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光的干涉中的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
光的干涉中的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在物理学中,光的干涉是指当光波经过两个或多个波源时发生的波的叠加现象。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是光的干涉中最经典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由杨振宁于1801年首次提出的实验方案。
在该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块平行的薄玻璃或透明塑料板制成的薄膜,通过利用两个非常接近的并排双缝,使光通过双缝后形成干涉图样。
当单色光通过双缝时,由于波长相同、相干性好,光波会经过双缝后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条纹清晰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入射光波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以及光屏到双缝的距离有关。
利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光的波动性质、波长以及光的相干性等重要参数。
这项实验不仅为理论物理学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牛顿环实验牛顿环实验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首先提出并进行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块光滑的透镜或者某种光学器件,在其上放置一片玻璃或者光学片,使得光在光学器件和玻璃片之间形成一系列圆形的干涉条纹。
这些圆形干涉条纹被称为牛顿环,它们由光束的干涉和反射引起。
通过观察这些干涉条纹的大小和位置变化,我们可以推导出与光的波长以及介质特性相关的物理参数,例如透镜的曲率和厚度等。
牛顿环实验在精确测量透镜参数和表征光学材料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牛顿环实验也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显微镜和其他光学仪器的校准和评估。
三、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的应用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实验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来计算入射光波的波长。
这对于光谱学和颜色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可以用于测量光的相干性和检验光学仪器的性能。
牛顿环实验在光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牛顿环实验来测量透镜和表面形貌的精度,这对光学元件的制造和工业应用至关重要。
杨氏双缝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杨氏双缝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验证光的波动性。
2. 理解光的干涉条件,包括相干光源的概念。
3. 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包括光源、狭缝、透镜和屏幕等。
4. 学习如何测量光波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提出的,该实验通过观察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实验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 光是一种波动现象。
2. 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形成是由于两束光波相遇时发生干涉,即两束光波的振幅相加,导致某些区域光强增强(亮条纹),而另一些区域光强减弱(暗条纹)。
根据杨氏双缝实验的原理,可以推导出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Delta x = \frac{\lambda L}{d} \]其中,\(\Delta x\) 是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lambda\) 是光波的波长,\(L\) 是屏幕到双缝的距离,\(d\) 是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1. 激光器:提供单色光源。
2. 狭缝板:包含两个平行的狭缝。
3. 透镜:将激光束聚焦到狭缝板上。
4. 屏幕板:用于观察干涉条纹。
5. 支架:用于固定实验仪器。
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狭缝板、透镜和屏幕板按照实验要求放置在支架上。
2. 调整透镜,使激光束聚焦到狭缝板上。
3. 调整狭缝板,使两个狭缝平行且距离适中。
4. 调整屏幕板,使屏幕与狭缝板平行,并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5. 记录屏幕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并计算光波的波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成功观察到屏幕上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2. 根据干涉条纹间距的测量结果,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3.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光是一种波动现象。
- 干涉现象是光波的基本特性之一。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杨氏双缝干涉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这个实验由英国物理学家杨德尔1831年首次进行,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动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很简单。
实验中,将一束光通过一个狭缝光源,将光线分成两束。
之后,这两束光线分别通过两个狭缝,最后进入一块屏幕上。
在屏幕上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明暗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原因是,光波在经过两个狭缝后,会形成两组圆形波阵。
在波阵相遇的地方,会出现相位差,从而形成交叠干涉效应。
当两束光线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情况下,两束光线会增强干涉效应,形成明纹;而当相位差为半整数倍的情况下,两束光线会发生干涉相消,形成暗纹。
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我们可以对光的波动性质进行一些研究。
这个实验验证了光是一种波动现象,而不是粒子现象。
因为在粒子模型中,两束光线相遇后应该发生撞击和反弹,而不是发生干涉效应。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两个狭缝之间的间距,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推断波长的大小。
当两个狭缝间距变大时,干涉条纹的间隔也会变大,说明波长也变大。
反之,当狭缝间距变小时,干涉条纹的间隔也会变小,说明波长也变小。
在实际应用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光源的强度和颜色等。
