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郊农业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郊农业一、知识讲解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1、城郊农业的特点: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环状结构分布(布局呈同心圆结构)。
2、城郊农业的布局:近郊:新鲜蔬菜、肉、乳、禽、蛋、鱼等。
远郊:季节性强、耐贮藏、便于运输的蔬菜。
更远的郊区:粮食、棉花、油料。
二、跟踪训练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2.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宁夏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坡地开荒不会导致水蚀严重而是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酸雨主要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与农业结构调整无关。
安徽省总面积为13.96万平方千米,即1 396万公顷,下图是“某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由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可以推断,该省主要的地形类型为( )A.山地B.盆地C.高原D.平原答案:D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安徽省以种植业为主,故可判断地形以平原为主。
4.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广,可以一年两熟,且粮食产量大,但却没有形成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狭小B.人口稠密,粮食多用于自给C.无政策支持D.机械化水平低答案:B下图是“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及生产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一、归纳点拨1.把握发展农业的思路(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
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就高。
要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比如棉花喜光,并能根据生长习性判断出该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要求根据材料中已知的农作物习性分析某地有利于其生长的气候条件。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
2.归纳耕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2)人为原因: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
(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
扩大耕地面积潜力不大,应主要从提高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方面来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典题示例2017年秋,袁隆平主持的青岛市海水稻研究工程的海水稻正式测产,最高亩产近620 kg。
海水稻其实并不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它生长在海边海水短期浸泡过的盐碱地中,所以被称为海水稻。
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稻的病虫害。
据此完成1~3题。
1.即使生长在盐碱地中,海水稻仍然获得高产,其主要原因是()A.水源充足B.科技水平高C.劳动力丰富D.土壤改良2.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使我国()A.大量出口稻米B.农业结构优化C.人口素质提高D.人口容量增加3.有人担心在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海水稻会带来某种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是()A.湿地破坏B.农药污染C.海水入侵D.水土流失解析:1.B 2.D 3.A第1题,海水稻高产的原因是袁隆平主持培育了耐盐碱的优良品种,有专门的研究团队,科技水平高,故B正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一、知识讲解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九个大的方面。
也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殊区位三方面来分析。
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典型工业区发展的分析方法典型工业区的分析往往以材料为切入点,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措施等内容。
一般判读思路如下:读位置→评条件→定部门→找问题→寻对策(1)读位置:从图中读出该工业区所处的位置,重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优劣。
(2)评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分析评价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3)定部门:根据资源、交通等发展条件确定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
(4)找问题:从区域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或人地矛盾出发,找出该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寻对策:针对该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方面。
二、经典高考试题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工业区位选择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1)以下世界著名工业区中,钢铁、冶金企业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燃料的是() A.德国鲁尔工业区B.中国京津唐工业区C.日本阪神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2)曾经的杨浦“工业锈带”上,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锈带铮亮”反映了某些区位要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这些要素主要是()A.能源与原材料B.技术与人文环境C.物流与市场D.劳动力与土地价格解析第(1)题,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口法国的铁矿;中国京津唐工业区靠近煤、铁资源产地;日本阪神工业区煤、铁资源都是依赖进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靠近铁矿和煤矿产地。
C正确。
第(2)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它的发展是依靠技术,优美的地理环境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发展,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环境要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8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01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考查角度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选择(2016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
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
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
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解析▶第(1)题,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方面。
结合材料和图可知,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度低、气温高,寒冷天气极少;降水适中,光照条件好。
第(2)题,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可从地形、土壤和水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考查角度2▶影响农产品类型和品质的因素(2019年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如何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如何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一、典题示例典例.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
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2)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解法指导]读:注意题干中“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这一关键信息,选出①~④地中热量最丰富的地点。
提:淅川和汉中都位于山谷地区,北部地势都较高;两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淅川附近有水库,水体与陆地比热容不同,水体对气候调节作用较强。
①与其他地区相比,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开阔,位于水库附近,水热条件好。
调:水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加降水量、调节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等。
答案:(1)D (2)A思: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常结合区域图呈现,应根据区域图中的等高线分析地形特征,根据纬度位置分析热量条件,结合海陆位置分析降水情况等。
[考法指导]二、知识归纳三、跟踪训练甘草是中医使用较多的药材之一,在食品加工和烟草制造中也有重要作用。
