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

合集下载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莲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莲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莲纹按照装饰风格和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把莲纹、池莲纹以及各种动物与莲纹相结合的组合式莲纹,禽鸟与莲池纹相结合的鸳鸯莲池纹、鹭鸳莲池纹、鱼藻莲池纹等不同形式。

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划分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与缠枝莲纹、把莲与池莲三个类型。

(一)几何形莲瓣纹在元青花瓷器中,有一种莲纹是以莲花瓣为母本,重复放置形成二方连续图案的形式,因其对自然界中的莲花瓣的形象进行了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加工,有的呈现方折形,有的则是左右勾描的尖形,本文统称为几何形莲瓣纹。

几何形莲瓣纹通常装饰于瓶、罐等器物的口部、底足部或在器身上,盘、碗等器物的边缘,莲瓣随器形的变化数目也不尽相同,在器物上形成纹饰带或纹饰环。

几何形莲瓣纹是元青花纹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莲纹。

几何形莲瓣纹因造型形态的不同可以分2 型:方折莲瓣纹和尖形莲瓣纹。

1. 方折莲瓣纹方折莲瓣型总体特征为,整体近似长方形,直边长广,肩部直角转折较为生硬。

这种莲瓣纹一般较为壮硕,构图单元独立,瓣与瓣之间有空隙,在器物上等距排列,莲瓣外形一般由双线勾勒组成,外线粗犷有力,内线纤细挺拔,少量外线纤细,内线粗拙。

方折莲瓣型内部一般都装饰有不同的图案,按其内部图案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各亚型,分别为内饰垂莲型、内饰八宝(或杂宝)型、内饰云头型、内饰卷云型、内饰摩尼珠型、内饰卷草纹型、内饰折枝花型以及花口莲瓣纹等形式。

(1)内饰云头型莲瓣纹内饰云头型莲瓣纹内饰云头,一般多为仰莲形式,内饰云头,云尖头向下,云尾外卷,云头下部饰宝珠纹多应用于元青花瓶、罐、碗、壶等器物的足部,匜的外壁。

少见覆莲形式,其内饰云头云尖头向上,云尾内收,云头内部饰宝珠纹。

(2)内饰卷云型莲瓣纹内饰卷云型莲瓣纹内饰卷云,莲瓣有仰有覆,卷云形状亦有仰覆、简繁、单线勾描和勾描填色等多种变化,仰莲卷云纹多装饰于瓶、罐、碗、壶等器物的足部,匜的外壁。

元代青花瓷纹饰都是怎么分类的?带你了解元青花的纹饰种类

元代青花瓷纹饰都是怎么分类的?带你了解元青花的纹饰种类

元代青花瓷纹饰都是怎么分类的?带你了解元青花的纹饰种类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潜力,体现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哲学思考和技术创新的表现,反映了在悠久地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翠幽昳丽的青花瓷成熟于箭鸣马嘶的元代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利益形成的内在动力、文化变异提供的创作灵感和唐宋瓷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元代青花瓷的丰富性筑就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

元青花的造型特征在元青花成熟过程中,形制由堆塑陈设器渐变成旋削日用器。

至正年间青花瓷器型种类繁多,为明清青花瓷的基本式样奠定了基础。

元青花和同时代的龙泉青瓷、影青瓷及北方诸窑作品风格一致,有体型巨硕、气势宏大的特点。

如折沿和菱花大盘与龙泉产品造型几乎相同,说明其渊源联系和承袭关系。

元青花的装饰风格经过谨慎的设计,以精致繁华的风格展现人前。

这些装饰风格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新型的需要,如扁瓶、葫芦瓶、八棱瓶等。

元青花造型有三种:大型元青花(即习称的“至正型”青花),中东、日本、英国有藏品,国内有少量出土,体型巨硕,装饰精美;中型元青花,多见于国内出土,纹饰稍简,制作稍粗;小型元青花,以东南亚一带出土物为典型,有高10 厘米的小罐,口径6 厘米的小碗,轻盈灵巧,质朴简约。

一、元青花瓶元青花器型最为常见的是梅瓶、玉壶春瓶、盖罐、碗、匜、盘、执壶、高足杯等。

其特点是硕大厚重,也有精巧而细致的作品。

器型大多是在唐宋甚至更早时期的造型上改进提高而来的。

也有元代独有的创新,如扁壶,适用于马骑背挂;还有便于执持的高足杯等。

元代流行带盖梅瓶,造型为小口、丰肩,重心偏高、体型高大、纹饰图案繁丽,器盖内心带子榫,可防止滑动(图3-1)。

其器型早见于宋代,江西省博物馆藏有影青刻花缠枝纹带盖梅瓶,安义县宋淳祐九年(1249)墓出土的,器型高挑、体型娇小、图 3-1 元青花带盖梅瓶图 3-2 宋影青刻花带盖梅瓶图 3-3 宋黑釉剔花梅瓶腹壁斜直(图3-2)。

