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
苏教版八下语文《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达标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达标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6分)李岚.清()同胞.()届.时()生涯.()魅.力()荣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分)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地笑了起来。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D.日本首相小泉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3.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校学生会准备在近期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
(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6分)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4分)A.上中学以来,他-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5.阅读下面的语段,说说两处“摔碎的茶壶”的具体所指是什么。
(20分)从前有一个人担着茶壶去卖,不料经过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碎了。
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其实,人生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的远远比摔碎几个茶壶严重。
你能否脚不停头不回从头再来,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著名话剧演员波尔赫德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50多年,71岁时,一场意外使她破产。
更糟的是,她的脚因受伤引起脉管炎,不得不截肢。
当医生忐忑不安地把这消息告诉她时,她却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就面对现实吧。
”波尔赫德平静地面对摔碎的茶壶.....(A),重新站立,还活跃在舞台上7年。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可能经过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望实现。
优秀案例评选 第4章《第三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网络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主体、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学。
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富多样,有图片、有模型,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准备是充分的。
第二,引导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讨论“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的类型.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2、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2、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课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了解其写法的特点;3.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热爱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在复习总结时有路可循。
操作建议:齐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始终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
南京不再是一座城市,不再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它成为了人类的记忆。
行人莫问当年事,时移世换,85年前的“恐怖之城”已被历史的黄沙掩埋,成为“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以证明和平是何等珍贵。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能够保护人民安全,保证人民安定生活的伟大国家。
关于南京,关于国家公祭日,我们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捍卫和平!播放视频补充知识: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设计意图:渲染氛围,提醒学生铭刻历史记忆。
引入课堂。
操作建议:此处教师应用严肃、深沉的语气朗读导入词。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间达六星期之久,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高中语文 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习题第三章第6课世界选择北京

第6课世界选择北京奥运开幕惊世人,绿色科技并人文。
四海期盼齐瞩目,五洲赞誉共欢欣。
从此复兴看中国,而后办奥难伦敦。
但喜健儿超常竞,奖牌榜上最多金。
一曲《奥林匹克》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承办奥运是中国人百年的梦想。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2001年7月13日,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伟大梦想终于实现了。
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
世界选择了中国,世界选择了北京。
【课内挖掘】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怀有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并不断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实力大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安定和谐,最终实现了这个梦想。
[适用角度]“梦想”“坚持”“实力”【课外运用】我坚持,故我成功上帝总是爱和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你克服重重困难、踌躇满志地准备拥抱胜利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
此刻倘能坦然面对,必定心怀一个信念“下一个苹果正等待着我!”科学的坚持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坚持的过程也就无比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者,方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例。
他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最佳材料,曾经做了无数次实验,他用过普通的金属丝线,还用过其他许多材料,可结果都归于失败。
有些人因此而嘲笑爱迪生,认为他做了这么多实验,一点价值也没有。
而他却坦然地笑笑说:“这些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告诉后人,这些材料都不适合做灯丝,可以使后人避免重复失败,这离成功不是更近一步了吗?”的确,生活中任何一次坚持,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
不仅科学的坚持如此,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还记得1993年一个叫蒙特卡洛的地方吗?还记得萨马兰奇向世人宣布结果的情景吗?还记得澳洲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的情景吗?还记得12亿中国人当时的极度失望吗?一个即将到手的苹果就这样突然坠落了。
自从1993年北京申奥败给悉尼后,国人便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上面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得不承受这失败的打击。
《祖国的首都——北京》示范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的交通发展状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1.【课程引入】北京;2.【地理地图】北京部分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分布动画;3.【知识解析】辽代以来北京城区的变迁;4.【活动设计】北京的四合院该何去何从。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呢?说一说你们对北京的印象吧!学生自由发挥,说出他们从各个渠道收集来北京的情况。
学生: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故宫、长城、2008年奥运会、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其实北京还有很多方面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北京还有颐和园、中南海、中关村、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等。
我们先来看一小段视频,感受首都北京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北京。
教师播放资源库视频【课程引入】北京,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新知讲解】一、政治文化中心视频展示北京著名景点的景观,如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鸟巢、八达岭长城、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天坛、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中南海等。
教师:这些历史文化古迹不仅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发展。
从这些著名景点和建筑,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是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那么,北京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呢?1.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和“北京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北京的海陆位置。
