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

合集下载

我国能源产业的分析

我国能源产业的分析

我国能源产业的分析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的增长。

1978年的消费总量是688.0万吨标准煤。

其中的煤炭消费占据63.7%的主导地位,水力发电次之,石油最小。

到了上世纪末期即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到了2000年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2942.6万吨标准煤。

约是1978年的4.3倍。

而且煤炭的占据总量的54.4%,石油占据23.3%,水电占据22.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加,而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如天然气和风力发电。

这些能源的消费污染小,储量大,所以近年来发展迅速。

到了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是8916.5万吨标准煤,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煤炭67.6%,而天然气已经占到总能源消费的1.3%,风力发电占到了0.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调整了我国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都有重要意义。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示意图: )二、中国能源情况及新兴能源发展现状。

㈠中国能源情况: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包括 三类 :一 是 以 国际条 约 为基 础 的政府 间 国 际组 织 ,包 括 国 际能 源 机构 (E 、石 油输 出 国 IA) 组织 ( P C) 和能 源宪 章条 约组 织 ( C ) OE E T 。二 是 非 正 式 的多 边 会 议 机 制 ,当前 最 重 要 的全 球 性多 边会 议机 制 主要 是八 国集 团 ( 8 会议 和 国际能 源 论坛 (E ) 三是 具 有 民 间性 质 的非 政 G) IF 。 府组 织 ,非政 府性 的 国际能 源组 织主要 由世界 石油 大会 ( C)和世 界 能源理 事会 ( C 。 WP WE ) ③ 3 能源 供需 格局 趋 向多 极 。2 . 0世纪 的世 界 能源地 缘结 构 被 两个 因素所 主 导 :供 给 区集 中在
从能源安全政策框架涵盖的范围来讲能源安全政策构建必须是综合长期稳定和切实可行的兼顾国内和国外政策以及全球地区与国别政策的统一与协调涵盖产业与投资市场与贸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储备与能源外交等广泛内容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能源综合管理体制从高层次上加强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
世 界 能 源 安 全 新 形 势 与 中 国 的 战 略 选 择
势在 全球 石化 业 的竞 争 中处 于绝对 优势 地 位 。石 油 出 口国和发展 中国家 的能源 进 口大 国组建 的 国
家石油公司异军突起 ,与 国际石油公司渐成分庭抗礼之势。根据 《 石油情报周 刊》 的统计 ,国
家石 油公 司 占了全 球 前 5 0名 石油公 司的 2 7个 。 目前 国际能 源 组织 类 型 多样 ,功 能 不一 ,主要 ②
赵 庆 寺
内容提 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个 国家 的能源安全 与世 界能源 安全形 势 紧密相联 ,深入 分析 与切 实 把握世界能 源战略格局的基本状态与未来走势是 确定国家能源安全 战略的重要前提 。维 护我 国能源安全 , 需 要结合全球化 背景 下的能源地缘政治格 局和 国际利 益分 配 ,顺势 而为 ,乘 势而上 ,综 合运 用政 治 、经

中国的能源政策变化特点及趋势

中国的能源政策变化特点及趋势

中国的能源政策变化特点及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的能源资源储备相对匮乏,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对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能源政策的历史变化、政策特点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能源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能源政策的历史变化1.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重化工业为主导中国的能源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计划经济、实行节约能源政策和发展新能源等,以保障能源供应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核能和石油为主导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能源政策开始转向核能和石油为主导。

政府大力推进核能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以解决能源供应短缺问题。

此时期,中国的能源政策也开始注重环保和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1.3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多元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的能源政策开始多元化发展,政府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节能技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

1.4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为主导21世纪以来,中国的能源政策开始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能源的管理和监管,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竞争力。

二、能源政策的特点2.1 能源政策的集中性和计划性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政府对能源的管理和监管非常严格,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政策进行。

政府还通过能源计划等手段,控制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2 能源政策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很强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及战略结构调整方向

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及战略结构调整方向

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及战略结构调整方向“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

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即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即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

一、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将解决能源瓶颈作为首要问题。

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

展望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

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方式将告别依靠大量能源资源投入的时代,进而转向追求经济质量和效益。