通过改变干涉装置的参数,比如狭缝间距和光源的强度,我们可以对光的性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光是一种波动现象,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推断波长的大小。
这个实验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强度和颜色等。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知识分享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光学测量》课之科普调研报告指导老师:黎小琴学生姓名:安晶晶学生学号:201311010115 专业班级:物理13101 布置日期: 2015.11.17 截止日期: 2015.12.1 完成日期: 2015.11.25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1801年,杨氏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把单个波阵面分解为两个波阵面以锁定两个光源之间的相位差的方法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杨氏用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在历史上第一次测定了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实验中我们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有光强最大值,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的光强最小。
当光源为单色光时,在屏上出现一系列平行等距的明暗直条纹组成,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中央为零级明纹,上下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
而且干涉条纹不仅出现在屏上,凡是两光束重叠的区域都存在干涉,故杨氏双缝干涉属于非定域干涉。
当D、λ一定时,e与d成反比,d越小,条纹分辨越清。
λ1与λ2为整数比时,某些级次的条纹发生重叠。
当用白光作实验, 则除了中央亮纹仍是白色的外,其余各级条纹形成从中央向外由紫到红排列的彩色条纹—光谱。
二、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的讨论分析1、狭缝s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杨氏实验”中,s是一很小的狭缝(或小孔),通过s的光照射到s1和s2上,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同学们往往提出,这个狭缝s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若用一个普通光源代替s去照射s1和s2,光屏上能否出现干涉条纹?回答当然是狭缝s的存在是必要的.用普通光源代替s,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干涉条纹.因为干涉条件要求,只有同一波列自身之间才能发生干涉,不同的光源之间,以及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都不满足相干条件.由于狭缝s的存在,且s很小.光波到达s1、s2就成为发射柱面波(s若为小孔,则发射球面波)的波源.它们又各发出一个柱面(或球面)形次波.由于这两个次波来自同一个波面,因此它们的频率相同;由于s1与s2距离很近,因此振动方向近似一致;又由于s1和s2的振动位相差保持一定.所以这两列光波满足相干条件,这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波的典型方法.2、为什么白光也能产生双缝干涉相干条件要求两相干光的频率相同,而在白光中各种波长都有,为什么会发生干涉?确实,白光中包含着各种频率的可见光,不同频率的光波是不相干的.但以两缝射出的白光中,相同频率的单色光之间能够发生干涉现象.s为白光光源时,由s 发出的任一波长的任一列光波都照s1和s2上,所以s1中的任一列光波都能在s2中找到与其相干的一列波.s1和s是相干的白光光源,每一种波长的光在观察屏上都得到一组杨氏条纹.各种波长的杨氏条纹叠加起来便得到白光杨氏干涉图样分布.由于各种单色光在中央线上,相位差都等于零,振动都要加强,于是各单色的光在中央线上都显示明纹,因此中央明纹仍是白色的.又因中央明纹的宽度与波长成正比,所以各单色光的中央明纹宽度不同.于是在白色明纹的边缘彩带,紫光靠里,红光靠外.其它各级明纹也因单色光波长不同而分开,形成七色光带,有次序地循环排列.3、波长及装置结构变化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和变化(1)光源S位置改变:S下移时,零级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S 上移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
一、引言
波动光学实验一直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现象。
本文将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光的波动性质进行研究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线通过两个密接的缝隙后,形成交替明暗条纹的干涉图样。
这种干涉现象可以用光的波动理论来解释,根据叠加原理,两个波的相位差会决定光的干涉效应。
三、实验装置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双缝光栅、透镜和屏幕。
光源产生一束平行光,通过双缝光栅后,光线经过透镜成像在屏幕上,观察者可以看到干涉条纹的形成。
四、实验过程
在进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首先需要调整光源和双缝光栅的位置,使得光线通过双缝形成干涉条纹。
然后调整透镜的位置和焦距,使得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最后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常被用于测量光波的波长、验证光的波动性质,以及研究干涉现象对光学元件的影响等方面。
六、结论
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这一实验不仅展示了光学的精彩世界,还为我们理解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读者能够对光学实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上是关于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与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干涉是一种重要的光学现象,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是最经典的一种干涉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通过两条狭缝间的光波干涉,形成一系列亮暗的干涉条纹,从而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本文将介绍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与应用。
2. 原理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基于相干光波的干涉现象。
当一束波长为λ的平行光照射到两条缝隙上时,光波通过缝隙后形成两个次波源。
这两个次波源会互相干涉,形成一系列亮暗的干涉条纹。
2.1 干涉条纹的产生当两个次波源之间的光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两个次波会处于同相位,产生亮纹;当光程差为半整数倍的波长时,两个次波会处于反相位,产生暗纹。
通过调节光程差,可以得到一系列平行的亮暗条纹。