2013年人教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章第6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曾经的坎坷化做今夜的辉煌,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八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扰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让时光倒流。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
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政府,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就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看台上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我能比呀!”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飘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1.“让时光倒流”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让时光倒流”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材料的组织上把现实同历史衔接起来,形成鲜明对照,更能突出“世界选择北京”的主题;二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并使得这种情感层层递深,很能感染人。
《祖国的首都—北京》备课精选导学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学会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自主预习】1、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对位置【合作探究】★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探自然环境1.找出燕山、西山和华北平原,说说北京市的地势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永定河、湖白河、北运河,说说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京市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二:结合所给资料,探讨:1、为什么说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三: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1、北京曾经是哪些朝代的都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整理】【课堂练习】1.(2021·四川中考真题)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政治中心、_______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我国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
初中地理_北京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教学设计课型:授新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认识北京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并能做出简要的评价。
⑵、了解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理解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⑶、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原因及表现。
⑷、了解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及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⑴、运用地形图、通过查阅资料并用语言描述北京市的地形特征,锻炼学生运用地理语言的能力。
⑵、运用各种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爱国主义教育。
⑵、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城市职能与成就。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对北京有更深的了解。
1、重点: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建设成就。
2、难点:⑴、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⑵、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3、教学突破:恰当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了解北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联系当前的时政内容探索理解北京在我国城市职能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综合法、对比法【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北京城市宣传片》,营造氛围。
你能说说你对北京的映像吗?然后学生讨论与回答师生互动:查阅地图册,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引入新课板书:北京一、谈“天”说“地”话北京1、北京的位置:(点击课件显示北京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教师指导: 读P70图8-1,分析北京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 完成P70“活动”No1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西山。
师生小结归纳:(点击课件显示北京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①、海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北方地区(华北北部地区),离海洋较近。
②、经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东八区。
2024年《北京》说课稿

2024年《北京》说课稿2024年《北京》说课稿1(约3020字)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__。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
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
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
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
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
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
《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_6cb6

《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312 0822《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教学指导就报道选题来讲,事件通讯当然要报道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件。
抓住这样重大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新闻性是非常强的。
通讯和消息不同,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要有深度、有广度,要抓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
这些需要在写作时认真考虑,精心构思。
总的来说,这篇事件通讯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义明确。
世界选择北京,为什么?从申奥的历史和现实中,深入思考,精心提炼主题。
中国百年奥运的艰辛是和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中国人民呼唤着奥运,期盼着奥运,体现了中国人民振奋图强、复兴中华的心声。
而上一次申奥的挫折,也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弦。
中国需要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世界选择北京──这是“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中国已经昌盛起来,再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选择北京,是智慧的选择;“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古老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中国人对环保的关注与追求,中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力量,无不为“圣火”在这方土地点燃提供了丰富的“内涵”,选择北京,是诗意的选择。
作品通过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的报道,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表达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兴奋与自豪。
材料组织精当。
就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写通讯,可选择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奥运会有百年的历史,其中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可以说车载斗量。
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更是波澜壮阔、悲恨交加。
在文章中围绕主题的表达,选取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时间跨度很长,范围也很广。
怎样组织好这些材料,使众多材料能起到突出主题,而不是湮没主题的作用,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首先根据历史与现实,剪裁材料。
大班《北京》教案15篇

大班《北京》教案15篇大班《北京》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北京》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北京》教案1活动目标:知道北京是祖国的首都,萌发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自制信封,图片若干,光盘。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引出老师的朋友-爱丽尔,读信件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这位外国朋友叫什么名字?小结:她不是中国人,她的家乡在美国,她听说我们中国首都是个很古老很美丽的城市,就非常的想了解一下。
