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简答题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1)产业资本在其显示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节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节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节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节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节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建的并被资本家无偿据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用工人节余劳动的凝固,表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盘剥与被盘剥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节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节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一样作用,能够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节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示,节余价值既不是由所有资本创建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建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用的劳动者创建的。

雇用劳动者的节余劳动是节余价值的独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程度,就应当拿节余价值和雇用劳动者的可变资真对比,而不该当把它去同所有资真对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 m'为节余价值率, m 为节余价值, V 为可变资本。

因为工人的必需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节余劳动则是生产节余价值的,所以,节余价值率还能够用节余劳动与必需劳动的比率,或许节余劳动时间与必需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节余劳动 / 必需劳动 =节余劳动时间 / 必需劳动时间(二)节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升对工人盘剥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必需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因为延伸工作日的长度和提升劳动强度而生产的节余价值。

相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经过缩短必需劳动时间而相对延伸节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节余价值。

缩短必需劳动时间是经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的。

(三)资本累积把节余价值转变成资本,或许说,节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累积。

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解

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解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掌握)1.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经过三个大的方面的交换,即:I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m)和Ⅱ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两个派生条件是:I(c+v+m)=Ic+ⅡcⅡ(c+v+m)=I(v+m)+Ⅱ(v+m)举例说明:马克思研究简单再生产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I 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4)上述条件表明,只有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劳动者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v+m/x)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v+m/x)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

“ 斯密教条” 这个思想史上的原 因, 是有其合理性的 。 但他后来在《 资本论》 第二卷第Ⅷ稿又采用以生产资料生产 为第 1 部 类, 消费资料生产为第 Ⅱ部的顺序 , 却是更为合理的。这种顺序表 明, 只有提倡 勤俭 节约 , 控制消费资
料生产的超前发展 ,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 生产 ,才能达到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促进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的 目 的, 使 包括消费资料 生产在 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 两大部类顺序 ; 生产资料 生产 ; 消费资料 生产 ; “ 斯密教条” ; 不变资本补偿 中图分类号 : F 48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9 1 ( 2 0 1 3 ) 0 4 — 0 0 0 6 — 0 8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裴小革研 究员的文章《 马克思社会 生产两大部 类顺序的 由来和演变》 , 就此 问题
发表看法 , 以期能引起 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
裴 小革
( 中国社会科学 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1 0 0 8 3 6 )

要 :马克思在 开始 时采用以消费资料 生产为第 1 部类 ,生产资料 生产 为第 Ⅱ部类的顺序反 映 了批驳
第 4 1 卷
第 4期
辽宁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课题攻关项 目“ 《 资本论》 及其手稿再研 究课题 ” ( 项 目批准号 : 1 1 J Z D0 0 4 ) 的资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 于:
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二、他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 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正确地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应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的比率,用m'表示剩余价值,则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另一 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用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加班不加钱)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 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由此可 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 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 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 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 在了。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的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伟大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合理比例关系。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如何从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现其价值补偿。

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总产品从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以后,如何从社会总产品中取得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如何取得消费资料,实现其物质补偿。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意义表现在:第一,揭示出社会再生产的规律,说明了在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整个社会进行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整个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第二,马克思阐明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实现条件,并不是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是能够经常顺利实现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存在,并由它引起了两个矛盾:其一,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二,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因此,社会再生产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它只能通过困难、波折、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和经济危机来强制实现。

可见,马克思所研究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条件不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抽象。

第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马克思虽然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再生产,但他所揭示的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

因此,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撒开它所涉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仍然是适用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个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部门内部,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同样不能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1、简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示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一切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与解决。

2、简述商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一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约流通资本;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另一方面,商品资本对经济也有消极的影响。

当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时,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

3、简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种冲突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只有它们处于激化状态时,经济危机才爆发出来。

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以缓解,逐步过渡经济危机,使市场和生产冲突得到一定的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进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又造成新的危机。

这就造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4、简要说明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三者之间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企业的资本都是独立发挥作用和实现剩余价值的。