元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饰赏析

元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饰赏析

元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饰赏析文/赵烑丽中国的青花瓷于宋代兴起,于元代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

因此,元代的青花瓷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于元青花的关注在逐渐递增,它以雅致清新的色彩、富丽繁华的图饰、雄浑质朴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意味蕴藉的审美感受,逐渐成为美术界和考古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到现在为止,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元青花数量少之又少。

本文将对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上的牡丹纹进行分析。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海外贸易发达,青花瓷不但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

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代表中国瓷器烧造的较高水平。

在我国古代的瓷器上,植物纹饰种类特别多,但是在所有纹饰中,牡丹花则是东方的象征。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牡丹情有独钟,许多诗人都用诗来表示对牡丹的喜爱,多数画家也经常以牡丹为题材在画纸上表达各式各样的牡丹。

自古,牡丹就有“百花之王”、“国色天香”之称。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提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人们把牡丹看做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

同时在瓷器中开始广泛运用牡丹纹。

一、元青花牡丹纹饰概述青花瓷器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朴素审美哲学的自然体现,她以特有的色调、质地形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其中牡丹纹构成了青花瓷装饰重要元素之一。

在青花瓷器纹饰发展进程中,元代瓷器上牡丹纹纹饰以其形式多样、变化丰富而闻名,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纵观青花瓷器纹饰的发展进程,元青花瓷牡丹纹图样丰富、变化多端,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后世明清的纹饰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牡丹纹,就是以自然界中的牡丹花为原型,创作出牡丹装饰纹样,包括折枝牡丹和缠枝牡丹。

说到牡丹纹在瓷器上的描绘,最先涉及到的就是陶瓷绘画。

元青花卷草纹特征

元青花卷草纹特征

元青花卷草纹特征元青花卷草纹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常见纹饰,其独特的特征使其备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青花卷草纹的特征及其历史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瓷器纹饰。

一、特征介绍元青花卷草纹是一种抽象的纹饰,多用于绘制在青花瓷器表面。

卷草纹的特征是由连续、曲折的线条构成,纹饰卷曲自然,形似植物蔓延的藤蔓。

在元代的瓷器上,卷草纹常常与其他纹饰相结合,如花卉纹、动物纹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线条流畅:元青花卷草纹的线条流畅圆润,展示了陶瓷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线条可以纵向、横向、交叉或穿插,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给人以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2. 拟人化处理:元青花卷草纹在表现手法上,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纹饰更富生命力。

卷曲的线条往往蜿蜒起伏,形如舞蹈姿态,使人联想到生命的充盈和活力。

3. 多样性:元青花卷草纹的图案多样,常常融合了其他纹饰元素,如花卉、动物等。

这种多样性展示了元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也为卷草纹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历史背景元青花卷草纹的出现,与元代青花瓷器的兴起密切相关。

元代的蒙古帝国采取了宽松的民族和文化政策,吸纳了众多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青花瓷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工艺技法迅速流行起来。

元青花卷草纹的发展,与元代社会的盛世及瓷器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提升密切相关。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期,瓷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花瓷器成为了宫廷和富商贵族收藏的珍品。

为了迎合社会对于瓷器艺术的需求,陶瓷艺人们对卷草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使其在元代成为了瓷器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卷草纹的艺术价值元青花卷草纹在构图和装饰上独具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既能独立作为一种纹饰,也能与其他纹饰相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1. 表现力强:元青花卷草纹采用了曲线的运用,通过线条的变化和布局,体现了艺术家在造型设计上的创造力和技巧。

赏析,元青花,缠枝,花卉

赏析,元青花,缠枝,花卉

赏析,元青花,缠枝,花卉
元青花缠枝花卉罐的赏析
本品为元青花大罐三大经典造型之一,气息古朴雄浑,口沿绘以一周海水纹,肩部装饰六朵缠枝莲纹,罐身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近足处为仰莲纹。

布局层叠有序,笔意酣畅,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料明亮妍翠,胎体厚重,釉色青白,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为典型元代器物特征。

通身内外施釉,底部涩胎,部分泛火石红色。

本品的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展现了元青花丰富多彩的一面。

元青花发色因钴料提纯加工工艺与烧成气氛的不同从而展现出多重风格,与常见的浓重如墨、深入胎骨、锡光斑斑的'青花不同,本品属于浓妍泛微紫、少见锡光类型。

而器身所用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器使用最广泛的纹饰之一。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牡丹为我国园艺花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其品种以洛阳出产为贵,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洛阳帝国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