2.2 干涉条纹的间距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由下式计算得到:d·sinθ=m·λ其中,d为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θ为条纹的夹角,m为干涉级次,λ为光波的波长。
3. 应用杨氏双缝干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现象,还具有广泛的应用。
3.1 光学仪器中的应用杨氏双缝干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中。
例如,在激光干涉仪中,利用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形状等参数。
此外,杨氏双缝干涉在光学显微镜、干涉滤波器、光栅等仪器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3.2 光波性质的研究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条纹的形态和间距,可以确定光波的波长。
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光波的波长、光源的亮度等参数,研究光的干涉条件以及光的传播规律。
3.3 光学图像处理杨氏双缝干涉可以应用于光学图像处理技术中。
通过处理干涉条纹的图像,可以实现精确的测量、成像等功能。
例如,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图像的处理,可以实现三维形貌的测量和重构。
此外,在光学图像的传输、复原和复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4. 总结杨氏双缝干涉是一种经典的干涉现象,通过狭缝间的光波干涉产生一系列亮暗的干涉条纹。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现象,还具有广泛的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是物理学中的经典问题,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并为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的干涉现象。
本文将对杨氏双缝干涉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基本原理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提出的。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通过两个紧密排列的狭缝,然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的叠加效应所导致的。
由于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长和频率,因此会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当两束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它们会在屏幕上产生交替的明暗条纹。
这些明暗条纹的形成是由于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之间会发生叠加,从而形成增强和抵消的效应。
这种叠加效应导致了明暗条纹的形成,这就是光的干涉现象。
在实际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通常会使用激光作为光源,以确保光的波长一致。
通过细致调整两个狭缝的位置和光的入射角度,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亮度可以通过光的波长和光的强度来解释,这为我们研究光的波动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除了使用激光作为光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块屏幕来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
在观察干涉条纹时,可以发现它们是交替出现的明暗条纹,这与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的叠加效应是一致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光的波动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现象。
在实际的应用中,杨氏双缝干涉问题也被广泛运用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
例如在激光技术中,通过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可以实现激光器的频率稳定和调谐,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性能和精度。
在光学成像和光学通信领域,杨氏双缝干涉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被用于设计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系统和高精度的光通信器件。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经典的光学实验之一,它的发现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光的物理本质的理解,而且也为光学仪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浅析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及其应用。
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在一束单色光照射下进行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将一个单色光源S置于一端,其一侧设置一透镜L,使光线呈平行于转轮P形式的狭缝(双缝)射入空气中。
在距离双缝很远的地方,垂直于光线的平板玻璃P上设置屏幕,以观察双缝所形成的干涉花纹。
假设在距离双缝很远的平板玻璃上取一个点P,再连接该点P与膜片上不同的两个孔S1和S2(如图2所示),S1、S2的距离为d,点P到两孔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
由几何关系得到:L1=√(L2^2+d^2/4-λ^2/4L2),L2=√(L1^2+d^2/4-λ^2/4L1)当双缝非常窄时,即d非常小,可以近似将L1、L2看做相等(即L1=L2=L)。
则上式可以简化为:L=(L1+L2)/2≈L1≈L2= Dsinθ其中D为双缝间距,θ为点P处的干涉角。
在点P处的两束光经双缝分别通过,分别聚集形成交叠区域。
当这两束光相遇时,就会形成干涉。
若P点处两束光程差为λ/2,即其中一束光程比另一束光程多走λ/2的路径长度,这两束光就会产生干涉,表现为相长干涉,其结果是亮度增强。
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λ,即其中一束光程比另一束光程多走λ的路径长度,这两束光就会产生干涉,表现为相消干涉,其结果是亮度减弱。
由于光的波动性,在距离双缝很远的平板玻璃上,能够观察到一系列的彩色干涉条纹。
实验结果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是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态和位置与多种因素相关。
干涉条纹的出现需要两束光的相干性,而相干性可以由同一光源而来的两束光在时间、频率和相位上具有稳定性而获得。
当这些光线被分开后,其相干性可能会减弱或丧失。
具体地说,相干性受三种因素影响:1. 照明的光源光源的稳定性越高,其照明角度越小,相干性越强,干涉条纹就越清晰。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分析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分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它展示了光波的波动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特性,探讨杨氏双缝实验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杨氏双缝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们将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块具有两个细缝的屏幕,然后观察光在屏幕后的干涉现象。
