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合成工艺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A合成工艺

∙概况

维生素A,也称视黄醇(retino1),分子式C20H30O,分子量286.44.

化学名称全反式3,7-二甲基-9-(2,6,6-三甲基-1-环已稀)-2,4,6,8-壬四稀-l-醇。

维生素A是一种黄色片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属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和甘油,能溶于醇、醚、烃、卤代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

∙维生素A的合成工艺

虽然维生素A可从动物组织中提取,但资源分散,步骤烦杂,成本高。

商品维生索A都是化学合成产品。世界上维生素A的工业合成,主要有Roche和BASF两条合成工艺路线。

o Roche Cl4+C6合成工艺

1947年瑞士以O.Isler为首的研究群体实现了维生素A醋酸酯的全合成,并于1948年由Roche公司在全世界率先实现工业生

产。

Roche合成工艺以β-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格氏(grignard)反应为特征,经Darzens反应,格氏反应,选择加氢,羟基溴化,

脱溴化氢,六步反应完成了维生素A醋酸酯的合成。

Roche合成工艺的优点是技术较成熟,收率稳定,各反应中间体的立体构形比较清晰,不必使用很特殊的原料。缺陷是使用的原

辅材料高达40余种,数量较大。该技术路线是世界上维生素A厂

商采用的主要合成方法。

o BASF C15+C5合成工艺

Pommer等人上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的维生素A合成方法,为BASF技术路线奠定了基础,后经数十余年的不断改进完善,BASF 公司1971年投入工业生产。典型特征是Witting反应。以β-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和乙炔进行格氏反应生成乙炔-β-紫罗兰醇,选择加氢得到乙烯―β―紫罗兰醇,再经Witting反应之后,在醇钠催化下,与C5醛缩合生成维生素A醋酸酯。

BAsF合成工艺明显的优点是反应步骤少,工艺路线短,收率高。但工艺.中的乙炔化,低温及无水等较高工艺技术要求仍不能避免,核心技术难点是Witting反应。BASF公司对该合成工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改进研究,成功的解决了氯苯、金属钠、三氯化磷在甲苯中的反应,实现了高放热的Witting缩合瞬间完成。由于三苯膦价格较高,Witting反应后,副产的三苯氧膦通过与光气反应,生成二氯三苯膦,再与赤磷反应,还原成三苯膦,成功的回收套用。

BASF合成工艺主要的缺陷是需使用剧毒的光气,对工艺和设备要求高,较难实现。

在Cl5+C5的合成工艺中,1992年Babler等人使用亚磷酸四乙酯与Cl5醛反应,成功的合成了C15醛磷酸酯。1994年田中光

孝等人将其应用于维生素A醋酸酯的合成,从而开发了利用

Witting反应制备维生素A的新方法,可避免传统BASF合成工艺

使用价格高的三苯膦和剧毒的光气。是一条潜在工业应用前景、值

得深入研究的维生索A合成新工艺。

Roche合成工艺进展

我国维生素A的合成主要采用Roche合成工艺路线,对Roche合成工艺的技术进步尤其值得关注。

o丁烯酮合成

当前丁烯酮工业合成主要采用Aldol缩合,丙酮和甲醛在碱催化下,缩合生成丁酮醇,再经脱水得到丁烯酮。

常压下Aldol缩合制备丁烯酮,得率不高。文献报道加压下可获得较好的收率。国外采用Mannich reaction合成丁烯酮,收率很高,丙酮和甲醛在二乙胺盐酸盐存在下缩合。生成Mannich盐,经中和后,在减压下Mannich盐定量裂解为丁烯酮和二乙基胺。

这条工艺受压力影响很大,在合适压力下,总收率可超过90%。

比Aldol缩合工艺的收率成倍增加。缺陷是需使用干盐酸气体,必须解决加压下的设备腐蚀问题。

o六碳醇合成

六碳醇是Roche合成工艺的关键中间体。乙炔和锂在低温下形成乙炔锂,再和丁烯酮反应,生成六碳醇-(3),再经硫酸转为得到六碳醇-(1)。

硫酸催化稀丙基重排,生成顺式和反式六碳醇,顺式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环合生成2,3-二甲基呋喃,并大量放热。六碳醇受热也会发生快速聚合。

由硫酸催化烯丙基转位反应动力学研究得知,以水为溶剂的转位速度是苯作为溶剂的2-4倍,并与硫酸的浓度成正比。进行温度,溶剂种类,酸浓度等工艺条件研究,难于完全消除反式体的生成,反式体的含量为14—18%的范围。文献也报道了采用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作为烯丙基转位催化剂,可较大幅度提高得率,并可消除酸性废水。Roche合成工艺的目标产物是全反式维生素A,只能以顺式六碳醇为原料。反式六碳醇参与缩合反应,产物不是全反式维生素A。因此研究开发六碳醇正、反式体的高效分离方法很重要。

由于丁烯酮在氨碱条件下,很容易自聚合,因此得率不高。国外曾进行了以乙醚代替液氨作为溶剂合成六碳醇的研究,避开了碱性反应条件,可较大幅度提高收率。

许多文献披露了采用格氏反应制备六碳醇。氯甲烷制备格氏试剂后与乙炔反应,得到的乙炔氯化镁,再与丁烯酮进行格氏反应,得到六碳醇-(3),经转位得到目标产物。

格氏法对六碳醇的传统合成工艺作了根本改变,具有反应时间短,不需深冷,乙炔用量也少,不存在氨回收的问题,可望获得好的收率,是合成六碳醇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工艺。

o Darzens反应制备十四醛

β-紫罗兰酮与氯乙酸甲酯在强碱存在和低温下发生Darzens 缩合反应,生成缩水甘油酯,再经水解脱羧生成十四醛。

Darzens反应制备十四醛当前存在最大问题是β-紫罗兰酮难于反应完全,残存于产物当中,由于十四醛与D一紫罗兰酮沸点相差很小,依靠精馏难于分离。β-紫罗兰酮带入下工序参与反应,影响了缩合物质量。1980年M.Rosenberger开发了一条可取代Darzens缩合的新工艺,可使β-紫罗兰酮反应完全,提高了十四醛的收率和质量。M.Rosenberger最早是使用硫锚(CH3)3S+X-与β-紫罗兰酮反应,生成环氧化物中间体,继而水解得到十四醛。

并获得高收率。

同时,在M.Rosenberger的研究中,显示了Me3S+X-的X-对反应的收率和反应条件影响很大。ME3S+I和Me3S+Br一般在Nail催化的条件下,可有相当高的收率,改用KOH或NaOH收率明显下降。

而ME3S+CI可以在PTC条件下,在两相系统中可以获得好的收率。

但是Me3S+XCI的制备困难,需高压反应。经改进使用(CH3)SOSO2OCH3与β-紫罗兰酮反应,同样可以得到良好结果。

o双格氏反应制备缩合物

六碳醇和十四醛进行双格氏反应构成了维生素A的主碳构架。

镁、卤代乙烷以乙醚或THF为溶剂,形成卤镁乙烷格氏试剂后与六碳醇进行格氏反应,生成的双卤镁六碳醇再与十四醛进行格氏反应,得到了缩合物。

在双格氏反应中,关键是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当前国内外的维生素A厂商,对双格氏反应工艺条件都能较好控制,也掌握了缩合物的精制方法。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中间体的质量,如果用于双格氏反应的十四醛和六碳醇含有β-紫罗兰酮和反式六碳醇,将严重影响缩合物的收率和质量。

o炔键选择加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