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底蕴,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2.行业分化明显中国文化产业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影视、音乐、出版、文艺演出、文化设计、数字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同时,各细分领域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分化趋势。
3.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例如,在电影市场、音乐市场和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多领域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一个多领域融合的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例如,在数字娱乐领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与电影、游戏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2.数字化、智能化加速现代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将日益加深。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用户体验。
例如,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电影等领域,从生产和分发到消费都有着显著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
3.新业态不断出现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在文化产业中,短视频、直播、网剧等新型业态已经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用户的需求变化,更多的新业态也将出现。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不完善面对文化产业中不断出现的盗版和仿冒现象,政府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仍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保护。
2.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文化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少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文化产品质量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
《文化金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
《文化金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摘要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文化产业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份全面的行业参考。
报告发现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然而,面临数字转型、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等挑战,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以维持其增长势头。
本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中国文化产业能在未来持续繁荣。
1. 引言中国文化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以及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的数据和趋势分析,预测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2. 中国文化产业概述2.1 定义与分类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内容制作、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等为核心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中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影视制作与发行- 出版物- 网络文化- 动漫游戏- 文化旅游- 艺术与收藏- 广告与设计2.2 市场规模与增长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XX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XX%。
其中,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特别是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和数字内容分发。
3. 发展环境分析3.1 政策环境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
预计2024年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3.2 社会环境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升级,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年轻一代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样化,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3.3 技术环境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4. 挑战与机遇4.1 挑战- 数字转型带来的行业洗牌和就业结构变化- 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与国际文化企业的竞争- 版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法律和监管挑战4.2 机遇- 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持续支持5. 发展策略与建议5.1 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提供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5.2 促进产业创新- 鼓励文化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支持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5.3 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5.4 培育人才- 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 设立培训项目和人才引进计划6. 结论中国文化产业在2024年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环境。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9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北京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
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一、院系简介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有悠久的传统。
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就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
一方面,他本人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并着手编写《美学通论》;另一方面,他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刘天华、胡佩衡、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
由于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学成了一所艺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并且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宝贵传统。
北京大学于1997年成立艺术学系。
十多年来,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一直坚持"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总体方针,在学科建设、素质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决定在艺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
目前,艺术学院有教师24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讲师1名,在站博士后6名。
学院现有本科生156人(含留学生45人)、研究生116人(含留学生、港澳台学生24人),MFA(艺术硕士)150人,总计422人。
艺术学院下设四个系:艺术学理论系、影视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同时设五个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114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1年8期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从批判到宽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文化工业理论。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篇幅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本质,消解了人的个性,限制了文化的批判精神,成为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对文化工业持肯定态度,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大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艺术的大众化。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内部观点相左,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持续的大众文化论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多诺的批判性态度占据上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雅明的观点成为中心。
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先河,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
即使在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发展壮大的今天,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仍具重要现实意义。
其提出的许多大众文化问题,如人的物欲享受与意义世界的对立,不但没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西方文化产业理论 中国文化产业理论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有得到很好解决还越发严重。
继法兰克福学派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是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路线,一是文化产业应用理论路线。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发端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被业界称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姆斯、斯图尔特·豪尔、托尼·本尼特、约翰·费斯克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简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从1999年成立起,已经伴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十个年头。