这两个缝之间的光波经过衍射和干涉后,会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的条纹,称为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是光波的相干性和干涉效应的直接结果。
在实验中,当光波通过两个缝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且发射源到屏幕的距离足够远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是因为光波从两个缝之间穿过时发生衍射,形成了一系列光的波峰和波谷。
当波峰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增强,形成亮条纹;而当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一种观察现象的工具,还可以深入研究光波和波动理论的性质。
事实上,杨氏双缝实验的结果也可以用来验证光的干涉理论,例如,该实验可以证明光是波动的,而非粒子。
此外,杨氏双缝实验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光干涉是各种精密测量技术中的核心原理之一,例如激光干涉仪可以用来检测长度、角度和速度等物理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实验室中的光学元件设计和光路拼接也会借鉴干涉技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
此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揭示了波动粒子二象性的一个重要观点。
当我们放入一些粒子(如电子或中子)来代替光束时,同样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这表明,波粒二象性不仅存在于光中,还存在于微观粒子中。
这个发现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导致了与之相关的许多重要实验和理论。
在实际应用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被用于研究和探索一些奇特的现象和效应。
例如,干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成像(如干涉显微镜和干涉测量),以及材料表面的纳米结构分析和操控。
此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为我们理解光波的衍射和干涉行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数学模型。
总而言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物理实验。
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双缝干涉干涉是光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制约着光的传播以及我们对光的理解。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是经典的干涉实验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的解析,详细介绍其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
一、杨氏双缝干涉原理杨氏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紧密且等宽的缝隙时,光的波动特性导致的一种干涉现象。
当光线通过两个缝隙时,它们会发生干涉,交叠形成一系列亮暗条纹。
这是因为光的波动特性使得每个缝隙都成为了一个次级光源,这些次级光源形成的波前在空间中相互干涉,产生了不同的干涉图案。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光源、一个狭缝、一个屏幕以及一台可调节的显微镜。
将光源置于较远的位置,将狭缝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确保光线能够通过狭缝均匀地照射在屏幕上。
2. 调整狭缝宽度:调整狭缝的宽度,使其尽量保持均匀并且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相等。
3. 观察干涉图案:将显微镜对准屏幕上的干涉图案,并调节焦距。
通过显微镜观察,将会看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缝隙产生的次级光源交叠形成的。
三、实验结果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观察结果是一系列条纹,其特点如下:1. 条纹间距: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依赖于光源波长以及缝隙间距,可以通过公式Δx = λL/d计算得到,其中Δx为条纹间距,λ为光源波长,L为狭缝到屏幕的距离,d为缝隙间距。
2. 条纹明暗:亮纹代表光的增强,暗纹代表光的减弱。
这是因为两个缝隙发出的光波在某些方向上相互增强,形成亮纹;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抵消,形成暗纹。
3. 干涉级数: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不同级别的干涉条纹。
首先出现的为一级暗纹与一级亮纹,然后是二级暗纹与二级亮纹,以此类推。
干涉级数越高,条纹越密集。
四、应用与意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它具有以下应用与意义:1. 验证光的波动理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可以很好地验证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证实了平面波的效应以及波的叠加原理。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以及波粒二象性。
本文将介绍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1. 双缝干涉的原理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每个点上的波前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次波前的相干叠加。
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来自两个缝的次波前会相互干涉。
当两个次波前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将会加强,形成明纹;而当相位差为半波长时,干涉将会减弱,形成暗纹。
2. 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与观察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光源、两个细缝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源会发出一束光线,经过两个细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明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强的区域,暗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弱的区域。
并且,随着屏幕与光源或细缝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干涉图样也会发生变化。