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降低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将不再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另一方面,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外部性影响开始显现,在某些领域和地区十分严峻。

应对气候变化、治理雾霾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按照政府承诺,我国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尽可能提前,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对PM10和PM2.5的治理目标也将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目标基础上加大力度,力争到203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重点区域达到优良水平。

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对能源进行大踏步地、彻底地改造。

二、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而城镇化则进入中期阶段。

虽然按城镇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已达到55%,但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水平还有巨大差距。

这意味着,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将从工业用能为主向居民用能为主转变。

一是居民家庭汽车用能。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ppt课件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ppt课件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 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 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能源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 的基础。
能源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 要领域。
.
4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铀 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 质、地热能、潮汐能等
集产品

产品
第四阶段 高收入
创新驱动
服务附加值 高
16
中国在世界能源的地位
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国 第二能源生产与消费国 第二石油消费国 美国之外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第二大电力市场 最大的SO2排放国 第二 CO2排放国
17
能源评价的指标
GDP的能耗强度: 能源消费量/GDP
能源增长弹性系数:增长率之比 产品能耗水平 人均能源消费量
9
2002年来能源的发展趋势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石油消费和进口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电力供应短缺
10
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一次能源消费 1990-2001 3.4% 2002-2005 14.5%
石油消费 1990-2001 6.4% 2002-2005 6.6%
电力消费 1990-2001 8.4% 2002-2005 14.7%
tce/人
9
8
世界平均水平的74%
8.16
7
6
5
3.94
4.71
4
3 2 1.7
2.3
1
0
中国
世界
英国
美国
OECD
22
3. 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和挑战
.
23
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展望

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展望

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展望摘要:电力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和进度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

基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体系构建后,风电和光伏发电将会迎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征,而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重要工具,所以未来储能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常规火电机组的有序退网和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并网,以及大量、高比例电力电子元件输电设备的投运,未来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会有所降低,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电网的运行需求,所以需要数字智能技术和传统电力技术深度结合,才能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高效的运行。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影响因素;前景展望前言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为了保证用电需求得到切实满足,必须寻找可行的途径使供电服务更加优质。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生活等方面的电能需求大幅增加,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发电技术,难以满足实际电能需要。

而且传统能源不可再生,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到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1新能源发电技术概述1.1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定义新能源,也叫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就是利用新能源发电的技术。

1.2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新能源发电技术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其发展主要包括研发阶段、示范阶段、推广阶段、生产阶段四个发展阶段。

当下,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经较成熟,而且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例如,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深入展开;核电、沼气等均发挥重要作用,沼气池、地源热泵的规模逐渐扩大,投入成本也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燃料电池、潮汐发电等技术也已研发成功,而且提升空间依然较大,当前正在展开相关示范工作。

2新能源发电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将大力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占比,规划由现在的9.5%提升至2060年的61%。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趋向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趋向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趋向。

我今天一共想讲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第二是中国能源的状况以及和国际的比较,第三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发展的展望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第四是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第五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第六是中国能源政策趋势的探讨。

一、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我讲一下就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的分析,也就是回顾一下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的能源发展状况。

大家都知道,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的基础。

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能源,所以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

能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目前能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目前很多国家都对能源的问题非常关注,能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所以与此相关,能源的外交也成为外交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把能源大体分下类,大的分法我们把能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里又划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里又包括了化石能源和核能。

化石能源是我们现在大家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能源,占主导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另外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就是核能,特别大家都知道的铀是核能的重要原料。

一次能源里还有一种可再生的,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这些能源是可以使用地无穷尽的能源,而不可再生能源则是用完以后就不可再生的。

除了一次能源以外,我们经常说的是二次能源,包括电力、热力、成品油、焦碳、氢能等,成品油就是例如像我们经常用的汽油、柴油、煤油等,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转化等到的,比如说电力是由煤炭或者石油、天然气、核能经过转化以后产生的,热力、氢能也是由一次能源转化得到的。

