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①马航MH370事件之后,人们对黑匣子的关注明显多了,下面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②“黑匣子”这个名称在媒体上用得很多,但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一般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它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有点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
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
它们在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
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
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
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是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
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④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
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⑤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
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
⑥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
乘客可以发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现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根据2014年3月27日《参考消息》有关内容改写)(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黑匣子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色调较亮的“国际橘”,它异常坚固,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安好无损。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机器人改善我们的生活①从儿童玩伴到老人关爱陪护,从外卖订餐送餐到银行业务办理,从扫地、擦窗到物流服务,从驾校的机器人教结到代替或者协助人类进行安防、巡检的安防机器人,可以说只要是能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都实现了完美的尝试,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这些能够实现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让人看得见,也能摸得着,让人们充分享受看随之而来的便利。
②京东开启无人机时代当前,你有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架无人机缓缓降落在快递送货站点。
你可能会以为这仅仅是一场自拍的结束,实则不然,这是顾客订购的货物到了,进行配送的虽然不是快递小哥,但这个“快递员”也非常准时。
京东无人机在2016年经历了多地、多次的成功试运营后,2017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启动了无人机日常配送运营,开始为周边的农村用户提供便捷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③我国第一辆无人公交车在深圳开始试运行2017年12月2日,4台“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的深圳巴士集团公交车在福田保税区首发试运行。
这是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试运行。
该系统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实时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发做出反应,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已经完全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
并且它还具备人工和智能驾驶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切换。
④医疗人工智能堪比权威专家上海有多家医院,已成功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外科手术、基因测序等方面,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
智能化机器看似无情无义,但诊断起来却是有理有据,它能够帮助医生结合既往病历,为患者制定出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一些患者不必再长途跋涉来医院就诊,只需把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机器终端,智能机器会综合大数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及时把诊断结果反馈给患者。
同时,它还大大提升了疾病随访和并发症监控的效率及准确度。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器官移植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但是器官供体严重短缺是全球性难题。
以中国为例,2018年完成器官移植有2万余例,但是每年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因此器官供体形势可谓杯水车薪。
②3D生物打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该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参考真实器官的结构,通过3D生物打印设备,像喷墨打印机打印纸张一样,将可降解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非生物材料批量制作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细胞脚手架,然后让某些细胞在脚手架上生长并融合成组织或器官,再将细胞脚手架的非生物材料冲洗或生物降解,留下的就是与真实器官结构和功能相似的3D打印组织或器官。
③自21世纪初以来,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骼、软骨甚至心脏瓣膜等人体组织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些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但是,制作可供移植的3D打印器官则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国际难题,特别是肺、心和肝等实体器官。
因为这些实体器官结构复杂,内部还布满细微的毛细血管。
3D打印时不仅需要模拟器官框架结构,更关健的是必须形成复杂的毛细血管网络,最终将氧气和营养成分运送到器官各处,并将器官产生的废气和废料运送出来,这样才能让3D打印器官具备应有的生理功能。
④近日,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制作出3D打印肺脏模型,成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3D生物打印研究领域最令人吸目的进展。
⑤为了制备这种3D打印肺脏模型,研究人员首先需要筛选细胞脚手架的材料。
由水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组成的水凝胶,是已知最常用的打印基础材料之一。
它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在光线的作用下逐层固化,从而实现组织或器官模型的立体化。
为了刻印血管网络,需要在水凝胶中添加光吸收材料,但有些化学材料存在生物毒性,不能用于生物打印。
于是,研究人员筛选了一些广泛应用的食品染色剂,最后确认柠檬黄效果比较好,能显著提高立体光刻的效率和精确性。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5G来了!你准备好了吗①2018年,我国多地开展5G试点。
以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超大数量终端网络为特点的5G,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
5G时代来临,普通用户将收获哪些红利,又需要做好什么准备?②5G+上网,超快网速需设备升级。
每秒传输10GB,相当于1秒钟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速度是4G网络的100倍……从4G到5G的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的大升级。
用户可以轻松在手机上看高清电影,玩VR(虚拟现实)游戏更加流畅真实。
③铺设5G网络,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
为了获得更快传输速率,需要建设数量更多、密度更大的5G基站,基站设备、天线选址建设、优化调试等方面,都需要比4G高得多的资本投入。
④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主流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尝鲜”,先得换一台新手机。
预计我国将在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
想要升级换代,还得耐心等待。
⑤5G+出行,无人驾驶应安全第一。
湖北一司机对无人驾驶技术既兴奋又忐忑。
一方面,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另一方面,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工智能,总是不太放心。
今年3月,中国电信、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区完成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
测试中,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未来,无人车还将针对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接受一系列测试。
⑥今年4月,重庆宣布将建立基于分级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演示验证与示范平台。
5月17日,工信部相关人士提出将在5G和车联网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⑦5G+家居,还可以提升智慧生活家居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5G网络地址数量大,允许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台物联网设备,5G网络的功耗又相对较低,能保障较长的续航时间,加之网络延迟小、出错概率小,因此为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码正在被“杀死”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
这项考验无数次冲击了我们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
为了安全,我们把密码设置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实在是不好记!可即便如此,密码安全还是问题。
通过穷举、盗取信用证书、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我们辛辛苦苦设置的密码。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在线身份证验证的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全新的验证方式陆续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
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应用而生。
FIDO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Web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
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FIDO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
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钥①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
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
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
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
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
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
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
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
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
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
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