元代辽阔的疆域与悠远宏阔的民族风情正好契合于牡丹大气雍容的姿态,故而被制作青花瓷器的艺术工匠广泛喜爱和使用,成就了一代经典青花纹样。

宋元时期植物装饰纹样的文化解读

宋元时期植物装饰纹样的文化解读

织 形式包括了连续式、 散点式、团花式、折枝 花式、缠枝花 时社会政治的影响不无关系。
126 中国美术 ART IN CH IN A
理论空间 史论
元代的 装饰题材、花纹形象、图 案结构基本上承接 宋金 饰纹样与宋代 上层士大夫阶级的哲 学观念相关联,装饰的内
时期,以元代 创烧成功的青花瓷 器纹饰为例,青花装饰 纹样 容其实就是那一时期社会文化特征的代码。
牡丹花为主题,具有潇洒的写意神韵(图 1)。
器 物上的装饰纹样是一 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体 现了一种
图3
[图1 ] 青瓷牡丹萱草纹瓶 [图2] 青花釉里红盖罐 [图3]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2. 莲花纹 莲花是人们非常喜爱 的一种花卉植物。自 从与佛教联系 在一起后,这一题材更显得圣洁,也具有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宋代 的莲花纹样既有某些 写实的成分,又显示了 很强的艺术
图1
时期,呈现出全面兴盛的景象。
而呈现“花大叶小”的特征,这种风格一直连续至明清两代。
一 、宋元时期 典型的植物 装饰纹样
在 纹饰处理上,除主要的 纹饰外,往往添加辅助 纹饰做
宋元时期,中国的植物 装饰纹样类型基本 齐全,包括牡 边饰, 常见的辅纹有莲瓣、 蕉叶、葵瓣;有旋涡 或回纹;有
丹、芙蓉、山茶、月季、海棠、菊花、梅花、兰花、蔷薇、芍药、 折线 式的桂花边;有接圆 式的如意云头;还有 各种散点、波
花 水波纹 托衬白 莲纹,盖 面、罐腹 下部 绘青花 莲纹,罐 颈、 华的风气造就了对宝相花、牡丹等植物装饰纹样的大力追捧,
罐肩部绘牡丹纹来装饰罐面,纹饰繁而不俗,典雅优美(图 2)。 目的 是彰显艳丽、豪华、丰 满的艺术特色;而之 后的宋代是
3. 落花流水纹
中国封 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上 层阶级追求个人内在 的心灵自

对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研究

对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研究
狮子钮莲花钮火珠钮蟠螭把如意把火焰纹饰是服从于器物造型的不论上述那种纹饰都不会超越器物形体的制约那种纹饰在什么情况会出现或在什么部位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出现或在什么位置不会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寻得
元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纹饰广泛吸收波斯文化、中原传统等多种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美感。主体纹饰作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描绘细致且突出,如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等,彰显出元青花瓷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配合纹饰如树木、山石等,不仅丰富画面内容,还起到平衡布局的作用。这些纹饰共同构成元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陶瓷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此外,元青花瓷还承载着蒙古族文化的雄浑与刚健,展现出对世界文化的无限包容,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超全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同纹饰器型鉴赏

超全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同纹饰器型鉴赏

超全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同纹饰器型鉴赏典型的元青花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

人物故事一般以元曲为本,人物造型多为宋装,偶尔也可见元代装束的人物形象。

元青花上的动物题材也十分丰富,龙、凤、鹤、雁、马、鱼、海马、螳螂、鸳鸯、孔雀、鹭鸶、麒麟、瑞兽等都可以找到,包括飞禽、走兽、游鱼、鸣虫等各种动物门类,它们是中国传统装饰的常见题材。

植物是元青花装饰中最发达的部分,牡丹、莲花、栀子、蔓草、芭蕉、松、竹、梅等几乎可以在唐宋以来的传统图案中找到渊源。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不同器型的元代青花瓷器:青花四爱图梅瓶青花云龙纹梅瓶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青花松竹梅纹瓶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青花束莲纹梨形壶青花缠枝花卉纹梨形壶青花缠枝菊花牡丹纹托青花盘龙纹碗青花菊纹盏青花花卉纹出戟觚青花花卉纹出戟觚青花梅花纹带座凈瓶青花带座缠枝菊蒜头瓶青花月梅纹蒜头瓶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青花狮钮盖炉青花菊纹鼎式带座炉青花山形笔架青花观音像青花菊纹鸟食罐青花婴戏鸟食罐青花花卉纹小罐青花五爪双龙赶珠纹盖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青花凤首扁壶青花凤首扁壶青花飞凤纹高足杯青花外缠枝莲内凤纹高足杯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青花龙纹高足杯青花缠枝菊花纹高足杯青花飞凤纹高足杯青花寿字款高足杯青花荷莲纹葵瓣口盘青花莲池鸳鸯纹盘青花莲池纹花口盘青花鹿纹盘青花淡描云龙纹花口盘青花松竹梅纹花口盘青花花卉纹盘青花缠枝花纹盘青花双芦雁穿花纹花口杯、盘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青花双凤纹高足碗青花荷塘鸳鸯纹碗青花人物纹匜这件青花匜2011年出自西安曲江风景线项目发掘17座古墓葬中的M6中。