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她?二、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哪儿吗?首都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小结: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北京居住、工作,许多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有关我们国家的重要新闻、消息也从北京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每个中国人都热爱首都--北京。
三、观察讲述,了解认识。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天安门广场",认识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上具有代表性建筑,并讲述它们的主要特点。
小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天安门城楼。
它有高大的红色城墙,顶盖是金黄色的闪闪发光的琉璃瓦。
中间挂着毛主席像。
城楼两边有许多面红旗。
每当重大节日时,我国的领导人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节日。
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
我国的领导人还在这里接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接待外宾。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那里的藏品记叙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整个历史过程。
2、引导幼儿参观展览,初步了解一些北京的著名建筑及名胜古迹(一)自由参观讲述,感受北京的美好。
提问:你知道这是那里吗?你们看到了什么?(二)讲解展板内容,为首都的美丽感到自豪。
初中地理_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首都北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八下第六章第四节首都北京【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概况及相互关系。
同时以相关机构和院所的空间分布,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了解北京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景观、建筑等,感受岁月沧桑。
同时,继往开来了解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状况和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有中国梦,作为中学生,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梦想,其中考大学是我们最常见的梦想之一。
那么,同学们心目中最向往、最仰慕的国内大学是哪一所啊?(学生纷纷回答)同学们多是提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两所最高学府均位于首都北京。
(展示清华、北大)既然北京是我们众多同学心目中的梦想之地,就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下吧!利用同学的大学梦,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美好向往之情。
自主学习一、北京的位置1、读图:看课本26页“北京市在全国的位置”图、“北京及周边行政区域”图和27页“华北平原地形”图,由每一个图得出一句话,用来描述北京的位置。
追问:由枣庄坐火车去北京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河北、天津)(展示三幅图片)1、学生看书思考,划下图中重要地理事物;2、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进行总结;3、梳理回答:(1)北京在我国的东部,离渤海较近;(2)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3)与河北和天津接壤,几乎被河北所环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河北和天津起到了卫戍的功能。
其实,在历史上,北京周围的山脉也起到过防卫的功能,但是这些山脉更大的作用是影响着北京其它自然环境,有了它们的存在,不得不说,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
第四课 《一着惊海天》精读引领课 精品课件—八上语文精品课件(部编版)(11张)

活动三
1.阅读丛书中的《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 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结合下面的问 题,分享阅读收获。
(1)勾画批注新闻六要素,讲述事件的来 龙去脉。
(2)勾画朗读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具体语 句,试着说说作者的情感倾向。
2.阅读丛书中的《访“葡萄常”》《世界选 择北京一一写在北京申奥成功之际》《“ 金孔雀”,请你归航!》三篇文章,勾画 关键语句,一句话概括新闻事件。
4.文 本 与 接 受 就呈 现出一 种相互 作用的 关系: 一方面 文本在 相当程 度上规 定了接 受者理 解的范 围、方 向,让 理解朝 它的本 义靠拢 ;另一 方面, 文本不 可能将 接受者 完全制 约住、 规范住 ,接受 者必然 会按照 自己的 方式去 理解作 品,于 是不可 避免地 就会出 现误读 或创造 。 5.文 本 一 经 产 生就 成为历 史,它 所表达 的思想 感情、 所反映 的生活 ,都只 能是过 去的, 而理解 总是现 在进行 时。当 我们接 受历史 上的艺 术作品 时,我 们当然 可以设 身处地 想象古 人的生 活,体 验古人 的思想 感情, 但我们 毕竟是 现代人 ,只能 按照我 们现在 的心理 文化结 构去理 解古人 。
活动二
通讯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 、用观点说话。因此,通讯作品都运用生动的 描写,有明显的思想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态度。本文充分体现了通讯的文学性
1.请勾画出生动描写的句子,朗读一遍,结合具 体的词句说说其动态美和语言美。
2.请勾画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朗读, 说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着惊海天》 教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勾画出新闻六要素,改写成消 息,写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勾画出生动描写和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 朗读,说出语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城镇与乡村》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承转】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区边界会向外扩张,“吞并”周边的乡村。芜湖也是如此,市区的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播放】视频:1949—2022年芜湖市市区面积扩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城镇扩张、“吞并”周边乡村的过程。
【承转】除了“吞并”周围的乡村,有些大城市还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新城。
【小结】假如妙泉村没有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可能就会越来越贫穷、落后,环境越来越差,人口不断外迁,最后乡村可能就消失了。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是取得了切实的成效的。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改变了命运: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人口回来了……
【承转】像妙泉村这样的乡村还有很多,乡村的未来也大有可为。但是有些偏远的乡村,人们生活不便,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的村落也就消失了。我们一起看下面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谈谈芜湖城东地区的发展变化。
【小结】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的层数也越来越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
【承转】很多选择在城东安家的人都会说,他们在这里安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的环境好。近年来,在芜湖城东,一个又一个公园建设起来了。雕塑公园、中江公园、太阳垾公园等,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播放】视频:浙江无人村——后头湾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村落可能逐渐消失的过程及原因。
【承转】从古至今,像后头湾村这样渐渐没落的聚落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聚落。为了保护这些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一些聚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传递冬奥火种弘扬奥运精神)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将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冬奥火种”的传递过程,展开对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学习探讨。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实际案例传递奥运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小组合作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子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小组可以选择“冬奥会的文化内涵”、“奥运精神与个人成长”、“冬奥会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等议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讨论,共同完成对该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使其能够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掌握文化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学生将能够:
1.阐述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
2.分析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包括提高个人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二)问题导向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
2.文化对于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如何在生活中体现?
