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意象解读
关于古诗词中“雨”意象的分析

关于古诗词中“雨”意象的分析作者:汪学刚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32期摘要雨在古诗词中充当了重要的抒情意象,第一大类寓意愁苦,具体有相思、离愁、生活环境艰难、愁绪绵长;第二大类寓意喜悦、希望、生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雨;意象;愁苦;欢乐;鉴赏中图分类号:Q949.71+8.18,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32-0167-01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
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
一、雨的愁苦意象“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
《风雨》李商隐 读后感

《风雨》李商隐读后感
李商隐的《风雨》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和强烈意境的诗歌。
整首诗笔法简练又富于意象,通过对风雨的描绘来表达人生沧桑和变迁,以及人类面对环境挑战的自我反思与思考。
首先,诗歌开篇是“梧桐树,三更雨”,凭借着细腻质朴的语言以及对雨中树木纤细的描绘,诗人使梧桐树在雨中按照本来的形态荡漾搓动,传递出一种纷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这种纷乱是指生命的波澜、纷乱和多姿多彩。
接着,诗人如愿地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描绘出了雨后树的景象,使得整首诗的气质更趋于沉静而平和。
这种巨变之中所处的平和意识,使得我们对险恶环境中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的感受。
其次,诗歌通过“秋天的雨,一年中最寂寞的季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类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生活方式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往往会经历许多人生的起伏,这与大自然的变化一脉相承。
然而这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能够以最稳定的心态,在变幻不断的环境中保持坚实的持久执着。
总之,李商隐的《风雨》所表达的人生观并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人们追逐梦想和寻求自由,而是在面对大自然的沉浮变化中,能够
保持一颗平静坚定的心态,接受环境的考验,并且在危机中逆流而上。
通过文化、传统、自然、现实等各种元素的信息交流,把“生命”的世界全面呈现出来。
贾平凹《风雨》赏析

贾平凹《风雨》赏析贾平凹《风雨》赏析贾平凹《风雨》赏析《风雨》是贾平凹刜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丏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呾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呾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不树林嬉戏的情趣不美感。
汉乐府《古歌》于:“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丌怀忧?”贾平凹先生亍1982 年秋写亍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不呾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然而,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末贴切的融合在一块儿,“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丌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丌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完整没有方向了。
”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丌自持,然而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丌息。
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咱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块儿天旋地转。
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叧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杜甫诗歌风雨意象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
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那么这样的意象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即“意”与“象”。
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
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
“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
唐诗三百首之《风雨》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风雨》鉴赏唐诗三百首之《风雨》鉴赏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风雨唐代李商隐凄凉宝剑篇,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译文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旅在外虚度著华年。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1.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新知遭薄俗'谓郑亚李回辈;'旧好隔良缘'谓子直(令狐)不能久居京师,使穷年泊。
自断此生已无郭震、马周之奇遇,诗之所以叹也。
味其意致,似在游江东时。
2.《宝剑篇》:张说《郭代公行状》:"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十八擢进士第,判入高等,授梓州通泉尉。
则天闻其名,驿征引见,令录旧文,上《古剑篇》,览而喜之。
"郭忠恕《汗简》云:"《郭元振文集序》:'昔于故邺城下得异剑,上有古文四字云:请烛。
因作《古剑歌》。
'"按《古剑歌》借古剑尘埋寓怀才不遇之意,有句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古典诗词中“风雨”意象例析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宋· 方岳\《听雨》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 白居易\《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王安石\《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 • • • • • • • • • • • • • •
客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
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 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 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 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 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 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 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 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 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 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 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 丰 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 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 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 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 徐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风雨”意象解读

“风雨”意象解读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
“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
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雨的一般特征。
1、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之所以“喜雨”,最重要的是应时而降,依时发生。
虽然雨不尽是春雨,但却以春雨最为得时。
谚语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对春雨应时之需、及时而降的艺术概括。
春天万物萌发,最需雨露滋润,一夜春雨浇绿群山旷野,带给人们生存的喜悦和生命的希望。
应时而降的春雨成为人们最为企盼的歌吟对象。
它之作为一种生命催化剂的主题意义,因而也就通过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样朴实而自然的诗句,得到了集中的概括。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
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3、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喜雨带给人的总是生机与希望。
诗歌意象风雨