经常有些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氢能就是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氢所以认为氢能是一种不可用尽的能源,这个概念是不对的。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2003年-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9.5%;其中传统能源增长9.2%;新能源增长14.5%;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然而;其改变的进程相对缓慢;中国的能源危机还是愈发的走向了边缘..从下面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能源占主导地位的一次能源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新能源的广泛利用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出口..众所周知;中国是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条件;然而从2009年起我国从煤炭出口大国变为了净进口国;到2012年煤炭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14%..原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节节攀升;从2003年的36%到达2012年的56.4%;从2006年开始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2008-2012年净进口量年均复合增速为129.28%;2012年达到378.6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28%..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必须改变过于依赖石油和煤炭的现状;加大对天然气、核电和其他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力度;这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二、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新能源在我国发展至今;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形势;1.洁净煤技术由于我国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煤炭的清洁燃烧..目前比较成熟的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型煤、洗选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洁净燃烧和发电技术等..2.核电核能是清洁的能源..核电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地位仅次于煤炭和水电..目前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居全球第一:在建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3281万千瓦;占全球的45.7;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居全球第三;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我国政府规划是到2020年;每年核发电能力;从目前的8700兆瓦;增加到4万兆瓦;意味着2006~2020年的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3.太阳能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在我国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主要体现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用..在山东等地;太阳能产业正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等也日臻成熟..4.生物质能是指由生命物质排泄和代谢出的有机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我国生物质能储量丰富;70的储量在广大的农村;应用也是主要在农村地区..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地区正在推广和示范农村沼气技术;技术简单成熟;正在逐步得到推广..我国在生物柴油研究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福建、四川等地已经建有小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中海油先后建成年产6万吨和27万吨的生物柴油装置;生产的生物柴油可以按照5%的比例勾兑进石油柴油中;这是我国首个加入到石油柴油中的生物柴油项目..5.水能水能在我国早已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主要用途是发电..较早期的有小浪底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规模较大的如三峡水电站等..这些水电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6.风能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在我国的利用也较为成熟..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指出;如果充分开发;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我国甘肃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应用..7.地热能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有3000多处..地热应用前景广阔;主要指的是有效利用地下蒸汽和地热水;用途可以发电、供暖等..受资源所限;地热发电站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在其他地区;地热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山东省商河县已经建成的温泉别墅就是利用地热供暖;效果良好..8.潮汐能潮汐能是一种海洋能;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球的自转导致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我国海岸线绵长;潮汐能丰富;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辽宁等省..我国潮汐能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建成并长期运行的潮汐电站八座;最大的是温岭市江厦潮汐试验电站..9.氢能氢能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很热的研究高潮..我国十分重视氢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氢能的制造、运输、储存等技术..我国在氢能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燃料电池;燃料汽车技术都已成熟三、新能源并网发电中所遇到的问题1. 由于受天气、环境温度、光伏板安装位置等因素影响;光伏电站的输出功率会有所变化;最大变化率甚至超过额定量的10%;因此产生了发电量的不稳定问题;会对馈入电网的谐波产生影响..2. 光伏电站的并网需要应用到逆变器;这一产品的控制技术与光伏发电馈入电网的品质也密切相关..目前;为最大利用逆变器容量和最大发电量;厂家会将并网逆变器的功率因数设定在0.99..但随着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增加;由于光伏发电的功率波动性;逆变器的高功率因数运行对电网的稳定性造成威胁;有功不变时;无功几乎不能调节;需要额外的无功来维持电压..另外;逆变器输出轻载时;谐波会明显变大;在10%额定出力以下时;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甚至会达到20%以上..3. 光伏发电功率随日照强度变化对电网负荷特性产生影响;它的接入改变了电网潮流方向;将对现有电网的规划、调度运行方式产生影响..而且光伏发电单位不具有调度自动化功能;加大了电网控制与调度运行的难度..若大量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终端;将加剧电压波动;可能引起电压/无功调节装置的频繁动作;而若高比例光伏发电系统引入;将使得配电网从传统的单电源辐射状网络变成双端甚至多端网络;从而改变故障电流的大小、持续时间等;影响到系统的保护..四.新能源发电的概念;及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计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常规能源是目前各国电力工业广泛使用的矿物燃料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目前已经开始使用或正在开发使用的新能源有:海洋能发电、地热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其他能源发电..其实;这一类所谓新能源在人类古老的时代早已被利用;现在只不过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能源密度低、蕴藏的分散性、间隙性、随机性..因此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新能源又是属于清洁能源;它们的开发利用不会污染环境..而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正在改变着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将对能源的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各国未来能源政策的重大选择..我国新能源发电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已逐步接近国际水平..虽然近期我国还应坚持以火力发电为主、以新能源发电为辅的政策;但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发电一定会在我国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五、结束语在当今社会;没有哪一种科学技术或解决方案;能够独立的解决全球碳排放问题;而是必须与运输业、制造业、能源行业、农林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相互结合技术;才能使之可行..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开拓、发展并加速新能源技术应用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中国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中国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一、生物质发电方式1、直接燃烧发电在国内,直燃发电技术已经趋近完善,单机可达15MW。

