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居测绘
浅析延边地区朝鲜族聚落民居形制演变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浅析延边地区朝鲜族聚落民居形制演变张 晨,邓 晗(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摘 要: 朝鲜族自19世纪中叶从朝鲜半岛陆续移居而来,现已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重要的少数民族。
在东北独特的气候环境及生态环境下,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在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下,营建出别具一格的民居单体。
文章将以民国时期遗留的朝鲜族古民居及新时期在新的技术及审美下产生的朝鲜族民居为样本,探讨朝鲜族民居特点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建造能力下朝鲜族民居形制及材料的变迁与发展,以期对后续民族特色单体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域建筑;取暖技术;传统民居;朝鲜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志码:A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Ethnic Group of Koreans Settlements in Y anbian DistrictZHANG Chen, DENG Han (S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ethnic group of Koreans moved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thnics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unique climate surroundings and the biology surroundings, the ethnic group of Koreans built residential units. Our paper will take the samples of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the contemporary buildings with the new aesthetic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period,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group of Koreans in the changes of the shape an material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supply an idea for the follow-up building of the building.Keywords: regional construction; heating technology;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 of Koreans作者简介:张晨(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朝鲜族居民行为影响下的民居空间变化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朝鲜族居民行为影响下的民居空间变化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王鑫宇 周 博 王 丹(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 116024 辽宁)摘 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朝鲜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朝鲜族民居百余年间的诸多变化,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居为例,对该地区十九世纪中叶至今各个时期建设的民居进行实地调研,绘制各个时期民居的住宅平面图,运用环境行为学等方法进行研究。
最后归纳总结出了朝鲜族民居的几点重要变化以及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朝鲜族民居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 朝鲜民居;生活习惯;空间变化Research on Spatial Chang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under theInfluence of Korean Residents'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Jilin ProvinceWang Xinyu, Zhou Bo, Wang D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which the Chinese Korean is one of major national minoriti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many changes of Chinese Korean dwellings over the past centuries. Taking the dwellings of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surveys of the dwellings built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rawn up the floor plans in each period, and carried on research with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method. In the end, it summarized several important changes and trends of the Korean folk dwellings, and put forward some design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Keywords: Korean folk dwellings, living habits, changes in architectural space2.自由移民时期(19世纪90年代到1936年):清政府解除了对东北地区的封禁,因而大量的朝鲜族居民移居到资源更为丰富的东北地区。
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在突兀秀拔的长白山下,延边居住着朝鲜族同胞。
他们依山傍开发了大量水田,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
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
屋顶常为四坡水,实际上就是官式建筑中的庑殿顶,只不过没有正脊上的鸱吻和戗脊上的神兽罢了。
朝鲜族民居没有窗子,门的格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
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居室则是白天作起居室,夜间作卧室。
