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党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
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
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政法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必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政法事业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
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
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
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
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供您参考,()查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围绕新的历史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探讨
2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
() 1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 . 于我们 更好地坚持发展 才是 硬道 对 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 发展才是更道理”是邓 小平同志的着名论断 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的大 国. 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 社会 的主要矛 盾仍 然是 人民 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中国要 解决所有 问题都要 靠发展 .所 以我们必须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 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 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不断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 () 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促 进社会和谐 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经济建设 又好又快发展 . 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 的更 高的要求 , 又快又好 . 从 到又好 又快 , 这不仅 是两个 字顺序 的变 化. 它体现 了科学发展 观的 内在要求 . 映了经济建设指导 思想 的升 反 华。 使我们对新 阶段发展规 律的把握更加全 面 . 指导发展 的方针 更加 符合实际 ,破解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是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 目 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和 的。
发展 观的活动中, 笔者重温 了关于这一科 学理论的重要论述 , 对这一理论体 系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 关键词 】 史定位 ; 历 重大意义
1科 学 发 展 观 的历 史 定 位 .
党的十七 大报告 中明确 指 出: 科学发 展观 . 同马 克思主义 中 “ 是 国化三大 理论成果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的科学 理论 . 我 国经 济 是 社会发展 的重要指导 方针 . 是发 展中 国特 色社会义 必须坚 决贯彻 的 重大 战略思想 。科学 理论是用来 指导实践 的 。 科学 发展 观是用来 指 导发展 的 经验表 明. 一个 国家坚持什么样 的发展观 。 对这个 国家的 发展会 产生重大影 响 .不 同的发展观往往 会导致 不 同的发展结果 。 我 国经济要发展 . 社会要发 展 , 国特 色社会主 义也要发展 . 中 怎样 发 展才是健康 的发展? 怎样发展才能完全实 现小康社会 的宏伟 目标 . 构 建” 和谐社会 呢? 是科 学发展观运用辨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正 的立场 、 观点 、 法 , 方 进一 步回答 了为什 么发展 , 实现什 么样 的发展 、 怎样 发展 的重 大 问题 . 善 了中 国特 色社 会主义 发展 道路 . 完 发展 模 式、 发展 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领导下我国人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我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国家的领导体制和执政党的领导地位。
这一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稳定了国家的政治局面,为国家的长久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体现了我国的领导作用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我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可以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4. 总结与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一条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发展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发展的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总结了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内涵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和谐关系,既强调了经济增长,也注重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推动创新发展、扩大内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既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通过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内涵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推广,强调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加强艺术创作,提高文化软实力,并注重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体现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摘要: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对全球治理的贡献3.对人类文明的发展4.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境界新高度正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
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
这一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划了路径。
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的一种立足中国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体人民的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至上等多个方面。
1.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不偏废、不偏颇、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
在经济上,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质量优先于速度,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在政治上,全面发展要求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领导相结合,注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权益保障;在文化上,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全面发展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态上,全面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形成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发展中,协调发展要求坚持内外需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协调发展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权益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实现持续发展,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权益。
在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不平等现象加剧,推动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4.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以增加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也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规定性。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其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的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同方向。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那些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所谓社会主义,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与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社会主义本质是教条的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吃大锅饭的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是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性质的福利主义,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贫穷的传统社会主义,也不是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规定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同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斗争、合作、竞争是共处的三种具体形态。
社会主义要善于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分(如同资本主义吸取社会主义某些因素一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绝不是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进行竞争与合作,也可以和谐相处,但绝不是结合与趋同;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可以运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运用作为发展手段的市场经济,可以追求速度和效率等,但绝不能放弃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这些基本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1)“三形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 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 平理论是“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体系”的重要发展,科学发 展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5)“多层次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体系 的精髓、主题、核心、立论基础四个层次 构成的。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立论基础: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经济学 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 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略)
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体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 原则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计划与市场”、 15 “效率与公平”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等。
