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课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3ce654561252d381eb6e16.png)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
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42a520647d27284b7351d7.png)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1)西湖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
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大全 复习必备!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大全 复习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5b95487277232f60dccca125.png)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大全复习必备!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大全复习必备!上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知识点简介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及反映的实质性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举行罢工,并同学生、商人成立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后期,工人阶级在困境中仍在孤军奋战,并取得了一些胜利成果。
因此,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坚决彻底的革命性。
(2)民族资产阶级初期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后期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统一战线。
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3)大资产阶级拒绝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他们与帝国主义利益一致,是反动的阶级。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一历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重点解析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工人运动(1)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2)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取得胜利。
(2)农民运动:湘鄂赣三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歌颂农民运动。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一历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必背知识点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d5efb5ee6137ee06eef9180d.png)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
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
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国民革命简介 革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国民革命简介 革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b0a966d4f90f76c661371aa6.png)
国民革命简介革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革命发展革命准备革命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如唐代替隋,清代替明)不算是革命,因为封建王朝的阶级属性没有改变。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随后,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经过1925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
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历史背景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步伐,着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大会通过了《宣言》,孙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说,并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
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孙中山采取党内合作,如:共产党员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国共合作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
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以《宣言》发表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强了各革命力量的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工农革命北伐革命兴起。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革命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课件1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课件1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9ab6d23647d27284b73512e.png)
1928.12.张学良 “东北易帜” 冯玉祥 1928.6. 日本军 在皇姑 屯炸死 张作霖 吴佩孚
五原 北京 济南 沈阳
张学良 张作霖 1927.3. 中共领导 上海工人起义,占 领上海
上海 杭州 长沙 南昌
叶挺 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
郑州 武汉 武汉
南京 南京
1927.4.蒋介石在 上海发动“四一二 孙传芳 反革命政变” 1927.4. 蒋介石在 南京另立 “国民政 府”
桂林 桂林
河 郑县 南
广州 广州
第三次起义
北 伐 战 争 进 军 示 意 图
叶挺(1896-1946年)广东惠 阳人。先后就读于广州陆军 小学、武昌陆军预校和中国 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 官学校。1922年他任孙中山 卫队团的营长。1924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正在 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 的独立团任团长。在北伐战 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 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 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 “铁军”称号。
完成中国统一
2.合作的实现: 1924年, 国民党一大
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1.原因: 创建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 2.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3.领导人: 4.功绩:
黄埔军校所在地
黄埔军校的校门
革命者来
贪 生 畏 死 勿 入 斯 门 升 官 发 财 请 往 他 处
黄埔四期:林彪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因: 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中国 2.开始: 1926年7月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 霖
黑
吉 辽 兵力35万
北京
北伐战 争前形 势图
人教版高一历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77bb2e3186bceb18e8bbaf.png)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直奉结成反革命联盟;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和经过;冯玉祥誓师参加北伐;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2.能力要求:(1)通过帝国主义制造众多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中国人民革命必须坚持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926年春至1927年春,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岁月。
北伐战争的号角震响神州,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北伐战争的炮声响彻云霄,炸碎了中外反动派的白日梦。
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北伐战争的胜利是本节的重点。
从广东誓师到攻占南京仅10个月,革命形势发展迅速,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北伐军消灭了数倍于己的军阀主力,使军阀的反动统治崩溃,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是大革命的最高潮。
此后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