由于我国的生物质能主要是以秸秆等农作物为材料,因此国内的生物质燃烧技术大多以秸秆燃烧技术为主。

秸秆直燃发电技术,是将农作物原料(如秸秆等)经过输送系统投入锅炉,在炉内直接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在汽轮机内膨胀做功,驱动发电机发电。

2、混合燃烧发电生物质原料与煤混合作为燃料进行发电的技术被称作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技术。

其燃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对于燃料处理和燃烧设备要求很高,是将生物质原料直接与煤混合后投入炉内燃烧:另一种是先气化生物质原料,将燃气与煤混合燃烧产生的蒸汽送入汽轮机发电机组。

3、气化发电经过气化炉的生物质原料转变为气体燃料,净化后直接在燃气机中燃烧发电或者在燃料电池中发电的技术被叫作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

二、生物质发电现状生物智能形式多样、应用广泛,涵盖了电力、热力、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

生物质能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能源署在2018年提出,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被忽视的“巨人”,生物质能将引领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长。

根据IRENA最新发布的《RENEWABLE CACITY STATISTICS 2020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53700万千瓦,比2018年增长了17600万千瓦。

其中全球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24GW,约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4.9%。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现已进入产能扩张时期,盈利模式具备可复制性。

中国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1030万千瓦迅速上升至2020年的2952万千瓦,到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至3149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出台的多项行业配套政策为生物质发电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其次,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逐步上升促进了生物质发电厂的扩张建设。

2024国家能源政策

2024国家能源政策

2024年的国家能源政策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安全:政策将致力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通过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

2. 清洁能源发展: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3. 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4. 农村能源: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能源支持,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应用,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能源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以上是2024年国家能源政策可能关注的重点领域。

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需要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发布。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在过去几年里,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的热点。

随着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的压力不断增加,以及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本的下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逐渐增加,充电时间缩短,克服了许多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担忧。

同时,快速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除了电池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推广等也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将能够实现更多的智能化功能,比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等。

智能化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也将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方面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电动汽车的购车补贴、免费停车等优惠政策,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的补贴等。

政府支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充分竞争和整合。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存在着诸多品牌和企业,竞争激烈。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将出现一些强者恒强的局面。

大型汽车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而一些小型企业也将被大企业兼并或淘汰。

整合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加集中,企业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加完整。

五、国际市场的开放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趋向全球化。

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升技术和品牌实力,拓宽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化发展。

新能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新能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摘要: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污染……人来在生产生活中获取消耗能源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行为和方式;同时,随着人类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能源的需要求将会继续增加:在过去15年时间里,人类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递增。

在今后的20年时间里,这种能源需求每年会以2%的速度递增,在31年后其能源消耗量将会增加一倍。

尽管石油以及煤炭等化石能源在21世纪仍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但这些能源最终将会在某一天消耗殆尽,人类将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洁净能源的开发应用,减少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引言:电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电量需求人必须不断的建发电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解决了人移动自己位置的方便,但是同时又产生汽车的污气排放问题……种种问题,太老套了。

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环境破坏加重,使得大力发展无污染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成为当务之急。

关于主要能源的问题,我认为当代,人们还是会以天然气、石油、煤炭为主要能源,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做为辅助能源。