3.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哪些功能?以冬奥会为例,奥运精神如何影响国家形象、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
4.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青少年,我们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选修五个系列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春花江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禇少孙《大铁椎传》/魏禧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种树郭槖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选修2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精读:《天狗》/郭沫若略读:《井》/杜运燮《春》/穆旦《无题》/邹荻帆《川江号子》/蔡其矫\思考与探究一走进诗的世界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精读:《贺新郎》/毛泽东略读:《也许——葬歌》/闻一多《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秋歌——给暖暖》/痖弦《妈妈》/江非思考与探究诗的发现第三单元爱的心语精读:《蛇》/冯至略读:《预言》/何其芳《窗》/陈敬容《你的名字》/纪弦《神女峰》/舒婷思考与探究三诗的意象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精读:《河床》/昌耀略读:《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思考与探究四诗的语言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略读:《老马》/臧克家《憎恨》/绿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雪白的墙》/梁小斌思考与探究五诗的鉴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精读:《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略读:《汉家寨》/张承志《特利尔的幽灵》/梁衡思考与探究一现代散文的形与神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精读:《新纪元》/李大钊略读:《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周涛《美》/曹明华思考与探究二现代散文的情与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精读:《都江堰》/余秋雨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合欢树》/史铁生思考与探究三现代散文的小与大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精读:《森林中的绅士》/茅盾略读:《云霓》/丰子恺《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张抗抗思考与探究四现代散文的虚与实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精读:《葡萄月令》/汪曾祺略读:《光》/杨必《树(节选)》/林燿德思考与探究五现代散文的疏与密选修3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欣赏第一单元导言讲读: 1、《老虎》 2、《秋歌》 3、《三棵树》思考与探究第二单元导言讲读:1、《故乡》 2、《西风颂》 3、《当你老了》思考与探究第三单元导言讲读:1、《漫游者的夜歌》 2、《石榴》 3、《雪夜林边驻脚》思考与探究第四单元导言讲读:1、《应和》 2、《刘彻》 3、《窗前晨景》散文欣赏思考与探究第五单元导言讲读:1、《我与绘画的缘分》 2、《带着蛙鱼去旅游》思考与探究第六单元导言讲读:1、《自画像》 2、《贝多芬百年祭》思考与探究第七单元导言讲读:1、《英国乡村》 2、《寂寞》思考与探究第八单元导言讲读:1、《奴性》 2、《懒惰哲学趣话》思考与探究选修4 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三国演义》《水浒传》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西游记》《聊斋志异》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三言》《红楼梦》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白鹿原》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呼兰河传》《长恨歌》第七单元情系乡土《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第八单元人在都市《子夜》《骆驼祥子》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红旗谱》《红高粱》选修5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阅读:《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话题:叙述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思考与实践第二单元阅读:《炮兽》/(法国)雨果☆《安东诺夫卡苹果》/(俄国)蒲宁话题:场景在场景中生活场景的功能☆风景的意义☆现代小说的场景观思考与实践第三单元阅读:《丹柯》/(苏联)高尔基☆《炼金术士》/(巴西)保罗•戈埃罗话题:主题小说的灵魂——主题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实现☆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主题的演变思考与实践第四单元阅读:《娜塔莎》/(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素芭》/(印度)泰戈尔话题:人物“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思考与实践第五单元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在桥边》/(德国)伯尔话题:情节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情节运行的动力思考与实践第六单元阅读:《牲畜林》/(意大利)卡尔维诺☆《半张纸》/(瑞典)斯特林堡话题:结构谋篇布局结构的“常”与“变”思考与实践第七单元阅读:《山羊兹拉特》/(美国)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话题:情感情感的魅力情感的处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现代小说:激情过后思考与实践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阿根廷)博尔赫斯☆《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话题:虚构对虚构的确认☆虚构使我们富有☆事实与真实的区别思考与实践注:“阅读”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精读文章,标有☆的是略读文章;“话题”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基本话题,标有☆的是延展话题。
《祖国的首都——北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6)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北京的位置、范围,并能对北京的地理做出简要评价。
2、能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3、让学生学会了解一个城市的根本认识方法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应该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对于北京的自然环境应抓住其区位优势的分析,正是位置优越才会悠久历史,才会成为首都;对于北京的历史,应抓住悠久历史与今天北京的无数名胜古迹及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对于北京的开展应始终以北京的城市职能为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合理开展区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北京的区位优势、悠久历史。
2、北京的城市职能与城市开展。