(2)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事件和最大成果,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2.难点分析: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战争能够取得巨大胜利并使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其原因需从国民革命的大背景下分析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综合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师: 1926年的广东革命根据地,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放录音)“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这是一首什么歌?生:(作各种回答)师: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国民革命歌》。
在嘹亮的歌声中,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开始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38d2312af90242a895e556.png)
黄埔军校创立地点:广州黄埔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黄埔军校建立的意义:培养 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建 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 1975年4月5日),名中正, 字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 政、军主要领导人。历任黄埔 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中国国民党总裁、第二次世界 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国民党政府总统等职务。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北伐对象
北伐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北伐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北伐先锋
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 立团
叶挺
北伐先锋部队━━叶挺独立团。
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火中出生入死, 英勇奋战,所向披靡,战功卓著,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 荣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北伐名将。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1976年)字翔 宇,笔名恩来。1913年进天津南 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 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活动。1922年转入中 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对 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 的作用。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 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 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 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 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四一二”反革命政
“七一五”反革命政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 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1927年4月 地点:南京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0ff567ad02de80d4d84079.png)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
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
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
(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
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
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教师读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心得体会
![教师读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f573ea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1.png)
教师读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心得体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第一章第五节,主要介绍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湘鄂赣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这两部分内容。
北伐革命军阅兵后即将奔赴战场。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1926年,这首借用儿歌《两只老虎》曲调重新填词的《国民革命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浪潮席卷中国。
在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下,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日益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北伐的胜利进军此时的北洋军阀已统治中国14年多,除了种种倒行逆施和彼此间拼死争权夺利外,从未提出过一个可以凝聚人心、使中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目标和纲领。
帝国主义之侵略以及连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
打倒祸国殃民的北洋军阀,结束军阀割据和混战的黑暗局面,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呼声。
孙中山生前多次呼吁以广东为根据地进行北伐,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获得成功。
孙中山逝世后,这一历史任务,就由国共合作旗帜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国民党人共同承担了。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分析时局:在英、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北洋军阀已建立“反赤”的联合战线向南进攻,这对广东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
现在是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
固然应该在北方努力集中一切革命势力来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反攻,然而问题的根本解决,始终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
党在现时的使命是从各方面准备北伐。
经过镇压商团、两次东征、回师平乱等,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由五卅运动掀起的全国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3.3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3.3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https://img.taocdn.com/s3/m/77c417c16137ee06eff918d7.png)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从表面上看,北洋军阀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有着比北伐军大得多的优势。
他们十多年来一直控制着受到各国承认的中央政府,拥有巨大的财力物力。
他们直接掌握的军队有七十万人,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时除广东原有的六个军外,又加上新归附的广西李宗仁的第七军和湖南唐生智的第八军)只有十万人左右。
但是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渴望早日结束已经持续十多年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渴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把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在南方的国民政府方面。
民心的向背,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
第二,北洋军阀内部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主要分为三支势力:已经大大衰落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还控制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保定一带,大约有兵力二十万人,它的主力一时还在北方的南口一带进攻已退守西北的国民军冯玉祥部;孙传芳,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号称“五省联帅”,有军队二十万人,形成一支独立势力,战斗力比吴佩孚部强;实力最雄厚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兵力有三十万人。