室内外处可以席地坐卧。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建房。
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
稳重、质朴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橼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与汉族、日本大屋顶的区别。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
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
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
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
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
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唐代住宅朴素自然,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
真正的唐代民居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民居,却保持了浓厚的唐代风格。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以前我国人民盘膝而坐的生活方式。
朝鲜族民居的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很方便。
朝鲜族民居的前面一般都有偏廊。
廊板的来源可远溯到我国古代建筑,在建造宫殿时,常常采用短桩台基,用成组的小短柱作为台基与基础,这样可以通风,又可以防潮。
朝鲜族民居在房前设置廊子的原因,是室内全部为火坑。
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策略研究——以吉林省朝鲜族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策略研究—以吉林省朝鲜族民居为例徐强卢婉莹(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是历史传承与创新利用并行的有效举措,以吉林省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为例,提出合理的设计策略,解决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难点并促进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Q[关键词]传统村落;民宿;吉林省;朝鲜族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8) 07 - 0074 - 02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成为人们关注 的话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存被发现的传统村落 仅不到5000个,并呈现继续消失的状态。
随着“体验型”旅游备受追捧,促使作为乡村旅 游典型代表的民宿旅游迅猛发展。
民居作为民宿旅 游开发的主要物质载体,挖掘和探索从民居变成民 宿的设计策略成为民宿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1概念解释1.1民宿民宿是指以当地文化体验和主人特色为差异化 核心的非标准化与个性化的一切住宿场所,经营者 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特色、生态环 境、自然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的方 式经营,给旅客提供游览生活的住所。
1.2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传统民居是人类最悠久的建筑形式之一,是有 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是指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 期,作为一般百姓生活、至今留存且仍有人居住的房 屋,它带有强烈的地域特点与民族特色。
以此类民 居用作商业经营使用的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
2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分析朝鲜族传统民居注重“风水”原则,遵循背山面 水的原则,以向阳坡地为佳,建造时有盖房先挖井立 木粧之说,由于缺乏完整的传统村落保障体系,对历 史要素、传统民居建筑及村落整体格局没有相应的 保护措施,村民保护意识较差,对人文资源、传统建 筑技艺等重视不足,导致传统民居文化遗产逐渐失 去活态。
作者简介:徐强(1973—),男,吉林长春人。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卢婉莹(1986—),女,吉林长春人。
浅析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特征
浅析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特征蒋忠良;金日学【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习惯、住房等方面各具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居虽然受到现代建筑技术和新兴建筑材料的影响,但是在总体依然保持传统的建筑特色.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朝鲜族为例,通过分析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的特征,以供参考.【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8(000)039【总页数】2页(P109-110)【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作者】蒋忠良;金日学【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130000;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53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建筑取代了传统民居建筑。
因此,不少民族地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将传统民居建筑增添现代化的元素。
但是,依然有不少民族受到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强烈的影响,依然保持着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朝鲜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部分,其所居住的传统民居得到较好的保存。
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性。
朝鲜族分布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聚集在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黑龙江等地。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朝鲜族人民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2 朝鲜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所谓的传统民居是指居民结合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建立的房屋,这种房屋多以乡村的形成呈现,不属于任何政府机构,是民间自发建设而成,并且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断继承下来。