M6出土有墓志一合,志题位于墓志上方,由右至左揩书“元故张君达夫墓铭”八字。

志文记载墓葬年代为至元五年,应为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即所谓“后至元”时期。

故而尽管这件青花匜的体型不如罐的体型大,但是这是一件有明确出土的元青花,为研究元青花的重要资料。

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分析解读

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分析解读

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分析解读元青花瓷器的纹饰,不仅再现了元代艺术家的艺术才华,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艺术取向,更是今人鉴赏元青花瓷器的艺术标尺,读懂读通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图案,对于我们理解元青花瓷器的真伪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树叶元青花瓷器的树叶,既是辅助纹饰,又往往出现在器表的主要部位,它对画面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缠枝还是扎枝,其叶片一般分成带芽或带剌两种。

14-21带芽的树叶14-22带剌的树叶带芽的树叶,往往肥硕,而带剌的树叶一般比较精干,如图14-21和图14-22所示。

当然它们还有各自的变形状态。

不同树叶的画法,可能和当时师徒的传承有关,有的画师其树叶喜欢画成带芽肥硕状,有的喜欢带剌状,他所传承的徒弟也就秉承这种画风,从而造成了不同元青花瓷器树叶的不同风格。

不过,不同的画法也可能和树叶衬托的相关花种有关,带芽的树叶多数作为牡丹花的陪衬,而带剌的树叶多数作为菊花或莲花的陪衬。

14-23浓笔涂抺元青花瓷器上作为陪衬的树叶,既有浓笔涂抺的写意,也有细描清淡的精致。

前者如图14-23的树叶,只见苏来麻尼料呈色特征—晕散、黑斑和串珠现象,而不见叶脉茎筋。

后者如图14-21所示,叶脉清晰,茎筋毕露。

这显然也是不同画师的不同画法。

读者既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也不能相反处之。

从树叶的不同画法上,可见元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多样性。

关于蕉叶蕉叶的图案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作为一种传统纹饰,它在元青花瓷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里所指的作为辅助纹饰的蕉叶图案,是已经抽象成长三角形的那种纹饰,而不是指自然状态的植物蕉叶图案。

因为作为辅助纹饰的蕉叶纹和作为主要纹饰的岁寒三友或者池塘芭蕉纹中的蕉叶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

蕉叶纹出现在玉壶春瓶上最多,在我们统计的22件元代玉壶春瓶上,有10件绘有蕉叶纹,占45.45%。

而玉壶春瓶上,绘有全器龙纹(不包括分区龙纹)、凤或孔雀纹以及人物纹的,一般都不会出现蕉叶纹。

其他绘有蕉叶纹的器物有觚、盏托、高足杯和执壶等。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蕉叶纹)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蕉叶纹)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蕉叶纹)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蕉叶纹)三、蕉叶纹蕉叶纹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觚、陕西扶风出土的鸟纹觯上均装饰有蕉叶纹。

早期蕉叶纹严格地讲实际上应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

“两兽驱体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形式。

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

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下腹装饰一周写实性很强的双层蕉叶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主要用于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

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一个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

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

元代蕉叶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

叶缘的变化较多,有的为全缘,叶缘用平滑的弧线画出,没有波折和起伏;有的为波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有的为皱缩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大的波线画出。

第一类的轮廓线一般较细,第二、第三类较粗。

洪武时期蕉叶纹的装饰部位与元代相同,但蕉叶的排列形式出现了变化。

元代那种每片叶子互不相连的单层蕉叶已不再用,代之为双层蕉叶。

前排蕉叶之间的间隙较宽,后排蕉叶的主叶脉由元代的一条直线变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从底部直贯叶尖,侧叶脉与元代相同,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