下图为我国甘草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甘草的分布特点,推测甘草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喜酸、喜沙质土、耐寒B.喜干、耐热、耐酸、怕风C.喜光、耐寒、耐旱、耐盐碱D.喜热、喜光、喜温差大、忌积水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甘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这些地区大多具有降水稀少、土壤盐碱化严重、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等特点。
2.甲、乙两地的甘草品质差异及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A.甲地优于乙地甲地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甲地优于乙地甲地土壤酸性强、土层深厚、光照充足C.乙地优于甲地乙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降水丰富D.乙地优于甲地乙地热量充足、气温变化幅度小、土壤肥沃答案:A解析:甲地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均较大,光照充足;土质疏松,排水透气性好,适宜甘草的生长。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农业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了解农业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高考中获取更高的成绩。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农业类型与分布农业是农村的经济支柱,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与分布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地理中,对农业类型与分布的了解是必要的。
1. 农业的分类- 根据作物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农业分为谷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果树种植业、茶叶种植业、特色农业等。
- 根据区域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农业分为低纬度农业、中纬度农业和高纬度农业等。
2. 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经济因素:如交通、市场需求等;- 人文因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等。
第二部分:农业生产与农业问题农业生产是指农村地区从事农田、林地、农畜产品培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农业资产和农业产品。
而农业问题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和困难。
1. 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种植业:针对谷物、经济作物、果树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养殖业:针对畜牧业、水产养殖等的生产养殖方式。
2. 农业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人口过多导致农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等;- 农业技术问题:落后的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化农机等;- 环境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第三部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1.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运用现代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进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2. 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农田灌溉体系,避免水资源浪费;- 土地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农田利用方式,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生态农业的推广: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商品谷物农业
知识梳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5)发达的工业:美国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 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农药等。美国的商品谷物生产 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向大型、宽幅、高速、 联合作业方面发展。有的农场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还使用 飞机作业。
知识梳理:我国东北地区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
(1)大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更源自竞争力;(2)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综合 效益。
知识梳理:美国的春小麦和冬小麦
北部的是春小麦,是高纬度的地区,由于积温少,无霜期短, 只能种植一年一熟的作物,所以春种秋收。相当于我国的东北地 区。南部的小麦带是冬小麦产区,种植纬度低,积温高,可以两 年三熟,所以秋季种植越冬小麦,过渡一下,提高土地的复种指 数。
答案提示:1.C 2.C
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4.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人均耕地面积大 B.水热条件优越 C.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1.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D.家庭农场为主 2.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农业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农业一、知识讲解2.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差异3.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二、跟踪训练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该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短、热量B.长、热量C.长、光照D.短、光照2.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B.台风肆虐C.寒潮频繁来袭D.受副高控制下的伏旱图Ⅰ表示我国2008年三省(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结构,图Ⅱ表示中国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流通情况(箭头代表粮食流向,粗细表示流量大小,虚线、实线分别代表2000年前和2000年后)。
读图,回答3~4题。
图Ⅰ图Ⅱ3.下列关于甲、乙、丙三省(区)与主产区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②、乙—③、丙—①B.甲—②、乙—①、丙—③C.甲—③、乙—②、丙—①D.甲—①、乙—②、丙—③4.下列有关中国粮食生产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主产区①地商品率高,因自然条件优于其他两地B.制约主产区②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不足C.主产区③地流入多,是因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差D.箭头K以水运为主,主要是因为铁路、公路运力不足读“我国北方某地区部分资料表”,回答5~6题。
5.A.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B.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6.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B.开发矿产,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C.适当减少农业用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D.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我国粮食政策是“端自己碗,吃自己粮”。
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明显,2013年又增产1 236万吨,其中玉米主产区因降水增多等原因增长显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知识讲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
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具体步骤如下:二、经典高考试题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
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
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故选B。
答案(1)B(2)B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一、典题示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0年我国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下图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材料二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1)判断甲、乙两商品粮基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