3. 杨氏实验的原理杨氏实验是通过光的衍射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的实验。
它使用一个单缝,将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观察光的衍射图样。
当光通过一个细缝时,光波会在细缝的边缘发生弯曲并衍射出去,形成一系列衍射条纹。
根据衍射的原理,较远处的条纹较接近中心,而较近处的条纹则较远离中心。
4. 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与观察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单缝、一个光源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由光的波长和单缝宽度决定。
并且,随着光源与屏幕之间距离的变化,条纹的间距会发生变化。
5.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应用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作为重要的光学实验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
在光学研究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研究光的衍射特性以及检验光的相干性。
这些实验为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在科学教育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常被用作直观展示光的波动性质和波粒二象性。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的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的应用1. 引言杨氏双缝干涉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原理,通过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于测量光的波长、测量物体的尺寸、以及实现光的调制等应用。
本文将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例子。
2.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的基本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光的波动特性进行的一种干涉实验。
实验中,将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狭缝,然后分成两束光线通过两个狭缝,最后在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是由于两束光线的相干叠加而形成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1.光线经过单缝,射出的光线形成一个点源。
2.这个点源经过两个狭缝后,形成两个次级波源,它们在屏幕上相遇并形成干涉条纹。
3.干涉条纹的亮度和暗度由光的干涉现象决定,具体取决于两个光线的相位差。
3.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的应用3.1 测量光的波长由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因此可以利用双缝干涉原理来测量光的波长。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其他已知参数来计算光的波长。
3.2 测量物体的尺寸利用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可以测量物体的尺寸。
例如,我们可以在待测物体前方放置一个光源和双缝装置,在屏幕上观察到物体的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其他已知参数,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尺寸。
3.3 光的调制杨氏双缝干涉原理还可以用于光的调制。
通过在其中一个狭缝上放置一个可调节的振动器,可以改变其中一个次级波源的相位,从而改变干涉条纹的亮度和暗度。
这可以用于光的调制和光的通信等领域。
3.4 光学薄膜的测量杨氏双缝干涉原理也可以用于测量光学薄膜的厚度。
当光通过光学薄膜后,在屏幕上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发生了变化。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以及其他已知参数,可以计算出光学薄膜的厚度。
3.5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杨氏双缝干涉原理还可以用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通过在其中一个狭缝上放置一个光子分割板,可以分割光为相干光。
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实现对生物组织的非侵入性成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杨氏双缝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杨氏双缝实验报告篇一:杨氏双缝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杨氏双峰干涉现象,认识光的干涉。
(2)了解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相干光源的概念。
(3)掌握和熟悉各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仪器9 :延伸架1:钠灯(加圆孔光阑)10:测微目镜架2:透镜L1(f=50mm)11:测微目镜3:二维架(sz-07)12:二维平移底座(sz-02)4:可调狭缝s(sz-27)13:二维平移底座(sz-02)5:透镜架(sz-08,加光阑)14:升降调节座(sz-03)6:透镜L2(f=150mm)15:二维平移底座(sz-02)7:双棱镜调节架(sz-41)16:升降调节座(sz-03)8:双缝三,实验原理由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单缝s上,使单缝s成为实施本实验的缝光源。
由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原理可得出关系式△x= Lλ/d,其中△x是像屏上条纹的宽度──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单位用mm;L是从第二级光源(杨氏狭缝)到显微镜焦平面的距离,单位用mm;λ是所用光线的波长,单位用nm;d是第二级光源(狭缝)的缝距(间隔),单位用mm。
四:实验步骤(1)调节各仪器使光屏上出现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2)使钠光通过透镜L1汇聚到狭缝s上,用透镜L2将s成像于测微目镜分划板M 上,然后将双缝D置于L2近旁。
在调节好s,D和M的mm刻线平行,并适当调窄s 之后,目镜视场出现便于观察的杨氏条纹。
(3)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用米尺测量双缝至目镜焦面的距离L,用显微镜测量双缝的间距d,根据△x=Lλ/d计算钠黄光的波长λ。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表如下:M/条x1(mm)x2(mm x(mm)0.1400.220 1.168 1.449 0.200 1.649 1.245 0.680 1.028 1.1301.148 0.8302.178 2.100 1.111 2.657 2.512 1.632 1.630 1.7060.336 0.305 0.7 0.3255 0.7 0.336 0.31675 0.3 0.301 0.288λ(mm)0.000274039 0.000248755 0.000274582 0.000265475 0.000247668 0.0002740390.000258338 0.000258814 0.000245493 0.000234893 2 3 2 3 34 3 2 2r1(cm) r2(cm) d1(mm) d2(mm) r(cm) d(mm)62.70 62.80 62.75r的平均值:795.333333mm d的平均值:0.mm 根据公式△x=L*λ/d求得λ(如表所示),最后求得λ的平均值为0.000258209mm 注:以上数据均根据公式用Excel电子表格计算得出。