永宣时期,蕉叶纹的装饰部位除了颈部外,还常用于器物的肩部和下腹。

饰于肩部的蕉叶叶尖向下,蕉叶的排列以双层为主。

主叶脉由两条直线勾出,中空留白,下端较宽,上端不像洪武时期那样直贯叶尖,而是交于靠近叶尖的部位。

侧叶脉画得比较稀疏,线条也略带弧度。

主叶脉两侧常常用青料加以渲染。

空白期时期的蕉叶纹大多用于器物下腹,有单层和双层两种。

单层蕉叶每片叶子之间的空隙很小。

双层蕉叶前排的叶子间距很宽,后排蕉叶只有下部很少的一部分叶缘被遮住。

主叶脉与侧叶脉的画法与永宣时相同,但线条较粗。

元青花纹饰的特点

元青花纹饰的特点

元青花纹饰的特点
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纹饰的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此外,元青花纹饰中的牡丹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元青花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

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

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

二、元青花纹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纵观中国的陶瓷发展,陶瓷装饰一步步发展成重材质,重造型、重装饰绘画的艺术。

经历了元、明、清几代人的奋力拼搏,青花装饰无论是颜料、色相、胎釉的纯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青花装饰工艺也日趋走向色彩丰富、秀丽雅致、气势磅礴、雅俗共赏的独特的装饰风格。

植物类纹饰在元青花纹饰中数量最多

植物类纹饰在元青花纹饰中数量最多

植物类纹饰在元青花纹饰中数量最多,样式也非常丰富。

主要有牡丹花纹、莲花纹、松竹梅纹,除此以外,还有月季、芭蕉、海棠、石榴、西瓜、葡萄、灵芝、菊花纹等其他花纹。

另外,在以上诸多纹饰中往往以前4种纹饰为主,其余的纹饰往往作为画面衬托,作为一种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一幅整体画面。

1牡丹纹牡丹纹是元青花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十分流行,种类也丰富多样有缠枝牡丹、牡丹云龙纹、凤穿牡丹、洞石牡丹、孔雀洞石牡丹等。

其中元青花中牡丹纹饰中较为著名的即牡丹纹饰塔盖瓷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元青花中牡丹造型独特,往往经过图案化处理,花瓣硕大,茎枝纤细而且层层相叠,呈宝塔形状。

其中牡丹纹饰的采用了与中国画相似的绘画技法。

包括了点画塌染四种笔法:点,刻画牡丹的细部;塌,用色平涂;勾,用线条表现轮廓;染,使色变化。

牡丹色泽明艳、聚散飘逸,充分体现了元人“于深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堵塞而景愈廓”的风格。

2莲纹元青花中的莲纹既有作主要纹饰的,也有作为辅助纹饰。

元青花瓷器上的莲纹形式丰富多样,按照装饰风格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莲池纹、束莲纹、缠枝莲纹、几何形莲瓣纹、折枝莲纹以及与各种动物与莲纹相结合的组合式莲纹,包括禽鸟与莲池纹相结合的鸳鸯莲池纹、鹭鸳莲池纹、鱼藻莲池纹等不同形式。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莲池纹、束莲纹和缠枝莲纹。

缠枝莲纹花常被用在元青花大盘的边沿和底边之间的内外壁上,它的造型多变,花蕊有心形,圆形和石榴形几种其中石榴形花蕊又名海石榴花。

其叶子画法较为独特,整片叶子或者画得又长又细,或者画得宽而莲叶的前半呈规则葫芦状,而且叶尖收尾突兀,十分独特!莲池纹是元青花瓷器的代表纹饰之一,纹样主要由一束或者多束莲构成,莲花在整体的构成和视觉表现上呈现出对称、环形分布或者其他的排列组合样式。

在整体的纹饰表现和构成上,既有单纯的莲池纹饰,同时也有以一种基础性构图元素和纹饰出现在一些综合纹饰上。

元青花莲池纹纹饰与众不同,莲池纹饰往往被有意识地规划成了一组组、一簇簇、一丛丛的分组状态,或是单独一组、或是多组自由构图,并且其中每组内部的莲花细节,诸如莲花、莲叶、莲茎等多成对称状的几何构成。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刘世发 11083‎4003【摘要】: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霍布‎逊(R.I.hobso‎n)通过研究发‎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存‎在之后,元代青花瓷‎器便绽放出‎摧残的艺术‎光芒,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元代青花瓷‎的高潮,其价值和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对其的研究‎也逐渐的成‎熟。

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和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进行研‎究,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元青花瓷器‎植物纹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分类引言:元代(1271~1368)虽立国不足‎百年,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交流‎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是陶瓷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倍受世人的‎关注。

植物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纹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对其的研究‎是元代青花‎纹饰研究里‎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信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有利于‎摸清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多个类别‎,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元代‎青花纹饰的‎系统研究工‎作。

一: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元代是个统‎一的朝代,民族上相互‎融合,文化上交流‎加强。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主要有哪些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主要有哪些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主要有哪些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鉴赏点就是它的纹饰题材,其中包括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之主体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

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

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

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

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

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

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

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之辅助纹饰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

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

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元青花瓷的器型纹饰及胎釉特征!

