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8招教你猜对实词词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1fea29376baf1ffc4fade1.png)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8c13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1.png)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高考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高考实词含义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51f5de5fbfc77da269b1dd.png)
高考实词含义推断八法(超级实用,精心整理,一看就会,共11页,5100字)阅读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回归课文法(1)《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句中“许”初看有点难解,如果联系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就可以知道,“许”作“地方”解。
(2)2012全国大纲卷: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宋史·郭浩传》)D 项,已:停止。
我们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劝学》:学不可以已,即可以推断D项是正确的。
(3)2011年重庆卷: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江公皋传》)A项,籍:登记。
如果我们联想《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就可推断A项是正确的。
(4)2012年江西卷:吾意汝岂反者也,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句中“良”难解,如果学过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知道文中“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明白“良”意为“的确”“实在”。
二、成语推断法(1)2011年江苏卷: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陈公弼传》)A项,耸:震惊。
如果我们联想到成语“耸人听闻”就可以知道A项是正确的。
(2)2011江苏卷: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万贞文先生传》)C项,爽:差错。
句中爽难解,如果我们知道成语“毫发不爽”“屡试不爽”,就知道C项是正确的。
(3)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游龙鸣山记》)B项:干:冲。
如果知道成语“干云蔽日”,知道B项正确。
如果读过杜甫的《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7622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0.png)
构字推断法
禾--五谷 贝--金钱 皿--器具 纟--丝麻 宀--房舍 罒--网 歹--死亡 月--肉 页--头 目--眼 冫--冷 灬—火
构字推断法示例
①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 ③今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 ④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构字推断法演练
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牧人御众之才 B、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箱子 C、迨诸父异爨 ,东西多置小门 D、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A、回应,响应 B、随着,和着
语境分析法示例
②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 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A、增多 B、称赞
语境分析法示例
③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 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 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以老于户 牖之下,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 固何如哉?
仓库 播种 痊愈 把脚砍掉
通假分析法
牢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常用通假字见附表。
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 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 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 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这是推断词义 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语境分析法示例
联想推断法示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 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 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请判断下列词语的解释的是否正确: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统治
灶台 年少
构字推断法演练
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B、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C、可以独飨白粲 D、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阅读时猜测生词词义的八种方法
![阅读时猜测生词词义的八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29151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b.png)
阅读时猜测⽣词词义的⼋种⽅法阅读时猜测⽣词词义的⼋种⽅法很多同学都反应,在阅读英语报刊或书中的⽂章时,都会遇到很多⽣词,当然了,如果是⽆关紧要的单词,忽略过去就算了;如果是⾮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对⽂章的理解的单词,那问题就严重了。
今天就教你⼀招:猜词义!⼋种常⽤的猜测⽅法是:1.从定义中找线索。
在出现⽣词的上下⽂中,如果能找到对该词所下的定义,马上就可以根据它的定义,猜出该词的意义。
如: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words.我们也许不知道划线单词的词义,但从给出的定义(对词汇意义的学习研究)就可猜出它的词义是“语义学”2.根据反义词寻找线索。
在⽣词的前⾯或后⾯,如果有它的反义词或常⽤来对⽐的词语,就能推知⽣词的意义。
如:His work starts at half past eight, and finishes at a quarter to five.这⼀句中,由对⽐连词and 可知finish与start是互为反义词,知道start是“开始”,便可猜出finish为“结束”。
3.从同义词中挖掘线索。
在含有⽣词的上下⽂中,如果有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或表达法,往往能揭⽰⽣词的词义。
例如:West Germany has more lignite, or brown coal, than it knows what to do wits.句中lignite是⽣词,但后⾯的 “or brown coal”是与之同义的表达法,由此可知划线词是“褐煤”的意思。
4.利⽤解释捕捉线索。
如果能从⽣词的前后找到解释性⽂字,就能知道⽣词的词义。
如:On Christmas Eve-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Day- children all over Britain put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从破折号后⾯给出的解释可知“Christmas Eve”是“圣诞节前夜”的意思。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https://img.taocdn.com/s3/m/ae94053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6.png)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文言文阅读是很多考生的失分项目,而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不当是导致失分的最大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文言文如何猜读。
文言文猜度并非胡乱瞎蒙,而是“用已知求未知”的一种科学解读,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便能在平时阅读或考场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猜度虚词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我们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
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法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3、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4447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e.png)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挑战高考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而理解文言实词,不仅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更要靠阅读过程中的推断。
我们知道,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只有这样,阅读过程才会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推断能力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一个考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除了要多积累、勤记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相应的推断技巧,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唯有如此,记忆中的死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才有可能大踏步地得以提升。
下边笔者结合实例介绍八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语境分析推断前边已经说过,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可以说,语境是帮助我们解读文言实词的一把非常有用的钥匙。
任何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从根本上来讲,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语境推断法是我们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推断法。
如2006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还有“推辞、谢绝”的意思。
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具体语境,可以断定“谢”的意思是“谢绝”而不是“道歉”,故C答案为错误答案。
再如2010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试题将句中的“识”解释为“标志”,这就意味着这个“识”在这里不读“shí”,而读“zhì”。
那么,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看一看该句所在的语境,“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70cfc95ef7ba0d4b733b0c.png)
A.拜见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 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 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 意义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 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 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 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求全责备 “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追亡逐北 通五经,贯六艺 “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 义。 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 王风· 大车》)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 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 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 “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党同伐异 伐:讨伐→党:袒护 革故鼎新 革:革除→鼎:建立 前倨后恭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 思推断词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 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 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 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 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 “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 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 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 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 “相同”,而非“比较”。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80aa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d.png)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8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8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17646e31b765ce05081418.png)
在a句中“幸”被否定副词 “不”修饰 ,为形容词 “幸运” 之意
c.一肤一容,尽态极 妍,缦立远视,而望 幸焉(《阿房宫赋》)
d.始皇帝幸梁山宫。 (《史记· 秦始皇本 d句中可以看出“幸”是句中谓语, 一般由动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出 纪》)
“幸”是动词,作“巡幸”讲。