朝鲜族传统民居发展已经历经百年,六间房与八间房是朝鲜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的建筑设计特征。
除此之外,整个传统民居主要由屋脊、火坑、外檐、牛马棚四个主要的部分构成。
如今,我国朝鲜族大多数居民都是经过多次的迁徙才最终定居下来。
基于AR技术的延边地区民俗建筑保护研究
基于AR技术的延边地区民俗建筑保护研究作者:张广超寇新悦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7期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AR技术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将这一前沿技术应用于延边地区民俗建筑的保护与文化传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分析AR技术应用于延边地区建筑保护及文化传播这一领域的可行性,利用数字采集、复原再现、展示传播等手段,激发体验者强烈的沉浸体验感和文化参与感,让延边民俗建筑和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AR技术;传统文化;建筑文化遗产;延边地区一、延边地区民俗建筑保护情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19世纪中期,朝鲜族先民由朝鲜半岛迁至中国东北地区,延边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在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而朝鲜族民俗建筑作为民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在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蕴含的建筑艺术和民族精神文明内涵都值得推敲。
(一)延边地区民俗建筑基本样式朝鲜族民居建筑风格传承自朝鲜半岛,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建筑样式和文化内涵有所差异。
垦民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木瓦房和草顶房,建筑式样除了基本的平顶式以外,“四坡式草房”“歇山式瓦房”等屋顶样式也被广泛应用。
解放战争时期的乡村整体建筑模式仍是以草顶房为主,而城市居民住宅采用悬山式和歇山式。
这期间出现了新型居民建筑——棚戶区,公共建筑则采用传统的大屋顶和多层砖混建筑。
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内出现火炕楼,公共建筑则多为暖气楼。
乡村在这一时期多建筑砖混结构的平房,屋顶采用歇山式,建筑材料多用烧结瓦、石棉瓦、仿古瓦以及彩钢。
进入新时代,高层公寓、花园洋房、独栋联排别墅、电梯楼等一系列住宅产品层出不穷,棚户区这种简陋的居住环境早已退出延边城镇的历史舞台。
乡村地区出现新式彩钢房顶砖房,采用歇山式屋顶,门窗多使用彩钢和塑钢。
(二)朝鲜族民俗建筑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延边地区的建筑风格正在由富有传统朝鲜族特色的民俗建筑逐渐向现代化建筑方向发展,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延边地区传统民俗建筑的延续。
中国传统村落测绘分析及建议
裴城村现存的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布 局 相 对 完 整 ,是 豫 中 一 带 地 域 风 格 建 筑 的 杰 出 代 表 ,对 研 究 河 南 明 清 时 期 居 住 宅
院 、传统农耕文明历史记忆、生 产 方 式等文化遗产具有重 要 的 价 值 。但目前裴城村等传统村落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 多数年久失修,缺 乏 有 效 管 理 、保 护 (见 图 1 ) ,不 及 时 消 除 险 情 , 使 其 得 到 有 效 维 护 ,裴 城 村 传 统 建 筑 这 一 独 特 的 文 化 遗 产 将 面 临
《郾城县志》所 载 ,郾城有旧城:道州城、裴城等古城。旧城虽大都
不 复 存在,但格局尚存,寨墙地面以上仍有片段遗存,地下遗址且 有迹可循。2 ) 位 于 裴 城 西 南 的 裴 城 遗 址 ,曾 出 土 过 大 量 文 物 。
3 ) 拥有着响水桥、石板桥两座古桥,分别建造于北宋、隋唐年间。 2012年 1 2 月 ,裴城村人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
摘 要 :以 裴 城 村 为 例 ,对比了传统村落测绘中传统人工测绘方法与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传统村落测绘应
用 中 的 优 势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并 联 系 传 统 村 落 自 身 特 点 ,提 出 了 高 效 测 绘 的 工 作 建 议 。
关 键 词 :古 民 居 建 筑 群 ,激 光 三 维 扫 描 技 术 ,传统古村 落 测 绘
因 此 本 文 整 合 毛 铺 村 楼 上 楼 下 、吴 垭 石 头 村 等 地 的 实 际 测 绘 经 验 ,以 裴 城 村 为 例 ,结 合 所 运 用 过 的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系 统 ,对 传 统 的人工测绘方法与三维激光扫描进行对比、分 析 ,得出适合传统
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_以延边龙井市龙山村为中心
文章编号:100424353(2002)0320189205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 ──以延边龙井市龙山村为中心李信昊1, 金俊峰1, 李佰寿2(1.延边大学科技学院建筑系,吉林延吉133001;2.延边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吉林延吉133002)摘要:以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聚居村龙山村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阐明了朝鲜族民居特性.农村民居由木结构土草房转变为砖瓦房,平面结构中通间与双通屋较多,屋内间数逐年增加,继承了北朝鲜东北部的民居特色,并维持朝鲜民族传统居住习惯(火炕取暖和坐式生活),但在适应延边地理和气候特性后,逐渐转变成汉、满族等多民族混居的文化形态.关键词:民居;朝鲜族;土草房;农村居住文化中图分类号:TU092.819 文献标识码:A居住文化的差异是由社会、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因此从文化演变的角度讲只有掌握该地域的文化演变过程才能理解现在的居住文化.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中心,分布在现韩国、北朝鲜、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的东北地域以及俄罗斯的沿海洲.除了俄罗斯沿海洲以外均以朝鲜语为母语,由于使用共同语言,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各地域的朝鲜民族具有很多共性.