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洲狮的困境①提起狮子,多数人只会想到非洲,但其实狮子直到10万年前还是地球上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型陆地动物之一,足迹遍布全世界。
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并迅速扩张,美洲、欧洲和东亚的狮子先后遭到灭绝,南亚和西亚则直到数百年前还一直有狮子活动。
事实上,古罗马斗兽场用到的狮子大都来自西亚,欧洲角斗士们是在和亚洲狮做生死搏斗。
②亚洲狮虽然杀死了不少角斗士,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
目前全亚洲只有印度还能找到野生的亚洲狮,它们全都生活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名为“吉尔”(Gir)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
2017年进行的一次狮群普查显示,该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600头狮子,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③2018年9月,有人在保护区发现了两头幼狮的尸体,虽无明显外伤,但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认为这属于偶发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
没想到,此后的3周时间里保护区内陆续发现了23头死狮子,其中7头死于保护区东南角的一小块森林内。
这下官方无法再用“自然原因”来解释了,只能立刻采取措施,将那片森林里剩下的19头狮子全部抓住并隔离起来。
两个月之后,这19头狮子中的16头也死了,只剩下3头还活着。
④尸检显示,一种名为“犬瘟热”的病毒(CVD)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那场“狮瘟”杀死了1000多头非洲狮,大约相当于塞伦盖提大草原狮群总数的30%。
随后进行的DNA测序结果证明,此次印度犬瘟热病毒和上次东非流行的犬瘟热病毒属于同一个品种,很可能就是从东非传过来的。
⑤看过《动物王朝》的读者一定记得,狮子是群居动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传染病很容易在狮群中传播开来。
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又非常大,危险系数就更高了。
该保护区的总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专家估计最多只能养活300头狮子,目前的密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属于严重超载。
⑥这个状态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保护区周边居民饲养了很多家畜,它们为狮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齐月园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
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
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
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
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
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
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
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
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洲狮的困境①提起狮子,多数人只会想到非洲,但其实狮子直到10万年前还是地球上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型陆地动物之一,足迹遍布全世界。
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并迅速扩张,美洲、欧洲和东亚的狮子先后遭到灭绝,南亚和西亚则直到数百年前还一直有狮子活动。
事实上,古罗马斗兽场用到的狮子大都来自西亚,欧洲角斗士们是在和亚洲狮做生死搏斗。
②亚洲狮虽然杀死了不少角斗士,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
目前全亚洲只有印度还能找到野生的亚洲狮,它们全都生活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名为“吉尔”(Gir)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
2017年进行的一次狮群普查显示,该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600头狮子,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③2018年9月,有人在保护区发现了两头幼狮的尸体,虽无明显外伤,但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认为这属于偶发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
没想到,此后的3周时间里保护区内陆续发现了23头死狮子,其中7头死于保护区东南角的一小块森林内。
这下官方无法再用“自然原因”来解释了,只能立刻采取措施,将那片森林里剩下的19头狮子全部抓住并隔离起来。
两个月之后,这19头狮子中的16头也死了,只剩下3头还活着。
④尸检显示,一种名为“犬瘟热”的病毒(CVD)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那场“狮瘟”杀死了1000多头非洲狮,大约相当于塞伦盖提大草原狮群总数的30%。
随后进行的DNA测序结果证明,此次印度犬瘟热病毒和上次东非流行的犬瘟热病毒属于同一个品种,很可能就是从东非传过来的。
⑤看过《动物王朝》的读者一定记得,狮子是群居动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传染病很容易在狮群中传播开来。
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又非常大,危险系数就更高了。
该保护区的总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专家估计最多只能养活300头狮子,目前的密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属于严重超载。
⑥这个状态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保护区周边居民饲养了很多家畜,它们为狮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喝点什么云无心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
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求。
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水”“富氧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纯净水、自来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
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可以忽略。
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②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
茶和咖啡,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
在纯的茶和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的饮料。
在那些风味物质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
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喝。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变成了“含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
中国人传统的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饮料”则只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
④果汁是以营养为卖点的饮料。
尤其是喝鲜榨果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雅”。
果汁营销也经常以“一杯果汁含有××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似乎也说得通,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
不过,它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一、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
立春之日,敏感的人可以察觉,太阳出来时较之冬天的太阳不太一样了,此时阳气充足,吹面不寒,阴冷之态消失。
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如此,大陆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②冬去春来,这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
人们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③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说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④立春节气受农民欢迎,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
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
⑤人们观察到,当雷声在天边传遍,万物的精神似乎为之一震,而不妄为,像做好了某种准备,花朵、小草也生机勃勃。
因此古人体会这种现象,会以勤勉应对天时天道,繁育万物,使人间欣欣向荣。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分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赵竹青的《天气预告愈来愈准的背后》,完成以下小题。
①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精准展望天气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此刻,跟着预告的正确度大幅提高,愈来愈多的人们已经习惯依据天气预告来指导出行。
这一场展望天气的革命是如何静静发生的?② 据认识,当前,国际上天气预告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是受益于数值天气预告的贡献。
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告称为1-3天,提高到5-7 天。
这主要20 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告的发展是一场静静静的革命。
③ 上世纪六十年月,跟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纯真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世界监测,气象学飞驰发展为大气科学,气象展望也从天气图经验预揭发展到此刻的数值天气预告。
④ 数值天气预告是指以物理数学理论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做出的客观定量预告。
时至今日,较正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告能及时展望气象灾祸,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富安全。
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开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告,并发展了数值天气预告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确立人之一。
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正确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办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纳,服务于及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告。
他倡议并参加研制“国之重器”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为国家防灾减灾、对付全世界天气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要问题供应科学支撑,推进地球系统科学不一样学科之间的学科交织和交融,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超越。
(据 2019 年 3 月 23 日《人民网》同题文章修改)(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天有不测风云”有什么作用?(2)联合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详细正确地说了然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DNA存数据①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②DNA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后者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③那么,DNA如何记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
