度,配用弹种多,能执行同口径加农炮的射击任务。
因此有些国家已用榴弹炮代替加农炮。
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火炮的国家是中国,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
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
中国拥有第一个榴弹炮是应该算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湘军和淮军都引入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的120毫米火炮,这种火炮弹道弯曲,被视为具有了现代榴弹炮的雏形。
中国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
中国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
夏利兵
【期刊名称】《四川兵工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5
【摘要】未来战争将呈现突发性强、演进快、战况复杂多变、战区范围大、持续时间短、摧毁力度大等特点,只有通过快速反应、快速机动、有效打击才能在瞬息多变的高速度、高强度的对抗中赢得主动。
因此,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及其装备的建设,研制和开发轮式战车日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军方的共识。
【总页数】3页(P11-12,30)
【作者】夏利兵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4
【相关文献】
1.中国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 [J], 谢勒格;夏利兵
2.国产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J], 吴苏琳
3.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 [J], 谢勒格;夏利兵
4.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J],
5.中国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 [J], 谢勒格;夏利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M102式榴弹炮为考虑直升机吊运和空降需要,设计时运用了很好的总体布局和独特的炮架结构,使整炮重量减轻到了1.5吨,是当时同级火炮中重量最轻的。
美苏两国圆满完成了师级火炮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部门只对54式榴弹炮的部分结构、生产工艺、材料等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称为54-1式122毫米榴弹炮。
54-1式逐步取代54式榴弹炮,后期曾装备到步兵团。
该炮总体性能虽有改善,但比54式榴弹炮没有实质性提高。
我军炮兵装备与国外差距逐步拉大,军方认为国内新122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1970年,军队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为有效提高火炮全系统的综合性能,对新一轮火炮研制的各项战技指标进行了调整。
新研制的火炮总体性能大致为:最大射程必须达到15公里,全炮重量在已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必须具备360°的方向射界,这些指标均与美苏换代火炮基本持平。
西北某研究所和山西机床厂同时重新开始技术论证,对火炮和弹药全系统综合分析,进行了昙花一现——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陈永建苏式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为苏联二战火炮的杰作之一我军装备的54-1式,122毫米榴弹炮(bigblu/供图)美军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内、外弹道的基础试验,在取得了火炮炮架和反后坐装置重要参数的基础上拟定了总体设计方案。
依据总体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样炮设计论证,两家单位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火炮设计方案。
之后,上级组织了火炮全系统和下一阶段的设计方案评审会议。
经过评审,这两个方案的弹道性能基本接近,但山西机床厂的方案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开脚式大架,未实现360°环射而被淘汰出局;西北某研究所的方案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最后被评审会通过。
1975年开始,相关科研部门开展了从火炮到炮弹以及炮弹发射药的同步技术攻关。
1977年,西北某研究所根据设计方案以及方案改进意见,顺利制造出设计样炮,这就是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称68式122毫米榴弹炮)。
结构组成细端详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结构由炮身和反后坐装置、瞄准机和瞄准装置、座盘和炮架、液压装置等几部分组成。
炮身和反后坐装置 该液压榴弹炮的身管口径实际为121.94毫米,采用单层炮管,膛线为36 条右旋渐速膛线。
炮口装有锻造成型的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炮尾左侧安装有防危板。
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手动开闩柄在炮尾右侧,闩体抽筒子为凸轮式,炮尾上有曲柄轴驻拴和抽筒子压拴螺帽。
半自动楔式炮闩能够自动开关闩和发射后抽出药筒,显著提高射速。
反后坐装置为当时较为先进的整体式筒后坐、液体气压式制退复进机,制退复进机筒比一般火炮的反后坐筒更长而且强度更高,置于炮身上部,前端有液量调节扳把。
炮身下部有一个弹簧缓冲装置,中间有一根较粗的缓冲导向杆,外有保护筒,这种装置是制退复进机筒的一个补充。
炮身摇架较短,为组合式,其上加工有导槽,炮身的套箍上有导轨,与摇架导槽相配合。
