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课后作业提升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中A、B、C三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B.A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土地退化2.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A.土地沙化B.石漠化C.土壤盐碱化D.三种表现都有1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退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

2.A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开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加剧及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荒漠化的推进方向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3题,据图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

第4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北部受到了荒漠化的威胁;图中荒漠化的推进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与冬季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

4.C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

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读图,完成5~6题。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①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②综合思维: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的背景、原因及治理措施。

③地理实践力:能结合某区域的背景,说出该区域易发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能提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措施。

④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

教学重点:生态脆弱区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综合治理。

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知识点01 生态脆弱区1.生态脆弱区03课前准备02知识网图01学习目标(1)生态脆弱区:①概念: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且难以恢复的地区.②分布:交替、交错、交界、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③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

(2)土地退化:①概念:指受因素和的影响,土地出现、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②表现:、、、、土壤肥力下降等。

2.我国生态脆弱区(1)基本特点:、、。

(2)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路交接地区。

(3)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问题突出:自然原因:、、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暴雨引发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贫困。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

知识点0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与的过渡地带,也是地区与地区的过渡地带。

(2)范围: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

(3)现象变化: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或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和,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1)根本原因:降水量具有且。

(2)动力条件:。

(3)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特点;2. 了解生态脆弱区治理的重要性;3. 学会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策略和方法。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总结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特点及治理的重要性;2. 分组讨论,探讨生态脆弱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策略和方法;4. 提出针对本地区生态脆弱区的治理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2. 小组讨论时,成员应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形成共识;3. 案例分析要结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4. 提交作业的时间为下周一前,作业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内容是否符合教材要求,是否能够准确把握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特点,是否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综合治理策略和方法,是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治理建议;2. 分值:本次作业总分10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治理建议分别占总分的30%、40%、30%;3. 评分规则: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质量给予评分,优秀的作业将给予表彰和展示。

五、作业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反馈。

反馈内容主要包括:1. 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2. 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特点,更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策略和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治理建议。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脆弱区治理的重要性,并学会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策略和方法。

作业评价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质量给予评分,优秀的作业将给予表彰和展示。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反馈。

【高中地理试卷】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试卷】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A.大气污染B.全球变暖C.土地荒漠化D.森林破坏2.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干旱B.人口激增C.土壤贫瘠D.植被破坏“黄河之患,患在多沙”。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在黄土高原的治理中,把植树种草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①涵养水源①沉积泥沙①降低风速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水库放水冲沙效果最佳的时间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5.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D.海—气相互作用原理我国某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下图示意我国某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区域的局部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形区的形成原因是()A.夏季多暴雨B.流水侵蚀严重C.风力沉积强D.风力侵蚀强盛7.该地形区的区域特征是()A.以高原为主B.土壤深厚肥沃C.河流水质优D.生态系统复杂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1970年和2018年的环境交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地区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B.河西走廊C.东北平原D.南方丘陵9.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乱砍滥伐B.城市过度发展C.过度放牧D.全球气候变暖2021年度城市天气之最榜单中,雨最猛城市一郑州,一天降下了常年将近一年的雨;最缺雨城市一云南大理;最风沙城市一包头。

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年度我国南方城市大多缺雨、北方城市降水多的原因是()A.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B.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C.北方热带气旋生成多D.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11.该年度强沙尘天气最可能出现在()A.3、4月B.7、8月C.9、10月D.1、2月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南槽水道与北槽水道(深水航道)之间,包括江亚南沙、上沙、中沙和下沙及附近水域。

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训练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训练题)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生版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分布“三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1.北方农牧交错带(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早灾,加剧土地退化。

②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开垦;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

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星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单选题玛曲湿地位于甘肃甘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黄河流经此处,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近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玛曲湿地大面积干涸和萎缩,湿地功能退化,制约了牧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威胁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玛曲湿地形成的原因是()①地势周高中低,排水不畅①地下冻土阻碍地表水下渗①地处高纬地区,蒸发微弱①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玛曲湿地萎缩破坏,造成的影响是()①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①加快水体净化的速度①生物多样性锐减①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恢复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停止一切人类活动B.建立自然保护区C.加大对污染的治理D.草方格沙障治沙根据遥感影像将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两大类。