(2)与丙相比,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3)由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4)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1)甲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乙属于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
(3)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上升。
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
(4)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解析:(1)甲位于东北地区,主要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展季风水田农业。
(2)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可以从自然条件(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方面分析。
(3)根据表格可知,粮食消费既包括总消费量,也包括人均消费量。
人均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
(4)粮食问题的解决应立足国内,考虑耕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可以考虑部分进口。
二、知识归纳1.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比较低。
(2)“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高中地理我国的粮食安全
高中地理我国的粮食安全1. 引言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包括我国粮食生产现状、粮食保障政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2.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资源条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粮食生产能力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1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情况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
其中水稻主要分布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而玉米则分布较为广泛。
2.2 粮食产量和产能提升近年来,我国通过科技进步和改良品种,成功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粮食保障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粮食保障政策,以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3.1 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政策政府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
此外,为了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政府还实施了相应的补贴政策。
3.2 建立粮食储备体系的政策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政府建立了粮食储备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些储备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通过储备粮食,可以及时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保持物价稳定。
3.3 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为了保障农民的收入和权益,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补贴和扶持政策。
例如,为农民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和市场准入支持等,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收入。
4. 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虽然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粮食安全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主要挑战包括:4.1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给粮食生产和供应带来了压力。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西北地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西北地区一、知识讲解1.西北地区种植业的分布: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分布广,农业活动主要分布在有水源出露的地方。
这里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在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形成绿洲。
所以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上或有水源的地方。
2.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夏季高温,热量丰富,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洪积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
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灌溉便利。
(2)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二、例题分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群是指在特定范围内,以1 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 3 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天山北坡城市群(见下图)是全国 19 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
2017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8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1 :30.2 :68.7。
全市年末总人口22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20万人,乡村人口24.41万人。
乌鲁木齐市农业上主张“少种粮、多栽树、冬季不搞大棚蔬菜”策略,稳步推进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改变过分依赖种植业的格局。
(1)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乌鲁木齐市制定“少种粮、多栽树、冬季不搞大棚蔬菜”政策的原因。
(2)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3)简述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水平远低于我国东部城市群的原因。
【答案】(1)气候较干旱,农业灌溉水源较少;种树可以可以缓解风沙侵袭,美化环境;冬季多大风、暴雪会对蔬菜大棚造成强烈破坏;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便利,冬季蔬菜可以从外省市输入。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分析一、知识讲解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
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一般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复种指数就越高。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
2.归纳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2)人为因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大。
(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
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4.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田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农业文明。
(2)不利影响: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下表: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第(1)题,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而依据题干可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不断被侵占,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粮食总产量。
第(2)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变化。
选项中四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挤占最多,符合题意。
答案(1)B(2)A2.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解析第(1)题,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的作用,我国以北方和西北为主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易出现低温、干旱、大风等天气,适宜使用地膜覆盖,A项正确。
第(2)题,西北地区低温、干旱、风沙等问题严重,地膜覆盖的功能最显著。
答案(1)A(2)D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1)~(2)题。
(1)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2)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解析第(1)题,考查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根据文字材料,耕地总量减少,人均耕地增加,而人均耕地=耕地总量/总人数,可知人口数量减少。