秋雨秋风愁煞人——风雨春雨使花凋零,让人伤春;凄迷的烟雨令人惆怅;没完没了的梅雨让人在悠闲久了容易烦,容易愁;而秋雨更是肃杀的。
在古诗文中,风雨大多充当了给人添愁的角色。
当然,有时雨也是有趣的,也是温馨的。
无论如何,风雨是满有诗意的。
春花易谢,更何况经历风雨。
多愁善感的人于暮春时节最易伤感,而加速了春花凋谢的风雨就更加重了诗人们的伤感。
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纳兰性德也有感于海棠花飘落,他的《浣溪沙》:“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
”欧阳修《鹊踏枝》:“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朱淑真《蝶恋花》:“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春将尽时又逢日将尽之黄昏,再加上潇潇暮雨,的确令人难以承受。
“凄风苦雨”常用来比喻处境的悲惨凄凉。
屈原《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表现的是流放之地的凄凉。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人面对眼前景物,触发了贬谪之思,一场春雨使百花落尽,榕叶满庭,景象令人心意凄迷。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潇潇暗雨打窗声。
”此诗写一老宫女的人生悲剧,以秋风、秋雨、残灯共同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出人心的冷落、寂寞、孤苦。
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唐玄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处死昔日“春从春游夜专夜”的杨玉环,在行宫夜雨的长夜中辗转反侧,心境可谓凄苦。
《贾平凹风雨》赏析

《贾平凹风雨》赏析《贾平凹风雨》赏析风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羽毛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中国唐诗鉴赏-《风雨》

中国唐诗鉴赏-《风雨》《风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
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
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风雨》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风雨》唐代: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这首诗取第三句诗中“风雨”二字为题,实为无题。
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
《新唐书·郭震传》载,武则天召他谈话,索其诗文,郭即呈上《宝剑篇》,中有句云:“非直接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捐弃,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看后大加称赏,立即加以重用。
羁泊:即羁旅飘泊。
穷年:终生。
黄叶:用以自喻。
仍:仍旧,依然。
青楼:青色的高楼。
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新的知交。
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
旧好:旧日的好友。
隔:阻隔,断绝。
心断:意绝。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
《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不得意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独酌。
后得常何推荐,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授监察御史。
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赏析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
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这种写法是常见的。
李商隐诗词《风雨》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风雨》的诗意赏析李商隐诗词《风雨》的诗意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词《风雨》的诗意赏析,快来看看吧。
李商隐诗词《风雨》的诗意赏析《风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
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
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
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
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予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
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释】: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大为赞赏。
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新丰酒: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赏析】:本诗披露了诗人如同唐将郭震“夜夜气冲天”一样愤世嫉俗的心迹,表现其穷年羁泊怀不遇的怨艾。
全诗充溢着生平零落不能遂愿的牢骚,有强烈的仕进心理。
本篇大约作于诗人晚年羁泊异乡期间。
风雨,既是兴起凄凉人生感受的物象,又是压抑摧残才士的冷酷社会氛围的象征。
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独、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
在表现风雨凄凉的同时,诗中还隐隐透出诗人的用世热情,首尾暗用唐初名臣际遇典实,即含有对盛世的`向往和匡济的渴望。
这种环境的冷与内心的热的矛盾统一,跟颔联突出表现的“一喧一寂”(冯浩注引杨守智评)的对比,构成了这首诗一隐一显的两重对比结构。
诗经《风雨》鉴赏《风雨》译文及赏析

诗经《风雨》鉴赏《风雨》译文及赏析《风雨》这首诗经象征意象,一诗多解。
《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风雨》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风雨》先秦:佚名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译文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风雨》注释喈(jiē 皆)喈:鸡鸣声。
云:语助词。
胡:何。
夷:平,指心中平静。
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晦:黑夜。
《风雨》鉴赏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
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
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
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
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
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
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
李商隐《风雨》赏析

李商隐《风雨》赏析
李商隐《风雨》赏析
《风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凄凉宝剑篇,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风雨》赏: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
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这种写法是常见的。
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
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
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
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
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
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
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意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意象
全诗意思: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
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斜听到吹雨,铁马冰河睡去去。
词语注释:
僵卧:直挺挺躺着。
这里形容自己愁位居贫村,无所作为。
僵:笨拙,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尚:副词,还,仍然;则表示事情的稳步或存留状态。
思:想着,想到。
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控球。
戍(shù),把守。
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
这里驻兵屯兵。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夜阑:夜深。
阑:残尽。
斜听到:躺着听到。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著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李商隐《风雨》赏析