这些独立经营、发挥着资本职能的资本叫做单个资本或个别资本。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市场,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或者是社会总资本。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或者说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也就是社会商品资本的总和。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因为社会总产品,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式分为c、v、m,按物质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的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生产。

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如果消耗掉的预付资本价值不能收回,或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不能买到新的事物加以补偿和替换,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就会发生中断和萎缩。

(二)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2]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它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陶为群【摘要】按比例发展原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由于在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相关公式中,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部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这条原理当中所讲的比例,就简化为仅指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

从而,按比例发展原理成为一个十分确切的命题。

已经有研究证明了从某一年起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充要条件和静态意义下的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充要条件,本文区分第Ⅰ部类资本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和高于第Ⅱ部类两种情形,分别给出了社会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而使按比例发展原理深化成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

这个定理为调控和优化社会再生产的决策变量标明了取值区间。

%This paper gave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expanded reprod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capital return rate of the first sector does not exceed that of the second sector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capital return rate of the first sector exceeds that of the secondsector,respectively.Thus,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in proportion is deepened to become "the theorem of development in proportion of the two-sector expanded reproduction".This theorem indicates the taken value intervals of decision variable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and optimizing social reproduction.【期刊名称】《经济数学》【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按比例发展定理;证明;扩大再生产;动态化【作者】陶为群【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南京 2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F014.3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中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用途的产品和分别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原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这条原理指出:需要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按照适当的比例发展,社会扩大再生产才能够持续进行.这条原理的含义是明确的、科学的,然而内容是笼统的、不确切的.因为两大部类之间适当的比例究竟是怎样的,并没有被确切地给出.按比例发展原理对于调节、控制和优化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把这条原理实际运用到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时,需要具体知道调节和控制受到怎样的约束,以及调节和控制产生怎样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将按比例发展原理的内容具体化和确切化.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以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公式集中体现.在经典的再生产公式里,每个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每个部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比例是固定不变的.一旦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确定,社会再生产中的全部比例关系就被确定.按比例发展原理当中所讲的两大部类之间适当的比例,可以具体为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取值的某个确切区间.按比例发展原理当中所讲的社会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应当被界定为社会扩大再生产始终不中断.因为一旦中断,经过调整后重新开始社会扩大再生产,就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新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做出这样的辨识和界定之后,对于经典的再生产公式,按比例发展原理成为一个十分确切的命题.如果这个命题得到证明,按比例发展原理就可以成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已经有研究给出并证明了从某一年起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取值的一个确切区间(陶为群、陶川,2011) [1];还有研究给出并证明了静态意义下的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取值的一个确切区间(陶为群,2014)[2].当社会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就形成了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化.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化,需要任何一个年份的扩大再生产都得以实现.静态意义下的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将成为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和可以借鉴的证明方法,可以严格地证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已经有研究指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是表示了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产品价值构成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一个线性方程组(陶为群、陶川,2011) [3].