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品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
1.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的石钟山的位置是:。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
3.唐代的李渤在石钟山敲击石头听到的声音是:,,,样的。
4.苏轼描摹绝壁旁千尺高巨石样子的句子是:,。
5.苏轼探明的石钟山钟鼓声音连绵不绝得原因是:,,
,。
6.苏轼将撞击声和钟鼓声相互呼应比作了:。
7.苏轼亲自探访石钟山名字由来之后,由此引发他的感慨,不禁发问:,,?
8.苏轼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
【答案】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4.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5.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6.如乐作焉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完整版)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编版及答案)

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个:,,;,;。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
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8、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有,,;,,;,。
9、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
10、作者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
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89.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10.作者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最全,精心制作,强烈推荐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个:,,;,;。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
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8.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 , 。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 , 。
10、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
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
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
13.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14.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6.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
17.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
18.苏轼认为因为渔工水师无法用文字记录导致石钟山得名不能流传在世的句子是:。
19.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0.苏轼在《石钟山记》写道,浅陋的人用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2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2.《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古之人不余欺也。
3.《石钟山记》中,苏轼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5.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6.《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时候,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之中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音: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石钟山记》中,介绍中间大石头情况的句子是: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9.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10.《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1.《石钟山记》中,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2.《石钟山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1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
2、《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是发出的声音是:。
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形成的声音:。
4、《石钟山记》中,交代作者能观石钟山时间和缘由是:,,,,。
5、《石钟山记》中,郦道元交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
6、《石钟山记》中,苏轼笑而不信的内容是:,,。
7、《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8、《石钟山记》中,介绍中间大石头情况的句子是:,,。
9、《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他发现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
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
10、《石钟山记》中,对于石钟山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
11、《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12、《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看法更加怀疑,他的理由:,。
13、《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14、《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15、《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隼的句子是:,,。
描摹鹳鹤声音的一句是:。
16、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17、《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更何况是石头呢?18、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新高考必背《石钟山记》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石钟山记》(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 , 因而得名石钟山.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①虽()②访()③函胡()④清越() ⑤桴() ⑥腾()⑦余韵() ⑧徐歇()2.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交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在《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声如洪钟”。
3、《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4、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5、《石钟山记》中,对于石钟山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认为:“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6、《石钟山记》中,苏轼怀疑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的说法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更何况是石头呢?。
7、《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8、《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9、《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1、《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12、《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13、《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完全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完全练习1.在《石钟山记》中,“声如洪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2.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3.。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10.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13.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14.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6.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7.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40题.docx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40题1.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2.在《石钟山记》中,“声如洪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
5.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7.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
8.作者发现发出噌眩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9.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11.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3.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4.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15.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石钟山记》(苏轼)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水经》云:“彭( )之口有石钟山焉。
”( )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之,( ) ( )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人,而山上栖( ),闻人声亦惊起,磔( )云(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 ( )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 )之声,与向( ) ( )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 ) ( ) ( ) (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 )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 )元之简,而笑李( )之( )也。
第二部分:【情景默写】1.《石钟山记》中苏轼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2.《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全练77题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练习题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2.《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名缘由没能流传下来,还因为“,;。
”3.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4.《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5.《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6.《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7.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8.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9.《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的大石。
10.《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埋下伏笔。
11.《石钟山记》中苏轼借“,,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12. 《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
1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14.《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是“,”。
15.《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16.《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取的”的句子是“,?”。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 , 因而得名石钟山.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6. 《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
8.《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
,
11.苏轼一直有“夜游”情结,《石钟山记》直接交代他夜游情形(时间、地点、方式)的句
12.《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
13.《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他发现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
14.《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
15.《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
17.《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是发出的声
22.《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古之人不余欺也。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
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6. 《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8.《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
11.苏轼一直有“夜游”情结,《石钟山记》直接交代他夜游情形(时间、地点、方式)的句
12.《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
13.《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他发现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
14.《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
15.《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
17.《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是发出的声
22.《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