元青花瓷的器型纹饰及胎釉特征!

元青花瓷的器型纹饰及胎釉特征!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的彩瓷。

自从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出胎釉净洁、青花发色艷丽的彩瓷品种后,沉淀了几百年的青花瓷到了元朝时代,在统治者对蓝与白色的宠爱下,及各国皇室贵族喜爱的追宠下,元朝中晩期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已经很为完美。

国产的钴彩料与进口的“苏麻离青”彩料同时并用,使唐宋以来瓷器上的纹饰工艺技术,在元代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代表,完美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元时的景德镇,“中国瓷都”的雏形开始显现。

元景德镇窑瓷器主要有四种胎貭(不包括其他省份窑口):第一种,单用一种瓷土,瓷土来源于景德镇昌江西支流上游,为安徽省祈门县的坪里、谷口。

昌江西河水源充足,瓷土虽远离浮梁瓷窑,但有充分的加工精洗条件。

此两地瓷土质地优良,用此瓷土生产的瓷器,胎的质地白而坚硬细腻,釉面白净润泽,微泛青或泛蓝; 露胎足底留下的孔隙较多,细沙底没有火石红,手感滑腻,琢器内壁因胎体上釉时,被荡进一些釉液进器里,留釉被荡出或被草率刷上器内壁,器内壁出现不规则的釉面,部分没被荡刷上釉的器内壁有浅赤色的火石红出现。

器物里上下胎体接痕明显。

多数接痕被抹平过。

展开剩余85%此种貭地的瓷器多产于至正早期之前,那时安徽、江西属于元军管辖下。

因为祁门瓷土好,水上交通又方便,景德镇元瓷的瓷土多是来源于安徽祁门。

如出口到伊朗等国的元代遗存青花瓷器,圈足是露胎沙底,大部分没有火石红出现。

这部分没有火石红瓷器的瓷胎质地细腻坚实较白净。

琢器修足时留下了不少砂孔。

用纯粹的祁门瓷土烧造的瓷器胎质细腻坚白,釉面平滑净亮,多数器足细沙底没火石红。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电视节目海选征集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

第二种,用异地复合瓷土。

因元代至正年间,元青花瓷用料讲究,彩绘烧制工艺成熟,纹饰蓝艳美丽,深受阿拉伯世界所欢迎,出口量巨升。

但上等瓷土距江西饶州窑场相对较远,虽有水路毕竟是过省的货物难免会加重原料成本。

所以窑场为了减少成本,取本地产之瓷土来“参和”。

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

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

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元青花瓷器是使用瓷石和高龄土(麻仓土)合成瓷胎后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高龄土(麻仓土)是元青花的骨骼;瓷石是它的血肉;用苏麻离青氧化钴料描绘的纹饰和透明清亮、晶莹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经过元代画工画出来的神韵,元青花瓷器就有了灵魂。

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聚焦到这些主要方面。

(1)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

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

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

元。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

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

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

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

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

明。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

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

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

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

”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

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

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

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

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

”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

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祁门两山。

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

探索元青花瓷器

探索元青花瓷器

探索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研究学习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讨论了元青花装饰中的莲纹类型。

按照装饰手法和表现风格,将元青花莲纹归纳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与缠枝莲纹、把莲与莲池纹三大类,每类又分为若干亚型,尝试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元青花上的莲纹做出分析。

第二、三章讨论了几何形莲瓣纹、折枝与缠枝两类莲纹的渊源和内涵。

第四章重点讨论了莲池纹、莲池鸳鸯纹、莲池鹭鸶纹、莲池鱼藻纹等与莲池
相关纹饰的渊源和文化内涵。

本文不认同关于莲池及相关纹饰的“绘画影响说”、“丝织品影响说”、“御
衫影响说”、“春水影响说〞等诸多流行观点,认为莲纹在元代并非是仅仅作
为一种传统图案出现的,而是受到了唐宋以来逐渐兴盛的佛教净士宗的影响,
是对作为西方极乐世界象征的七宝莲池、以及宋元时期盛行的白莲结社思想
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这一时期崇佛信佛的社会风尚具体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刘世发 110834003【摘要】: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霍布逊(R.I.hobson)通过研究发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存在之后,元代青花瓷器便绽放出摧残的艺术光芒,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元代青花瓷的高潮,其价值和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对其的研究也逐渐的成熟。