十年来,我们作为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2000年11月,研究院举办了“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标志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开始集产、学、研为一体,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群力群策。
随后,2001年3月,叶朗教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做了题为《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专题报告,该报告被作为“两会”新闻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人民政协报》和《北京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2年4月,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文化产业园区整合中国文化产业”概念,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战略规划模式。
鉴于研究院三年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努力,2002年6月,文化部批复在研究院建立国家级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担任基地顾问,叶朗教授担任基地主任。
至此以后,研究院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携手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而努力。
进入2005年,12月研究院被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评为“北京大学文科优秀研究机构”。
更另研究院鼓舞的是,2007年11月2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的主题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所具有的前瞻性研究和以往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并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不仅要下力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要为党和政府提供咨询,起到一个思想库的作用。
”如今,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基金”。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摘要:中国文化产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其价值取向的选择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中国文化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取向,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创新与传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背景与现状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盗版、资源浪费、文化同质化等。
同时,全球化的冲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文化认同的困惑也愈加显现。
三、价值取向问题的分析与探讨1. 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问题,涉及到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层面的认同。
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坚守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又能够吸纳现代文化的精华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问题。
2. 创新与传统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但传统文化往往存在着保守、僵化的问题。
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塑造新型的文化符号,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问题。
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文化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还承载着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文化产业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是价值取向问题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价值取向问题的解决办法1. 深化文化教育,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提高公众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公众对于文化产业的尊重和支持,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手段。
2. 推动文化创新,打造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企业进行创新,通过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序
中智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
1、理念 院训:忠于国家、热爱民族。 精神理念:和谐团结、锐意开拓、积 极进取、勇于承担。 服务理念:以诚信服务为原则;以为 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高 效的服务为宗旨;以推动 智慧产业的发展为己任。 2、愿景 打造中国智慧产业航母队,建设 行业的诚信体制,将为创造中国 特色智慧产业发展的辉煌未来增 添一份张力。
中智产副院长 海峡两岸文化交 流中心主任
陈放
国际策划学会中国 地区秘书长
余明阳
品牌传播方向研 究生导师
叶茂中
资深营销 策划人和品牌 管理专家
梁中国
国际品牌论坛( IBF)主席
研修培训 环境科技
城市顾问
文化旅游
上海之根-松江考察
案 例
两岸文化交流
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助力聚焦台湾画册展
由中国日报社、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两岸 和平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百名摄影师聚 焦台湾摄影活动画册首发式暨展览开幕式” 在台北市政府一楼大厅(沈葆桢厅)举行。
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终身名誉理事长陈丽 华女士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出席开幕式
被誉为“瑶族文化博物馆”的瑶山乡,是白裤瑶的主要聚居地。在这里,你会体 验到瑶生活、鸟文化、陀螺文化;你会领略到丧葬砍牛习俗独特神秘、妇女着装“和风透 乳”独特时尚;你还可以参观到瑶王府、百年禾仓群以及古韵大型原生态文化节目。序Βιβλιοθήκη 中智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 2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概况
根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建设海峡文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指出打造两岸 文化共同体、促进两岸文化融合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与重要途径,加强两岸合作、促 进共同发展为核心工作的指导方向。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11年4月正式成立“海峡 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筹委会。旨在搭建两岸“同宗同源、同根同脉的民族文化”的高端交流 及民间文化产业交流发展的平台。努力推进海峡两岸文化建设,加快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共同 体,促进由两岸交流合作由经贸合作为主向文化融合发展。 中智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隶属于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法 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接受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及相关机构指导和 监督管理。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研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商业运作为手段,通过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创造利润的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文化,同时也开始尝试自主创新和开发本土文化。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文化产业指的是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它包括了影视制作、艺术表演、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出版传媒、文化教育等领域。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中国的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一些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始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开发;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随着国内企业和创意园区的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今,这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文化产业中,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动漫游戏、音乐表演等领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产业。
在这些领域中,一些企业已经崛起成为了行业龙头,比如华谊兄弟、万达电影、优酷土豆等。
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原创作品和创新产品,这些创新更是为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文化产业尤其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一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痕迹。
文化产业研究现状、特点和趋势——《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分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61-72页文化产业研究现状、特点和趋势——《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分析闫烁祁述裕摘要: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看,2018—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研究行业细化、来源期刊集中、作者单位相对稳定等特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及新业态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及空间布局研究、文化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理念与范式等构成了近四年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
各类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的使用,使文化产业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视角更为多样。
总的来看,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愈发紧密,研究内容趋于精细化,跨学科研究更为频繁。
