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看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教育的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美国的作者约翰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书的章节分为六大章节。
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内容。
第一章教育信条,是作者多年的感悟与总结,他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的定义、方法夫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些诸多内容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和阐述。
例如,之前我认为教育工作只是社会的基础部分,但是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想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这么深远的意义。
作者还说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我觉得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更要求能够深刻的启发思维,认识到职业的尊严。
第二章学校与社会的进步,从中对学校的发展有有了一些解释说明,并将学校与儿童生活关联,影响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写道,旧的教育模式是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得他们在一起。
其实现在的中学生教育有时候也是这种局面,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引导,从而才能最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儿童与课程这部分中,笔者着重突出要渗透教育心理学,这样才能将教育实践更好的完成。
教育学中的道德原理也是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其实是真正需要好好反思的地方。
我真的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运用并坚持了道德原理吗,这是师德的提升,也是自我素质的提升。
教育过程中,还是需要将努力与兴趣结合,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寓乐于教。
最后一章的明日之学校,蕴含了很多作者的愿望与目标。
当然,其中很多地方与现实中的教育工作有所出入。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安东尼·博伊特所著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故事。
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展现了对教育的理想化追求和对未来教育的畅想,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的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教育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不再需要通过课本和老师的灌输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机器人,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的乐趣。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里,学生们不再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是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自由探索和学习。
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古代文明的建筑,与历史名人对话,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也逐渐揭示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的学习机器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定学习计划,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
他们只会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知识。
另外,学生们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的学习也让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缺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导致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丧失。
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和展示,作者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小说开始于一位名叫曾陆的高中生被一家名为“未来学校”的机构录取的消息。
这所学校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生们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各种知识,而是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中的学校进行学习。
曾陆入学后,发现自己的虚拟形象被叫做“雷里”——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
雷里们通过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进行虚拟世界的各种挑战,来学习和成长。
而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学习各种知识。
然而,虽然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虽然曾陆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的虚拟身份雷里并不能改变他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
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背景和财富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小说通过曾陆和他身边的其他学生们的努力和成长,揭示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种种差距和不公。
虚拟世界的学校并不能改变社会格局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能提供一种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曾陆与虚拟世界中的一位女孩琳娜之间的感情线索,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和人的感情需求。
尽管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工的、虚假的存在。
人们仍然需要真实的情感和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在我看来,《明日之学校》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和趋势。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然而,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工具,人们仍然需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和不平等,并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现状。
这本小说向我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的教育模式,虽然虚拟世界上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但学生们依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这是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的。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2022年明日之学校读后感2篇
2022年明日之学校读后感2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1这一段时间,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而在文中的几个观点让我得到很大的启发。
一、应当给学生什么学习本质上是跟人的生长即“自然发展”一致的一件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
因此应该研究儿童在生长中需要什么,从而给他们什么,根据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他们,而不应该根据成人所积累的知识,把它们强加给儿童,因为其中不少可能跟儿童的成长毫不相关。
人们总是想一个成年的完美人应该掌握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儿童,却不问儿童需要什么,能够学习什么。
比如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读名唐诗宋词,学习外语,奥数,音乐。
我们为什么硬要他们学习一生也许用不着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目前需要的东西呢?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学,岂不是太晚?但在书中杜威根据他的经验和书中的案例表明了他的看法:就像成年人不会去学他不适合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样,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效果也是很差的。
正如杜威所说: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这句话对我这样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提醒意义。
二、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在书中阐述的几所学校里,学生都拥有了高度的“自由”。
如在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在教室里完成感兴趣的手工,教室中没有座椅,可以随意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
这在传统观念而言,这种自由是不被允许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应该安静地端坐在课桌旁,在得到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言。
杜威批评了这样的观点,课堂上的过分的纪律反而是对学生的束缚,所以每次被解除束缚,就会爆发出喧哗和躁动。
《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心得
学习《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但却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杜威教育理念的众多特点中,我想谈一谈对“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以游戏活动为中心建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
”这一特点的认识和体会。
一、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杜威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以游戏为中心但是又不把游戏活动绝对化,即提倡以游戏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来源,又提出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从游戏态度向工作态度的转化,从而把避免了把游戏绝对化的倾向而沦为彻底的娱乐消遣。
同时,杜威又提出要避免把游戏工具化,只把游戏当作提升学习兴趣的刺激物。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学生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避免把游戏绝对化与工具化的两种倾向,实现从游戏向教育的有效转化,既保护了学生的游戏天性,又增加了教育的效果和价值。
比如,学生的学习知识时间长了,感到枯燥,没有效率时,让他玩玩游戏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游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得知: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如:军队、兵工厂、住房、金矿、资源等等)。