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和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进行研究,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元青花瓷器植物纹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分类引言:元代(1271~1368)虽立国不足百年,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交流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是陶瓷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倍受世人的关注。

植物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纹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对其的研究是元代青花纹饰研究里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信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有利于摸清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多个类别,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元代青花纹饰的系统研究工作。

一: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元代是个统一的朝代,民族上相互融合,文化上交流加强。

因此元代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瓷器主要分为大型器物和小型器物。

元青花大型器物的纹饰一般繁复饱满,构图严谨,层次较多,特别如保定出土的一批菱形器及传世的青花大盘、大罐、梅瓶等,更显得图案纹饰密布全器,这与明代洪武以后的图案具有明显的区别;还有一部分外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小件器,其图案花纹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比较简略疏朗,但是却主题鲜明。

同样,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也主要呈现出这种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般典型的元青花纹饰分为较多层次。

在器身上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相结合,构成整体,一种是一组主题纹饰与多组辅助纹饰相结合;另一种是多组主题纹饰与多组辅助纹饰相结合。

不同器型有不同层次的纹饰分部。

如盘多见有三层纹饰、瓶多见4或5层。

层次最多的是至正十一年(1351)铭大瓶,达到了8层。

自上而下的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纹。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匠心独运。

元代的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多使用进口的钴蓝料来描绘,这种青料蓝色,比较深沉,在浓处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黑疵斑点,并且还经常会产生晕散效果,再加上元代瓷器上的绘画都比较注重现实与写意相结合,所绘纹饰精美大气,多数植物纹的风格比较粗犷、大气,颇似蒙古人的性格。

元青花植物纹注重纹饰的构画与现实植物外形相结合,增加其现实感,以达到归回自然的目的;注重把瓷器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其他装饰技法相结合,如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等相结合,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纹梅瓶等器物上的纹饰主要是根据元曲戏剧的插图来刻画的;由于元代的瓷器出口较多,青花瓷器多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和中东伊斯兰等地,因此,瓷器的制作除了运用传统的艺术风格外,还考虑到了所出口地区的艺术风格,因此借鉴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装饰绘画风格,相互间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如收藏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的元青花花卉纹大盘,整个盘饰有3层纹饰,分部盘口,盘璧,盘心。

盘口为缠枝扁菊纹,盘璧同样是一圈缠枝扁菊纹,盘心外层绘有朵状扁菊纹,内层是由6个如意云头纹结合而成的纹样。

此盘最大的特点是纹饰密布,花纹繁多,特别是绘画技法高超,采用双钩留白技法来诠释。

此类风格的元青花较多,并且多饰以植物纹样,特色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另有一直植物纹极为特殊,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

如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开光花卉纹狮鈕罐。

罐的腹部有四个花形开光,开光内为青花釉里红草叶纹,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纹饰有种浅浮雕的效果,比较特殊。

二: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从其表现形式上来看,可将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分为三个大类,即主题植物纹饰,辅助植物纹饰以及植物与非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纹饰。

下面将对其进行分别的论述。

1.主题植物纹饰主题纹饰主要是指画在罐腹、瓶腹、盘心、碗壁等突出位置,很好的表现出了主题并且在器物的整体纹饰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纹饰。

主题植物纹饰主要是指用植物来表现主题纹饰的纹饰。

这类纹饰在元青花瓷绘上比较常见。

有各类缠枝花卉纹或者是折枝花卉纹(以菊花、牡丹等为主)、束莲纹、松竹纹、松竹梅纹(岁寒三友纹)、梅月纹、芭蕉竹石花果纹、芭蕉瓜竹花果纹、菊纹、牡丹纹、梅纹、蕉叶纹、灵芝纹、荷莲纹等。

2. 辅助植物纹饰辅助纹饰主要是指画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主要用来间隔主题纹饰的纹饰。

如将瓶的颈部、上腹、中腹、下腹、胫部等分段隔开。

其作用一是衬托主题纹饰,二是使画面有一个良好和缓的过度,三是使整器的图案更加完整,更加充实。

辅助纹饰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主要是指用植物来映衬主题纹饰的纹饰。

绝大多数辅助纹饰的题材都是取自植物。

应用得比较多的辅助植物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牡丹、菊、莲等)、仰覆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花叶纹、竹叶纹等。

3. 植物与非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纹饰这类纹饰比较特殊,一般是当作主题纹饰分布于罐腹、瓶腹、盘心、碗壁等突出位置。