李商隐《风雨》赏析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诗人对人生风雨的感慨。
也许此时诗人正在异乡漂泊,也许此时诗人正羁绊在旅途,贫困潦倒,仿佛已穷途末路,但想到自己满腹才华,一腔抱负,终究是不甘心呵。
全诗仿佛一首悲怆的命运交响曲,反复咏叹着人生的郁愤和不平。
首联从郭震的典故着手,“宝剑篇”意味着宏图大略、英雄气概,而自己的“宝剑篇”只能冠以“凄凉”二字,羁绊异乡、四处漂泊,一辈子就要这样过去了。
这里有两个对比:郭震后来的成就和自身凄凉境遇的对比,远大的理想与现实的窘迫的对比,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落拓潦倒的无奈,给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凉的基调。
颔联是自己的飘零和他人的显达的对比。
黄叶仍然在风雨中飘落,冷清、孤寂,好似诗人的命运;青楼里自是音乐嘈杂,飞黄腾达的人在寻欢作乐,热闹、喧嚣。
清苦的仍然清苦,享乐的自在享乐,人情淡漠,这是冷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
颈联写自己交游的落寞。
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好友由于种种原因缘分已断。
诗人由于牛李党派纷争而受到打击排挤,在夹缝中求生存,凄冷孤寂难免。
既无新知,又无旧好,诗人感到深入灵魂的孤独。
尾联写自己空有远大抱负,却无所建树,明知喝酒也喝不出马周那样的运气,但心中的优愤郁闷无所排遣,只能借酒浇愁,可多少酒才可以消得掉愁啊?此根绵绵无尽期,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壮志未酬的不平,以一个问句渲染得淋漓尽致。
诗中前后两个典故照应巧妙,多处对比形象鲜明,强烈的情感渗透到客体的叙写中,揭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在那样的年代沦为党派斗争牺牲晶后内心的痛苦。
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

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导语:《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风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诗经——《风雨》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凄凄:寒冷的样子。
喈喈:此形容鸡互相应和的叫声。
云:发语词。
胡:为什么。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此句以反问表示。
潇潇:风雨急骤的声音。
瘳:音抽,病愈
赏析:
《风雨》描写了一副风雨交加的情景,可是那鸡并不因为它阴沉昏暗,阵阵寒意,甚至急风骤雨而停止鸣叫。
说它是是兴起之词,言处乱世思君子,或者是描写妇人忽然见到意中人的欣喜,都在表达渴望的初衷,表达一种不变的意向,结尾的反问更强烈地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贾平凹《风雨》赏析

