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两大部类
政治经济学第7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单个资本单个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
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中一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
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
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周转,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亦称社会总资本。
两大部类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时候,运用理论上高度抽象的方法,用社会总产品概念反映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两大部类划分是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所作的高度抽象,这种分类使生产与消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等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关系变得简洁明了。
三次产业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产业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讯、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能覆盖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的服务生产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状况有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并有助于我们通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的比重的变化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卖方市场从构成交换关系的供求矛盾考察市场,可知供求的经常性的不一致无非就是两种状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
所谓价值补偿,就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如何出卖,实现其价值的问题。
所谓实物替换,就是资本家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其原因是:(1)只有把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预付资本的价值得到补偿,才有可能去重新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只有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买到,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价值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销售商品,收入货币;实物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付出货币,购进商品。
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平衡在实践当中就是收支平衡。
马克思把这个叫做货币回流规律。
因此,也可以说货币回流规律是再生产理论的核心。
收支平衡在再生产公式中表现为纵横平衡。
通过纵横平衡这一现象可以把再生产公式演绎为再生产平衡表。
从而可以把再生产公式不能包容的n 多个分部类的收支平衡反映出来。
是对再生产理论的一大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2007年底,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另外,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解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掌握)1.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经过三个大的方面的交换,即:I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m)和Ⅱ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两个派生条件是:I(c+v+m)=Ic+ⅡcⅡ(c+v+m)=I(v+m)+Ⅱ(v+m)举例说明:马克思研究简单再生产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I 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4)上述条件表明,只有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劳动者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v+m/x)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v+m/x)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
“ 斯密教条” 这个思想史上的原 因, 是有其合理性的 。 但他后来在《 资本论》 第二卷第Ⅷ稿又采用以生产资料生产 为第 1 部 类, 消费资料生产为第 Ⅱ部的顺序 , 却是更为合理的。这种顺序表 明, 只有提倡 勤俭 节约 , 控制消费资
料生产的超前发展 ,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 生产 ,才能达到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促进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的 目 的, 使 包括消费资料 生产在 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 两大部类顺序 ; 生产资料 生产 ; 消费资料 生产 ; “ 斯密教条” ; 不变资本补偿 中图分类号 : F 48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9 1 ( 2 0 1 3 ) 0 4 — 0 0 0 6 — 0 8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裴小革研 究员的文章《 马克思社会 生产两大部 类顺序的 由来和演变》 , 就此 问题
发表看法 , 以期能引起 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
裴 小革
( 中国社会科学 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1 0 0 8 3 6 )
摘
要 :马克思在 开始 时采用以消费资料 生产为第 1 部类 ,生产资料 生产 为第 Ⅱ部类的顺序反 映 了批驳
第 4 1 卷
第 4期
辽宁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课题攻关项 目“ 《 资本论》 及其手稿再研 究课题 ” ( 项 目批准号 : 1 1 J Z D0 0 4 ) 的资助。
两大部类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
概述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提出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总产品的形态进行了分析,他根据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
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两大部类分类法的优势
在分析这两大部类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这种分类法能够清楚地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其它分类法都是对两大部类分类法的拓展和深化。
两大部类分类法的缺陷
(1)不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
(2)许多产品难以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3)分类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
用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原理谈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用[内容摘要] 两大部类比例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最基本最综合的比例之一。
保持两大部类的合理比例,是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条件。
换言之,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互相协调 ,保持合理的比例。
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得出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更有利于消费资料的实现,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保持稳定,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扩大消费;经济发展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一)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其中生产资料即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消费资料即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二)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部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等于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
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即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三)社会生产总是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进行,这种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要第一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3,如何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部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世界的统一性3,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关系的理解4,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5,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6,真理、价值及其关系7,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8,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商品二因素、商品劳动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商品社会的基本矛盾、货币、价值规律。
2,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方式、超额剩余价值。
3,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两大部类理论、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
4,垄断及其全球化理论: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2,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多样性3,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答题要求: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
2,思路清晰,逻辑较为严谨。
3,行文通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图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
(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数学解释
w () W o t= e
因此 , 预付 资本 K、 可变资本 V、 不变资本 C和产 出 增长率都等 于 O。 r 《 资本论》 关于扩 大再生产分析给 出了一个例 子 , [ 其}
部类有 :
I 4 0 C 0 0 1 0 M 6 0 0 0 +1 0 V+ 0 0 00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谈到 :要积累 , “ 就必须要有一部分剩 余产品转化为资本。” 假设初始 的情 况是资本家先投入预付资 本 K, 转化为不变资本 C和 可变资本 v, 并得 到剩余价值 M 。 设 0为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 M 转化 为追加预付资本 △K的积累率(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 )即 : ,