锡尔河是中亚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一咸海三角洲湿地主要沿着锡尔河主河道、河汊、支流与湖泊周边分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陆续通过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切断了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使得库区附近地下水发生变化。

下左图为湿地、咸海及耕地面积变化曲线,下右图为湿地面积月度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期内咸海与湿地面积变化()A.前期反向后期同向B.前期同向后期反向C.持续同向变化D.持续反向变化5.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致使库区()A.泥沙增多,耕地增加B.围湿造田,耕地减少C.水分改善,湿地增加D.土壤碱化,湿地减少6.影响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入湖水量B.地形特征C.土壤肥力D.湿地植被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B.①C.①D.①8.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策略;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以下简答题:(1)什么是生态脆弱区?请举例说明。

(2)生态脆弱区的特点是什么?(3)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方法有哪些?2. 小组讨论:针对你所处的地区,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请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3. 搜集资料:搜集一个具体的生态脆弱区案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2. 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共同提出治理建议;3. 搜集资料时,要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案例分析的深度;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请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想法和建议,共同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作业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阅读、小组讨论和资料搜集等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简答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搜集具体的生态脆弱区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教师和同学的反馈也将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业,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想法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及问题;2. 通过实地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引导学生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地调查:学生分组前往当地生态脆弱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每组需提交一份实地调查报告。

2. 小组讨论:各小组就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生态脆弱区问题的根源,提出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

每组需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3. 课堂分享:在课程第二课时,各小组代表将本组的综合治理方案进行分享和讨论,全班共同探讨最优方案。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完成时间:本作业需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交;2. 提交形式:实地调查报告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和综合治理方案需以PPT形式提交;3. 作业内容要求真实、客观,不得抄袭;4. 鼓励创新思维,提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5. 小组讨论时,要求各组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报告的客观性、小组讨论报告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以及综合治理方案的全面性和合理性;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同时对优秀方案进行点评和鼓励;3. 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进一步改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反馈,认真分析自己的作业优缺点,找出改进方向;2. 学生应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认识;3. 学生应将改进后的方案再次提交,以便教师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再次评价。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及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小组讨论,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综合治理方案。

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内容,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特点及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方法,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通过本课时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基础理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或课堂讲授《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如风蚀沙化区、水土流失区等,并理解这些区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案例(如我国三江源地区的治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区域的现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等,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思考讨论:设计相关讨论题目,如“你所在地区的生态现状和改善建议”、“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应如何参与生态保护”等,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并制定本组对某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初步方案,包括治理目标、具体措施、预期效果等。

每组需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做好笔记。

2.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报告应包括对案例的详细描述、原因分析、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分析等。

3. 思考讨论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经历和所学知识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

4. 小组合作部分要求学生分组时注意不同地理背景、思维方式的同学互补搭配,以确保小组讨论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小组内应充分交流和沟通,形成集体智慧,并由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案例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讨论的独特性和深度;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度和团队沟通技巧的运用情况等。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师版)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师版)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以我国为例,说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概况。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成因。

3.以具体区域为例,运用综合思维,说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知识点01 生态脆弱区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生态脆弱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问题: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

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

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拓展延伸】我国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地区分布土地退化表现我国主要分布区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土地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石漠化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土壤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即学即练1】(2021·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高二月考)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40°05′N,94°40′E),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1715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闻名于世。

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古代月牙泉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