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生产部门划分成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个部类,分别记为第Ⅰ、Ⅱ部类.第j部类(j=Ⅰ,Ⅱ.下同)在t年初时点的总资本分解成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两个部分,分别记为按照经典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中的假定,设和都是每年周转一次,当年作为中间消耗转移到产品当中在产品当中新创造出来,并带来它的剩余价值第j部类产品当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对于可变资本的固定不变倍数hj表示该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比率,以ej表示,是第j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以分别表示第j部类新创造价值、总产值,那么在每个部类内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产品、新创造价值(产品)、总产值(产品)之间的关系被(1)式所定义的方程确定.Ⅰ,Ⅱ.剩余价值是形成本部类的新增资本和企业所有者的剩余价值消费的唯一来源.对确定了含义的字母前面加符号Δ表示增量,并用表示第j 部类企业所有者把本部类的剩余价值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因而剩余价值的使用确定了行为方程式(2).Ⅰ,Ⅱ.由于按照经典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和式(1),在每个部类内部,总产值的各构成部分之间保持固定不变关系,因而总产值增量的各构成增量之间也保持同样的固定不变关系.那么基于式(1),又存在行为方程式(3).实现再生产意味着当年的全部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使用量与生产量平衡,因而分别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均衡条件:均衡条件式(4)和(5)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被称为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程恩富等,2012)[4].式(1)和(5)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再生产公式.如果在式(2)左、右两边都加上和再将所得的两式相加,与将式(4)和(5)相加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都是全部社会总产品的需求等于供给.这说明,由于行为方程(2)的存在,式(4)和(5)两者只有一个是独立的.扩大再生产是有剩余价值用作资本积累,成为新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表示第j部类的剩余价值积累率,那么:根据式(1),每个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共同决定了本部类总产值的各构成部分,即决定了总产值的结构,因而是社会再生产中的结构参数.再用两大部类新创造价值之间的比例表示两大部类总产品之间的结构状态.由于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里,每个部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年初社会总资本的结构状态完全决定了当年社会总产品的结构状态.所以,实质上φ(t)体现了第t 年的两大部类资本结构状态,是社会再生产系统中的状态变量.φ(t)与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参数hj,ej共同体现了两大部类再生产系统的完整结构.将式(6)、(5)、(1)和φ(t)的表达式分别代入式(4)和(5),得到一个相同的等式:这说明,式(4)和(5)两者只有一个是独立的.式(7)是以两个部类积累率为待定决策变量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均衡方程.意味着当且仅当两个部类的资本积累实现均衡,能够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在至少每个部类的资本都不减少的前提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因而作为决策变量的积累率存在约束条件:和约束条件式(9)表示至少有一个部类的积累率大于零.式(7)表示了再生产中的两个部类积累率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二者当中确定了任何一个,就可以根据这种相互匹配关系确定另一个.如果在扩大再生产当中是先确定积累率那么就是将作为自变量而将作为的函数).于是根据式(7)得到函数关系式.已经有研究证明了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状态变量φ(t)取值的一个限定区间[2]:φmin ≤φ(t)<φmax ,式中φmin并且在约束条件式(8)和(9)下,将式(10)中自变量的定义域确定为:则式(10)与(12)构成t年扩大再生产的一组解.也就是说,式(10)与(12)是静态扩大再生产的解函数.因为第j 部类的资本利润率是Mj/(Cj+Vj)=ejVj/(hjVj+Vj)=ej/(1+hj)(j=Ⅰ,Ⅱ),所以式(11)中φ(t)取值的限定区间与两个部类的利润率有关.资本积累使下一年社会再生产的新创造价值增加,而两个部类的新增新创造价值会使两大部类结构状态发生变化.按照状态变量φ(t)的定义式,根据式(6)、(3)、(1),有:因而式(15)表明,每个部类下一年的新创造价值增长率是本部类的资本利润率与当年积累率的乘积.将式(15) 和φ(t)的表达式代入(13),得到:将式(10)代入(16),得到扩大再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状态转移方程:状态转移方程式 (17)表明:下一年的两大部类结构状态只是被当年的第Ⅰ部类积累率所决定.考察连续多年扩大再生产的一般结果,与实现单一年度的静态扩大再生产有关键区别,必须考虑结构状态会随着各年的决策变量而逐年变化的情形.当t+1年实现扩大再生产,状态变量φ(t+1)也得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式(11).将状态转移方程式(17)代入式(11),解得:其中,将式(19)与式(12)结合起来,得到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第Ⅰ部类积累率取值约束条件为:只有式(20)中状态变量φ(t)的取值区间得到确定,决策变量的定义域才能得到确定,式(20)才可能与(10)共同构成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解函数,也就是获得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解.所以,确定式(20)中状态变量φ(t)的取值区间才可能给出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两个部类的资本利润率相对大小不同情形下,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同的.先给出第Ⅰ部类资本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情形下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第Ⅰ部类资本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即eΙ/(1+hΙ)≤eΙΙ/(1+hΙΙ),则从式(19)看到,式(20)中因而 .式(20)中第t年决策变量的定义域就是式(12).由于式(11)是第t年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当然也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现在证明式(11)也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条件.按照的定义域式(12),式(11)是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所以对于状态变量μ(t)在式(11)限定的取值区间内的任何一个值,可以按照式(12)和(10)确定和;由于φ(t)<φmax ,资本积累均衡方程式(7)的右边大于零,而和满足资本积累均衡方程,所以和中至少有一个大于零;又因为是作为自变量,自然可以取这样,就能够实现第t年的扩大再生产.再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式(17),第t+1年的状态变量φ(t+1)是决策变量的减函数,因而获得的φ(t+1)取值不小于以1替换状态转移方程中的取值;并且小于以0替换状态转移方程中的取值.这两个替换取值分别是φ*和φmax .即有:φ*≤φ(t+1)<φmax ,式中由于第Ⅰ部类资本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根据式(11)能够确定φ*≥φmin .所以根据式(21),状态变量φ(t+1)取值仍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于是,第t+1年还可以按照式(12)和(10)确定两个部类的积累率和再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式(17),获得的第t+2年状态变量φ(t+2)取值仍然不小于φ*并且小于φmax ,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式(11).