贾平凹《风雨》赏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
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
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如李颀的描写:“长风吹林雨堕瓦。”这虽然是借以描写音乐,但因比喻本身便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于是读来仍然让人心惧。李东阳的《风雨叹》更是让人心惊,诗曰:“山豗谷汹猛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州沉岛没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在无情而暴戾的“雨”面前,生命如草芥,人的渺小和脆弱,令人心惊动魄。这种苦雨的焦叹给人以世界末日将临的恐惧感。诗人描绘狂风暴雨摧杨拔李、水漫原野、鱼龙出没的情形,使人联想到原始生民在洪水面前的悲惨命运,先民对洪水的惊恐和惧怕心理,借助与“喜雨”模式中截然相反的情形再度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雨的意象中的另一个意蕴的层面。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雨意愈是凄凉,就反映着诗人愈是漂泊。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反映诗人漂泊流离而产生的悲哀沉痛就愈是深刻和细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雨中送别”才成为雨中哀怨的另一种普遍形式。第三,以风雨如磐来作为险恶的政治与生活环境的象征。在这种象征里,雨作为自然物的意义越来越淡漠,而其思想意义却越来越大,以致有时竟成为一种专门的思想符号。开中国政治抒情诗风气之先河的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飘益北林”的环境,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生年有命,时过虑深”的心中惆怅,其中的雷电风雨早已不是写实的物象,而己是纯然的象征形式,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陆游《风雨》诗云:“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这里的风雨之声显然也不是自然物,诗人的“啼听”,实际上是对人间世事、纷纭、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厚关切。当代诗人邵燕祥的一首《山那边有雨》更是以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吟“山那边有雨╱泉州有雨,”其意在于向人们展示出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图画。“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诗人们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关注着家国时事、政治云烟,萦绕诗人心头的风雨寄托着对衰败政治的忧患。而每当政权更迭新旧交替的关口,这种作为象征物的风雨就更多地飘进诗的世界。并且,综观这一类意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雨泪同滴。咏雨即是咏愁。宋人汪元量《邳州》诗谓:“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元曲中有一首没有留下诗人姓名的《中吕·红绣鞋》,曰:“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到如雨多,”对此说得更加透彻。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本,“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怎一个雨字了得!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中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这里,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把作者凄迷、怅惘的心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其妙意,全出自此“巷”中的“雨”意,可谓摄人魂魄!这正应了一句古诗,谓“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濛自一奇”--这种带有朦胧婉约意韵的艺术空间的造成,正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雾中看花的审美习惯相吻合。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的条件,一片烟雨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雨的意象在其中所起到的媒介、点化和濡染的作用,委实不可小歔。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而今的诗人们,总是“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檐前偏爱枕边听”了。在这里,迷濛烟雨,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而画中隐隐传来的雨声更是动人的天籁。同时,它也恰恰是人们丰富而多情的心灵的对象化,是其生活理想、憧憬与追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唯其如此,诗歌中的雨的意象,往往带有明丽清秀、洁净晶莹、形神兼备的古典美学风韵。雨的意象,透过诗作中特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所汇聚的,却是诗人波澜壮阔、斑驳绚丽的情感世界,而且正是它,赋予了雨的意象以眩目的美丽光环。
第二,它是一帆风顺的得意遭际和生活状态的象征符号。宋人黄庭坚有诗曰:“三雨全淆六合尘,诗翁喜雨句凌云。”又清人诗曰:“儒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透过二者,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在这种壮志豪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昂扬洒脱的书生情怀跃然纸上。
第三,它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白乐天在《长恨歌》中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因了梨花带雨的比喻,在朦胧约的古典意境中,连杨玉环的忧郁和感伤也显得如此美丽,魅力无穷。此外像戴望舒的名诗《雨巷》:
而上述这种“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乡愁的浓重,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坎坷,前途的无望等种种社会情感和精神现象,而雨的意象的底蕴,由此也就同样变得更加丰富、复杂、斑驳和陆离。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苦雨”模式中雨的引申意象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第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雨的一般特征。
1、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之所以“喜雨”,最重要的是应时而降,依时发生。虽然雨不尽是春雨,但却以春雨最为得时。谚语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应时之需、及时而降的艺术概括。春天万物萌发,最需雨露滋润,一夜春雨浇绿群山旷野,带给人们生存的喜悦和生命的希望。应时而降的春雨成为人们最为企盼的歌吟对象。它之作为一种生命催化剂的主题意义,因而也就通过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朴实而自然的诗句,得到了集中的概括。
(二)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生活感受与体验的加深,这种初始意义上的雨意义,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更加不是原先的纯自然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成为融会诗人各种不同情感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意象,从而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要而言之,发展、丰富了的雨意又滋生出三种常见的引申意象。即:
第一,它是能洗尽尘世烦恼、慰藉心灵的清新、明秀、空灵的自然之音。如卞之琳的《一城雨》:
一城雨正在抚慰着你;
你如今皱着眉,望天宇,
一个人枯坐在屋子里,
或是在冷清清的街衢,撑着伞,走向东,走向西。
你总会觉得罢,一城雨
正在轻柔的抚慰着你;
要不然你为甚不言语,
不管你再想起不想起。
“我要上哪儿去,哪儿去?”你看,你真的像着了迷,
出了神,呆听着一城雨。
在这里,“一城雨”被抒情主人公赋予了一种灵性,它可以抚慰寂寞、忧伤的“你”。当代诗人严阵在《红雨》中也这样写道:“一颗雨点染红一个花骨朵╱一颗雨点染红了一张笑脸╱三月的雨:红雨啊╱无声地,染红了江南。”雨在此被赋予一种清新、明秀、灵动的品质,它给不甚如意的人生以无限宽慰。
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尔雅》谓“久雨曰苦雨,”“久”是“苦”之因,“苦”为“久”之果,因此诗人笔下的苦雨总是离不开对“阴云不开”现象中的时间意义的指涉。如《诗经》中有一首诗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轮而载,将佰予助”。因为阴雨连天而使道路损坏,车子就容易陷住。假如我们把诗中“车”“轮”都看作是人生的象征,那么“阴雨”连绵,当然也就成为了苦难之“源”。人生的“窘”境,竟与“雨”有了这样一种割不断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很可恶的事。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
(唐.戒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濛濛隔断桥。
(陆游《书怀》)
吟雨诗中常常用到的“隔”字,所表示的,是空间形式上的一种限制和障碍,而其主体心理形式,则呈献为幻灭与迷茫,其中的“雨中断桥”是最具有启示性的状态意象。“断桥”揭示的路途不通、前程渺茫就意味着绝望与破灭。比如陆游的“烟雨濛濛隔断桥,”其忧患情怀,无疑已经超越了对某具体场景的指涉,而具有了涵盖某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实--人生中理想的破灭、进退无路的悲哀。唯其如此,“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从元人张鸣善的慨叹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带有普遍性的特定情感。但当然,它也暗含了人们渴望拯救的求助欲念。第二、以冷雨萧萧来传达诗人的凄凉漂泊之感。“萧萧”意味着寒冷与凄凉,而在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仅仅只是温度意义上的处在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内心的抑郁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