为了阐明朝鲜民族移住定居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以积累未来朝鲜族城乡文明住宅建设的基本资料,有必要综合分析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本研究选择具有自然部落性质的朝鲜族传统村落,通过对传统民居实际调查,分析研究了朝鲜族传统民居特性.1 研究内容和方法1.1 调查对象地区在朝鲜民族聚居的地域中,将与延吉市相邻的龙井市东盛龙镇龙山村2,3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的图们江中游,与朝鲜咸境北道会宁市稳城郡一江之隔.该市的总人口为27万,其中朝鲜族占69%,是朝鲜族聚居的边陲城市.1890年,朝鲜族初次安家落户在龙山村,龙山村位于长白山山脉的帽儿山山脚,与海兰江相临.村落原名叫龙岩村,解放后改名为龙山村.村落从发展规模来看,在1921年,2队有16户,3队有13户,总共29户;解放后,2队有25户,3队有20户,共有45户;到1965年,2队有80户,3队有70户,共有150户,与现在规模相似.1.2 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和资料,同住户进行面谈、说问调查以及现地实测,拟定了住宅调查表,用第28卷 第3期2002年9月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28No.3 Sep.2002收稿日期:2002-08-03作者简介:李信昊(1955-),男(朝鲜族),韩国庆南固城人,延边大学科技学院建筑系兼职教授.以分析朝鲜民居的一般特性.调查户数有158户,按各项目有效回答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2 人文社会特性2.1 移居时期移住定居的年代分布如下,1950年以前占4%,60年代占9%,70年代占16%,80年代占35%,1990年代占33%,2000年代占3%.80年代以后移居的有71%,居住30年以上的户占29%.2.2 家庭事项家庭人口为1、2人的户各占14%、15%,为3人的占27%,为4人的占33%,为5、6名的各占9%、2%.家庭人口数4人以下的户占89%,可见大部分家庭为核家庭.2.3 职业和收入住户大部分从事农业,非农业户数仅占4%.村中有50%住户有人到国外或国内大城市就业.住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耕作水田和到国外劳务输出,靠子女们给的赡养费生活的占11%.年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占11%,2000~4000元的占29%,4000~6000元的占22%,6000元以上的占38%.平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好几番.3 民居特性3.1 建筑年代1980年代前后修建的房屋各占一半(图1).1980年以后随着收入增加,新建住宅比例开始增加.有部分房屋进行补修,但大体上保持良好状态.图1 建筑年代分布3.2 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村中住户用地面积不足400m 2的占12%,400~700m 2的占54%,700m 2以上的占34%,每户平均用地面积为645m 2.住宅建筑面积在50m 2以下的占8%,50~70m 2的占34%,70~90m 2的占22%,90~110m 2的占15%,110~130m 2的占10%,130m 2以上的占11%.可见每户建筑规模一般维持到50~90m 2范围内,从建筑年代看,新建房屋的面积逐年扩大.3.3 建筑结构在住宅结构形式中,木结构土草房占52%,砖石结构砖瓦房占48%,只有一户为木结构的砖瓦房.1980年代以前全部为草房,其后新造房屋均为砖石结构的砖瓦房.3.4 建筑材料和特征3.4.1 基础:木结构形式的土草房的基础是天然毛石.砖瓦房基础为毛石混凝土.3.4.2 柱:木结构形式土草房全部使用原木,圆形柱占86%,其余为方柱.091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 3.4.3 墙体:木结构形式的土草房绝大部分墙体为土墙,砖瓦房的墙体为红砖.一般土墙的厚度为15~25cm ,砖瓦房是一砖半(37cm )厚以上,基本没有采用其他保温隔热措施.3.4.4 屋面:瓦屋面占52%,草屋面占48%.屋顶式样是四坡屋顶占58%,卷棚屋顶占40%,人字屋顶占2%.表明朝鲜民族善于使用四坡屋顶和卷棚屋顶.天棚下面有半尺高的空间,里面填满20cm 以上的土或者煤渣用来保温.3.4.5 勒脚、木地板(外部):朝鲜传统民居的特征之一外部木地板已无踪影,只剩下墙勒脚.勒脚高度为40cm 以下的占74%,40cm 以上的占26%.勒脚材料为混凝土(69%)、红砖(14%)以及块石(16%),占1%的户数仍保留土勒脚.勒脚只有门前整得较好,其他部分外观稍差.3.4.6 茅房:茅房均设在屋外,木结构占54%,砖结构占42%,土结构占4%,从建筑年代看由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结构.从房屋周围的设置方位看:南侧占47%,北侧占37%,东侧占13%,西侧占3%.东南侧共占60%,符合朝鲜民族传统生活习惯.3.4.7 围墙、大门:围墙材料中,木料占80%(木、砖混用占7%),红砖占19%,铁丝网占1%,新建瓦房时大部分用红砖砌墙.大门中80%以上为木门,使用木门的围墙材料也采用了木料.当围墙采用砖或铁丝网时,大门为铁门.大门设在东侧最多,占全体户数的42%;其次是西侧,占24%;南侧占21%,北侧占7%,设在两方向的占6%.朝鲜民族有史以来将大门设在东侧或南侧作为民俗.该村62%民居的大门设在东侧或南侧.3.5 平面空间特性从住宅平面形式看,分为通间型(88%)、分间型(12%),这是朝鲜民族传统民居的平面空间的初期形态[1,2].通间型中单通屋占56%,双通屋占32%,半双通屋占11%,三通屋占1%.分间型中,半双通屋占57%,双通屋占29%,单通屋和双通屋各占1%.住宅间数分布来看,在通间型中,四间占45%,三间占24%,五间占24%,二间占2%,六间占3%,四间屋最多.在分间型中,三间占36%,四间和五间各占29%,六间占6%.住宅平面为通间型单通四间屋的最为普遍.房屋外观如图2,内部投影图如图3.图2 房屋外观(李龙洙宅)图3 内部投影图(李龙洙宅)当新建房屋时,分间型双通屋较多,房间数也增加.住宅平面形式来看,朝鲜族习惯于在门外脱鞋,现已收容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生活特性,脱鞋在室内,这是为了适应漫长冬天的气候特性.炕和厨房间没有隔墙,充分利用炊事后锅盖的余热,是为了更加适应寒冷天气而演变的.但当新191 第3期李信昊,等: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建房屋时,因卫生条件的改善,趋向于厨房与炕之间设置玻璃隔断.民居的坐向为朝鲜民族传统的“子坐午向”.各户居住空间的组成,仓库、茅房、畜舍、菜地等分布情况大致相同.有些住户仓库、附属舍、畜舍较多,有些住户在屋外设置锅台.仓库、附属舍一般储藏农工具,菜地布置在房屋南侧,除了非耕水田户外(14%),住宅前院均设置培育水稻苗的塑料大棚.图4为居住空间平面布置图.图4 民居的庭院布置图(吕范哲宅)4 生活环境特性4.1 室内温度和湿度木草土房的室内温差在夏天最高为3℃,冬天最高为5℃,与日温差大于10℃以上的室外相比,有较好的恒温效果.室内日湿度最高时12%,与日湿度差大于50%以上的室外相比有良好的恒湿效果.草土房夏天湿度维持10%左右,冬天在低于10%的程度.4.2 上下水管和卫生处理采用集中供水,使用上水管的户数占87%,上水道除了1户设在室外,其余均设在室内.使用电水泵的户数占86%,其余是手动式,水泵设在室内.屋内设有下水道的户数占85%,其余户仍把生活用水泼到室外.大部分户数夏天一般在室外洗漱,冬天在橱房洗漱的占86%,在仓库的占7%,在浴室的占7%.洗衣物大部分用手洗(占88%),其余住户兼用洗衣机(占12%).夏天在小河边洗衣占80%,其余住户用洗衣机或者因身体不适,在室内洗衣,冬天一般在室内橱房洗衣.茅房全部设在室外,掏粪式占70%,铺盖煤渣等进行发酵式占30%,粪尿全部使用于堆肥.4.3 取暖与炊事住户均采用传统火炕来取暖.烧火炊事产生的余热储蓄到火炕来取暖.厨房锅台设置传统铁锅,灶口设在离锅台60~80cm 底下,不烧火时用木地板盖住灶坑,便于炊事活动.设置现代式厨柜的户占15%.