为什么把天然气放在第一位,且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仍然会作为主要能源的原因在下面会做详细分析。

而关于人类如何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探讨,我认为,人类最终的能源来源很难判定,因为“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未来的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产生出何种新能源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断定,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将会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氢能。

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而不是资源本身。

这是我在学习了“材料与社会生活”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所形成并且坚持的观点。

本文从三个方面,中国新能源发展历史、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三个方向进行描叙。

正文:一、中国能源现状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

我国能源供需现状_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供需现状_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供需现状_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

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

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

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

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

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

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

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1. 引言1.1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意义新能源技术是指利用可再生资源或者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或核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低碳等特点。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意义在于:1. 节能减排:新能源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 能源安全:我国具有较多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技术可以增加能源多样性,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3. 产业升级: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吁日益增强,我国发展新能源技术将提高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1.2 研发意义研发意义是指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有效提升我国国家的能源安全水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还可以促进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为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正文2.1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技术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备受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中的主要部分。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太阳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市场之一。

风能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

中国拥有广阔的风能资源,风电装机容量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车销量连续多年居全球前列。

据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19.5万辆和121.1万辆,同比增长19.7和17.4,占比分别为5.4和6.3。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510万辆,居全球首位。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链布局等多方面挑战。

三、市场需求1.需求面临新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以往新能源汽车的购物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产品的性能、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方面。

2.市场需求趋势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用户对产品的更高要求,市场需求将呈现出以下趋势:(1)智能化和互联网化需求增加: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互联网化功能需求逐渐增加,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充电设施等将成为用户的选购考量因素。

(2)个性化需求增加:用户对于车辆外观、内饰、驾驶性能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

(3)绿色出行需求增加: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市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节能环保、低碳出行的理念将成为主流。

四、技术创新1.动力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包括材料技术、电芯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等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性能的重要因素。

未来,围绕动力电池技术,技术创新方向主要包括:(1)提高电池比能量:通过材料改良、结构优化等手段提高电池比能量,增加续航里程;(2)提高电池安全性:开发新型电池材料、改进电池制造工艺、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保障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降低电池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

2.充电技术充电技术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成本的重要因素。

中国 2023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 2023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在2023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可能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趋向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

以下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一些关键特点和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的提升: 非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

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取得了进展。

2.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到2023年底,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了总装机容量的一半,这是历史上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

这一跃进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 清洁能源的发展: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稳步提升。

近十年来,这个比例从2013年的15.5%上升到了2023年的约25.9%,提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

4. 煤炭消费的变化: 尽管煤炭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但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正在逐渐下降。

2022年,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6.2%,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这一数字有望继续下降。

5. 政策推动: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6. 长期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预计中国将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费,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新能源的认识及未来展望

新能源的认识及未来展望

新能源的认识及未来展望新能源的认识及未来展望1、战略意义: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绿色的新能源,无论当前无论是从大力的节能和低碳减排,还是从大力发展了我国的节能和低碳绿色新能源实体市场经济,都被认为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基础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情况:由于近年来新能源应用日益广泛,所以对于如何促进新—代能源的广泛使用安全性、制取与传输以及数据与存储等工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水平提高势在必行,能源企业应该为此提前做好必要的规划和准备。

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意义1、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在当今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

2、新能源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很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新能源是世界不发达国家的20多亿无电人口和特殊用途解决供电问题的现实能源。

迄今,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还有20多亿人口尚未用上电,其中我国约占6000多万人。

由于无电,这些人大多仍然过着贫困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

大学生对新能源的看法1、从周期行业向公共事业转变原火电是固定电价,但新政策从今年开始,煤价关联电价实现比例浮动,这意味着火电不会再受到煤炭原料价格的影响而成为今年亏钱明年赚钱的行业,而是趋向稳定,利率率合理的行业。