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观察与分析
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观察与分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实验证明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的波动特性,了解光的传播性质以及光的波动理论。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主要涉及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实验装置。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通常采用的装置包括光源、狭缝、双缝装置、屏幕和检测装置等。
其中,光源用于产生光波,狭缝用于控制光线的强度和方向,双缝装置用于产生两道相干光,屏幕则用于观察干涉条纹,检测装置用于测量干涉现象。
其次是实验现象。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当两道相干光通过双缝装置后,将在屏幕上出现一系列亮暗相间、平行的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
实验中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两道光波叠加波动引起的。
当两道光波的波峰和波谷重合时,亮条纹出现;当波峰和波谷错位时,暗条纹出现。
然后是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几点结论:第一,干涉条纹的亮暗程度和相邻两条纹的间距有关,间距越大,亮暗程度越大。
第二,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间距、光源波长以及观察屏幕的距离有关,间距越大,双缝间距越小,光源波长越长,观察屏幕的距离越远,干涉条纹间距越大。
最后是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分析,研究干涉条纹的规律。
例如,可以绘制干涉条纹的亮暗程度与双缝间距、干涉屏幕距离的关系曲线,进一步确定双缝间距、光源波长和观察屏幕距离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总结来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干涉条纹的实验现象,可以揭示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并且得到了一些与干涉条纹相关的规律。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也成为了波动光学领域的经典实验之一。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原理需要加以解释和分析。
首先是双缝干涉的原理。
当两道相干光通过双缝装置后,它们会在屏幕上相遇并产生干涉现象。
这是因为光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光的波长。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对光学现象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该实验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初提出,通过将单色光照射在具有两条狭缝的屏幕上,观察其产生的干涉条纹,从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波动理论,当单色光照射在两条狭缝上时,光会在狭缝之间产生干涉。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的叠加,产生具有特定频率和相位的波峰和波谷。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来自两条狭缝的光波在屏幕上产生重叠,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来计算光的波长。
三、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激光器(或单色光源)、双缝装置、屏幕、尺子、测量显微镜(可选)。
将激光器放置在双缝装置的一侧,屏幕放置在双缝装置的另一侧。
调整激光器的位置,使光线照射在双缝装置上。
打开激光器,调整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使光线照射在双缝装置上产生明显的干涉条纹。
使用测量显微镜(可选)观察干涉条纹,并使用尺子测量条纹间距。
记下测量结果。
改变激光器的波长(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光波长),重复步骤3和4,记下测量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光的波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观察到明显的干涉条纹,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质。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可以通过测量条纹间距计算光的波长。
通过改变激光器的波长,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间距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干涉条纹间距。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不同波长光的波长。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则说明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成功。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差较大,则说明实验操作存在误差,需要进行改进。
五、结论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了光的波长。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应用及未来展望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应用及未来展望一、引言自从杨振宁与杨振宁在1927年发现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一直是物理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探索光学世界的重要工具。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人们提供了观测光波干涉现象的一种方法,使得我们对光波的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等方面来探究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二、原理1. 光波的干涉现象在描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光波的干涉现象。
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存在于空间中时,它们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种合成波。
当这些合成波波峰和波谷重合时,就会产生加强的效果,即波干涉现象;反之,当波峰和波谷不重合时,就会产生削弱或抵消的效果,即波浪干涉现象。
这种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波动干涉。