由于这类纹饰中不仅包含了植物纹饰,还包括了其他非植物纹饰,因此,将其分为一个特殊的类别。

这个类别一般与人物故事、奇兽珍禽等相结合。

题材丰富,构图严谨,别出心裁。

常见的题材主要有:鸳鸯荷花纹、凤穿花纹、鱼藻纹、芦雁穿花纹、昭君出塞图纹、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纹、桃园结义图纹、三顾茅庐图纹、百花亭纹、鬼谷子下山图纹、蒙恬将军图纹、周亚夫细柳营图纹、文姬归汉图纹、敬德救主图纹、陶渊明爱菊图纹等。

其中的人物故事图纹几乎全部都出现在瓶和罐上。

三:论述各类元代青花植物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囊括的种类丰富多样,题材很广泛。

有花卉类纹饰、蔬果类纹饰、禾本科类植物纹饰、人物故事图纹饰、动物图纹饰等。

花卉类纹饰最为常见,主要有牡丹纹、菊纹、莲纹、蕉叶纹、栀子花纹、卷草纹等1,花卉类纹饰。

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的最常见植物纹饰之一,多以折枝牡丹纹、缠枝牡丹纹来表现。

既可作为主题纹饰表现,又可作为辅助纹饰表现。

另外还有以整枝牡丹来作为主题纹饰来表现的。

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遍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喜庆等祥瑞的寓意。

元代的牡丹纹层次繁密,却疏朗有致。

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来绘制牡丹花,分别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一个是从侧面绘制(图二),另一个是从正面绘制(图一)。

侧面绘制的牡丹花花苞朝上,花苞被七瓣花瓣所托,灵动而活泼;正面绘制的牡丹花花朵攒聚在一起,包围着花蕊,却没有全部盖住,若隐若现,花开烂漫,气息浓烈。

花瓣的构画也别具特点,花瓣的外部部分留白,极具视觉效果。

缠枝牡丹花纹的叶子一种似葫芦形态,比较肥硕,因而被称为“葫芦叶”,整体细狭而长;一种像五指并拢的手掌一样,叶脉隐现,尽显粗犷豪放之风;还有一种呈卷辫状,叶子长而细,旋转着伸长,叶尖颇具凌厉之气。

这几种叶子也分别的被应用与其他的缠枝花卉纹中,非常流行。

取自《紫禁城2008.2》之《元代青花瓷器的辨识要点》第124页中国人向来有种菊、爱菊的传统,文人画家尤甚。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怀,可见菊花自古便是文人逸士所喜爱的植物。

元代的菊纹不多,画法比较简洁,粗率。

多见于盘或者是高足杯等器物上。

可分别用作主题纹Array饰或者是辅助纹饰,小部分出现在复合纹饰中。

元代菊花一般为2至3层,花蕊用一个网状圆圈或者是一个同心圆来表示,外部接以留白花瓣,围绕成圈,从而构成了花的整体,菊花略微闲得有些扁圆,因此也被称为“扁菊纹”,在明朝洪武时期也非常流行。

叶子多为分为3片,看似任意而为,却排布井然有序。

菊花纹虽然多绘制在小型的器物之上,但是却给人一种傲然大气的感觉。

莲花,又称为荷花、藕花、芙蕖、水芙蓉等,是青花瓷器上的典型植物纹样。

宋代周敦颐将莲花比喻为“花之君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之花,同时,它也被佛家奉为佛门圣花,佛眼为莲眼,而且佛教中还有妙法莲华经。

元代青花瓷器上开始绘制莲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有的用作辅助纹饰。

莲花纹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折枝莲纹、一束莲纹(图四)、缠枝莲纹等。

还有一部分在复合纹饰中作陪衬,如鸳鸯荷花纹、鱼藻纹等。

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莲纹的描绘很有特点,基本上都是勾勒填色小部分留白,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技法多样,有写实、有写意、有白描。

仰覆莲花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辅助纹饰,也被认为是变异莲瓣纹。

大多数元青花大罐、玉壶春瓶或者是梅瓶等大件器物上的肩部胫部都装饰有这种纹饰,肩部的多为覆莲纹,胫部的多为仰莲纹。

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时间很长,往上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往下一直到清代。

在元代的青花瓷器上,仰覆莲纹各瓣之间不共用一条边线,相互间隔开,这与洪武时期以及以后的仰覆莲纹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边线的绘制多采用粗线和细线的结合,两线之间留白,也有部分是只用粗线条描绘的。

莲瓣肩部方折,内部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图五)、花卉(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或留白、或粗线描画,造型各异,别具一格。

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

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多用于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或者是胫部。

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着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

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

元代的蕉叶纹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

叶片的边缘富于变化,有的是用平滑的弧线画出,轮廓线比较细,没有波折起伏;有的为波状,有较大的曲折的波线画出,轮廓线较粗。

卷草纹,中国Array传统图案之一。

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

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

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多经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