c句中看出“望幸”是一个动 宾结构,且语境含义是“宫妃 希望得到的东西”,由此可以 断定“幸”作“宠幸”讲。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 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 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 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译文:我并没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只是)
坚持去做而不放弃,总是行进而不停止,所以 (你)难以赶上(我)。
四、邻字推断法(依相邻字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推断)
例如: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第八法、古文化常识推断法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项伯,项羽季父。 《鸿门宴》 冠者五六人。 《论语》
童生
叔父
成年人
考题复制:
(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 是:授予官职。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 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高考语文,8招教你猜对实词词义
![高考语文,8招教你猜对实词词义](https://img.taocdn.com/s3/m/29f188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7.png)
高考语文,8招教你猜对实词词义1、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2、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3、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ebb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c.png)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推断文言词语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推断文言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c9cef48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e.png)
推断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推
5.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3全国一卷)
1.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 致”。
2.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与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 “精微,含蓄”之意。 4.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 5.联想到成语“负隅顽抗”,可知“隅”是 角落的意思,结合语境,可推知为一小部分, 片面或部分。
例1: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邻推:比,译为“邻” 、由后面“邻”字得出其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邻字助推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诛:“杀”,通过“杀”推断出诛的含义)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从:“许”,同意;通过 “许”推断出“从”的含义)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存,“恤”,体恤;通过“恤”推断出“存”的含义。)
1.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 步。
2.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 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 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8大方法与技巧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8大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13521b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9.png)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8大方法与技巧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
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B,信义著于四海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f2a00248d7c1c708a145ff.png)
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
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的九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的九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7efd3cdd36a32d737581db.png)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 A.城之不拔者二耳。 附” 。《六国论》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迁移练习
• (1)2006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
•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 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舒舒服服地就睡着了。 • (2)2006年全国卷试题(选句) • 单于曾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 形声。从女,曼声。本义:轻侮,侮辱 •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召 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2015年10月23日
2005年山东卷(“5+3”P253)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 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 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 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 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 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 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 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 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 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 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 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 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 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 一面,而山人之亭,适 当其缺 • 适当:恰好挡住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https://img.taocdn.com/s3/m/0e063e980242a8956bece488.png)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地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地词义有或近或远地关系.汉字中地形声字占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地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地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地“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地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地“元”都表示人头.b5E2R。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地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地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地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地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地.p1Ean。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地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地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地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地意思.“履”字,已知学过地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地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地本义.此句中地“履”应是在本义地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地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地有“做人质”“做抵押品”地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地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地正误:、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所考查地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地,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地句子去理解:项中地“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地“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项中地“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地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地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项中地“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地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地意思,故项解释是不正确地.DXDiT。
实词释义巧“猜”法
![实词释义巧“猜”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2228b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6.png)
实词释义巧“猜”法在考场实际操作中,判断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便捷方法是将义项嵌进原句去理解,讲得通为对,讲不通为不对。
但加点词的多义性又决定了释义必须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因而除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外,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方法去猜读,现举教材例子说明如下,望对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联系通假猜。
读“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奉”字是动词,带宾语“璧",当不能理解为“奉命”,而只能想到是“捧"字的通假(古今字);“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解作“相信”显然不符文意,于是想到“伸张正义”一词,就看出“信”通“伸”了。
二、随文断义猜。
读“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修饰“难”这个形容词,是副词,表程度“的确、实在”之意。
三、对举反义猜。
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察察”与“汶汶”是反义对举,知其一推知其二,“察察”是“洁净的样子”,而“汶汶”当是“浑浊的样子”。
四、感情色彩猜。
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不作今义的“仇恨”解,这里按文意的感情色彩只是“不满意,遗憾”。
“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中的“恨”也指“遗憾”,即对自己得到或抛弃侯的官位,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文言文中的“憾”、“恨”是同义词,都表遗憾;而“怨”与“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仇视、怀恨,而“恨”不表仇视、怀恨,只有“怨恨”连用才有仇恨的意思。
五、逻辑推断猜。
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与“死”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亡”只能作“逃亡”解。
“等”承上语境两个“死”而来,不能解作“等待”,只能理解为“相等”,引伸为“同样”。
六、词位分析猜。
《促织》中两句话“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中的两个“靡”字,可按句中的位置去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然后猜读。
前者与“不”同修饰动词“施”,是副词,解渎为“无”,形成双重否定,说“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想到”;而后者作谓语“溃败”解,是说“试着让它和别的蟋蟀斗,那些蟋蟀都被斗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8招教你猜对实词词义
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
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
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4、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
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6、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
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
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
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7、成份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Ⅲ卷试题)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8、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