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5个系统
第十章植物类群及分类讲课文档
第十二页,共39页。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P216
第十三页,共39页。
植物界的主要分类单位表
中文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拉丁文
英文
Regnum Kingdom
Divisio phylum Divison
Classis Ordo
Familia Genus Species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变种
m
var. varietas 变种 fig.
figura
gen. genus
属
et
fam. familia
科符
ex
号
sect. sectio
组
×
ser. series 品系
+
系列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含义
卷 新 未发表的 手稿
图 和、与
从、 根据前
杂交 嫁接
四、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1.鉴定植物时途径:
第二十页,共39页。
(二)、双命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属名 +
种加词 +
(名词,第一 个字母大写)
(形容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命名人 (缩写)
例如:银白杨——Populus alba L. 新疆杨——Populus alba L. var.pyramidalis Bye.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第十页,共39页。
塔赫他间系统
前苏联学者塔赫他间1942年发表,后多次修订。 观点:坚持真花学说及单元起源论观点,认为被
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
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1
叶多为网脉
花常4~5 基数(少3)
叶平行脉或弧形脉
花常3基数(极少4)
花粉3个萌发孔
花粉具单个萌发孔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双子叶植物中也有1片子叶的 (睡莲科、毛茛科、小檗科、报春花科、罂粟科、胡椒科、伞 形科)
2、双子叶植物也有须根系(毛茛科、车前科、茜草科、菊科 )
3、双子叶植物也有茎星散维管束(毛茛科、睡莲科、石竹科) 4、单子叶植物也有网脉(天南星、百合科) 5、双子叶植物也有花3基数(樟科、木兰科、小檗科、毛茛科)
单性、木本、风媒、单被原始
单子叶植物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1964年更正。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恩格勒系统: 认为被子植物分为: 1 双子叶植物纲: (1)原始花被亚纲(离瓣、单瓣、无被) (2)合瓣花亚纲 2 单子叶植物纲: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2、哈钦松系统:英国1926年 《有花植物科志》
真花学说 两性、花部分离、虫媒较单性、联合、风媒原始 分木本、草本 两平行支分别由木兰目、毛茛目演化 (导致亲缘关系近的科被分开,如唇形科、马鞭草科) 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毛茛目
7、以植物特征命名: Abies(冷杉属)来自拉丁文,abeo,意离开,示 其离地分枝的姿态 Corylus(榛属)来自Korus,意指头巾,指花遮 盖坚果 8、由想象命名: Juglans(胡桃属)由Jovis, glans两字转化而成, 意为Jupiter神吃的果 Quercus(栎属)quer 意为美好,cuez 意为树, 即优良的树木 9、以特征命名: Trifolium(三叶草属)
八、植物的拉丁学名
2 异名: 每一植物有一个正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植 物有多个不同学名,据法规规定,保留一个 最早而又符合法规的学名,其他为异名。 Populus tomentosa Carr 1867 Populus pekinensis Henry 1903 Populus glabrata Dode 1905 经确认三个学名是一种植物,因此1867年发 表的学名为正名,其他为异名。
第二章 园艺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园艺植物分类
五、植物的名字
一种植物通常有三种名字: 土名 俗名 学名
六、园艺植物命名的一般原则
(一)命名法规的主要原则
1、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合法的拉丁学名。 2、拉丁学名采用双名制,既一个属名与一个种名,属 名在前,种名在后。 3、属名用名词,首字母用大写,种名用形容词,首字 母用小写。 4、植物的全部种名,应包括种名的命名者的姓,命名 者的姓放在种名之后,首字母用大写。 5、两种不同的植物不能有同样的双名学名。
(三)哈钦松系统和克郎奎斯特系统
哈钦松:1926年出版的《有花植物科志》 克郎奎斯特系统:1981年出版的《有花植 物完整分类系统》 真花学派或毛茛派
主要观点: 1、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进化,故排在双子叶植物 之后。 2.认为花的各部分呈离生状态,或者呈螺旋状排列,具有多 数离生的雄蕊,两性花等性状均较原始;而花的各部分呈合 生或附生,花部呈轮状排列、具有少数合生雄蕊、单性花等 性状属于较进化的性状。 3.单叶互生是原始性状,复叶或对生为较进化状态。
三、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
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界——植物界Regnum vegetable 门 -phyta—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opsida, -eae—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Dicotyledoneae(Magnoliopsida) 目-ales—蔷薇目Rosales 科-aceae—蔷薇科Rosaceae 属-a, -um, -us—蔷薇属Rosa 种——多花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平行检索表