如此递推,能够使扩大再生产一直不断继续下去.于是证明了,在第Ⅰ部类资本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式(11)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条件.所以,式(11)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即eΙ/(1+hΙ)>eΙΙ/(1+hΙΙ)的情形下,由式(19)有所以根据式(20),第t年实现扩大再生产积累率取值的限定区间是:在这种情形下,已经有研究给出了从第t年起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1].是:φ**≤φ(t)<φmax ,式中平衡增长是从第t年起扩大再生产的状态变量取值保持为φ(t)不变,并且从t+1年起全社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新创造价值的增长率相同而且也固定不变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状态.将充分必要条件式(23)与式(11)作比较,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所以,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式(23)比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式(11)严格.下面证明,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式(23)也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首先证明式(23)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条件.证明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恰当地确定积累率的定义域,使第t年实现扩大再生产而且并且从第t年起状态变量取值始终满足式(23).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给出一种使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求解方法.根据式(19),得到:将式(25)右边的数值记为则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有:由于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式(23)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式(11),那么,现在将积累率的定义域确定为:则的定义域在式(12)表明的限定区间以内,所以由式(27)与(10)确定的积累率和可以使t年实现扩大再生产.并且因为是作为自变量,自然可以取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式(17),t+1年状态变量φ(t+1)是第Ⅰ部类积累率的严格单调减函数.因而根据式(17),φ(t+1)的数值小于以0替换得到的数值并且不小于以替换得到的数值.而在式(17)中分别以0和替换得到的数值就是φmax,φ**所以能够得到:φ**≤φ(t+1)<φmax .根据式(28)同样递推做下去,可以将第t+n年积累率的定义域确定为:n=0,1,2,3,…并取;再将代入函数关系式(10)得到积累率和可以使t+n年实现扩大再生产.并且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式(17),可以使:φ**≤φ(t+n+1)<φmax n=0,1,2,3,…也就是从第t年起状态变量取值始终满足式(23).这样就证明了式(23)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条件.再证明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式(23)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用反证法证明.假设状态变量φ(t)取值不满足式(23).由于φ(t)取值必须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式(11),因而φ(t)的取值区间就是:φmin≤φ(t)<φ**.第Ⅰ部类积累率取值必须不低于式(22)表明的下限.这个下限是:将式(31)代入式(32),得到:所以根据式(33),得到:而根据约束条件式所以根据式(34),得到:将式(35)代入(16),得到:φ(t+1)<φ(t).同样道理递推下去, 得到:式(37)表明,结构状态变量构成一个严格单调递减的数列.因此无非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此后有某年状态变量取值小于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表明的下限,即有某个自然数N,使φ(t+N)<φmin,则t+N年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因而假设的式(31)不能够成立.第二种情况是此后有某年虽然状态变量取值不小于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表明的下限但是第Ⅰ部类积累率自变量取值的下限超出了式(22)所确定的定义域的上限,即有某个自然数N,使因而根据式(39)和式(22)所确定的第Ⅰ部类积累率自变量定义域的上限,确定在t+N年无法选择第Ⅰ部类积累率自变量,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因而假设的式(31)也不能够成立.第三种情况是此后各年状态变量取值始终不小于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表明的下限并且第Ⅰ部类积累率自变量取值的下限也始终不超出式(22)所确定的定义域的上限.即:n=0,1,2,3,…那么根据式(37),第Ⅰ部类新创造价值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第Ⅱ部类;社会再生产的结构状态变量严格单调递减,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偏多状况越来越加剧,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结构越来越“重”.于是按照式(40)从理论上讲扩大再生产将处于持续进行但是结构却越来越“重”的状况.这种状况在现实经济中是无法存在的.因而假设的式(31)仍然不能够成立.三种情况下假设的式(31)全都不能够成立,所以通过反证法,证明了式(23)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综合以上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证明,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式(23)是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至此,已经证明了“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这个定理可以表述为:在第Ⅰ部类利润率不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当且仅当第t年第Ⅱ部类与第Ⅰ部类新创造价值之间的比例φ(t)取值在式(11)表示的区间之内,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第Ⅱ部类的情形下,当且仅当φ(t)取值在式(23)表示的区间之内,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综合以上全部的建模求解和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将按比例发展原理作为一个十分确切的命题加以证明,可以形成“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定理”.这个定理指明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系统中的时变状态变量的取值区间,从而得以确定调控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决策变量的定义域.运用这个定理,可以准确地研究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动态优化问题.【相关文献】[1] 陶为群,陶川.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特征值及其理论蕴含 [J].经济评论,2011(3):5-11.[2] 陶为群.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与求解[J].经济数学,2014,31(3):36-42.[3] 陶为群,陶川.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广义拉格朗日乘子[J].经济数学,2013,30(4):49-54.[4] 程恩富,冯金华,马艳. 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完整版·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95-207.。