像这样的知识一般在我们的课堂里是学不到的,但通过游戏不仅拓宽了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和做事时有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不会再机械式的学习了。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假如学生在玩电脑游戏,那么他必须要遵从开发商游戏的规则,不然他根本就不可能玩这个游戏;又比如几个学生玩跳绳游戏,其中一个同学不遵守这个跳绳的规则和要求,那么为了让这个游戏继续进行,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的这名学生将会被其他同学认为他的举动是来捣乱的,并把他剔除,不会让他参与他们的跳绳游戏活动。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类图书,作者通过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和构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学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学校里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让学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学校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旅途,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收获。
最近拜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感触颇深。
书中杜威先生以“教育即自然发展”开篇,以对人性的深思入手,将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剖开来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看法;而后他将话题上升到“学校与社会”,在这里他提出“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三件事:第一,教材;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
”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和学习的;最后他以“民主与教育”结尾,他说“声称机会均等为其理想的民主制度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念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的结合起来。
”他的话语无形中给我们的事业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
纵观全书,每一处都洋溢着思考到极致的哲学火花,让我在感叹高山仰止之余,对他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我就“教育即自然发展”浅谈几点。
一、教育不是教书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我们对于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我们虽然有过儿童的时代,但那已经是很早的回忆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就像填鸭者,恨不得让孩子们学会书本上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的本性就是好动的,他们还处于认知这个世界的阶段,他们需要很多时间去使身心得到放松,使视野开阔,这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而单纯的书本教育就像枷锁一般禁锢了他们自由的思想。
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课堂,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能仅限在学校,社会是个大世界,他们不能永远的活在学校里。
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强行注入的,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和强行注入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更重视积累许多符号形式的知识,强调了知识的量而不是知识的质,要求的只是表面。
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的世界只是一张地图,他们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我们要将它们带入到学习的发现与发展中,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
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
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
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篇)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家⼀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读后感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明⽇之学校读后感范⽂(精选5 Array 明⽇之学校读后感1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问⽆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以⼀个初出茅庐的⾝份在先进教育的⼤门外管窥蠡测⼀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别⼈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悉尼胡克在导⾔⾥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家影响的⼀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的哲学和⼼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序⾥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
”“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的⽅法着⼿实践时实际上发⽣了什么。
”“通过显⽰⼀个教师应⽤这些观点时所发⽣的⼀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些教育改⾰家的已经被⼴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第⼀章“教育即⾃然发展”中,⼀再阐述了⾃然发展的⼉童期的重要性。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阅读心得
我理想中的明日之学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阅读心得晚上,我坐在床上看着杜威先生的《明日之学校》,眯着的眼睛,在朦朦胧胧中,仿佛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明日之学校……清晨,村里的田地被半空中的雾笼罩着,仿佛不想起床的孩子一样。
在田地的一侧,是一排房子,最东头就是我家的院子。
一束阳光透过窗台,照进了我的卧室。
我打着哈欠,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望向窗外,雾正在被阳光驱散,绿油油的田地正被展开,我会心一笑,起床迎接这美好的一天。
吃完早饭,我同爸爸妈妈说了一句“Have a good day!”,随机背上书包,大步走向学校!家门口有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但是我更愿意步行去上学,反正离学校也不远,况且我想路过村委会门口的那颗山楂树,看看树上的山楂是否红透了,顺便能摘下几颗和班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出门往西走,穿过一排房子,过了一个菜市场和一个社区广场,在往被走几十米就是村委会了。
村委会门口那颗山楂树种了有很多年了,我每天上下学都会来看它。
村委会的北边就是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是块正方形的园地。
如果从上面俯瞰校园,仿佛在大地上盖了一个印章似的。
我从学校的南大门进去,先去了东南方向的“开心农场”,这里有我最喜欢吃的蔬菜,最喜欢的植物,还有我们的“宠物”鸡、鸭、鹅、兔,当然也有我最不喜欢喝的中药材!我看着有块地要枯了,随即舀了几碗水过去,突然听到旁边一位路过的同学说道:“谢了,哥儿们!”农场的北边是我们的餐厅和厨房。
这个厨房里有几个小灶,是专门供学生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在学校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工”字型的四层教学楼。
一楼是图书馆,这是我们的学校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往来进出的,有的人站着在那看书,有的人坐着看,也有的人趴着看。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中间是一个圆形引导台,四个角分别是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艺术室、音乐室。
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地方。
在上一层就是我们的教室了。
今天我选择上的是气象课。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开卷有益,近来读完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同时又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对国人来说,更多只能代表它的本意:未来。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什么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在课堂上,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脸庞,我也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能更为适合这群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将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现最大的价值,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不仅能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更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按照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成长起来。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体现在他的生活教育观上: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这一点与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还是异曲同工的,围绕着生活教育观,让我深有启发:1、“从做中学”的理念。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观察敏锐,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象力丰富,他们最热衷的是那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一群孩子而言,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更快的接受那些抽象的知识,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引入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可是,这种游戏学习的方式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好好琢磨一番,让孩子们既能在游戏的快乐中学得知识,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
2、“教育即生长”的理念。
生长的理念其中包含了对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关注。
我想,每位老师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放在心上,并时时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篇一: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
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
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
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
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
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
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
