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意象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尔雅》谓“久雨曰苦雨,”“久”是“苦”之因,“苦”为“久”之果,因此诗人笔下的苦雨总是离不开对“阴云不开”现象中的时间意义的指涉。如《诗经》中有一首诗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轮而载,将佰予助”。因为阴雨连天而使道路损坏,车子就容易陷住。假如我们把诗中“车”“轮”都看作是人生的象征,那么“阴雨”连绵,当然也就成为了苦难之“源”。人生的“窘”境,竟与“雨”有了这样一种割不断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很可恶的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生活感受与体验的加深,这种初始意义上的雨意义,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更加不是原先的纯自然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成为融会诗人各种不同情感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意象,从而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要而言之,发展、丰富了的雨意又滋生出三种常见的引申意象。即:
第一,它是能洗尽尘世烦恼、慰藉心灵的清新、明秀、空灵的自然之音。如卞之琳的《一城雨》: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
(唐.戒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濛濛隔断桥。
(陆游《书怀》)
吟雨诗中常常用到的“隔”字,所表示的,是空间形式上的一种限制和障碍,而其主体心理形式,则呈献为幻灭与迷茫,其中的“雨中断桥”是最具有启示性的状态意象。“断桥”揭示的路途不通、前程渺茫就意味着绝望与破灭。比如陆游的“烟雨濛濛隔断桥,”其忧患情怀,无疑已经超越了对某具体场景的指涉,而具有了涵盖某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实--人生中理想的破灭、进退无路的悲哀。唯其如此,“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从元人张鸣善的慨叹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带有普遍性的特定情感。但当然,它也暗含了人们渴望拯救的求助欲念。第二、以冷雨萧萧来传达诗人的凄凉漂泊之感。“萧萧”意味着寒冷与凄凉,而在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仅仅只是温度意义上的处在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内心的抑郁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如李颀的描写:“长风吹林雨堕瓦。”这虽然是借以描写音乐,但因比喻本身便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于是读来仍然让人心惧。李东阳的《风雨叹》更是让人心惊,诗曰:“山豗谷汹猛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州沉岛没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在无情而暴戾的“雨”面前,生命如草芥,人的渺小和脆弱,令人心惊动魄。这种苦雨的焦叹给人以世界末日将临的恐惧感。诗人描绘狂风暴雨摧杨拔李、水漫原野、鱼龙出没的情形,使人联想到原始生民在洪水面前的悲惨命运,先民对洪水的惊恐和惧怕心理,借助与“喜雨”模式中截然相反的情形再度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雨的意象中的另一个意蕴的层面。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中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这里,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把作者凄迷、怅惘的心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其妙意,全出自此“巷”中的“雨”意,可谓摄人魂魄!这正应了一句古诗,谓“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濛自一奇”--这种带有朦胧婉约意韵的艺术空间的造成,正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雾中看花的审美习惯相吻合。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的条件,一片烟雨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雨的意象在其中所起到的媒介、点化和濡染的作用,委实不可小歔。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而今的诗人们,总是“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檐前偏爱枕边听”了。在这里,迷濛烟雨,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而画中隐隐传来的雨声更是动人的天籁。同时,它也恰恰是人们丰富而多情的心灵的对象化,是其生活理想、憧憬与追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唯其如此,诗歌中的雨的意象,往往带有明丽清秀、洁净晶莹、形神兼备的古典美学风韵。雨的意象,透过诗作中特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所汇聚的,却是诗人波澜壮阔、斑驳绚丽的情感世界,而且正是它,赋予了雨的意象以眩目的美丽光环。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雨意愈是凄凉,就反映着诗人愈是漂泊。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反映诗人漂泊流离而产生的悲哀沉痛就愈是深刻和细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雨中送别”才成为雨中哀怨的另一种普遍形式。第三,以风雨如磐来作为险恶的政治与生活环境的象征。在这种象征里,雨作为自然物的意义越来越淡漠,而其思想意义却越来越大,以致有时竟成为一种专门的思想符号。开中国政治抒情诗风气之先河的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飘益北林”的环境,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生年有命,时过虑深”的心中惆怅,其中的雷电风雨早已不是写实的物象,而己是纯然的象征形式,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陆游《风雨》诗云:“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这里的风雨之声显然也不是自然物,诗人的“啼听”,实际上是对人间世事、纷纭、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厚关切。当代诗人邵燕祥的一首《山那边有雨》更是以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吟“山那边有雨╱泉州有雨,”其意在于向人们展示出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图画。“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诗人们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关注着家国时事、政治云烟,萦绕诗人心头的风雨寄托着对衰败政治的忧患。而每当政权更迭新旧交替的关口,这种作为象征物的风雨就更多地飘进诗的世界。并且,综观这一类意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雨泪同滴。咏雨即是咏愁。宋人汪元量《邳州》诗谓:“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元曲中有一首没有留下诗人姓名的《中吕·红绣鞋》,曰:“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到如雨多,”对此说得更加透彻。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本,“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怎一个雨字了得!
一城雨正在抚慰着你;
你如今皱着眉,望天宇,
一个人枯坐在屋子里,
或是在冷清清的街衢,撑着伞,走向东,走向西。
你总会觉得罢,一城雨
正在轻柔的抚慰着你;
要不然你为甚不言语,
不管你再想起不想起。
“我要上哪儿去,哪儿去?”你看,你真的像着了迷,
出了神,呆听着一城雨。
在这里,“一城雨”被抒情主人公赋予了一种灵性,它可以抚慰寂寞、忧伤的“你”。当代诗人严阵在《红雨》中也这样写道:“一颗雨点染红一个花骨朵╱一颗雨点染红了一张笑脸╱三月的雨:红雨啊╱无声地,染红了江南。”雨在此被赋予一种清新、明秀、灵动的品质,它给不甚如意的人生以无限宽慰。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雨的一般特征。
1、应时而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意义
之所以“喜雨”,最重要的是应时而降,依时发生。虽然雨不尽是春雨,但却以春雨最为得时。谚语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应时之需、及时而降的艺术概括。春天万物萌发,最需雨露滋润,一夜春雨浇绿群山旷野,带给人们生存的喜悦和生命的希望。应时而降的春雨成为人们最为企盼的歌吟对象。它之作为一种生命催化剂的主题意义,因而也就通过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朴实而自然的诗句,得到了集中的概括。
而上述这种“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乡愁的浓重,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坎坷,前途的无望等种种社会情感和精神现象,而雨的意象的底蕴,由此也就同样变得更加丰富、复杂、斑驳和陆离。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苦雨”模式中雨的引申意象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第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二)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3、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喜雨带给人的总是生机与希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不是写实而是绚烂的想象。在満怀喜悦的对春雨的熟视与耹听中,诗人已联想到经春雨滋润会争相怒放的簇簇花团。这种充满着诗意的想象,既是诗人即时心境的生动而形象的吐露,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怀,其中一样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第二,它是一帆风顺的得意遭际和生活状态的象征符号。宋人黄庭坚有诗曰:“三雨全淆六合尘,诗翁喜雨句凌云。”又清人诗曰:“儒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透过二者,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在这种壮志豪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昂扬洒脱的书生情怀跃然纸上。
第三,它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白乐天在《长恨歌》中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因了梨花带雨的比喻,在朦胧约的古典意境中,连杨玉环的忧郁和感伤也显得如此美丽,魅力无穷。此外像戴望舒的名诗《雨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