第(2)题,考查人均耕地增加对农业的影响。
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或粮食出口总量增加,故A正确,C错误;人均耕地增加和农业生产投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亩均农业产值主要受农业科技水平、农田基础设施等影响,故D错误。
答案(1)A(2)A三、跟踪训练1.浙江某山区农民,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促进农业生产。
下列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A.科学技术市场需求B.市场需求自然条件C.自然条件国家政策D.国家政策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不会对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产生影响,排除B、C、D;“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利用科技的进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选A。
2.影响下图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A.地形B.交通C.城市化D.气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根据图示距离城镇较近为城郊农业,所以影响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城市化。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垛田是由当地农民每年春季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如右图)。
左图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垛田镇。
完成下列各题。
3.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发展垛田农业的优势是A.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B.陆路交通便利,耕作方便C.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D.热量丰富,生长期长4.甲地区农民选择春季清淤堆田的自然原因是A.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B.伏旱天气,晴朗天气较多C.梅雨季节,河道淤积严重D.台风多发,清淤利于抗洪【答案】3. C 4. A【解析】3.读右图可知,垛田被水域划分成一块一块的,A错。
当地水域面积大,交通运输工具为小船,水运便利,B错。
读文字材料可知,垛田为“高出水面1朱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故C对。
因是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故热量、生长期相同,D错。
4.甲地区春季还未受到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利于清淤,选A。
伏旱多为7月、梅雨多为6月、台风多为夏秋季节,故B、C、D错误。
5.下表为“甲乙两地农作物生产农事安排表”,甲、乙两地①甲地在松嫩平原,乙地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地区②甲地在南美巴拉那河下游地区,乙地在我国南方③其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平均气温≥10℃积温④其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技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读表可知,甲为冬小麦,小麦在地里越冬,6、7、8为冬季,故该地为南半球,②正确;影响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因素,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③正确。
故选C。
下表为巴西和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对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与巴西相比,2006-2014年中国增长数量较大的是A.粮食种植面积B.人均粮食种植面积C.粮食总产量D.人均粮食产量7.与巴西相比,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优势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技术D.交通8.中巴粮食生产和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可以从巴西大量引进A.粮食B.机械C.资金D.良种【答案】6. C 7. C 8. A【解析】6.读图分析可知,2006-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巴西大于中国,A错误;中国的人口数量大于巴西,因此人均粮食种植面积的增长依然是巴西大于中国,B错误;读图,通过数据计算可知,2006-2014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于巴西,C正确;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大于巴西,因此人均粮食产量不一定大于巴西,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7.巴西的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水热充足,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并不差,A错误;中国三分之二属于山地,巴西大部分属于平原和高原,地形条件比中国优越,B错误;中国的农业技术比巴西先进,因此粮食生产更占有优势,C正确;交通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小,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8.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两地之间的贸易合作主要从区域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都要优先于巴西,因此,不会从巴西大量引进机械、资金、良种,B、C、D错误;但是巴西的耕地面积较大,而且气候条件优越,粮食产量较高,中国可以从巴西大量引进粮食,A正确。
故答案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大棚农业设施剖面图。
该地修建大棚时,往往将地面挖深0.5-1.5m,同时在大棚的一侧修筑厚达3m的土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B.防止土壤肥力流失C.提高地表土壤温度D.加快空气流动速度10.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会影响棚内的A.空气温度和土壤肥力B.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C.空气湿度和土壤肥力D.太阳光照和空气成分【答案】9. C 10. B【解析】9.在我国,图中大棚玻璃一侧朝南,修有厚达3米的土墙的一侧是北方,修建大棚,说明该地气温较低,冬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有利于增加棚内的光照,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种植区土壤温度,C对。
对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加快棚内空气流动速度,不是该大棚生产的主要目的,A、C、D错。
10.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作物生长遮挡棚内光线少,墙面也会加热,会影响棚内的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B对。
空气湿度会较高,但对棚内的土壤肥力、空气成分无影响,A、C、D错。
11.地膜覆盖是一种简易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
下列四地在春耕春播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综合效果最好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示“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说明地膜覆盖在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和降水量少的地区,所以位于新疆的甲地区最符合条件。
故选A。
12.由上图所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A.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高于丙地B.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短于丁地C.丙地与丁地的主要耕地类型不同D.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答案】D【解析】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低于丙地,A错误;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于纬度低的丁地,B错误;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相同,都是以水稻种植业为主,C错误;丁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所以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D正确。
故选D。
2015年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2016年新疆棉花的收购价格有所降低。
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有利于把新疆棉花种植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而新疆棉花成熟后可集中采摘,其主要原因是新疆A.棉花质量好B.棉花产区适宜机械化作业C.劳动力短缺D.气候干旱、降水少14.根据材料预测,棉花收购价格的降低可能会导致2017年新疆棉花①单位面积产量将减少②单位棉花种植效益降低③种植区域将更为集中④在全国的地位将下降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5.棉花生长前期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石漠化C.土地盐碱化D.土壤板结【答案】13. D 14. B 15. C【解析】13.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否则会淋雨,影响棉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