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
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
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
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
《明日之学校》读书感悟
(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xx,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xx,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
但是,他仍旧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觉,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总算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老xx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突然消逝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
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xx,喜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
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xx:“干嘛咱们是xx!〞“就因为咱们是xx。
〞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对于他们是xx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一般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期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
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旧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
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旧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肯定要丰富多彩,肯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
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陈亚军《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
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
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
”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
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最新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着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着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
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
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
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
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
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感谢阅读附送:《暖秋》观后感《暖秋》观后感权与利情与法——《暖秋》观后感阳光明媚的八月,在我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观看了《暖秋》这部影片。
应用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精品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XX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
在XX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
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
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
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XX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XX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
在XX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
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
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
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XX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
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
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
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
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
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
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
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
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
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
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
看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
还有一些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杜威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
是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
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织起来。
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杜威是奉行“儿童中心”的。
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了杜威的意思,读完杜威的书,对杜威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杜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无儿童”的现象提出了要以儿童为中心。
这里谈的是儿童的重要性和地位。
而在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上,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社会因素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说,“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
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从社会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加以组织,使个人特性与社会价值与目的协调起来。
我很赞同杜威的想法,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外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缝纫、木工、烹调、种植等主动作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成长和发展。
比起死记硬背课本和课堂接受知识,我更喜欢这样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
可是,我们的教育仍是在为了成人的生活做准备。
父母、老师们在我们耳边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上学,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
”这样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本性,每天坐在教室里像木头一样等待被塑造成一样的形状。
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动
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低,与人交往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越来越差。
儿童不只是明天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投入社会生活,儿童今天在学校中也实实在在地参与社会生活。
儿童与成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牺牲了儿童的现在。
孩子每天在学校中坐在教室里上课,学知识。
就算回到家也被父母监督者写作业。
孩子本身的天性受到了压制。
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住高楼的孩子也很少被允许和伙伴在室外进行活动或游戏。
大自然慷慨给予孩子们丰富奇妙的东西得不到关注,孩子那爱发现的眼睛也收到了蒙蔽。
卢梭倡导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儿童的本性,提倡消极教育。
恐怕,这样顺应儿童善良本性的美好教育在中国是很难有实际发展的。
杜威在教学方法方面,选择让学生做的所有工作既有教育的价值,又有实用的价值,理论和实际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了知识和力量。
值得提倡的和学习的是,对于不能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的成人来说,俄亥俄州开办了继续学校。
大多数14-16岁离开学校的学生,每星期必须到学校上几小时的课,接受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知识的训练。
为16岁以上的工人开办了自愿的业余补习班,从而提高工人的效率。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终身教育理论。
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教育,可是,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没什么进展。
原因也在于,我们没有为工作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和机会。
就像我的母亲,生活在70年代的农村,上学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肄业了,不认识多少字更不会写。
来到这个城市,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没有文化根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从道路清理工到食堂员工,很多的苦。
我期望我们国家能为像我妈妈这样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让我妈妈也能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
虽说知识决定命运不是那么绝对,但是知识绝对会影响命运。
可是,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机构。
我曾对妈妈说过,等她退休了,上了年纪,一定送你去上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的课程包括太极、舞蹈、书法等,很不错。
不过对于没有丝毫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来说,学习起来也是有困难的。
但是,有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这也算是中国教育令人欣慰的地方了。
杜威的思想复杂而又难懂,我只是读到了冰山一角。
以后还需要再仔细的品读、咀嚼。
愿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能早日成为我们今日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