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4
《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田字格教学时:一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
”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
(板书:《山行》)2、齐读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堂的积极性。
]生: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生:山、小路、白云、人家。
师:是呀。
相机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师:这样的景色美吗?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学生反复读诗句。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8
《山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导学案
1.学生自由吟诵,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五、总结梳理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第三课时
一、温故导新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总结梳理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导新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二、合作探究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学习要求)
(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合作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自我提升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14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相关链接
简介诗人杜牧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感悟和批注
预习
熟读课文
课题
导入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 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课时教案(一至四年级)
年级
三
学科
语文
使用者
主备人
课题
4、山行
上课时间
第周第节(总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0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预习展示: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2.积累字词3.能提出1-2个问题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评价任务: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
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学案新人教版
4.《山行》学案【学习目标】1.会写三个生字。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新知预习】一、根据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径:生:坐:斜:读音()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远上()山石()()白云()处有()()停车()爱枫林()霜叶()()二()()【课堂探究】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探究2:诗中都有哪些景物?【达标练习】一、补充下列成语天()地冻饥()交迫歪歪()()()风细雨二、我会填杜牧的另外一首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牧童遥指()()村。
【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一、根据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路。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斜:读音(xiá)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堂探究】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秋季探究2:诗中都有哪些景物?山、石、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达标练习】一、补充下列成语天(寒)地冻饥(寒)交迫歪歪(斜)(斜)(斜)风细雨二、我会填杜牧的另外一首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之山行》优秀教学案例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之山行》,激发学生对古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2.态度层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愿意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自觉承担学习责任。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激发创造力,加深对古诗形式和内容的理解。
2.方法层面:
的韵律美。
-画面描绘法:通过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提高想象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之山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古诗三首之山行》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尚需引导。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背后的故事,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古诗的意境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与《山行》相关的秋日山林图片、播放古风音乐,以及动画呈现诗中的行旅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
(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
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
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
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3. 巩固复习二类字猜字游戏完成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二、学习一类生字行:象形字,古文字为“”,是十字路口的象形。
本义指道路。
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远:形声字。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课导学案_11
《山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斜、霜”两个生字,了解多音字2.能有感情的正确流利的阅读古诗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领略秋天的美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2.讲授法四、教具准备演示文稿、识字小卡片、磁铁五、课型及安排新授课、1课时六.教学过程1.背诵:《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同学们,这首脍炙人口的《咏柳》,你们知道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3.回答正确,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季。
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美吗?美?美在哪里?4.回答的真好,非常有创造性!5.春天真的是太美太美了!正是因为春天太美了,所以老师今天不讲春天!讲什么呢?讲和春天一样美的秋天!好不好?6.关于秋天,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
在同学们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7.真好,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都是会动脑筋的小天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齐读课题:山行!二、古诗讲解,分释词义1.关于作者“杜牧”,请同学们相互探讨,交流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作者是怎样的!2.说的好,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杜牧:第一,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第二,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第三,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为主,内容上以咏史抒怀为主!3.杜牧的这首山行,是一首明丽的,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使这首古诗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山行》会看到什么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学习其中的美吧!4.配乐读。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山行的美景让人驻足停留,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应不应该常停下来发现身边的美,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6.好,那现在就从生字小朋友开始去探索古诗的美,探索秋天的美吧!7.同学们,来看着,第一个生字:斜。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方法”引航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
(1)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聚焦单元导语。
回顾内容组成:上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目标。
要求:每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都要关注篇章页,也可以适当关注篇章页上的图片。
2.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
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金秋时节)3.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2)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4课,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
关注、回顾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精讲研读,认识方法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一读,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
课件出示杜牧的简介。
课件出示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山行》 优质课导学案_1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七、补充阅读:
暮江吟(白居易)。
(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写一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生处
教学反思
备课人
课文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是写秋景的,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指名读课文。
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学生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林美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和改进
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中“坐”、“泊”的意思。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读古诗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时 教 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4.山行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
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
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雨
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听听,秋的
声音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以诵读为主。
我在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
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古诗三首》教学片段
◆揣摩诗句,领悟情感(教学重点)
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作品,需要我们细细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句)从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诗人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板书:看:梧叶)
师:是什么风?
生:凉凉的秋风。
师:这风是怎么吹?发出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感觉?
生:呼呼的吹过,好冷啊!
师: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寒声。
师:文中说到的风声,用的是哪个词?
生:萧萧。
师:你觉得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叶发生的是什么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更冷了)谁能
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师:诗人只是感觉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心寒。
师:为什么心寒呢?
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你从哪看出诗人不在家乡呢?
生:“客”字。
师:(学生找“客”的意思)是啊,作者一人漂流在外地,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
生:孤独寂寞。
(课件出示:诗句表达的意境)
师:在这样的意境中,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赏析: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从景入手,先让学生感受到景的萧瑟;再仔细体会这些景是如何“动客情”的,让学生将这样的景与“送寒声”和“动客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