7 2 3 8
89 0 9 8 51 9
C V 1 + +
=
() 、 5
3 4
因此 ,4 式也可以表示为 : ()
=r 0
K
(1 4 6 9
1 4 69
9 9 8 2
( : 表 是 根 据 连 续 变量 假 设 所得 数 据 , 离散 变 { 注 上 在
文试图建立一个分析预付资本 的增长方式的模 型。
一
由以上公式 , 可以得到 可变资本 V、 不变资本 C及蔼
值 w 的表达式 :
Vn ( +O =V01 r o
C =C01 r o ( +O
W W o1 O) = (+ r“
、
数 学 表 述
或者
V t: ()
C( ) e t=Co
二 、 态 分 析 静
下得 到 的数 值要 低 于该 表 据 。 )
假 设积 累率 0 、资本构成比率 入和剩余价值率 m 是不变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要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二、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劳动者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家属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三、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趋于贫困化,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必须通过政府调控配置,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国家制定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概述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虽然简单商品流通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并应用再生产理论的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
资本论 马克思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
不得不说,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
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晦涩难懂词汇就可以略见一斑。
而我觉得它难懂是因为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
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II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
对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思想之再解读
对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思想之再解读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是马克思的创见,也是他研究社会再生产规律的起点。
通过对两大部类划分原理进行整理,分析两大部类划分与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关系,揭示出两大部类划分原理为研究社会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为研究产业结构提供了高度综合与抽象的主体模型,也为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科学研究范式,显示出该思想理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标签: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是马克思的创见,也是他研究社会再生产规律的起点。
他以两大部类作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主体模型来考察宏观经济的运作规律,揭示社会再生产要持续、健康地运行,须保持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经济思想。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人因此认为应当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来代替或补充两大部类的分类,或认为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分析,应将其“现代化”一下。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特对马克思的该理论进行整理及再解读,目的是更好地坚持和发挥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马克思运用高度抽象的科学方法,以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为依据,围绕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须进行的生产和消费两项基本活动,将纷繁复杂的各类物质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
马克思说:“社会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1]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对每一部类做了进一步划分,他把第Ⅰ部类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2],另外把第Ⅱ部类分为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这是对两大部类划分的进一步引申,也是深入研究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及条件
一、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理论前提1、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部分;2、全部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II)两大部类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Ⅰ(v+m)=Ⅱc;即: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应该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2、派生条件:Ⅰ(c+v+m)=Ⅰc +Ⅱ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规模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Ⅱ(c+v+m)=Ⅰ(v+m) +Ⅱ(v+m);即:第二部类的生产规模应该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适应。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Ⅰ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Ⅱ(v+m)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得Ⅰ(v+m)和Ⅱ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
四、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Ⅰ(v+Δv+m/x)=Ⅱ(c+Δc);即:第一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以及资本家剩余价值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应该与第二部类原有及追加的生产资料需求相适应;2、派生条件:Ⅰ(c+v+m)=Ⅰ(c+Δc) +Ⅱ(c+Δ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规模应该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生产资料需求相适应;Ⅱ(c+v+m)=Ⅰ(v+Δv+m/x) +Ⅱ(v+Δv+m/x); 即:第二部类的生产规模应该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消费资料需求以及两大部类资本家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Ⅰ(c+Δ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Ⅱ(v+Δv+m/x)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得Ⅰ(v+Δv+m/x)和Ⅱ(c+Δ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
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组成,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无论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相等,实物的供求也必须一致。
在这个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活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
这些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也要保持平衡。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轻工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轻工轻工是轻工业的简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总产品按它的最终用途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第二部类是生活资料。
轻工业是和重工业相比较而言,轻重工业的划分是以产品用途为依据的。
目前国际上对轻工业尚未有一个严谨的、统一的概念。
在中国,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群体的总称,是制造产业结构中的一大分类,它是部门经济分类管理的产物。
日本认为,轻工业属于制造工业。
制造工业按商品用途分类时,不少于75%的产品用于家庭的为消费资料工业,不少于75%的产品供给企业的为生产资料工业。
消费资料工业的代表为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家具工业等。
生产资料工业的代表是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轻工业是一种消费资料工业。
美国亦认为,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区别在于是否从事消费品的生产,而不在于所用的机器或工厂的类型,代表性行业如纺织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和食品工业等。
在苏联,轻工业就是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和玻璃工业等的总称。
轻工的特点轻工业根据其技术构成、组织结构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1.轻工业是多学科的应用工业。
轻工业的技术基础是化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等。
各个学科的进步给轻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电子表是随着微电子学的不断发展而升级换代的,它的出现不仅动摇了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机械手表的统治地位,而且使手表的面貌完全改观;化工不断地给轻工业提供新的原材料,合成纤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衣着,打破了过去天然纤维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合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塑料制品、合成洗涤剂、合成革等许多新的消费品行业;微生物学的发展给食品发酵工业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领域,生产出如酶制剂、高果糖浆、单细胞蛋白等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许多轻工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产品设计是随着文化艺术、美学的发展而变迁的。
如服装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物质文明的活动橱窗。
产业结构(1)
(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 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 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 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
技术集约化过程
• 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 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 业转移的同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 还经历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 进而向技术集约型工业转移的过程,这 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集约化过程