1. 1. 2. 2. 3. 3. 4. 4. 5. 5. 果实为翅果-------------------------------------------------------2 果实不为翅果-----------------------------------------------------3 单叶,全缘;果周围有翅--------------------------雪柳属(Fontanesia) 羽状复叶;果只顶端有翅-------------------------白蜡树属(Fraxinus) 蒴果------------------------------------------------------------ 4 核果或浆果 ------------------------------------------------------5 花黄色;枝中空或具片状髓;叶常有锯齿-----------连翘属(Forsythia) 花紫色、白色或红色;枝具实髓;叶全缘或有裂------丁香属(Syringa) 单叶对生;花为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簇生-------------------------- 6 羽状复叶或三出复叶,对生或互生,稀单叶;花为聚伞花序或伞房花序;浆 果-------------------------------------------茉莉属(Jasminum) 6. 花冠裂片在芽中覆瓦状排列;花簇生于叶腋或成短圆锥花序,核果---------------------------------- --------------------木犀属(Osmanthus) 6. 花冠裂片在芽中镊合状排列;花为顶生的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核果状浆果-----------------------------------------------女贞属(Ligustrum)
植物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01
当一份植物标本知道其采集地时,则可使用地方植物志、手册、检索表等进行鉴定。如标本采自东北长白山,则可使用《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进行鉴定.
份数:2-3份 编号: 同一地点采集的同一种植物编1个号 属于同种植物分开采集的部分编相同的号码 定人采集的编号最好连续 号牌要和标本连在一起 做好野外记录 编号要与标本上号牌的编号一致 重点记录从标本上无法观察到的信息
3.采集的份数、编号及采集记录
1、整理和压制 及时压制 适当整理 按时换纸 粗大部分常更换位置 各标本尽量顺序排列 避免不同号的标本夹在一张纸上 肉质植物沸水杀死后压制 大型叶的压制 2、上台纸:台纸39×27cm 3、消毒
查某科、某属的研究情况,也可在《东亚植物文献目录》索引中先查某科或属有哪些人进行过研究,再到正编该作者项下查有关著作或研究论文。该文献包括补编只收集到1958年。想了解以后的资料可查阅《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第1-4册)、《中国系统植物学文献目录》。
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
查某个种的文献。在《中国植物志》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每种下面列举了原发表该新种的文献,称为原始文献,此外常列出数个重要文献。有条件也可直接查阅《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该索引收集了自1753年林奈《植物种志》发表的所有种子植物新种名、产地及原始文献。
二、植物标本的整理和制作
三、标本的保存
鉴定 分科:科号表;标本标号 排序:科按科号排序;属种依拉丁字母排序
标本的分类鉴定
01
植物分类
• • • • • •
分类的依据 1.形态学依据 2.细胞学依据 3.分子生物学的依据 4.化学依据 5.超微结构和微形态方面的依据
• 分类的基本单位
中文名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拉丁文
Regnum Divisio Classis Ordo Familia Genus Species
英文
Kingdom Division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 命名的法则 • 双名法 • 每种植物,各国都有不同的名称;就是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名称也不 相同。因而就有同名异物(Synonym)、异物同名(homonym)的 混乱现象,造成识别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经验等的障碍。 • 林奈提出了双名法:第一个是属名(名词),第二个为种名形容词 (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后边再加上定名人的姓氏或姓名缩写。 这是国际上统一的名称,称为学名。这是由《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ICBN)规定的。 • 如:水稻: Oryza sativa L. 属名 种加名 定名人 (Linnaeus的缩写) • 若是变种,则有: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变种 名
植物分类
第一节
植物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分类的方法 1. 人为分类法: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标准, 将不同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eg:Linnaeus(17071778)依据雄蕊数目将有花植物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 纲…… 2. 自然分类法:依据植物间亲源关系(相似程度、共同点 多少)远近进行植物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如达尔文 (1809-1882) 3.现代植物分类方法 4.植物分类系统:依据某种统一标准将全部植物种类进行 分门别类而形成的排序或体系。 人为分类系统: 自然分类系统:
植物系统
绪论一、生物界的划分与系统✧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瑞典,Linnaeus,1735)✧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德,Haeckel,1866)✧四界系统:原生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原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美,Copland)✧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美加,Whittaker,1969)✧使用植物界这一特定分类:有胚植物绿色植物:有胚植物、轮藻门、绿藻门泛植物:绿色植物、红藻、灰色藻二、植物分类的方法与分类系统人为分类✧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标准,将不同植物进行分门别类。