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基于光的波动性原理,它是测定光波波长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将一个光源射向两个很窄的间隔微小的缝口(也就是所谓的双缝)而进行的一项实验。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射向缝口后,就会像泼水一样向各个方向发散。
在双缝前面,这些发散的光线都集中在一个小的区域中,然后通过缝口进入另一个区域,形成光波。
由于这两个光波是从同一源头发出的,即它们之间的相位差是固定的。
因此,当这两个光波相交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当相位差为奇数倍的时候,就会产生抵消效应,当相位差为偶数倍的时候,就会产生加强效应。
因此,在干涉区域中,在相位差为奇数倍的区域里,就会出现黑色光斑;在相位差为偶数倍的区域里,就会出现彩色光斑。
三、应用1. 测定光波的波长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来测定光波的波长。
由于干涉条纹的间距跟波长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光的波长。
2. 测定窄缝的宽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可以用来测量缝宽,即小孔的大小,这对于微观实验来说非常重要。
在进行实验时,通过调整缝宽,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变化,因此,可以使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测定缝的宽度。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应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即将单色的光线透过两个狭缝,使其重叠,形成干涉条纹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发明的,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领域得到了许多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应用于物理学领域,最主要的是用于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可以证明光波存在波动性。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时,会产生两列波的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个实验能够帮助研究者精确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也可以计算出反射和折射系数等光的性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生物学中也有应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显微镜。
显微镜使用的原理与双缝干涉实验类似,通过将光经过样本和不同尺寸或形状的镜片,形成干涉图案。
这些干涉图案可以使样本表面中的细节显现出来,并被放大,使得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胞、细胞器等微风景得到了研究。
另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应用于医学中。
使用光学干涉显微镜,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像基质长度关系等微观结构,以评估皮肤的健康状况。
这样,医生可以进行更准确地诊断,并给出更好的治疗选择。
在工程学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被用于制造电子元件。
制造微小电子元件时,需要使用光来绘制的图案,这个图案需要非常精确。
通过将光分成两个波,使其重叠,形成更细小的图案。
这个方法被用于在电子芯片上制造微小的线路和元件。
总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它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以及更好地制造电子元器件和进行微观结构的观察和诊断。
波动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波动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波动光学是研究光波传播和干涉现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则是波动光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本文将围绕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展开论述,介绍实验的原理、设备和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由中国科学家杨振宁首次提出并进行的,也因此得名。
该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两个细缝,将光波分成两束并使其干涉,从而观察干涉现象。
实验装置一般由一个光源(如激光)和两个非常细小的缝隙(即两个缝隙之间的间距非常小)组成。
实验的原理可以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即光波的超波性质。
当光波通过两个缝隙后,它们将呈现出一种交替的明暗条纹,这是由于两束光波的相位相对差而产生的。
当两束光波在特定位置上的相位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它们将相互加强,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而当相位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它们则相互抵消,形成暗的干涉条纹。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光波的波动性,还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
通过调节两个缝隙之间的间距和观察干涉条纹的间隔,可以精确测量光的波长。
这项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光的偏振性质和相位差的变化规律。
此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有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中,它经常被用来研究光波的干涉现象以及光的传播特性。
在天文学中,该实验还可以用来测量较遥远的天体的距离和直径。
在工业领域,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来测量表面的形貌和光学元件的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可以利用相干光源代替单一的光源,以增强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和稳定性。
可以使用光纤和光电探测器等先进的设备来实现实验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总结起来,波动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观察光波的干涉条纹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该实验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项实验必将在科研和工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其中,杨氏双缝实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光的干涉实验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氏双缝实验的原理、装置及实验结果,并探讨光的干涉现象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一、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实验利用光的波动性质,在一个屏上设置两个极为接近的狭缝,通过狭缝射过来的光波经过衍射会形成一组干涉条纹。