烟囱设置在西侧的占86%,使用的材料采用混凝土的占42%,红砖的占37%,木头的占19%,钢管的占2%.81%住户使用柴禾、稻草、玉米秆为燃料,其余19%户兼用煤炭.炊事用具全部使用铁锅,单纯用锅的户数占27%,兼用锅和煤气的占33%,兼用锅和电的占28%.锅、291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 煤气以及电一同使用的占12%.5 结论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村落形成于1880年后期至1930年代初期的个别移居时期.经100多年的岁月,延边龙井龙山村的住民,仍以北朝鲜东北部民居形式为传统.民居从建筑结构形式及构造来讲,从传统的木结构土草房转变成砖瓦房,采用歇山屋顶.因延边的气候影响,外部的木地板已经消失,只剩下勒脚.民居的平面形式从单一的单通间逐渐转变成双通间或三通间,由单通间逐渐转变成多分间,以追求多功能的平面形式,仍保持以火炕为主要取暖方式的生活特点,但因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等原因,逐渐转变成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居住文化混合形态.参考文献:[1] 金俊峰.中国东北地域韩人同胞(朝鲜族)传统民居平面的分类和特性[D].韩国:韩国忠北大学大学院,2000.34-63,85-124.[2] 张驭寰.吉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35-154.A Study on th e Field Su rvey of th e K orean C ommu nities ’Dw ellingH ouses of R u ral District in E ast 2N orth ern C hina ──Longsh an V illage ,Y anbianL I X in 2ho 1, J IN Jun 2feng 1, L I Bai 2shou 2(1.Department of A rchitectru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Yanb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1,China;2.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by the field survey of rural village ,Longshancun ,Y anbian.The structures of their houses are changed into the brick houses from the earthen houses with wood frame.The floor plans are changed into Dual 2bay 2type of Divided 2space from S ingle 2bay 2type of H ollistic 2space ,the largest ratio at present ,and the numbers of space are increased.In the view of total outline ,their dwelling hous 2es are based to those of east 2northern K orea and are sustained to the vernacular dwelling styles ,and are adapted to the geography and climate of Y anbian and accepted to the culture of other communities.K ey w ords :Dwelling house ;K orean communities ;Earthen house ;Rural dwelling culture391 第3期李信昊,等: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
中朝边境口岸重点城镇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难点及解决方案
中朝边境口岸重点城镇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难点及解决方案张海斌;徐凯;孟凡松【摘要】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省延边州在2015年规划一批对朝鲜的口岸、通道建设,促进对朝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扩大与包括朝鲜在内的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吉林省加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进中朝罗先经贸区项目建设,加强重点边境城市口岸通道、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沿边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和对外交流合作.本文通过剖析在边境口岸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来阐述,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生产中多技术融汇应用的优势.【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难点;解决;应用【作者】张海斌;徐凯;孟凡松【作者单位】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吉林四平136001;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吉林四平136001;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吉林四平13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84.91.1 任务来源根据国发〔2015〕7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列出了沿边重点地区名录。
吉林省有13个口岸、6个边境城市和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被列入该名录。
铁路口岸(3个):珲春、图们和集安;公路口岸(10个):珲春、圈河、沙坨子、开山屯、三合、南坪、古城里、长白、临江、集安;边境城市(6个):珲春市、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临江市和集安市;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吉林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
为满足边境城镇经济建设和总体规划对测绘资料的需求,发挥测绘在地方经济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依据《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2016年基础测绘任务计划》的安排,吉林省地理信息局决定由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对上述地区实施1∶500地形图测绘。
1.2 测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口岸测绘其中的一个测区位于吉林省图们市东北部的凉水镇,东经130°00′,北纬42°29′,西距离图们市区21公里,东距离国家级开放城市珲春市40公里,南隔图们江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稳城郡相望,北距离汪清县41公里,是“两市一县”的交汇处。