对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思想之再解读

对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思想之再解读

对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思想之再解读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是马克思的创见,也是他研究社会再生产规律的起点。

通过对两大部类划分原理进行整理,分析两大部类划分与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关系,揭示出两大部类划分原理为研究社会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为研究产业结构提供了高度综合与抽象的主体模型,也为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科学研究范式,显示出该思想理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标签: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是马克思的创见,也是他研究社会再生产规律的起点。

他以两大部类作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主体模型来考察宏观经济的运作规律,揭示社会再生产要持续、健康地运行,须保持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经济思想。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人因此认为应当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来代替或补充两大部类的分类,或认为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分析,应将其“现代化”一下。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特对马克思的该理论进行整理及再解读,目的是更好地坚持和发挥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马克思运用高度抽象的科学方法,以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为依据,围绕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须进行的生产和消费两项基本活动,将纷繁复杂的各类物质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

马克思说:“社会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1]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对每一部类做了进一步划分,他把第Ⅰ部类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2],另外把第Ⅱ部类分为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这是对两大部类划分的进一步引申,也是深入研究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价值:无差别的效用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

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指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指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指篇目一: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Ⅰ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Ⅱ部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提出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总产品的形态进行了分析,他根据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

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篇目二: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二部门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

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价值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以下是个人理解:第一部类实际上是生产用于生产的物资的部门(比如生产机器的部门,生产生产原料的部门),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产品的部门(比如生产食物,手机,生活用品的部门,实质是生产人在生活中所需物品的部门)。

两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上文提到的“保持一定比例”。

从感性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两大部类的数量不能过多,过多则引起滞销(产品卖不出去),也不能过少,过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两大部类的数量又受对方数量的影响(比如第一部类的数量(数量决定产量)满足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的产量恰好满足自身及第二部类的需求)。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

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组成,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无论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相等,实物的供求也必须一致。

在这个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活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

这些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也要保持平衡。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姓名:王艳班级:10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100412224上课时间:周四晚上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资本再生产,前提,研究对象,基础,矛盾,解决方法(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三)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两大部类的比例平衡和农、轻、重的安排次序——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学习札记