这一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光的干涉现象以及相关的光学量。
二、实验装置杨氏双缝实验装置由光源、双缝、银屏、接收屏以及适当的调节装置组成。
光源通常选择单色光源,如激光,以保证光的单色性。
双缝间距需保持一定的宽度,一般使用可调的双缝装置。
银屏位于双缝与接收屏之间,能够有效地接收和记录干涉条纹。
三、实验结果通过杨氏双缝实验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形式多样,呈现出明暗相间、交替出现的特点。
具体的干涉条纹形态与双缝间距、光波长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双缝间距和光源位置等参数,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干涉条纹变化,进一步探究光的波动性质。
四、干涉现象的意义光的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支持了波动光学理论。
其次,通过干涉现象可以测量材料的薄膜厚度、表面形貌等物理性质。
再次,基于干涉现象的应用如全息术、干涉测量等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五、光的干涉实验的进一步研究除了杨氏双缝实验,在光的干涉实验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如杨氏双棱镜实验、两个反射镜的干涉实验等。
这些实验方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光波的性质和干涉现象的规律。
此外,光的干涉实验还可以与其他实验方法相结合,如杨氏双缝实验与贝尔干涉仪的组合应用等,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和光学量的测量。
光的干涉实验的发展历程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深入探索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推动光学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测量》课之科普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物理13101
布置日期:2015.11.17
截止日期:2015.12.1
完成日期:2015.11.25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
1801年,杨氏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把单个波阵面分解为两个波阵面以锁定两个光源之间的相位差的方法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杨氏用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在历史上第一次测定了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实验中我们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有光强最大值,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的光强最小。
当光源为单色光时,在屏上出现一系列平行等距的明暗直条纹组成,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中央为零级明纹,上下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
而且干涉条纹不仅出现在屏上,凡是两光束重叠的区域都存在干涉,故杨氏双缝干涉属于非定域干涉。
当D、λ一定时,e与d成反比,d越小,条纹分辨越清。
λ1与λ2为整数比时,某些级次的条纹发生重叠。
当用白光作实验, 则除了中央亮纹仍是白色的外,其余各级条纹形成从中央向外由紫到红排列的彩色条纹—光谱。
二、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的讨论分析
1、狭缝s的存在有没有必要
在“杨氏实验”中,s是一很小的狭缝(或小孔),通过s的光照射到s1和s2上,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同学们往往提出,这个狭缝s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若用一个普通光源代替s去照射s1和s2,光屏上能否出现干涉条纹?回答当然是狭缝s的存在是必要的.用普通光源代替s,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干涉条纹.因为干涉条件要求,只有同一波列自身之间才能发生干涉,不同的光源之间,以及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都不满足相干条件.由于狭缝s的存在,且s很小.光波到达s1、s2就成为发射柱面波(s若为小孔,则发射球面波)的波源.它们又各发出一个柱面(或球面)形次波.由于这两个次波来自同一个波面,因此它们的频率相同;由于s1与s2距离很近,因此振动方向近似一致;又由于s1和s2的振动位相差保持一定.所以这两列光波满足相干条件,这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波的典型方法.
2、为什么白光也能产生双缝干涉
相干条件要求两相干光的频率相同,而在白光中各种波长都有,为什么会发生干涉?确实,白光中包含着各种频率的可见光,不同频率的光波是不相干的.但以两缝射出的白光中,相同频率的单色光之间能够发生干涉现象.s为白光光源时,由s发出的任一波长的任一列光波都照s1和s2上,所以s1中的任一列光波都能在s2中找到与其相干的一列波.s1和s是相干的白光光源,每一种波长的光在观察屏上都得到一组杨氏条纹.各种波长的杨氏条纹叠加起来便得到白光杨氏干涉图样分布.由于各种单色光在中央线上,相位差都等于零,振动都要加强,于是各单色的光在中央线上都显示明纹,因此中央明纹仍是白色的.又因中央明纹的宽度与波长成正比,所以各单色光的中央明纹宽度不同.于是在白色明纹的边缘彩带,紫光靠里,红光靠外.其它各级明纹也因单色光波长不同而分开,形成七色光带,有次序地循环排列.
3、波长及装置结构变化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和变化
(1)光源S位置改变:S下移时,零级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S上移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2)双缝间距d改变:当d增大时,e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
当d 减小时,e增大,条纹变稀疏。
(3)双缝与屏幕间距D改变:当D 减小时,e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
当D 增大时,e增大,条纹变稀疏。
(4)入射光波长改变:当λ增大时,△x增大,条纹变疏;当λ减小时,△x减小,条纹变密。
4、在小孔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变化
(1)在S1后加透明介质薄膜,零级明纹上移至点P,屏上所有干涉条纹同时向上平移。
移过条纹数目△k=(n-1)t/λ;条纹移动距离 OP=△k·e
(2)在S2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下移。
三、杨氏双缝干涉的应用
1、测量波长
2、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3、长度的测量微小改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