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

体 表
工程建设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拉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亡, 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 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 半千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问题(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答案】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受亚 洲高压影响且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问题(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 遭受大风侵蚀。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课标内容】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从内容上看,生态脆弱区(带)的成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且比较 脆弱。这类区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系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 进而影响到本区域,乃至其关联的区域的人类生存条件。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脆弱 地区,要有不同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宜传措施。
【思考题】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 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答案: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早与半干早、热带沙谟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 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C以上,甚至达到33C,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 500毫,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 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 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单选题1. 区域发展过程中,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一阶段是()A.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C.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D.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2. 如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①-⑤分别是()A. 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 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 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 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加剧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人为原因是()A. 气候干旱与异常B. 地表崎岖不平C. 经济活动过度D. 城市化进程加快4. ②地区森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A. 吸烟除尘B. 防风固沙C. 净化空气D. 美化环境5. 形成③④两个地区共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 多石质山,土层浅薄B. 海拔较高,热量不足C. 红壤分布,土质疏松D. 地形崎岖,降水量大奈曼旗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农牧交错地区,境内荒漠化严重,大风四季常见,导致奈曼旗年内风沙灾害频发,其中夏季的风沙对种植业致灾率几乎达到100%。

奈曼旗农作物播种期在每年的5月初,科学分析大风天气发生规律是当地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下列关于1981~2017年奈曼旗大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多年大风日数持续下降B. 2015年大风日数可能超过多年平均大风日数C. 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季节变化明显D. 所有年份8月大风日数都最低7. 当地夏季时风沙对种植业致灾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 大风天气频率高B. 农作物生长旺季C. 风力强盛D. 沙源物质多湾区指的是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从而汇集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三大湾区,其中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提升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基础演练】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即灾情区域差异)划分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区,属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塔里木盆地2.广东、江苏两省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地貌与气候B.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C.国家政策与交通D.经济发展水平与抗灾能力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只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据此完成3~4题。

3.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4.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①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③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④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5~6题。

5.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6.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8.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能力提升】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A.甲B.乙C.丙D.丁10.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B.趋向机械化C.更趋市场性D.趋于自给自足11.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A.河川淤泥未变B.物种数量增大C.蒸发量减小D.洪水流量增大民勤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之一的石羊河的最下游,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三面包围之中,东南距黄河约200 km,年均降水量110 mm,年均蒸发量2 646 mm。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示意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12~14题。

12.“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位于距县城()A.0~20 km B.20~40 kmC.40~60 km D.60~80 km13.“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A.植被覆盖率较高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地下水流向荒漠区D.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14.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15.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

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

20世纪60年代起,该地区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轻。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包兰铁路全长990 km,其中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

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

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材料二包兰铁路部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呈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的草种和灌木,如图乙所示。

(1)描述图甲观测断面处的地表环境特点。

(2)说出该地区冬季盛行风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课后作业提升41~2.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位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省,故选C。

第2题,广东、江苏两省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能力强,所以本题选择D。

答案:1.C 2.D3~4.解析:第3题,人类社会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故只能是自然因素;人类历史时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轮荒、开矿等人类活动造成的。

第4题,轮荒、弃荒导致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还造成林草植被的种源随水土流失而破坏。

答案:3.A 4.D5~6.解析:第5题,农村区应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渍化,草原牧区应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第6题,绿洲前沿地带应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应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缺水地区应设置沙障。

答案:5.D 6.A7~8.解析:第7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

第8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7.B8.C9~11.解析:第9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

第10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

第11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答案:9.C10.C11.B12~14.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在绿洲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中距县城0~20 km的距离,地下水位下降明显,说明过度开采地下水,是“生态裂谷”的位置。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故A错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故B错误;由于“生态裂谷”地下水位低,不会流向荒漠区,故C错误;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植被少,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沙丘,故D正确。

第14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会增加对水资源的消耗;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易造成荒漠化和盐碱化。

答案:12.A13.D14.D15.解析:第(1)题,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等方面。

第(2)题,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原因为黑土区年降水量较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以及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人为原因为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造成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

第(3)题,采用滴灌技术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且滴灌对土壤的冲刷作用较弱,能够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第(4)题,可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于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解析:第(1)题,地表环境可从地形、地势、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

第(2)题,从图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

第(3)题,从材料中的“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入手分析砂砖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热量,从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等方面分析其固沙作用。

答案:(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2)西北风。

冬春季节,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以高压中心顺时针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为西北风。

(3)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且保温,为沙丘上的植被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和热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同时铺设砂砖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沙流,可以阻止沙丘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