2、走出亏损拐点受很多因素影响,煤炭价格近年涨到无法无天,大家都有目共睹,这带来的便是火电企业的极致悲观预期,但煤炭价格不可能一直涨下去,相信在行政下调并且关联后,火电自然而然见到取悲观底部,从而走向确定性拐点(今年会反映的非常极致)3、火电角色切换绿电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稳定!所以需要什么?大建储能,有电的时候存起来,没风没太阳发不了电的时候,用储存的电补充往外输电,但大家想过成本吗?并网的价格大概也才平均4毛左右,如果加上储能,这里有可能会加个2毛成本,那基本完全就是亏钱,没钱赚的,但国家指导上要上绿电,稳定性怎么办?所以我看好火电+绿电的企业,原因就是,火电和绿电一起输过来,更稳定,储能少了,成本自然降低。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2. 数据的趋势分析三、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因素与机制分析1.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2. 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 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4. 地域差异导致的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四、中国能源强度降低的现实难点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 重点地区的不均衡分配3. 缺乏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推进五、结论六、案例分析1. 珠三角地区降低能源强度的成功案例2. 西北地区在煤炭消费方面的发展困境3. 南方地区新能源行业发展不足的原因4. 直辖市区域能源规划制定的尝试5. 东部地区消费型经济模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一、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的利用和消耗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验了近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

能源强度作为衡量国家资源消耗的核心指标,尤其重要。

本文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总结探讨能源强度降低的路径和方法。

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中国各地域能源强度的大小不一。

东北地区是中国机械、化工和钢铁等重工业基地,其能源消耗较高;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和能源技术的运用,能源强度相对降低。

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已有较成熟的做法,其能源强度指标较低。

西部地区以其能源能力丰富、占全中国能源储备的70%的优势,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能源开发不均衡,导致其能源强度相对较高。

2. 数据的趋势分析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区的能源强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下,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下,各地能源消耗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其中东北地区在实施产能过剩的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加快了能源消耗效率的提升,实现能源强度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南方地区由于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新型能源消耗模式需要逐步推广,目前整体能源强度位于中等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提纲1.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2. 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的比较3. 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发展展望和面临的挑战4. 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一、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能源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础。

能源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

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铀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二次能源电力、热力、成品油、焦炭、氢能等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2、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第一阶段(1980-199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6.03亿吨标煤增至13.89亿吨标煤。

轻工业产能扩张,推动能源需求增长,国家通过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缓解短缺矛盾,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3以下,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第二阶段(1997-2000):中国的经济仍保持在8-9%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消费量基本持平。

这种状况既有经济改革与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又有统计数据不够准确的原因●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在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却强劲反弹,并且出现了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2002年来能源的发展趋势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石油消费和进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电力供应短缺3.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次能源消费1990-2001 3.4%2002-2005 14.5%⏹石油消费1990-2001 6.4%2002-2005 6.6%⏹电力消费1990-2001 8.4%2002-2005 14.7%4.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GDP的增长率1990-2001 9.7%2002-2005 9.6%⏹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1990-2001 0.352002-2005 1.51⏹GDP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1990-2001 0.862002-2005 1.535.导致一次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因素正经历重化工的发展过程⏹消费结构的变化转移到汽车及住房⏹城市化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外贸的进出口的结构高耗能产品大量出口:铝、焦炭、铁合金二、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的比较1、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2005)⏹人均GDP : 1730 US$⏹一次能源:产量21.20 亿吨消费量22.24 亿吨⏹石油: 产量 1.81 亿吨消费量 3.00 亿吨⏹天然气: 500 亿m3⏹发电量: 2.475 万亿kWh⏹CO2 排放量: 14.62 亿t-C2、中国在世界能源的地位⏹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二石油消费国⏹美国之外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市场⏹最大的SO2排放国⏹第二CO2排放国3、能源评价的指标⏹GDP的能耗强度:能源消费量/GDP⏹能源增长弹性系数:增长率之比⏹产品能耗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4、中国与世界能源结构的比较⏹⏹资源与供应⏹技术⏹环境约束2、能源需求发展趋势⏹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前,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其值约为4吨标煤,其后增长变缓⏹在人均GDP达1万美元阶段,日本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25吨标煤(1980年),韩国为4.07吨标煤(1997年),而美国为8吨标煤(1960年)2020年能源需求情景的假设⏹人口:14.7亿⏹GDP 平均年增长率: 7.5%⏹GDP 能耗强度年平均下降率:3.5%⏹GDP 能源弹性系数:0.5⏹GDP 电力弹性系数:0.86⏹GDP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0.68A.煤炭资源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剩余可采储量不多。