未来文化产业研究应着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宽视野,实现文化产业研究均衡发展。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研究范式DOI: 10.19836/ki.37-1100/c.2023.03.007基于2018—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转载论文,对这四年间我国文化产业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提炼其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力求全面展示这一时段的研究成果,以期把握这四年研究特点和趋势,为今后文化产业研究提供参照。
在样本选取上,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转载的论文为研究样本①。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刊物,每年收录文化产业相关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双月刊)刊出的,每年约60篇。
2018—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共收录论文228篇,平均22篇相关论文中有1篇能入选《文化创意产业》,与人大复印资料平均选载率基本持平。
作为二次文献刊物,《文化创意产业》长期关注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收录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状况。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
35周建新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摘 要】 当前,数字化时代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生成高质量文化内容、推动构建文化消费新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模式和加强文化治理范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度,文化产业学界产生了较为丰富的人工智能议题且整体研究成果丰硕,其中ChatGPT 、AIGC 、AI 大模型成为年度热词,数字出版、数字音乐产业、人工智能绘画、文化传播成为重要议题。
同时,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也存在难题,如科技与人文的博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争议、知识产权保护与监管问题、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等,亟待学界探索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未来,文化产业学界需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数据模型、文化消费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化产业;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1]。
面对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生成高质量文化内容、推动建构文化消费新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度,文化产业学界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强国建设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等政策指引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创新需求,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年度热点:人工智能开拓文化产业研究新视野2023年,文化产业学界密切关注诸如Chat-GPT 、AIGC 、AI 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热点,并从多[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人民日报》2023年2月28日第1版。
36关注ChatGPT 所带来的正向影响与严峻挑战,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为技术革新热潮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领域。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产业是什么?文化产业通常被定义为涵盖了艺术、文化遗产、出版、传媒、广告、电影、音乐、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产业。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化为核心,创意为灵魂,知识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超过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突破4%。
其中,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金融、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的规模和增速均领先于其他文化产业领域。
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和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方面。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创新。
政府要加大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同时要支持各类文化创新企业,促进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
2.增加人才培养力度。
要想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成果,必须拥有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
因此,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在文化行业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同时,还应该鼓励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强相关专业的培养。
3.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想让中国的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文化产品被盗版。
还需要鼓励各地的文化产业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展览活动,宣传中国文化。
结语总体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创造优秀的文化产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201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十大名师学者
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各类产业事件此起彼伏,喜忧共存,引发着持续的关注和广泛的热议。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发布,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立下了“四梁八柱”;文交所整顿大限已过,艺术品份额化被取缔,交易市场却迎来新一轮整合“风暴”;《舌尖上的中国》让低调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引发传统文化魅力的新开掘,“才下舌尖,却上心头”成为最真的写照;消费“莫言”成为莫言获诺奖之后的一种“时尚”,如此的急功近利折射出的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的弊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风生水起”有哪些是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为何繁荣的背后却现“冰火两重天”?那么,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是什么谁?让我们来一一揭晓:TOP1: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厉无畏,经济学家。
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等。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数量经济、创意产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编与合作编辑着作有《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与模型》、《企业实用现代管理方法》、《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前沿》等16本。
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9项,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
2012年厉无畏与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就澳门特区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适度多元交换意见。
同年,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表了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与风险控制》的主旨演讲。
他不畏年高一直行走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为业界人士答疑解惑,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着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TOP2: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丝路发展研究院简介(3)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简介北京交通大学为“一带一路”火车头的高铁硬件平台轨道交通、数字技术、系统科学、通讯信号、物流商贸、金融精算、交通运输、电信工程等丝路五通双一流核心学科的985平台与211工程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台湾交大为其迁出的院校。
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为其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丝路五通硬体双一流学科与语言传播学院、经管学院、建艺学院一带一路软体文化产业、应用经济学、文化自贸、金融精算、物流商贸、自贸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科学、智库管理、旅游管理、建艺设计、应用传播、新媒体传播、语言传播、跨文化传播、人工智能哲学、神经认知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的“一带一路”硬、软科学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优势,并与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文华学院、巴黎索邦大学、蒙古农业大学、维也纳国立实用艺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双一流学科与一级博士、硕士点有关多方面协同创新合作,并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北京刍菊机构、中国侨联、经济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天津出版集团、联合国世界旅游联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等有多方面协同创新的合作。
学科带头人皇甫晓涛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委、北京民进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技经济促进会海外投资联合会首席专家,青岛保税港区顾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维也纳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蒙古农业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及其国家智库机构兼职教授、访问教授、讲席教授、客座教授、博导、院士、智库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河北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并菏泽市人民政府、伊春市人民政府等顾问。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如今,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数万亿人民币,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的定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艺术、产业、技术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产业。
