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

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

1、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是社会的使用价值;〔4〕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1〕不由使用价值决定;〔2〕不由供求关系决定;〔3〕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决定。

3、价值的特征〔1〕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达商品出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是交换价值的根底,是在交换中表示出来的。

4、具体劳动的特征〔1〕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对自然的关系;〔2〕具体劳动决定社会分工;〔3〕是个永恒范畴。

5、抽象劳动的特征〔1〕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出产关系;〔2〕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是个历史范畴。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7、影响劳动出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b.科学技术开展程度及其在出产中的应用程度;c.出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合作、老丁组织、出产打点等〕d.出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e.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8、商品的劳动出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元商品的价值量同出产该商品的劳动出产率成反比,而与表达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9、一般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公式及缺陷(1)公式:〔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头羊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如这头羊〕,成为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2)缺陷是: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10、货币价值形式的发生及其公式货币价值形式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公式是:〔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克黄金11、价值尺度和价格尺度的区别与联系:①本能机能不同;②发生过程不同;③与劳动出产率的关系不同。

二者的联系:价格尺度以价值尺度为前提,为价值尺度本能机能效劳。

1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功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畅通量的作用13、纸币A与银行券B的关系联系:是本身无价值的货币符号。

区别:①形成方式不同。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复习范围】第一讲政治经济学绪论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研究对象——生产关系(3页)生产力(物质生产)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生产工具(21页)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征以及类型(8页)•定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征: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三个层次(三种类型):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

③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27页)•(一)关于经济制度(补充)•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

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二)关于经济体制(补充)•经济体制: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本质特征(120页)•(一)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而没有必要将其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来计算其劳动量。

·意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含答案)考题类型(四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三) 简答题(每题8分,5选4,共32分) (四) 论述题(每题16分,3选2,32分)复习参考题(2021级)一、名词解释(36小题,每小题3分)1、(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3)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第 1 页共 27 页(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价值规律是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是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价值的决定方面)第二种含义:是指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了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上的分配,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价值的实现方面)二者联系与区别:(1)联系:A、二者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B、第一种含义考察是价值的决定;第二种含义考察价值的实现。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考核重点掌握内容.

政治经济学考核重点掌握内容.

政治经济学考核重点掌握内容2009.6导言*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商品经济*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的行为的影响(理论的应用)*8.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紧缩、膨胀)*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第二章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3.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方法(只有个别资本家可以获得)4.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的源泉)6.产业资本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三个阶段是什么,职能是什么)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生产时间流通时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10.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垄断的形成二战后跨国公司形成)第四章资本阶级政府的经济职能*3.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

(含义,内容,总量结构的调节)*4.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放松紧缩根据)第五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1.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有限公司)*5.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1)经济核算(2)成本核算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4.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概念、条件、两少一多)*5.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10.工业化和城镇化第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7.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三点:1.扣除、对象、前提、尺度)9.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3.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及手段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4.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5.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先进性、合理性)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3.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经济手段几个)配伍题: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各章名词。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纲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纲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纲名词解释:1.劳动者: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3.物质资料生产:人们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去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4.生产力: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总会形成一定的物质力量或能力。

5.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6.劳动者的劳动:人的劳动力的支出消耗。

7.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即劳动者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8.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所要加工的一切东西(自然资料、原料等)9.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10.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2.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3.价值:凝结了或物化了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14.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者说,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5.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16.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8.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也就是具体劳动效率(通常以单位时间生产商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9.简单劳动:简单劳动的耗费或支出,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20.复杂劳动: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训,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的人所从事的的劳动。

21.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同其本质)22.货币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2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也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打印版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打印版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v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耍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v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重点一、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1、自主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一切当事人,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和非盈利机构。

其中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主体的核心。

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的决策权。

2、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有机统一体。

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体系为载体,没有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就难以有效地协调资源配置,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完备的市场体系应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3、健全的体系:法律体系的任务在于维护自由的企业制度和平等的经济关系。

标准市场主体和政府的行为,消除公平竞争。

其包括市场经济关系法制化和契约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和制度化。

4、间接的宏观调控:原因: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市场机制是事后调节,会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不能对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进行评价和补偿;根底设置、国防安全、文化教育等需要由政府来提供。