教学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大家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她处在哪个位置,主要职能是什么?指导预学: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1、说一说:北京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2、北京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3、北京未来的开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交流探究:1、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答案更准确。
2、活动〔一〕〔1〕读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观察图6.3,描述一下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地势特点。
活动〔二〕〔1〕阅读: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2〕了解北京的局部名胜古迹。
〔3〕古城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
近年来,参观北京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说说你的看法。
精导: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有选择性的精讲局部内容一、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北京,各种国际会议在此频繁召开,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正日益密切。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市我国历史文化古城和古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314 2146《世界选择北京》教学参考教学指导就报道选题来讲,事件通讯当然要报道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件。
抓住这样重大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新闻性是非常强的。
通讯和消息不同,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要有深度、有广度,要抓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
这些需要在写作时认真考虑,精心构思。
总的来说,这篇事件通讯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义明确。
世界选择北京,为什么?从申奥的历史和现实中,深入思考,精心提炼主题。
中国百年奥运的艰辛是和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中国人民呼唤着奥运,期盼着奥运,体现了中国人民振奋图强、复兴中华的心声。
而上一次申奥的挫折,也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弦。
中国需要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世界选择北京──这是“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中国已经昌盛起来,再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选择北京,是智慧的选择;“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古老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中国人对环保的关注与追求,中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力量,无不为“圣火”在这方土地点燃提供了丰富的“内涵”,选择北京,是诗意的选择。
作品通过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的报道,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表达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兴奋与自豪。
材料组织精当。
就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写通讯,可选择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奥运会有百年的历史,其中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可以说车载斗量。
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更是波澜壮阔、悲恨交加。
在文章中围绕主题的表达,选取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时间跨度很长,范围也很广。
怎样组织好这些材料,使众多材料能起到突出主题,而不是湮没主题的作用,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首先根据历史与现实,剪裁材料。
历史材料部分,又分为两类。
一是旧中国:屈辱的社会境况和参加奥运会的窘迫遭遇,以及中国人期盼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悲壮心情。
一是新中国:中国在奥运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辉煌的战绩,并因此得到世界的尊重的事实。
这个部分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将中国人的奥运之路勾勒得清晰明了,材料多而不乱,主题意义自然呈现。
现实材料部分,主要围绕申奥活动安排材料: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支持,中国强大的国力基础,中国人民极大的奥运热情,北京在环境方面的承诺,中华文明深厚的文明底蕴等。
由高到低(由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由点到面(由北京到中国国情、中华文明),材料组织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叙事线索清晰。
材料组织得当,自然叙事就会清晰。
从这篇通讯整体来看,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即“曾经的坎坷”,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国势渐强)—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
以这条主线,将众多的材料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与奥运的历史,了解中国申奥的背景、理想和努力。
并在这样的了解中,感受到文章蕴涵的主题意义,感受到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挖掘内涵。
新闻通讯不仅要把新闻事实深入地报道给读者,更重要的是把新闻事实中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传达给读者。
申奥成功,对中国对世界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对中国人民来说,申奥成功,意味着中华民族摆脱历史的屈辱重新振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的实现,意味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得到承认,意味着中华文明得到尊重,意味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认可。
申奥成功所蕴涵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不止这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抒己见。
这篇通讯在表达方法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1)事实丰富、充实,引用许多典型的事实材料,见证中国百年奥运历程,而且每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年代,都非常明确,不用含糊的代替。
(2)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等句,直抒胸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适当评论,如“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洞察力。
思考与探究一、事件通讯力求将新闻事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以写出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说说这篇通讯怎样富有激情地阐释申奥成功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通讯的主题意义。