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1的编码。
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
得到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
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④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
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世纪,甚至更长。
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几万年前猛犸象的DNA,还能成功将其破译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
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
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⑤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
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
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欧元。
⑥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云气象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却有着极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
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
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
⑤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球背面长啥样?①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
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皎洁的白月光中。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类在地球上只能凭肉眼看见月球的正面,背面则看不见。
因此月球背面对于人类而言,更是“秘境中的秘境”,有许多未知等待着解答。
②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西昌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世界瞩目、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月球背面到底是啥样,嫦娥四号将第一次a________它。
③古人观月,并非完全看不到月球背面。
月球存在着“天秤动”,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因此,至少有10%至20%的月球背面的边缘地带可以从地球上看到,比如一个跨越100千米的撞击盆地东海。
④1959年10月7日,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后,月球背面的“真容”就第一次被揭开了。
依照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苏联在1960年11月出版了第一份月球背面地图,一年之后,又制作了第一个月球仪,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月球背面的初步特征。
1965年7月20日,苏联“探测器三号”传送回了25张画质更好的月球背面照片,分辨率比“月球三号”高了许多,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背面有一条长数百千米的链状陨石坑。
1967年,苏联根据这批照片出版了包含4000个新发现的月球背面地形目录的地图,同年发布了第一份比例为1:500000完整的月面图和修订后完整的比例为1:1000000月球仪,月球95%的表面都在上面b________了出来。
⑤人类首次与月背面对面是在1968年,“阿波罗八号”在进行载人登月任务试验的时候,由宇航员威廉·安德斯看到的。
他描述说,“月球背面看起来像我在孩提时玩过一段时间的沙堆,它们全都被翻起来,没有边界,到处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
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
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
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
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
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③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④咔嚓一拍,信息自来。
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⑤如今我们常见的QR条形码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
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
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余建斌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
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
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
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
(乙)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
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
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
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
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
(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人以无限遐想。
B.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照片。
C.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首句引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2)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
(“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②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3)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4)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答案】(1)D(2)①黑洞(天体)的范围。
②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3)放在(丙)处。
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4)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②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③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
【解析】【分析】(1)A错误,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表现天文学家们欣喜之情。
B错误,“幸运”是因为天文学家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
C错误,体现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2)①根据“这个完全黑暗的神秘天体就像是一块阴影,隐藏在发光气体形成的明亮光环内。
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可推至“手心”指的是天体的范围。
②本题考查列数字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数据,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数据,来具体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3)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看这句话与哪一处衔接最紧密,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4)根据“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
”“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
”“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
”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D;⑵①黑洞(天体)的范围。
②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⑶放在(丙)处。
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⑷ 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②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③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①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②本题考查分析列数据说明方法作用的能力。
说明文中列数据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⑶本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答题。
⑷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消息发布】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306会议室揭开了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科普一下】什么是黑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逃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逃逸,任何经过黑洞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远被吞噬而无法逃脱了。
虽然名字都叫黑洞,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洞家族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小不点恒星级质量黑洞质量是太阳的几十倍到上百倍第二类中等身材中等质量黑洞质量大约是大阳的几千倍到几万倍第三类巨无霸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4月10日亮相的主角,是超大质量黑洞。
【热点一】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拍照?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核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
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封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洞通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零零的黑洞,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组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烧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织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逸到远处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勾勒出来的黑洞的轮廓,就像看皮影戏一样。
【热点二】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悉,在银河系内,人类已发现了20多颗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距离我们仍能最近的3400多光年,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而非要舍近求远选择26000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500万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呢?这是因为这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大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计算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390亿公里,看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润的视直径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