这三支势力间勾心斗角,存在着深刻矛盾,难以一致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部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
这个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进入湖北境内。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eef585b0717fd5360cdc30.png)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思考导学】1.北伐战争能够进行的条是什么?为什么说北伐战争是必要的?答案: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在北伐战争中,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哪里?答案: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答案:(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中国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自学导引】一、北伐战争1.背景(1)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3)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南昌。
(3)迁都武汉: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张作霖: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
第二章第二节 北伐战争
![第二章第二节 北伐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d4a9e2010740be1e650e9aa9.png)
赵 世 炎
罗 亦 农
上海工人纠察队(1927.3)
3、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 年2月~3月)
(1)汉浔事件 (2)中英关于汉浔事件 的谈判
群众冲入汉口英租界
(3)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1927年2月19日,国民政 府代理外交部长陈友仁和英 国驻华公使代表欧马利签署 《汉口英租界协定》,20日, 陈友仁义与欧马利签署了 《九江英租界协定》,确认 《汉口英租界协定》适用于 九江英租界 。通过上述协议, 英国正式承认将汉口英租界 交还中国。这是北伐进军中,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 利,也提高了武汉国民政府 的国际威望。
第二节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的大发展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国民革命军广州誓师 (1)为什么进行北伐? 社会基础:五卅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内部条件:两广的统一和军权财权的统一 外部条件:国民军的配合 (2)援唐之战:1926年4月唐生智与叶开鑫之战失利, 向广东革命政府求援;5月6月 广东国民政府先后派出第四 军、七军各一部援湘,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3)广州誓师:6月4日,国民党中执委临时全体会议通 过出师北伐案;5日特任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9日, 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作战方针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首先以主力击破两湖 劲敌直吴,占领长江 中游;然后挥师东南, 消灭孙传芳,占据长 江下游;最后在适当 时机消灭张作霖。
2、直驱两湖
铁军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 四军伟绩,威振遐迩。 能守纪律,能毋怠夸, 能爱百姓,能救国家。 冲锋陷阵,如铁之坚, 革命担负,如铁之肩。 功用若铁,人民倚焉, 愿寿如铁,垂亿万年。”
2、失败原因 客观上,由于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 团叛变了革命;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 量远远超过了革命力量; 主观上,因为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 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 点和规律都懂得不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及其怎样结合还 没有完整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革命的后期, 以陈独秀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在指导革命过程 中的失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终于造成革 命的最后失败。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8ebf08ba1aa8114431d965.png)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要点归纳备课:第15课北伐战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要点归纳备课:第15课北伐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f7420f2fa76e58fafab003ee.png)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
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第六章国民大革命一轮复习
![第六章国民大革命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77b190076c66137ee061992.png)
D
B
A
14、国民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 其突出的新特点是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②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③群众基础扩大 ④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Dபைடு நூலகம்
5、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①五卅运动 ②国民革命军建立 ③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 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4、汪精卫叛变革命:“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政变前反 革命活动 限制工农运动发展
纵容夏斗寅、许克祥发动叛乱
经过: 1927.7.15.武汉、汪精卫、“分共”会 议 影响: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国民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1、性质: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人民大革命 2、功绩: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失败的含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失败原因: (1)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敌人强大;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2)主观: 年幼的中共缺少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
5、影响: 它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了中共的反帝反封主张,扩大了中共、 在群众中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6、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1)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矛盾尖锐; 五卅惨案(直接原因)。 (2)性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以工人阶级为 主力的全国范围的反帝爱国运动
上6-3国民大革命的高潮(课用)
![上6-3国民大革命的高潮(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e7207f5acfa1c7aa00ccaf.png)
请概括以上宣言中所体现的北伐的主要 目的? 目的?
北伐誓师词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 星.……实行主义,牺牲个人.有进无退,革 命精神.嗟我将士,保此国家.嗟我将士,保 此人民.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万众一心, 风雨同舟.我不杀贼,贼岂肯休.势不两立, 义无夷忧.我不牺牲,国将沉沦.我不流血, 民无安宁.……存亡绝续,决于今兹.不率从 者,军法无私.
北伐战争前夕全国形势图
张
35 万
冯
吴 孙
20万 20万 20万 万
国民政府 约10万 万
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 时间
1925.5. 1925.6-26.10. 1926-27 1927.1.
1926.10. 1927.2. 1927.3.
地点
上海 省港 湘赣
概况
五卅运动 省 港 大 罢 工 成立总工会