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社区规划研究
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社区规划研究庞春雨; 周增平【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20【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朝鲜; 民族村落; 社区规划【作者】庞春雨; 周增平【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域范围内,朝鲜民族村落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存在着。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出现了人口大量外流、村落产业萧条以及民族特色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引入社区规划的理念,以期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一些策略。
1 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概况截止到2015年,黑龙江省共有少数民族乡镇63个,包括52个乡,11个建制镇,其中,朝鲜民族乡镇为23个,占全省少数民族乡镇数量的35.4%;黑龙江省共有少数民族村落727个,其中,朝鲜民族村落个数为312个,占全省少数民族村落数量的43.2%[1]。
2 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1 严重的空心化村落的空心化目前是黑龙江省绝大部分村落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黑龙江农村人口向省内城市以及南方发达城市流动。
黑龙江省朝鲜族村落的空心化尤其严重,因为朝鲜族人外出打工具有天然的优势,即使留在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人口,也越来越多的流向省内的大中小城市,而不再在原来的村落居住。
在这种大趋势下,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2.2 村落产业萧条,民族特色产业难以形成村落人口的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留守村中的大多是老龄劳动力,知识、能力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较差,致使许多项目无法开展,经济难以发展。
而人口的减少,使得村落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黑龙江朝鲜民族村落的产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以及劳务经济,许多村民虽然在外面挣了很多钱,但大部分用于消费,很少有人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村落产业发展中去。
新时期吉林省朝鲜族民居改造与创新研究
新时期吉林省朝鲜族民居改造与创新研究作者:丁张超王琳金日学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新时期朝鲜族居民旧房改造与创新。
在综合分析现有朝鲜族居民生活基础上,结合当代建造技术,从空间分布、功能组织及节能设施等方面提出合理且可持续的新时期朝鲜族民居的新形态。
【关键词】朝鲜族;民居;改造;创新【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本文以吉林省图们江流域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空间特征以及功能进行创新研究。
研究的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
首先,分析典型的咸境道型朝鲜族民居的布局与特点,然后在典型的具有特点的民居形式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在满足朝鲜族居民生活和延续朝鲜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功能、节能等方面的改造创新。
二、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一)咸境道型朝鲜族民居的特点1.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江沿岸,分布着咸境型朝鲜族民居。
这种类型的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制,但由于年代久远,修缮不足,保存下来民居数量并不多。
2.平面形式住宅平面分为8间,南面局部凹进,形成退间。
平面形式由退间形式的不同分为“田”字形和“日”字形。
在“田”字形的布局形式中,住宅内部空间由上房、库房、鼎厨间和仓库组成,鼎厨间在中间,由火炕和下沉式的厨房组合形成的开敞空间,仓库位于东侧,库房和上房位于西侧。
上房细分为上上房和上房,且都位于住宅的南侧,上房由家里的男人居住,而上上房一般是由少主人居住。
北面的两间东侧为上库房,西侧为库房。
库房是女儿居住的空间,家里的儿子结婚后搬到库房,女儿则需要搬到上库房,上库房设有直接对外出口,对于外界相对隐蔽,外人不会从南立面直接看到此处。
“日”字形的布局形式与“田”字形相比,东侧只有两间寝房从南至北为上房和仓库,西侧的仓库从南至北分为储藏间和牛舍。
三、改造设计传统的咸境道民居室内行为均为卧式,不利于现代立式厨房家具的使用,因此在保留原有灶坑的基础上,在北侧设置立式厨房。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20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金日学1,李春姬1,张玉坤2(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文章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绥化市勤劳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农村住宅的近代演变与传统要素的持续。
庆尚道原籍的朝鲜族以“净地中心型”和“走道中心型”为其主要平面形态,在与异文化的交融与同化过程中形成了地炕、室内走道等空间,体现了朝鲜半岛传统民居的“大厅”“退间”等传统空间要素。
其演变虽然在形式上与韩国传统民居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体现了地域演变及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居住文化适应性需求,与朝鲜半岛传统民居文化要素相一致。