✧林奈,根据植物雄蕊数目划分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
✧这被称为人为分类,由此建立的系统称人为分类系统。
自然分类根据植物亲疏程度作为分类标准建立的分类系统叫自然分类系统。
所用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分类。
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复杂的物种大致是同源的。
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血统上的亲缘关系。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仍以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的资料为基础,加上植物地理学的知识。
•目前较为有影响的系统有:恩格勒系统(A. Engler)哈钦松系统(J. Hutchinson)塔赫他间系统(A. L. Takhtajan)克郎奎斯特系统(A. Cronquist)✧哈钦松系统:赞成真花学说。
✧塔赫他间系统: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克郎奎斯特系统: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把被子植物门(称木兰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
三、植物分类的依据1、形态学依据2、细胞学依据3、分子生物学依据4、化学依据5、统计数量分类依据形态学依据: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学: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构造。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表皮细胞排列,花粉形态结构、电子显微镜研究植物的细微结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体不含乳汁
植物体含乳汁
缘花↑K0-∞ C(3)A0 G(2:1:1) ,0 盘花﹡K0-∞ C(5)A(5)G(2:1:1)
↑ K0-∞C(5)A(5)G(2:1:1)
菊科的绝大部分属种 如向日葵、菊花
恩格勒:柔荑花序类为原始类群;
哈钦松:柔荑花序类较木兰目进化。
4. 锦葵科 ⑴主要特征:
①草本、灌木、乔木,韧皮纤维发达;单叶互生,掌状 脉,托叶早落。
②花:﹡K5,(5) C5 A(∞) G(3- ∞ :3- ∞ );
花图式: 中轴胎座 ; 通常附有副萼;单体雄蕊 ③蒴果或分果;种子有胚乳。
⑵代表种:
9. 芸香科 ⑴主要特征:
①乔、灌木,木质藤本;全株含挥发油;叶互生,复叶,
具透明腺点。
②花:﹡K5-4,(5-4) C5-4 A10-8, ∞ G (2- ∞ :2- ∞)
花图式
③柑果、蒴果、核果、蓇葖果
⑵代表属:
①柑橘属——常绿乔木、灌木,有枝刺;单身复叶革质
总叶柄具翅。柑果;
﹡K(5)C5A15-∞ G(8-14 :4-12)
花序中有异形小花(外围为假舌状花,中央为管状花) 萼片不发育,常变态为冠状毛、刺状毛、或鳞片。
﹡↑K0-∞C(5)A(5)G(2:1 :1)
花图式 基生胎座 ③连萼瘦果;种子无胚乳。 ⑵两个亚科的主要特征:
管(筒)状花亚科
舌状花亚科
整个花序全为管状花;或缘 花为假舌状花、漏斗状,盘 整个花序全为舌状花 花为管状花。
8. 豆科 ⑴主要特征: ①木本、草本,常有根瘤;叶互生,常有托叶。 ②两性花,5基数,1心皮,边缘胎座。 ③荚果;种子无胚乳,子叶发达。 ⑵各亚科特征: ⑶系统分类: 恩格勒系统——无豆目,豆科属蔷薇目,下分3亚科 哈钦松系统——豆目,下分3个科;
初一生物五界系统分类
初一生物五界系统分类生物五界系统分类是生物学中对生物世界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所有的生物按照特定的特征和组织方式划分为五个层次: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细菌界。
这种分类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
1. 动物界动物界包括所有的动物,是最广泛的生物界。
动物通常是多细胞的,有机体体内具有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动物可以根据是否有脊柱和体温来进一步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包括昆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植物界植物界包括所有的植物。
植物是多细胞的,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食物。
植物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植物界根据是否有导管分为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
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植物包括苔藓和藻类等。
3. 真菌界真菌界包括真菌和霉菌等。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和吸收营养来获取能量。
真菌在自然界中起着分解和循环有机物的重要角色。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真菌,生活在有机物上并能产生菌丝和孢子。
4. 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原生生物没有真核细胞的核,其细胞结构相对简单。
原生生物可以通过分裂或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原生生物包括原藻、滑菌和变形虫等。
5. 细菌界细菌界包括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
细菌无核膜和细胞器,形态多样,可以根据形状划分为球形细菌、杆状细菌和弯曲细菌等。
细菌通常是单细胞的,可以通过分裂或共生方式进行繁殖。
细菌在地球上广泛存在,有些细菌对人类和环境有益,也有些细菌会引起疾病。
总结:生物五界系统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式来理解和组织生物多样性。
通过将生物按照特定的特征和组织方式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生物五界系统分类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作者:————————————————————————————————日期: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 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进化关系