两大部类的比例平衡和农、轻、重的安排次序——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学习札记

作者: 畅文萍
出版物刊名: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6页
主题词: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第二部类;比例平衡;生产资料生产;社会再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
优先增长;学习札记;再生产理论
摘要: <正> (一)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首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把社会总产品,从而也把社会总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他把前者称为第Ⅰ部类,后者称为第Ⅱ部类。

又从价值的角度,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然后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比例平衡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再生产总产品在流通中的实现问题,即每部分产品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原理谈扩大消费对我国
经济发展的效用
[内容摘要] 两大部类比例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最基本最综合的比例之一。

保持两大部类的合理比例,是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条件。

换言之,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互相协调 ,保持合理的比例。

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得出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更有利于消费资料的实现,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保持稳定,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扩大消费;经济发展
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
(一)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其中生产资料即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消费资料即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二)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部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等于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

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即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三)社会生产总是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进行,这种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但这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通过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来增加社会总资本。

在这两个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产品通过内部和之间的交换来调节两大部类产品的比例,从而实现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的增加,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要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要达到其所需的对两大部类产品和资本比例的条件。

(四)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的条件:1.在价值上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

在实物上第I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扣除本部类的需要后,要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用公式表示就是I(v+m)=IIc。

2.I(c+v+m)=I(v+m)+II(v+m),即第I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3.II(c+v+m)=I(v+m)+II(v+m),即第I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五)要进行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以及三个实现条件。

1.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第一,Ⅰ(v + m)> Ⅱc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

第二,Ⅱ(c + m-m/x)>Ⅰ(v + m/x)。

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
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总之,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社会总生产才能进行,社会总产品才能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供给约束型,逐渐转向需求约束型。

有效需求不足将是今后长期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扩大内需 ,不仅是启动经济、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当务之急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扩大内需 ,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 ,既要刺激投资 ,又要刺激消费 ,关键在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由于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突出的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 即消费率长期过低,资本形成率居高不下;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个人收入增长缓慢,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突出表现为对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即表现为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有所失调,这直接影响扩大再生产,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

因此 ,刺激消费的呼声甚高 ,甚至成了扩大内需的主战场。

其实不然 ,我国还远未达到通过刺激消费为国民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的时代 ,在刺激消费的背后 ,更为关键的是扩大投资。

依据马克思两大部类原理加以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通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科学分析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也称为市场经济)的中早期社会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规律性 ,同时也就揭示了国民经济持续增大的内在规律性。

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互相协调 ,保持合理的比例。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若第I部类商品的生产与实现之间脱节,会影响第Ⅱ部类商品的实现,造成消费资料过剩。

第Ⅱ部类生产过剩又会影响第I 部类产品的生产资料过剩。

促进消费会推动第Ⅱ部类产品的实现进而拉动第I部类的生产与产品的实现,进而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经济活跃起来。

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产生生产过剩的现象,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失调,产生经济危机。

而促进消费拉大总需求则可以调节第Ⅱ部类生产过剩,调节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扩大消费政策及其效用
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拼命为经济提速、放大资本规模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对劳动阶层的反哺,资本扩张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越了民众现实购买力的增长,几近淘空的百姓口袋无力支撑经济的高位运行,市场瘫软如泥,出现了空前的消费危机。

受到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遇到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刺激经济发展,防止经济陷入衰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

(一)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带动居民消费。

国内消费疲软,一方面是由民众现实消费实力弱化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国内社会保障程度过低有直接关系。

国家加强了社会保障程度,来保障国内民众的正常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降低居民就学费用、医疗费用等,增强其他领域消费的能力。

同时,还以信息化带动生产和消费升级,促进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降低存贷款利息,超市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实施。

农民消费不足时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最突出问题。

这也是今年的一号文件连续七年为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民收入低、增
收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而农民的人数众多,它成为增加整个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

这些措施用来提高民众的消费热情,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中国已经取得了战胜这场危机冲击的决定性成绩。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和根本动力。

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均衡增长。

总结全文,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得出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更有利于消费资料的实现,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保持稳定,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①《政治经济学》崔友平姜绍华刘广如
②《财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祁彦斌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章
④《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