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分析

一、知识讲解

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

(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一般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复种指数就越高。(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

2.归纳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2)人为因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3.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

(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大。(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4.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田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农业文明。

(2)不利影响: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下表:

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解析第(1)题,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而依据题干可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不断被侵占,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粮食总产量。第(2)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变化。选项中四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挤占最多,符合题意。

答案(1)B(2)A

2.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第(1)题,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的作用,我国以北方和西北为主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易出现低温、干旱、大风等天气,适宜使用地膜覆盖,A项正确。第(2)题,西北地区低温、干旱、风沙等问题严重,地膜覆盖的功能最显著。

答案(1)A(2)D

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1)~(2)题。

(1)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

(2)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解析第(1)题,考查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根据文字材料,耕地总量减少,人均耕地增加,而人均耕地=耕地总量/总人数,可知人口数量减少。第(2)题,考查人均耕地增加对农业的影响。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或粮食出口总量增加,故A正确,C错误;人均耕地增加和农业生产投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亩均农业产值主要受农业科技水平、农田基础设施等影响,故D错误。

答案(1)A(2)A

三、跟踪训练

1.浙江某山区农民,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下列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

A.科学技术市场需求

B.市场需求自然条件

C.自然条件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不会对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产生影响,排除B、

C、D;“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利用科技的进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选A。

2.影响下图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

A.地形

B.交通

C.城市化

D.气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根据图示距离城镇较近为城郊农业,所以影响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城市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垛田是由当地农民每年春季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如右图)。左图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垛田镇。完成下列各题。

3.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发展垛田农业的优势是

A.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

B.陆路交通便利,耕作方便

C.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

D.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4.甲地区农民选择春季清淤堆田的自然原因是

A.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

B.伏旱天气,晴朗天气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