2,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⑴背景: 北伐战争胜利推动 背景: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 ⑵工人运动: 工人运动: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 ⑶农民运动: 农民运动: 湖南最迅猛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各地人民反帝斗争 ,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 ⑴背景: 背景: 万县惨案" 一三惨案" 南京惨案" "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⑵突出成就: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突出成就:汉口,
�
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1,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⑴背景: 背景: 五卅运动为北伐准备群众基础; ①五卅运动为北伐准备群众基础;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 ②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 ③帝国主义支持下,直奉联合进攻革命; 帝国主义支持下,直奉联合进攻革命; ④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工农运动高涨; 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工农运动高涨; ⑵目的: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⑶对象: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 吴佩党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政 治纲领和政治口号(民主革命纲领),为孙中山接受, 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上,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 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革命形势. 群众运动上,五卅运动,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 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等,都 是在中共领导下发动的,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上,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 校,在国民革命中建立了政治部制度,北伐中,共产党 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aca792c52ea551810a687f3.png)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制造了南京事件。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反革命野心,积极寻找靠山,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4月上旬,蒋介石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人举行一系列的秘密反共会议。
接着,蒋介石纠集流氓、地痞组织“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总会”,以反对上海总工会。
他又指使吴稚晖、钮永健、白崇禧、陈果夫等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篡夺上海人民的政权。
他施展两面派的手法,一面以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布文告,限制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的活动;另一面假惺惺地给工人纠察队送去亲自题写的“共同奋斗”的锦旗,来麻痹工人的警惕性。
在这紧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既不同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不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充分准备,而是一味妥协退让。
蒋介石利用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在无产阶级毫无戒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凌晨,早就作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
当工人群众奋起抵抗时,国民党第26军周凤岐部随即借口“工人内讧”,强行将工人纠察队缴械,解除了上海2700名工人纠察队的全部武装。
纠察队员仓促应变,死伤300余人。
驻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
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10万余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
会后,到宝山路周凤岐部请愿,提出发还工人纠察队枪械、释放被捕工人、严惩祸首、肃清流氓等要求。
当请愿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突然遭到蒋介石军队的武装袭击,100多人牺牲,伤者不计其数。
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
关于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中的“左”倾错误问题之管见
![关于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中的“左”倾错误问题之管见](https://img.taocdn.com/s3/m/3df0da4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64.png)
作者: 任全才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帝国主义;陈独秀;刘少奇;北伐战争;右倾机会主义;中国革命;
反革命;革命历史
摘要: <正> 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和显而易见的。
当时,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各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结成反革命联盟,这种反革命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更由于党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领导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人革命最终遭到惨重失败。
但是“在一九二七年前,我们还犯了‘左’倾错误。
尤其是在工人运动中,这一点我提出过多少次,被当作机会主义来批评我们。
然而我的意见至今还保留。
”刘少奇《关于大革命历史教训中的一个问题》,《党史研究资料》。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集,第31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课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和三个战场的概况;叶挺独立团和汀桥、贺胜桥、武昌战役简况;南昌战役简况;冯玉祥响应北伐;工农运动概况;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2.能力训练;简述北伐战争的概况,能综合史实说明北供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对湖南农民运动,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历史作用能作出具体的分析。
3.思想教育:认识到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北伐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杰出活动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北伐战争中的两湖战场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北伐战争的三个战场几乎是平行推进的,同时打击吴佩孚和孙传芳,涉及面广,战役较多,帮助学反把握彼此联系,形成整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北伐战争形势示意挂图》2 为教学制定的北伐战争大事记(二)教学过程1.解释课题中国民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共合作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广东国民政府于1926年举行的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的。
1927年初,国民政府人广州迁到武汉,工农运动空前高涨,表明国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板书)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板书)(学生阅读“北伐的胜利进军”,目的内容,教师深一层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
)经洋军阀总兵力75万,是一个庞然大物。
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5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5000人。
军事实力,敌强我弱。
但是,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直辖市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件(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课文,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
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首当其冲。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于1926年5月,先期进入湖南,打击吴佩孚援助的湘军,拉开由湘至鄂的战幕。
7月,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北伐。
(学生看广州市民欢送图,想象北伐出师盛况,并读三路进军的注释。
