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一阶段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的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宿豫区侍岭中心小学盛春利

课题研究小组在开题以来,不仅经常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而且进行调查研究,积累实验资料,边实践边总结。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

程改革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课题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研究问题具有紧迫性等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水平,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研究。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研究。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健康的心理研究。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调查法:采用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问卷调查,通过科学分析总结“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讲座、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分析反思,从个案分析的结果以点带面从而全面其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情况。

4、经验总结法: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的认识。

三、阶段性成果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从2012年3月正式开始工作,形成了以下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借鉴国内外“留守儿童”和学困生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学困生着手,以学生为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探寻造成“留守儿童”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原因。通过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寻求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策略,提高“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已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主要观点

1、“留守儿童”学困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的“产物”。

造成“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中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留守儿童”学困生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问题比较严重,教育工作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甚至有的讽刺挖苦,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媒体、网络的发达对“留守儿童”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孩子往往是一些游戏场所,例如网吧、游戏厅的常客。

2、“留守儿童”学困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留守儿童”学困生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由于他们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作业不能够按时认真完成,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逃课的情况。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应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齐携手,家长、老师、公民水乳相容共育人。”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经过这半年多的时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学校对学困生转化

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在每学期期末的帮困奖考核中,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都能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课题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研究问题具有紧迫性等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水平,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我们的反思

经过这半年多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例如,关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制作的不够详细;关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