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理解的“管理是一门艺术”

今年我们开设了企业管理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走进管理学的殿堂。尽管我在大学时代也自学过管理学,但最后往往淹没在无尽的、细碎的各种流派与理论中不了了之。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以及高宝周教授精彩的讲解,使我对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总的来说,我对管理的认识大概经历了三个过程。从课程开始前的模模糊糊、不明所以,到课程中间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再到课程结束时,我已牢牢的认定“管理是一门艺术”!

最初的阶段是大学时代自学《管理学》时又好奇,又不明所以的时期。那时对于管理有一种强烈的“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从最开始就掉入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大链条。而当时我所理解的“管理”就是不断循环重复这一链条的过程,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与肤浅的。因此,在管理学的第一堂课,高教授就把我之前对“管理”的幼稚可笑的理解击的粉碎。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认识到: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

管理行为早在人类有生产活动之时就已经自发产生,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管理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经验生活,也许偶尔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的部分内容做了一些总结与阐释,但总归也是零星分散和不明确的。这一情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出现,而宣告改变。在泰勒的管理生涯中,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要占用的时间。他认为通过对工具的改善,工序的科学化、标准化以及一定的金钱激励可以极大的提高每个个体员工的生产效率,进而大幅提升公司整体的生产效率,通过使蛋糕变得更大而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好。

事实证明泰勒是对的。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联合邮包服务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一窥科学管理的威力。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它拥有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尽可能高效率的从事工作。以送货司机为例,UPS的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送货、暂停和取货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们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给出每一位司机每天中工作的详细时间标准。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循工程师设定的程序。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1档上,为送货完毕的启动离开作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严丝合缝。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种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顾客的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送货完毕后,他们在回到卡车上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这种看似刻板、繁琐的时间管理表却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研究生产效率的专家们公认UPS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公司之一:比如,同类型的联帮捷运公司(Federal Express)每人每天不过取送包裹80件,而UPS却能达到130

件。正是由于在提高效率方面的不懈努力,UPS因此也是世界上净利润最丰厚的公司之一。

科学管理对生产率的提升无疑是惊人的,因此,到了20世纪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除了少数工会与知识分子还在抗拒之外,已经横扫发达世界了,其丰硕的经济成果使后人评价到:自泰勒之后到现如今,先进国家的生产力已经增加了50倍以上。正因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影响,使得管理学带上了鲜明的科学特点,而此后各流派对管理学的丰富与拓展也无不以科学性为前提,“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已经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可。然而,管理仅仅只是一门科学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各国迫切谋求经济振兴,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参加工作的行为动机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二战期间曾经行之有效的由泰勒的科学管理所演变而来的军事化企业管理模式,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逐渐被证明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将人等同于物,甚至等同于机械,认为只要用钱就能赎买到工人的全部生产潜力的想法越来越遭到批判与唾弃;心理学的空前发展以及对人们行为动机的研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认为,这种落后的、过时的对人的哲学假设,既不符合科学事实,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

1954年11月6日是管理学中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彼得•德鲁克在这一天出版了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德鲁克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在德鲁克之前,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真的就集中于如同“管理”这两字的表层含义所显示的空间范围。它假设工人是蒙昧无知、自由懒散、好逸恶劳的群体,需要由少数“懂管理”的精英来优化他们的行动,控制他们的行为,监督他们、管制他们,使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符合效率的要求,符合公司利润的需要。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哲学思潮越来越强调人的个性的解放、潜藏能力的激发、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学越来越需要披上这样的色彩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雇员的广泛认可。德鲁克正是在这一潮流中,大大推进了管理学“进化”的步伐。德鲁克自豪的说,“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他强调说:“管理被人们称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事实是,人是世界上最富感情的群体,人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创造能力,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管理者不能指望像管理机器那样插好电源插头、按下几个按钮开关那样简单易行,而是需要管理者动用他们的智慧,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激励、目标管理、自我控制、潜能开发成为了管理学的新的主题。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是目前(他所处的年代)最富有成效、最自由、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尽管我不一定赞同“目标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这一观点,但目标管理理论却给我以大量的启发,它所强调的内核在于:管理是惟结果论的,一切管理行为都是为了目标的实现,离开了目标的实现这一原则,一切管理都是失败的管理;同时,管理的过程又是开放的,管理过程的核心在于尽一切可能,充分的激励员工,甚至是激发、开发他们的潜能(即让他们做到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