因此,可以“体系”科学内涵概括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深刻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当 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 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理论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新整理的)
本讲探讨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马克思当今社会中的几种观点: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折射了当下文化危机,因此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问题;……“中国模式”是个伪命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使我们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所谓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是转型期问题,不必惊慌不安。
……等等。
若理性地看待,需要比较完整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需要正视这一历程中“文化”这一根本问题。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来化解难题。
(口袋鼓起来了,脑袋空白了)★十八大报告中二千多字的陈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治愈贫困的顽疾,但是经济发展了并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吃喝嫖赌、包二奶、贪官、奸商、伪学者这些“富贵病”的出现关乎人文,关乎人的素质与精神境界。
——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当今就经济实力看,中国走上了国际大舞台,但是缺乏有力的话语权,不是文化大国。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很多文化产品不是走出去,而是送出去,缺乏影响力;)美国记者霍华德·佛伦奇曾撰文指出,中国人因缺乏大国意识正在丧失成为大国的机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有一种印象是——主张和为贵的只不过是中国的古人。
中国的当下文化中仍充满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内容,似乎中国人不窝里斗就不是中国人了。
(中国商人在华人黑帮阴影下的安哥拉,2012年11月26日故城徐老板的诉说)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还有一种印象是——中国“不差钱”,仿佛许多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都是山西煤老板了。
高中政治教案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都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这样的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和实践之一。
它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解决方法为标志,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式。
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一、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府、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所构成的。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全体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即“人民当家作主”。
它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两条途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转化为国家利益和发展的动力。
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先进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表现。
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利用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群体,以最新的观念引领文化的改革与前进,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线,这是一条以科学技术、人才教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路线。
它以“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观,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四、完备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基本内涵是完备的法律体系,这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诉讼审判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法律制度。
五、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五个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的根本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摘要: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正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发展历程中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再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其次,它为全球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再次,它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
最后,它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提供了中国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领域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复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一、基本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创新性发展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
1.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面领导一切工作。
2.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
4.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协调发展,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二、发展目标1.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我们要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早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形式上讲,就是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86年的漫长征途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件大事,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成果。
历史已经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胜利完成历史使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在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并不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首先发生在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理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指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
这一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是引领中国发展的道德力量和价值取向,是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为此,我们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标志,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动力。
新时代,我们要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践行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提升和参与度。
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稳步前进。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与内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素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我国国情、历史和实际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独特道路。
它的科学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为中国道路,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民生逐步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的一条正确发展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发展要成功,科学是真经;发展求质量,标准不能忘;发展求效益,干事讲规律;发展讲科学,社会才和谐。
●“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生命缩短了”,发展就不科学了。
18、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群众解读:
●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科学发展观是金钥匙,解放思想是总阀门,改革开放是车轮子,和谐小康是金屋子。手持金钥匙,打开总阀门,踏上金轮子,走进金屋子!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群众解读:
●百姓眼中的科学发展:领导干起来,环境好起来,群众富起来,生活美起来。
群众解读:
●科学发展就是要给自己挣个金山,给子孙留个青山。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良好的环境比金子还要珍贵,蓝天、绿地、青山、秀水是无价之宝。宁舍千元钱,不舍一分田;宁饿十顿饭,不毁一亩林。
21、什么是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淘汰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理论体系
....和制度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中国当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 简述中共领袖更替机制的发展及其成就
答:
(1)中共领袖更替机制的发展:
建党以来,中共领袖更替机制一直在发展完善,出现过6种:共产国际指导机制、党内民主斗争机制、指定接班人机制、特殊机制(一方把另一方抓起来隔离审查)、退休制度化,集体交接班机制、领袖预备人选民主推荐提名机制。
自毛泽东以来的各任领袖都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废除了世袭制;邓小平废除了终身制,确立退休制;江泽民确立有限任期制和到点退休制;胡锦涛创立领袖预备人选民主推荐提名制。
发展的趋向是逐渐制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重大成就是已能确保领袖有序更替。
(2)成就:
党的领袖更替机制在演变中实现了3大飞跃,其发展的趋向是逐渐制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已能确保领袖有序更替。
(3大飞跃:①从由共产国际指导到独立自主;②从毛泽东实行个人专断甚至个人崇拜,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到确立集体领导,集体向集体交接班;③从领袖或领导集体自上而下挑选新的领袖或领导集体,到党的中央组织全体成员自下而上民主推荐提名未来的领袖预备人选。
)
1.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 简述中共领袖更替机制的发展及其成就
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答: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
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要解决发展观念的认识问题,还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