在具体实践中,文化产业包括不同的领域,比如影视、音乐、出版、文化旅游等。
例如,由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将文化产业划分为11个子行业。
不同的文化产业领域,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的支持。
二、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发展初期。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0.7%。
其中,文化艺术领域、文化旅游领域增速较快,但数字内容领域增速相较前二者则显得低迷一些。
文化创意企业的数量不断扩大,但是规模依旧较小、实力相对较弱,目前许多行业处于分散化、小众化的状态。
此外,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这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文化消费者规模已经超过了1亿人,说明了对于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三、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当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的不断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具体包括:1.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包括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众多领域。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35所开设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8-2019艺术学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东南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清华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艺术学理论是对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论述,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以及曲艺与杂技等艺术门类中,如何对创作,设计、表演、演奏的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观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其共性归纳和构建完整的体系,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艺术在文化中的定位,以及艺术自身的种种问题,使之纳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轨道,是艺术学科的主要任务。
本学科与相邻的二级学科,诸如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都有广泛、密切的联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4个研究方向:130100 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01. 艺术理论;02. 艺术批评;03. 艺术史;04. 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1、在招生当年2-3月,我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包括大陆、港澳台、留学生),进行素质审核。
根据素质审核结果和当年招生计划,所有大陆考生原则上按照3:1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3月初在艺术学院网站公布具体复试名单、时间等详细信息。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布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布024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23 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民间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保护等方面率先作出了前沿性的工作,近些年来又在文化产业理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等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我校在取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设置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博士点,2008年开始招收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毕业生系统把握文化遗产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熟练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务,有独立从事课题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学制一般为3年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要求15~18总学分,按17学时/学分安排教学。
学位公共课5个学分,其中外语3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2学分。
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为8~11学分。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实践方式主要有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
调研实施前要制订计划,完成后要写出调研报告。
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2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另外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
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给予3个学分。
实践活动结束后,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表收齐后以院系为单位于学位论文答辩前上交到研究生处,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该门课程成绩由研究生处负责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以整合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
研究机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
•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以整合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
研究机构。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梦丽啦国际集团直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
研究院以梦丽啦国际集团、综极网络科技+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为依托,整合来自中国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
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战略规划、文化产权交易、网络建设、团队培训、品牌推广、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平台,文化产业互联网网站平台,并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各专门领域的研究与成果交流,为全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和推动
文化产业发展的精英人物确立了两大标杆系统。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解决文化产业领内人才需求,研究院与各省合作定期开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级培训,打造"文化产业
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这一品牌培训,提高文化界在基础上培育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
送了大量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使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
发展通道。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领域或具体行业,组织各类型的长期、短期、中期的专业研修
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这一品牌。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项目振兴中心。
在国内外文化产业项目咨询规划过程中,研究院通过调研、访谈、讨论与咨询等方法,运用经济结构分析、数量经济学分析、量表分析、文化资源区位分析、战略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学术手段,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现状、产业结构基础、文化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的分析体系。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积极倡导,秉承中国悠久深厚的人文、科学传统,倡导自由的、散步的、年青的文化理念,以传承国内外传统艺术、推广中西方经典艺术为宗旨。
进一步营造了艺术界及各大院校的文化氛围,成为文化产业里弘扬古典文化、倡导优雅人生的坚实品牌。
在从事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规划的同时,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还通过各种精品学术论坛的组织和参与,为文化产业搭建政府、企业和学界沟通的平台。
每年将定期举行"全国文化产业论坛",加强了国内外高校和艺术界之间的学术交流。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同国内外主要的文化产业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邀请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担任研究院的"全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暨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基金理事会"理事单位",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的实习基地。
研究院同各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研究院还积极研究和拓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有关单位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文化产业培训班等。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持续开发、整合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成果与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凭借国内外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的战略平台,努力把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建设成为开放性的具有一流学术力量和较高教育咨询水平的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并将继续与各级政府领导、企业界、投资者、研究专家和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有志之士一起,为发展国内外文化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