该炮的炮身连接方式比较特殊,属于非传统的“吊挂式”,即炮身两端的承力点分别是套箍导槽和与制退复进机筒相连的滑箍,滑箍内有铜衬套,套在身管外表面上的光滑圆柱部分外,承受炮身重力,炮身后坐和复进时在导槽和滑箍中滑动。
瞄准机和瞄准装置 火炮的方向机在炮尾左侧,为螺杆式,一端固定在下架上,一端和上架方向机支臂连接,转动方向机手轮,上架会有一定角度转动,这种方向机方向射界较小。
高低机为液气式高低机,和平衡机组合而成高平机,两个高平机筒分布在上架左右两侧,并有管路连接,以平衡两侧高平机筒压力,使动作同步。
高低机手轮在上架右侧。
转动高低机手轮,手轮带动连杆齿轮组转动,使两高平机筒内丝杆运动推动活塞伸缩而带动摇架俯仰。
右侧高平机筒上布置有补充液量的栓塞和调节机构。
瞄准装置为分置式,分别置于上架耳轴两端。
左侧为方向装定装置,设置有周视和直接瞄准镜座,由瞄准手操作;右侧为表尺装定装置,由一炮手操作。
分置式瞄准装置有利于减轻瞄准手的劳动强度,加快火炮压制射击时的诸元装定时间和修正时间,但不利于与装甲目标作战时的快速直瞄射击。
座盘和炮架 下架下部有一个六角形大型座盘,通过球轴与下架底部连接,座盘为焊接结构,有孔和加强筋,能够在减轻重量的情况下保证强度。
座盘六个角顶各有一个带放射型槽的驻桩孔,并备有六根钢制打入式驻桩,用以战斗状态时打入座盘驻桩孔固定火炮,能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全部水平作用力。
驻桩为桩形独立构件,断面呈菱形,侧面加工有孔,便于拔出,用撬棒起撬就能拔出驻桩,行军时驻桩固定在大架上。
下架前方有一个减振支筒,在火炮复进时可阻止上架跳动和炮身前倾。
减振支筒上同样有一滑动滚轮在座盘的大直径钢环上滑动。
上架以球轴为支点自由转动,为避免晃动,下架下方装有几个弹簧滚轮,火炮作方向转动时,滚轮沿座盘上的圆形钢环运动。
上架连接有左、右防盾,为不使炮轮在战斗状态时和防盾发生运动干涉,防盾面积较小。
运动体部分的车轮轴通过下架上的轴孔穿过下架中间位置,并由曲臂连接两端炮轮,车架中间横向布置有扭杆,用以缓冲火炮牵引时通过不平路面对火炮的冲击。
该炮刹车装置为气动式,行军时由牵引车的气压制动阀操纵两侧车轮曲臂上的制动气室制动炮轮。
手刹装置只在左侧布置有手刹车操纵柄,通过联动装置使两侧炮轮同时制动。
大架为槽钢焊接的箱形结构,其上安置有炮轮制动气室的管路和气压控制阀。
座盘使用的六根驻桩行军时固定在大架上(左大架4根,右大架2根),打入和翘起驻桩的驻桩锤和撬杠也放置在大架上。
架尾基本呈方形,驻锄有两套:焊接结构的冬用驻锄和向后折叠的夏用驻锄。
架尾还布置有提把、调架棍、牵引杆、行军固定器和架尾轮。
架尾轮在左侧大架上,用于大架移动。
液压装置 该炮行军/战斗状态转换需要借助一套液压装置来完成。
这套液压装置主要由液压缸、手动液压泵、储油箱、联动机构和管路组成。
液压缸为双作用式,能够双向液压驱动,外径比较大,固定在下架内侧的连接座上,其活塞杆通过联动装置和下架中部的轮轴连接。
液压缸的动作由固定在右大架外侧的手动液压泵实现。
液压泵的操作部分为一根金属杠杆,往复搬动杠杆扳把使泵为液压缸供油,扳把可折叠。
液压泵上有换向阀,控制管路中液压油的流向,分为起炮和落炮两种操作。
液压泵一侧有液压储油箱,储存有一定液压油。
该液压装置的工作原理:火炮进入阵地需要展开战斗时,打开落炮阀门,搬动油泵扳把,此时储油箱内液压油通过管路进入液压缸落炮油室,油缸活塞杆收缩并带动轮轴逆时针方向翻转使炮轮向上移动,炮轮上抬而炮架下移直至座盘接触地面。
座盘驻地确实后将驻桩打入驻桩孔内。
火炮发射状态时由大架驻锄和座盘三点支撑,火炮座盘着地后,能明显降低火线高度。
战斗结束,火炮撤收时,拔出驻桩,打开起炮油阀门,扳动油泵扳把,液压缸工作,活塞杆推动连接机构使轮轴顺时针翻转,炮轮向下移动,炮架则随之脱离地面,直至整个火炮撑起。
这套液压装置起到了行战转换千斤顶的作用,使起、落炮操作轻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战转换时战士的体力消耗。
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为专门开发的底凹弹,这种弹弹形系数好,外弹道阻力小,能够达到一定增程效果,其最大射程为15170米,直射距离为1000米,弹重21.76公斤。
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
当时我国的炮弹底凹增程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底凹结构的弹丸属于早期的圆柱弹形底凹弹,和后来我国开发的122毫米及155毫米“枣核”弹形远程底凹弹不能相提并论。
独到之处另眼看1977年底,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样炮到国家靶场进行了综合考核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液压榴弹炮虽然弹道性能和反后坐装置符合设计要求,但360°环射能力和整炮重量未能达到军方要求,液压高平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存在问题。
最终,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和前几轮火炮方案一样,未能通过定型测试,无果而终。
在几轮样炮研制过程中,液压122毫米榴弹炮在结构设计上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液压式高平机和液压行战转换装置等当时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这也是称其为“液压炮”的主要原因。
液压炮的一些原理概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领先的,但将原理概念转为实际之后,却与同时期同类型的世界先进火炮(美M102榴弹炮和苏D-30榴弹炮)在结构性能上有较大差距。
架体结构的借鉴 在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火炮技术经验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122毫米液压榴弹炮的液压操纵部分122毫米液压榴弹炮正面及侧面 (此页图均由bigblu提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从国内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架体来看,它显然是借鉴了美国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的架体结构设计(即多边形大型座盘配合打入式驻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