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进化关系植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
它们以各种形态和生态习性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学家们将植物进行系统分类,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一、植物的系统分类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和遗传关系,植物学家将植物分为不同的分类单元,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描述它们。
植物的系统分类包括种、属、科、目、纲、界和域等级别。
1. 种(Species)物种是植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物种定义为一群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它们可以通过自然繁殖获得繁衍后代。
2. 属(Genus)属是物种的集合,具有共同的近缘关系和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
属是根据植物的共性而建立的分类单元。
3. 科(Family)科是属的集合,属于同一科的属在遗传关系和形态特征上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科是对植物进行分类和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
4. 目(Order)目是科的集合,同一目中的科在遗传关系和形态特征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目的进化历程相对较长,包含了多个科。
5. 纲(Class)纲是目的集合,纲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植物的形态特征、细胞结构以及生理特性等。
6. 界(Division)界是纲的集合,界的分类主要依据是植物的细胞结构、生长方式以及生殖方式等。
7. 域(Kingdom)域是界的集合,域是植物分类的最高等级,包括所有的植物。
植物界目前主要被分为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两个大类。
二、植物的进化关系植物的进化关系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证据。
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和遗传标记的比较分析,植物学家可以了解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揭示植物的亲缘关系。
1. 原始植物原始植物是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它们通常具有原始的形态特征,如没有真维管束、没有真根系统等。
原始植物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等。
2.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古老的植物类群,它们具有裸露的种子,没有真花和真果。
裸子植物包括松树、银杏等。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
五界系统
植物的共同特征
多数植物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乎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
体内通常有永久的分生组织(顶生、侧生、 居间)。
2. 植物分类系统
人为分类法与人为系统 自古代至1830年左右,基于实用,给植物以俗名,
又称为民间分类学或本草学阶段。 自然分类法与人为系统
粳稻
糯稻
变种(varietas, 缩略为 var.):与原种不存在地理 隔离,但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有1-2个性状的差异。系统 进化理论认为,变种实际上是同种不同基因型的表现。
桃
蟠桃
变型(forma, 缩略为 f.):为形态和个别性状变异 比较小的类型,通常只有一个性状的差异。变型通常见 于栽培植物中,如碧桃为桃的变型,其花为重瓣。
拉丁文与拉丁名 双名法 植物命名法规
植物学拉丁文
不同语言对同一植物的称谓不同,同一种 语言中也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科学 需要统一的语言;
拉丁语已经是一种“死语言”,不会发生 变化;
古罗马时期遗留了大量的拉丁文书籍; 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规定拉丁文为世
界通用的语言。
分类单位举例
界: 植物界 Regnum vegitabile 门: 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a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目: 蔷薇目 Rosales 科 : 蔷薇科 Rosaceae 属: 李属 Prunus 种: 桃 Prunus persica
种的含义
(2)希腊文古老的名字,如Cycas(苏铁属); (3)反映该属特征的名词,如Trifolium(三叶草
属);
(4)纪念某个名人;如Tsoongiodendron(观光木
植物系统分类
第五章植物系统分类基础重点:植物的命名方法及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植物分类学的内涵:分类、鉴定、描述、命名分类(classification):依据特定形态指标,按照不同的分类等级,对植物进行排列,每种植物处于特定位置。
人为分类系统:根据实用性来分类表征分类系统:根据多个特征合总体相似性来分类, 如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量分类.系统发育分类系统:根据进化关系合进化历史来分类鉴定(identification):决定植物名称、系统位置,依靠二歧检索表。
命名(nomenclature)符合世界通用精确的命名规则。
分类学特点:动态性、综合性、系统性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略讲)一、分类学思想的萌芽西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切奥弗拉斯特:植物学之父《植物历史》《植物成因》。
最早认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区别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