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
•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 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 业和后期产业
•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 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将国民经 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 技术集约型产业
农轻重分类法
•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
•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 的阶段相对应,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工业化过程
前工业 化时期 工业化 初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后工业 化阶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主导地 有一定发展 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分析扩大消费对我国
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学1002班甄凯 2010090301
【摘要】: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得出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更有利于消费资料的实现,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保持稳定,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扩大消费;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外需持续扩大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7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已达37.5%。
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全球贸易环境。
目前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已经使美欧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迹象,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下滑,所以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外部需求是难以长期为我国提供可观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所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靠扩大内需,内需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i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81年我国消费率达到67%,但以后却一直在下降,降到了2004年的53%。
我国工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10%多一点,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则高得多。
另外,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更低,中国是20%,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60%。
ii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份报告认为,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分别以平均每年0.6个和0.4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
1995到2005年间,除1999年、2000年外,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60%,远远低于世界70%—80%的平均水平。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200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近14%。
2005年我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消费33.3%、投资48.8%、进出口17.9%。
2000年以来,消费率逐年下降,2000—2004年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6%。
而到了2007年这一比率已经下降为49%,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平均水平。
这些数字表明国存在消费率偏低的问题。
iii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
在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也是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这也可以用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来分析扩大消费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不把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只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来做简要的分析。
扩大再生产生产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即Ⅰ(v+m)>Ⅱc,这说明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在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后,还有多余的部分,这样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条件。
二是要有多余的多余的生产资料,即Ⅱ(c+m-m/x)>Ⅰ(v+m/x).这说明在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在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还要有多余的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满足一是Ⅰ(v+⊿v+m/x)= Ⅱ(c+⊿c)这说明了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满足了第二部类的需求之外还要满足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二是Ⅰ(c+v+m)= Ⅰ(c+⊿c)+Ⅱ(c+⊿c) 就是说第一部类全部的生产资料正好可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三是Ⅱ(c+v+m)= Ⅰ(c+⊿c+m/x)+ Ⅱ(v+⊿v+m/x)就是说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资料正好满足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人资本家的需要。
总之,只有具备上述实现条件,社会总生产才能进行,社会总产品才能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
进行。
由于最终消费率长期过低,资本形成率居高不下;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个人收入增长缓慢,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突出表现为对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资料的实现出现问题,即表现为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有所失调,这直接影响扩大再生产,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不同企业不同不累之间企业与经济之间越来越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比例失调都会引起社会再生产的困难。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若第一部类商品的生产与实现之间脱节,会影响第二部类商品的实现,造成消费资料过剩。
第二部类生产过剩又会影响第一部类产品的生产资料过剩。
促进消费会推动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现进而拉动第一不累的生产与产品的实现,进而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经济活跃起来。
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产生生产过剩的现象,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失调,产生经济危机。
而促进消费拉大总需求则可以调节第二部类生产过剩,调节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促进消费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危机造成国内经济下行表面上是以市场货币供应不足、金融乏力为特征的金融危机所致,实际上是社会现实消费能力持续弱化,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拼命为经济提速、放大资本规模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对劳动阶层的反哺,资本扩张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越了民众现实购买力的增长,几近淘空的百姓口袋无力支撑经济的高位运行,市场瘫软如泥,出现了空前的消费危机。
受到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遇到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刺激经济发展,防止经济陷入衰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
例如:(1)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带动居民消费
国内消费疲软,一方面是由民众现实消费实力弱化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国内社会保障程度过低有直接关系。
民众在生活中的多重顾虑直接影响着民众的消费热情。
对普通国民来说,城镇居民年度可支配收入只有14000元左右,农村居民年度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这样一个低收入水平,要面对巨款购房、看病就医、养老活命、子女求学、就业、成家等一大堆现实问题,又怎么可能毫无顾虑地热情消费呢?因此,国家加强了社会保障程度,来保障国内民众的正常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降低居民就学费用、医疗费用等,增强其他领域消费的能力。
同时,还以信息化带动生产和消费升级,促进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2)降低存贷款利息,超市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实施。
农民消费不足时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最突出问题。
这也是今年的一号文件连续七年为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民收入低、增收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而农民的人数众多,它成为增加整个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
这些措施用来提高民众的消费热情,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出新的政策措施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在一揽子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前三季度平iv均GDP增长7.7%,全年原定目标是“保8”,现在已无悬念。
总的来看,中国已经取得了战胜这场危机冲击的决定性成绩。
总结全文,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得出扩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不足,更有
利于消费资料的实现,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保持稳定,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i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ii《财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祁彦斌
iii统计局“十五”期间有关统计资料
iv 统计局:明年仍将延续刺激消费优惠政策
2009年11月06日 02: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考文献:①《财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祁彦斌
②对《资本论》第二卷资本运动规律的再认识郑仁泉曹泰松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