文章从文化的本源出发,从发展的观点探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居住文化的演变,这对研究变迁中的朝鲜族居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空间特性; 变迁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The Study on Modern Evolution and the Continuing ofT raditional Elements of Rural Residence of the Ethnic Korean Chinese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Taking the Qinlao Village of Suihua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IN Rixue 1, LI Chunji 1, ZHANG Yukun 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The study takes the Qinlao village of Suihua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 to discuss the modern evolution and the continuing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rural residence of Ethnic Korean Chinese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 The dwellings' plane forms are mainly "jeong-ji central type" and "aisle central type", and forms dikang space and indoor footpath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blending and assimilation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space elements of "Daecheong" and "Maru" i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lthough there is a gap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element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form, it reflects that its adaptation requir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ulture in the region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re in consistent i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ultural elements with the Korean peninsula.Keywords: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 Ethnic Korean Chinese; special characters; evolution作者简介:金日学(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民居。
满汉朝多民族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与演变研究
满汉朝多民族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与演变研究作者:金日学张玉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
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关键词】红星村;多民族;朝鲜族;民居;演变【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我国东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他们彼此间产生居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同化。
这些变化在我国东北近现代农村住宅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居住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多民族聚居地区——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
首先通过调研探讨红星村朝鲜族民居的建筑形制与空间特点,然后从多民族居住文化的互动与变迁角度,探讨演变过程中的居住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问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
二、红星村历史及民族概况红星村隶属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管辖。
位于市境南部,通肯河北岸,南与满汉聚居区海伦市隔河相望。
主星乡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当时被日本人强制迁移过来的朝鲜开拓民所建立,1953年建立主星朝鲜族自治村,1963年从通北公社划出,成立主星公社,1984年改为主星朝鲜族乡。
全乡共辖主星、卫星、红光、新星、明星、金星、东星、东升、东明、东联、东旭、红星12个村[1]。
近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不断流失,主星朝鲜族乡朝鲜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0%左右,其余以后期迁入该地区的满汉等民族为主体,与朝鲜族共同生活在该地区。
(图1)三、红星村朝鲜族民居特点(一)外观形态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建筑外观根据屋面材料可分为草屋面和彩钢板屋面两种,屋顶形式均采用前后双坡屋面。
牡丹江流域朝鲜族民居的特点及空间行为的演变——以宁安市勤劳村为例
布局,按照住宅的开间数来分类可分为 性也得到了提升。
8934><=
双开间和三开间。双开间主要由卧室及
进入 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 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简单的土筑草屋顶 住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于 是砖混结构与彩钢屋顶运用到了住宅的 建造中。在满足朝鲜族人民原有的生活 习惯的前提下,对建筑材料进行了升级, 开始采用抗白色,采用蓝色彩钢板制成 光的功能。
屋顶的建造形式等。
四面坡屋顶的基础上,由于居民生活水 积的同时,也使功能空间的布局更加合
!"#$
平的提升,增加了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并 理。就寝行为的改变也带动玄关空间的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为“一字型”平面 用蓝色的彩钢替换了干草,建筑的美观 变化,鼎厨间的作用逐渐减弱。
2346789:;<
=>?@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的院落形式保留
了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主要为自然 院落,呈散居形态,依照村内道路而自然 地划分区域,围合成每一户院落。院落的 主入口大多设置于院落的南侧,同时还
另外设置一个次入口,方便车辆的进出 以及村民的出行。院落内的前院大多为 空地,用于储存粮食和堆放柴火等杂物。 后院一般为小菜园,种植一些平时食用 的蔬菜等农作物,冬季用于储藏食物的 地窖,一般也设置在后院。除此之外,院 落里还设置有仓库和牲口棚以及室外旱 厕。院落的布局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生 活习惯,亲近大自然,邻里热情和睦。也 同样体现出朝鲜族人民以农耕为生的特 点,宽大的院落空间便于进行农活等生 产行为。 ABCD
新形势下对敬信镇朝鲜族传统建筑重生的探索