如果按照目前每年20亿吨的开采速度,已探明的剩余可采储量仅可继续支持不到60年。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形成“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一致。

煤炭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相对较差,符合大型、特大型煤炭矿井开采的资源有限。

实现机械化安全生产,大规模提升我国煤炭工业水平,是未来煤炭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资源性障碍⏹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重点水土保持区,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高硫煤炭资源占有相当比例,开采利用受到限制B.油气资源⏹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150亿吨⏹我国常规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0 ~14万亿m3,资源探明率较低,为10%左右⏹煤层气资源与天然气相当,2020年煤层气可开发利用规模可达到约200 亿m3油气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最大产量可能达到2亿吨左右⏹我国原油产量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到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0%以上,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将使得我国石油安全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增大⏹我国天然气资源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在一次能源中的构成比例很小C.水能资源⏹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亿千瓦,截至2004年底,已开发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仅占技术可开发的水力资源18%⏹以电量计算,其开发率约为1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以保障生态环境为基础⏹水电开发常常涉及到移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些水电站的开发还涉及到国际河流争端D.核能的利用⏹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的清洁能源,不产生SO2、NOx、CO2⏹目前我国核电的比重很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投资高、燃料成本低、铀资源储备成本低⏹主要的挑战: 改善经济性、提高安全性、减少核废物、核废物的最终处置E、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我国2/3国土面积太阳能年辐射量超过6000兆焦/平方米.年,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万亿吨标准煤的储量⏹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上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亿千瓦。

近海风能可开发利用量有7.5亿千瓦⏹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亿吨,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亿吨可再生能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分散性、间断性的能源供应,难于大规模集中性的利用⏹目前成本较高,经济上尚缺乏竞争力⏹技术上有待突破3、我国能源面临的矛盾与挑战1)、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目前人均能源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面临更为严峻挑战,国内常规能源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2)、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凸现⏹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将达到6亿吨,届时对外依存度将达6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低,可供建矿的精查储量严重不足3)、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节能任务十分艰巨⏹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4%,与先进国家相差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重化工业新一轮增长,国际制造业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情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增大,能源翻一番保GDP翻两番的任务艰巨4)、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能源的利用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

受环境容量限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2020年将大大超出环境容量。

四、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1、能源发展的总体方针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2、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能源供应仍将以煤炭为主,应把洁净煤技术开发应用放在首位;⏹考虑我国未来更长远的能源需求,应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我国未来石油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应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石油来源的多元化、发展替代运输燃料、发展氢能是解决石油安全的重要出路。

3、“三步走”发展战略与目标2020年:以能源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强化节能,提高能效,优先产业结构,建设节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发利用道路⏹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替代燃料技术发展和应用,保障油气安全2035年:能源多元化发展初具规模⏹核电在发电中比重达到16%,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成为“核电大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和分布型电站实现商业化应用2050年:初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比重减小到50%以下◆2035年后,新增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可生能源和核能等新能源提供,使其占有比重超过30%◆氢燃料动力汽车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大量减少石油的进口有序发展煤炭◆加强煤炭资源勘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提高回采率,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鼓励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企业。

◆鼓励有优势的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

◆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

◆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

◆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发展煤炭洗选及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

◆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

积极发展电力⏹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

建设大型超超临界电站和大型空冷电站。

⏹推进洁净煤发电,建设单机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电站,启动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

⏹鼓励发展坑口电站,建设大型煤电基地。

⏹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

⏹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

⏹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统筹做好移民安置、环境治理、防洪和航运。

⏹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

⏹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

➢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和核电人才培养。

⏹加强电网建设➢建设西电东送三大输电通道和跨区域输变电工程,扩大西电东送规模,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

➢加强区域、省级电网建设,同步发展输配电网络,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乡配电网络,扩大供电范围,确保供电安全。

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勘探。

⏹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主体多元化。

⏹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

➢加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勘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