教师指着《北伐战争形势示意挂图》进行解说)北伐三路进军,再引兵东向,平定东南,消灭孙传芳势力,最后北上进攻实力雄厚的张作霖部。
针对北洋军阀四分五裂的状况,北伐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正确地反映了战争的形势,北伐军为掩护湖南进军,用一部分兵力防御孙传芳来自右翼的攻击,这就有江西战场的形成。
同时,留守广东的北伐军,保持对福建进攻的态势,使后方基地不受孙传芳的侵犯,这就有后来闽浙战场的开辟。
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
北伐军在湖南鏖战一个月,占长沙、下平江、克岳阳,节节胜利。
8月中旬,北伐军进入湖北境内。
吴佩孚急调直系主力由河南南下,妄图在鄂南阻止北伐军前进步伐,等待孙传芳出兵援助,共同抵挡北伐军。
鄂南粤汉线上的汀桥和贺胜桥,是屏卫武汉的两扇南大门,吴佩孚主力凭险固守。
北伐军在这里接连展开强大的攻击,经过浴血苦战,于8月下旬连克汀桥和贺胜桥(学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独立团在这两场恶战中的功绩)。
吴佩孚加强了武昌的守备,想争取时间,以便组织力量进行反扑。
武昌的攻守战,成为两湖战场上的第三个重大战役。
(课本对攻战武昌叙述简单,教学要作必要补充,湖北武汉地区学校更不可忽略)北伐军于8月底,展开了武昌转城战,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指挥战士冒死登城作战的壮烈事迹,在独立团的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10月10日,武昌城被攻占,至此,两湘战事结束。
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为独立团的烈士们,在武昌修建了烈士陵园,表彰他们立下的不朽功勋。
2.江西战场为夺取南昌(板书)(讲清江西战事的反复,让学生与两湖战场相比较,加深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北伐军在南湖战场上的胜利,迫使孙传芳撕下了“中立”的伪装。
8月底,他用兵10万从江西向两湖侧翼进攻。
9月间,北伐军一部转入江西作战,一度占领南昌。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教导师,掩护了部队里的共产党员,丧失了战斗力,使孙传芳又重新夺回南昌。
湖北战事结束后,第四军、第七军转入江西,汇同各军,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于11月初,攻占九江和南昌。
3.冯玉祥响应北伐(板书)(本教材未提“北京政变”,对冯玉祥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来的情况,要有所交待。
对冯玉祥出师响应北伐,着重指明意义)冯玉祥响应北伐,开辟攻击吴佩孚、张作霖的新战场,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
1926年,冯玉祥从苏联,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在绥远五原誓师,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4(板书)(本部分教学对课本内容安排有所调整,对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联系起来讲)孙传芳困于江西战事,难以分兵顾及福建与浙江,加上敌军内部分化,有利北伐进军。
12月中旬,北伐军不战而攻克福州,兵锋指向浙江。
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被歼灭后,北伐军集中兵力向浙江、安徽、江苏推进。
2月中旬,北伐军占领杭州逼近上海。
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
1926年,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在绥远五原誓师,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5(板书)(本部分教学对课本内容安排有所调整,对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联系起来讲)孙传芳困于江西战事,难以分兵顾及福建与浙江,加上敌军内部分化,有利北伐进军。
12月中旬,北伐军不战而攻克福州,兵锋指向浙江。
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被歼灭后,北伐军集中兵力向浙江、安徽、江苏推进。
2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
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指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
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而失败。
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来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学生阅读课本对起义的介绍,教师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
)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来,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
上海工人纠察队,同5000反动军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上海。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
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由此他的名声为更多人所熟悉。
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
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板书)“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早在1922年,农民运动已在广东兴起。
1(板书)(学生阅读介绍海陆丰地区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课文。
教师对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补充。
)为了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经共产党人建议,国民党中央决定自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彭湃、阮啸山、毛泽东等主持,连续举办了六届,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1926年6月,第六届农讲所结束,300余毕业生立即奔赴全国各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迎接北伐战争。
2农民运动(板书)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
(学生阅读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农民运动发展状况:北伐战争以前,农民运动已在广东省兴起。
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农民运动以湖南为中心,以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为重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席卷全国之势。
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
“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
”(以上引文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推动农民运动的组织:农民协会是团结农民,开展农村斗争的机构,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农村政权,并有自己的武装。
(让学生看江西农民梭标队形象图和湖南民谣史料文,并阅读全国17省农民协会发展的概况,以湖南为例农村出现新气象的课文)。
对农民运动的评价:(学生朗读课本上的结论)“……其势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中国的统治,有力地支摇了北伐战争。
”(补充毛泽东与农民运动关系的内容)1926年底,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武昌农讲所毕业学生700多人,超过广州农讲所六届毕业生的总和。
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章。
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板书)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是北伐战争达到高潮的一桩重大事件,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空前壮举。
1(板书)(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人民支持下,国民政府的果断行动,有必要列标题交待国民政府北迁,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缘起。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把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1926年底,国民政府已迁来武汉。
1927年元旦,武汉人民连日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3月下午,英国水兵在汉口英租界附近,开枪打死打伤集会群众。
类似事件也在九江发生了。
这样,武汉、九江人民几乎是倾城而起,展开收回英租界的斗争。
2(板书)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而开辟的。
(学生阅读课一上对英国水兵暴行与武汉、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叙述。
教师指导学生作进一层的分析)①英国仇视国民革命,支持吴佩孚、孙传芳在长江流域的统治。
北伐军进军两湖,英国军舰帮助顺佩孚运兵,对围攻武昌城的北伐军进行炮击。
英国在汉口与九江的暴行,则是收回两地英租界的直接导因。
②国民革命使工人运动在武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李立三、刘少奇等共产党员是武汉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武汉工人和市民在他们的领导下,占领汉口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