5、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保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二、供求机制:1、供给:企业、行业和社会为市场所生产或提供的商品总量影响因素:市场预期;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应变能力;资源稀缺程度;价格水平2、需求:整个社会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有支付能力购置总量影响因素:购置者收入水平;社会总人口;购置者偏好;价格水平。

3、供求机制: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最终使价格趋于平衡的规律性4、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风格节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产量,通过关停并转,减小对这一商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当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加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入来增加产品供给总量。

厂商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价风格节:也称需求调节。

供过于求时,生产者为销售商品剧烈竞争,价格下跌,市场需求增加;供不应求时,购置者在市场上竞相购置,引起价格上涨,需求减少。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促进要素生产的主要动因1.投资的增长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3.经济结构的调整4.技术的进步企业家生存和发展、创新活动的市场向导的环境四方面的政策1.必须建立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2.建立公正的法治制度3.建立公开、公正和廉明的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4.建立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目标2.可持续发展扩大了经济发展的内容,追求人类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二重性理论与政治经济学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再次,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过程。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起着三个作用:1.自发的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2.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所谓合理配置资源,是指根据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状况将社会资源按比列配置到相应的社会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回答的问题不同。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确立的条件不同。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确立时间先后不同。

、市场经济确立的基本条件1.市场经济主体在社会各经济领域占主导地位、数量上占优势。

2.必须存在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3.市场竞争是比较完全的竞争,商品价格是竞争性市场价格。

市场体系应当包括三种市场:1.一般商品市场2.经融市场3.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法规1.市场准入法规2.市场竞争法规3.市场交易法规劳动力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在生产他的劳动力。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第⼀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产⼒:⼈们运⽤⽣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叫做⽣产⼒。

劳动对象:是⼈们在⽣产过程中,直接加⼯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段。

它是⼈们在劳动过程中⽤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产⼯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产资料。

⽣产关系:⼈们在⽣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们在直接⽣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产关系中的其它⽅⾯。

⽣产关系实质上是⼀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

经济基础:⽣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特定社会形态所占⽀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产⽅式:是指⼈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式。

它由⽣产⼒和⽣产关系的对⽴统⼀所构成。

⽣产⼒是⽣产⽅式的物质内容,⽣产关系是⽣产⽅式的社会形式。

第⼆章商品与货币第⼀节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价值:商品能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性。

商品使⽤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差别的⼈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们交换劳动的⽣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因素的统⼀与⽭盾任何商品都是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体。

缺少其中任何⼀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者的⽭盾:⼈们作为商品⽣产者,不可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占有其使⽤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商品的使⽤价值⽽不付出价值。

政 治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政 治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的梳理。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采用新技术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政治经济学是大一学生在经济学课程中所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了国家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为了便于复习,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归纳大一政治经济学的要点,以帮助同学们对该学科进行复习和回顾。

1.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政治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如何塑造政治格局。

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如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等;而微观经济学则研究市场行为、企业决策等个体经济活动。

2. 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下如何组织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关于经济的基本概念,我们需了解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创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等重要内容。

3.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系经济制度是国家经济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而经济体系则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包括国际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体系和行业经济体系等。

4.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进行衡量。

经济发展则强调的是国家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包括人力资源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福利提升等。

5.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形式。

它有着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商品和劳动力流动自由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着资本集中、市场失灵等问题。

6.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经济形式。

它有着计划经济的特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同时也强调劳动人民的利益。

7. 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通常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

政府则在市场失灵或存在市场外部性时,起到调节和纠正作用,还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体。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经济政策、收入分配、商品交换、市场运作、价值理论等。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产品的价值由劳动量决定。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是用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为了解商品价值的本质提供了基本理论。

第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在资本主义体制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工人的劳动力来实现剩余价值的创造。

剩余价值指的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存在离不开剩余价值。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生产力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是社会财富的创建者。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第四,资本运作的方式。

资本运作是指资本家利用其资本进行投资、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的过程。

这一运作方式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和经济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的运作方式包括垄断、竞争、国际化等,不同的方式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第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生产、分配、交换等活动由国家计划进行统一调配,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下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以上,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了解和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

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体现了剥削关系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

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

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

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 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