新形势下对敬信镇朝鲜族传统建筑重生的探索曹燕文;金光虎【摘要】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性范围的必要产业.我国的旅游产业亦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发展成为了优势产业.珲春市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敬信镇作为珲春市旅游产业先导军对于民俗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展示当地的朝鲜族特色的需要尤为迫切.分析敬信镇民俗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入手,对"文化-旅游"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形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设计过程的原则及建议,为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1页(P108)【关键词】民族传统;建筑设计;建筑的重生【作者】曹燕文;金光虎【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133002;延边大学 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引言传承和保留敬信镇朝鲜族传统民族风味和历史风貌是“文化-旅游”模式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朝鲜族传统的建筑是传统元素,通过功能重置与空间改造至关重要,是敬信镇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珲春市敬信镇民俗旅游现状分析敬信镇西南与朝鲜隔江相望,东南与俄罗斯陆地相接,为一眼望三国的边疆小镇,生态环境良好有区域优势。
国家4A级防川名胜风景区,敬信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圈河口岸等在内的诸多风景区。
敬信镇抓紧旅游产业,致力于把敬信镇打造成为集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镇。
内设机构、资产调整和重组,全面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投资1000万元修建防川朝鲜族民俗休闲娱乐广场,建设民俗木屋、斗牛场、秋千、摔跤场、跳板等朝鲜族民俗活动场所。
敬信镇现存与新建民俗村多是对传统建筑形制的复制,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要,民俗村仅供游客参观,而非集参观与居住于一体的民宿形式。
限制了朝鲜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向前延伸和发展。
2 朝鲜族民俗建筑在现代旅游产业下的发展前景分析为游客提供的住宿场所依旧是旅馆、酒店,与景区有一定距离的城镇中心。
浅析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
浅析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徐强;李博【摘要】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民宿业的迅速发展,体验传统民居,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突破了传统的旅游模式.文章以朝鲜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其独特价值为基础,从空间的转变、建筑技术改造、传统的符号印记与时代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民居民宿改造的设计要点,为民宿的改造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231-232)【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民居;民宿;改造【作者】徐强;李博【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国外对民宿的研究开始的较早,一般指B&B(Bed and Breakfast),意指提供住宿和早餐的经营场所,而在美国则常用Homestay强调了民宿利用自家住宅的经营特性。
[1]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民居形式不同,也就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民宿。
在国内,随着经济形势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旅游内容的更高需求,民宿的概念从一般的乡村客栈、农家乐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化的设计风格、地域性的文化内涵、高品质的体验服务的旅居形式。
1 朝鲜族传统民居民居简单来说,是满足居民居住要求的建筑,包含住宅以及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而传统民居更是在经过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民用住宅,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不同,各地的民居发展到今天也展现了不同的风貌。
在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留了一些朝鲜族传统民居,民居大多朝南建设,不设院子,不分正厢房,通常为独立的一户,平面多成“一”字型。
采用悬山式屋顶,屋身平缓,造型朴实大方。
朝鲜族“尚白”,青瓦白墙木质门窗立柱,其简洁朴素的建筑外观风格与满汉民居有着鲜明的差别。
2 传统民居的改造价值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品位与时俱进,更多地开始关注自然景观、深度旅行等,体验传统民居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以传统村落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成为新世纪旅游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特色民居测绘之
朝鲜族住宅
朝鲜族是吉林省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吉林东半部各县, 房屋在布置时主要沿道路而设,房屋已单体为主,多没有院子和围墙, 房屋内部为活动中心。 此次测绘的朝鲜族住宅位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敬信镇回龙峰村, 是朝鲜族聚集的主要地之一。村子里的住宅基本上都是歇山顶,但材料 是金属而不是瓦片。四坡草屋顶的住宅已不多见,保存完好的就更少了。
梁由室内通向室外, 架在前廊的柱子上, 支撑屋顶的原因,我 们看不到完整的结构,只能由部分未吊 顶的地方确定是木构架的顶。
我们先推测了 一下可能的形 态,然后去找 村里同种类型 但已经破败了 的住宅,看看 屋顶的结构是 什么样的。
细部:屋顶以草覆 盖,我们采访村长 这是什么草时,村 长说不知道,只是 这种草现在已经找 不到了。
我们首先大致参观 了一下室内的布置。 住宅是木框架结构, 墙体是土坯,在室 内可以看到木柱与 梁及梁上的瓜柱。
住宅的平面形式是标准 的矩形,分为四间。住 宅不高,上有吊顶,唯 一能看到屋顶结构的地 方是位于角落处的储藏 间。
了解大体的平面布置与结构后,我 们从平面开始测量。 1.确定柱网的尺寸与柱子位置; 2.确定墙体位置,测定墙体厚度; 3.确定门窗的位置与尺寸; 4.测定室内台面的位置与尺寸。
敬信镇风貌
此住宅是回龙 峰村村长金昌 值的家,是村 中为数不多的 保存较完好的 朝鲜住宅之一, 由于住宅年代 久远,已存在 100余年,村 长一家已另建 新宅,只偶尔 住在这里。说 明来意后,村 长很大方的接 待了我们。
住宅的周边是歇 山顶的新宅,其材 质与形式都与朝鲜 族住宅形成鲜明的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