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心话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要伴随孩子成长,就要做孩子的榜样,你的言语,你的行为

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家长要增强教育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影响教师对孩子良好行为教育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点再慢慢教,等到他们意识到孩子很多坏习惯已形成想纠正时就悔恨多多了。所以忽略孩子小时候的好习惯形成,认为“树大自然直”,把孩子宠得上天,惯得没样,等“树大了自然不会按家长的意愿变直,反而会变成歪脖树”。等孩子上中学时,才开始拼命地“教”,结果倒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先严后松,重轻得道”,也就是说小时候(在孩童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孩子不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形成好习惯时,应该严格要求。以后孩子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松为主,他们小时候已形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如果小时候不“塑造”,大时再

“改造”可就难了。

(二)家长要明确行为习惯的准则

如果家长本身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良”还是“不良”,那就很难教育孩子。这样就需要家长与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配合学校老师,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参加“家长会”,了解还需经常看报、读书,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尤其教育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文化遗产中有关孩子方面的精华,更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并在教子过程中予以体会和

实践。

(三)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既然是第一任教师甚至终身教师,那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行为会直接被孩子所模仿。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家长本身的行为不良,那就无法说服教育孩子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好奇心强盛,爱模仿,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做。例如:要孩子举止文雅,自己就不能翘着首架着足;要孩子起居有律,自己就不能贪睡晚起;要孩子礼貌待人,自己就不能待人粗俗无礼;要孩子书写规范,自己就不能字迹潦草。孩子在家长身教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下,方能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长应注重对孩子哪些行为方面进行培养

1、仪表训练。首先,应让孩子每天坚持洗脸、刷牙、梳头各两次;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其次,

纠正孩子那些装腔作势、扭扭捏捏、任性胡闹的表现。第三,要注意孩子衣服的选择。孩子的衣服应适合其本身的特点,那种给孩子穿新潮的或者是成人化用装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礼貌训练。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亲善、礼貌而著称于世,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人”。

(1)、注重孩子在家中的品德行为礼貌习惯的训练。出去、回来要向父母、老人问候或说:“我出去了,再见。”“我回来了。”出门玩耍,有事都要告知父母或征得同意,并让父母知道去向;对父母、长辈说话要恭敬,不许高声,不许顶撞;不打扰父母、长辈工作,家人休息时要轻声说话做事;吃饭时,长辈不动筷,不能抢先吃,好菜不能一人独吃;父母呼唤应即时答应。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家里来了客人,要打招呼,有礼貌,要问父母是否需要回避;同学来了要欢迎,走了要送客;对兄弟姐妹、

亲属有礼貌。

(2)、孩子在外边的礼貌常识行为。对人友好礼貌,懂得并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别人向自己问话,要热情清晰地回答。不能低头无语或听而不闻;别人对自己说话要注意听,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保持头发、衣服、仪表的整齐清洁;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遵守“七不”规范;坐汽车给老人和怀抱婴儿的人让座。

(3)、口语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不提别人绰号;打招呼懂得老少与辈分,不没大没小,没老没少;与人说话口气温和,

不顶撞人,不高声喊叫。

3、行为训练。低年级段的孩子普遍存在坐姿和站姿上的问题,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古语有话:人坐要如钟,站要如松,此为君子也。对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就在这坐与站上,坐姿站姿是礼仪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读、写姿势,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五)家长要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有明确的行

为准则

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家长应对孩子交代得详细明确,操作性强,让孩子清楚明确,决不能含含糊糊,使孩子看不见摸不着,不知从何处入手。在孩子了解清楚的基础上,就应严格实施,决不能只提要求,但在行动上却不加以督促,不要求孩子做到;或在遇到困难后就任孩子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惰性,养成无规无矩的习惯。

(六)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可行性目标,要循序渐进,

且不可操之过急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严而有格,要按照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而不是越高越好,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其本身的特点。遇到问题一定要耐心和细心。孩子小,自控能力有限,当然也会有不能控制的时候,这时父母不用上火着急或者产生前功尽弃的气馁

感,而是要静下心来,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而不失原则,特别对于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要有正确的估计,不能矫枉过正。比如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楼道内通行靠右行”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一个习惯不断培养,在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培养习惯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能在第一个月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一学期培养好三个,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六了,这个成就就不小了。

(七)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统

一标准

家长对孩子要注重说理疏导,凡事要用商量的口气,而不是命令式的,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压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按照父母的合理要求去做,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时,家长提出的批评才会被孩子愉快地接受,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逐渐形成。同时还要注意教育的一贯性,不能今天一个标准,明天又换样了;父亲一个标准,母亲又一个标准,不能模棱两可,是非不分;也不能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皆大欢喜,不高兴时拿孩子出气,这种爱憎无常、忽严忽宽的做法,只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