申奥成功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具体参见“教学指导”。
二、这篇通讯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这样的结构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怎样的作用?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结构的作用。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由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历程和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梦想和追求,表现了世界选择中国的主题意义。
三、事件通讯叙事有一定的线索和脉络,文章中所记述的“呼喊”和“口号”,在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包含了怎样的深刻内涵?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通讯的叙事线索。
“呼喊”,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企盼,以及对奥运的梦想和追求;“口号”代表了“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
每一次“呼喊”和“口号”都与一定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复兴的过程中对参与奥运、举办奥运的期盼,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中国百年奥运史的清晰脉络。
每一句“呼喊”与“口号”都有各自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比如《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表达了近代中国人对参加奥运盛会的期盼,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自立乃至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期盼。
四、仍以通讯标题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不超过300字。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答案略。
相关资料一、北京申奥大事记1998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对申办工作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申请书递交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9年1月6日,中国奥委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前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
1999年9月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
北京奥申委办公地点在北京新侨饭店。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2月1日,北京2008年奥申委举行第二次全体委员会,通过表决确定了2008年奥申委会徽和奥申口号,奥申网站正式开通。
奥申口号为:新北京、新奥运(英文为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
2000年2月2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在2月1日报名截止之前,有10个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
这10个城市是:中国的北京、泰国的曼谷、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古巴的哈瓦那、埃及的开罗、日本的大阪、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加拿大的多伦多。
2000年2月24日,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率代表团出席2008年奥运会申请城市联席会议,国际奥委会提出了包括6个方面的22个问题。
执委会将根据各申请城市的“答案”遴选申办候选城市。
新的申办程序,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准送礼。
2000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宣布,10个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全部在规定的截止之前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回答了国际奥委会今年2月向它们提出的22个问题。
2000年8月28日19时39分,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
一同进入候选城市的还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
这标志着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从此进入“决赛”阶段。
2000年9月25日,国际奥委会在悉尼召开了由5个入选申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参加的通气会,会上确定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的考察时间。
在5个城市中,北京将于2001年2月20日至25日第一个接受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考察,随后是大阪、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和巴黎。
2000年12月13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工作陈述报告。
2001年1月14日,北京奥申委宣布,聘请邓亚萍、巩俐、杨澜和桑兰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此前北京奥申委曾聘请香港电影明星成龙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2001年1月17日上午10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王伟一行5人,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2001年2月21日上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17名成员在北京饭店陈述厅听取了北京奥申委第一天的陈述报告。
2001年5月15日晚8时,国际奥委会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北京、巴黎、多伦多处于领先集团。
2001年7月12日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著名的大剧院隆重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宣布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开幕。
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19∶10,北京申奥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第四个出场进行申奥陈述。
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22∶10,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
二、什么是事件通讯事件通讯与人物通讯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记事,后者侧重写人。
人物通讯也写事,但写事的目的在于表现人,并不要求完整地写出事件的过程。
而事件通讯则要求相对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显示事件的意义。
同时,事件通讯也写人,但多写的是群像,每个形象都是简笔勾勒,宛如速写画,而人物通讯相对说来则要求比较细腻地刻画一两个人物形象,有时也写群像,但比较少见。
事件通讯,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那些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突出成就的新闻事件,那些反映为国争光、为国拼搏和高扬主旋律的新鲜事件,一经报道出来,就会起到教育、激励、鼓舞群众的作用,纵然是一些事故或不该发生的其他事件,只要报道得当,对群众也有教育、鉴戒作用,而记录这些事件的优秀通讯作品,也就成了千秋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