东方:《诗经》:200多种植物《尔雅》:300种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神农本草经》(秦汉):最早的药学专著二、本草学时期西方:16世纪欧洲本草学家:Outo Brunfels(1464-1534)Jerome Bock(1469-1554)东方:中国早于西方唐朝:《新修本草》、宋朝:《开宝本草》等元朝:《本草论》明朝:《本草纲目》:草、木、谷、果、菜。
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等园林植物分类历史悠久三、近代植物分类学西方:(1)意大利植物学家凯萨宾诺,第一位现代植物学家(2)瑞典林奈(1707-1778)植物分类学之父《植物种志》:现代植物分类的起始点,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比较晚整的分类系统;2.最早系统一致使用双命名法;3.提供植物鉴定的简短描述;4.考证了许多植物的异名5.创造了许多形态术语。
四、现代植物分类学西方:达尔文(1809-1882)《物种起源》观点: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对分类学影响:1.物种是从另外的物种进化而来;2.理想的模式不能代表一个物种,物种是一个或一些可变的群体。
植物分类的方法
大致可分为人为分类法与自然分类法 一、人为分类法: 根据植物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而不考虑其 亲缘演化关系的分类,由此建立的系统称为人为分类系统 ( Artificial system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arl Linne 的《 System Naturae》等。 二、自然分类法: 根据植物形态学、细胞学等特征的相似或相异程度, 将植物分门别类,并建立能反映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分类 系 统 。 由 此 建 立 的 系 统 称 为 自 然 分 类 系 统 ( Natural system)。如: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 克郎奎斯特系统等。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07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如将葇荑花序类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把多心皮类看作较为进化的类群等,这种观点,现在赞成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1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897)哈钦松(J.Hutchinson),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植物学分类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植物学分类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两种分类系统:植物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界、门(-phyta)、纲(-opsida)、目(-ales)、科(-aceae)、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
(二)植物命名法双名法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为植物命名。
属名 +种加词 + 命名人缩写属名:一般为拉丁名词,词首大写。
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一般与属名在性、数、格上一致,开头字母小写。
命名原则:1、优先律原则:植物新种名称的发表有优先权,符合法规的最早发表的名称为正确名词。
2、单一原则: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名称。
二、植物界基本类群依据林奈两界系统,对植物界进行分门别类。
按照各类植物系统进化的关系,及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亲缘关系等可将植物界划分为藻类(Algae)、菌类(Fungi)、地衣(Lichenes)、苔藓植物 (Bryophyta)、蕨类植物(Pteridphyta)、裸子植物(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ae)等几大类群(见下表)。
其中藻类、菌类、地衣属于低等植物,又称为无胚植物或原植体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属于高等植物,又称为有胚植物或茎叶体植物。
由于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开花、不结果,用孢子进行繁殖,故称它们为孢子植物或隐花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故又称它们为种子植物或显花植物。
植物分类5个系统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
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
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
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
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
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
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
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
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
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
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
缕梅目。
四、克郎奎斯特系统
这个系统是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于1958年发表的。
此系统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
在1981年修订的分类系统中,他把被子植物(称木兰植物门)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共有83目,383科。
克郎奎斯特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蕨,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