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_王东
树皮化学元素

树皮化学元素
树皮是树的保护层,含有多种化学元素。
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包括:
碳(C):树皮中的碳含量较高,它是构成树皮的基本元素之一。
氧(O):氧是树皮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与碳一起构成树皮中的许多有机化合物。
氮(N):氮是树皮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参与构成许多树皮中的蛋白质、酶和代谢产物。
氢(H):氢是树皮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它与碳、氧一起参与构成树皮中的许多有机化合物。
磷(P):磷是树皮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参与构成树皮中的核酸、蛋白质和细胞膜等。
钾(K):钾是树皮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它参与构成树皮中的细胞壁和细胞液,对树皮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钙(Ca)、镁(Mg):这些元素在树皮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它们参与构成树皮中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等。
此外,树皮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铁、锌、铜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对树皮的生长和发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树其树皮的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
例如,松树的树皮中含有较高的氮、钾、钙等元素,而一些硬木类的树皮则含有较高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成分。
此外,一些有毒的树木其树皮可能含有有毒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鲜榆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鲜榆树皮的功效与作用鲜榆树(学名:Ulmus pumila),又称白榆、马鲁子树,是我国常见的乔木树种之一。
其树皮具有许多药用价值,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鲜榆树皮的功效与作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和认识它的药用价值。
一、鲜榆树皮的化学成分鲜榆树皮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包括苦苷、黄酮、挥发油和多种有机酸等。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和芦荟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过敏等活性,是鲜榆树皮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鲜榆树皮的抗氧化作用鲜榆树皮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细胞内的自由基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这些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鲜榆树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三、鲜榆树皮的抗炎作用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然而,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鲜榆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提高组织修复能力。
此外,鲜榆树皮中的一些有机酸还具有消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鲜榆树皮的抗菌作用鲜榆树皮所含的挥发油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研究表明,鲜榆树皮提取物对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鲜榆树皮还可以降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抗菌药物的疗效。
因此,鲜榆树皮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五、鲜榆树皮的抗过敏作用过敏是一种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咳嗽、皮疹和哮喘等。
鲜榆树皮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抑制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和血管渗透,减轻过敏症状。
此外,鲜榆树皮中的槲皮素还可以抑制组胺的释放,降低过敏反应的强度。
六、鲜榆树皮的其他作用除了上述作用,鲜榆树皮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用作用。
中药学_榆白皮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_性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原始形态: 2mm。花期3-4月,果期4-6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生态环境: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 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 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 系栽培。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性状鉴别: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短不一,厚37mm。外表面浅黄白色或灰白色,较平坦, 皮孔横生,嫩皮较明显,有不规则的纵向 浅裂纹,偶有残存的灰褐色粗灰;内表面 黄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质柔韧,纤维 性。气微,味稍淡,有粘性。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药材基源: 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根皮;春季或 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原始形态:
落叶乔木,树干端直,高达20m。树皮暗 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 毛,浅灰黄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10m,有毛;托叶早落;叶片倒卵形、椭 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 1.2-2.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 或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 短毛,老时
榆白皮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名称:榆白皮 别名:榆皮、榆根白皮、榆树皮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原始出处:出自《药性论》;本经;1.陶 弘景:(榆白皮) 即今榆树剥取皮,刮去 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
2.《纲目》:按王安石《字说》云: 杨藩俞柔,故谓之榆;其粉则有分之之道, 故谓之扮;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引自:《中华本草》。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榆白皮
榆皮中鞣质?曼宋酮及齐墩果酸研究前景

榆皮中鞣质•曼宋酮及齐墩果酸研究前景作者:余倩刘克海刘克武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6期摘要榆树皮来源广泛,应用历史悠久,但对其系统研究和深入开发却不多见。
榆树皮中鞣质、曼宋酮E和F及齐墩果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研究价值。
探讨榆树皮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研究前景,以期让这味古老中药得到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榆树皮;鞣质;曼宋酮;齐墩果酸;抗肿瘤中图分类号S75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6-271-03Research Prospect about Tannin, Mansonones, Oleanolic Acid from Bark of Ulmus pumila L.YU Qian1, LIU Kehai1, LIU Kewu2*(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2. Heilongjiang Forest By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onwood Forest Product Development,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AbstractThe bark of Ulmus pumila L. have rich sources and has been applied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it hasn’t been studied deeply. The tannin, mansonone E and F, oleanolic acid in it have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especially in antitumor, which have potential value.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s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prospect, the aim is to let this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e fully exploited.Key words Bark of Ulmus pumila L.; Tannin; Mansonone; Oleanolic acid; Antitumor榆树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其树皮和根皮统称为榆白皮。
榆荚主要成分

榆荚主要成分榆荚是植物榆树的果实,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
榆荚主要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甾醇类、鞣质、挥发油等。
榆荚中的多糖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多糖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榆荚中的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保健功能。
研究表明,榆荚多糖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和活性,从而增强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榆荚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榆荚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研究表明,榆荚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且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榆荚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甾醇类化合物。
甾醇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榆荚中的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表明,榆荚中的甾醇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榆荚中含有丰富的鞣质。
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作用的化合物,可以收敛皮肤组织,对于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榆荚中的鞣质可以收敛皮肤组织、减少皮肤的水分蒸发,对于皮肤干燥、敏感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榆荚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
挥发油是植物中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合物,具有抗菌、驱虫等作用。
榆荚中的挥发油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于皮肤感染和蚊虫叮咬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榆荚主要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甾醇类、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榆荚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榆荚虽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但并非万能药物,使用时应遵医嘱,合理使用。
同时,榆荚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楠木皮或榆木皮

楠木皮或榆木皮
楠木皮和榆木皮均为中药材,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之处:
1.中药性味相同:二者性味均为苦、涩。
2.中药功效相似:二者均能清热、解毒、止痢和收敛。
3.中药用途相似:楠木皮和榆木皮均用于痢疾、痢疾后期泄泻、鱼腥泻等腹泻疾病。
不同之处:
1.来源不同:楠木皮是大型常绿乔木楠木的树皮,而榆木皮是
榆树的树皮。
2.组成不同:楠木皮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单宁等
成分,榆木皮则主要含有单宁、鞣质等成分。
3.性能略有不同:楠木皮清热解毒的能力更强,而榆木皮则更
能收敛止泻。
总体而言,楠木皮和榆木皮在中药应用上有着相似的作用,若为腹泻疾病可视病情轻重,选择使用其中一种。
不过,根据病情以及实际需要,在医师监督下使用这些中药是最安全和有效的。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榆树是一种常见的乔木植物,其树皮具有许多的用途和价值。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是指对榆树皮的利用价值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开发,探索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寻求更加有效的利用方式,以及对榆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榆树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木材树种,其木材质地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榆树的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树皮的价值,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充分利用。
对榆树皮的综合利用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之一。
榆树皮具有多种用途,其主要包括药用、化工、食品、环保和造纸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榆树皮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首先是榆树皮的药用价值。
榆树皮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包括黄酮类、鞣酸、多酚类等物质,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目前,榆树皮已广泛用于中药材提取、中药饮片制备等方面,如榆树皮提取物能够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榆树皮还可以用于提取天然染料,具有一定的美容和保健价值。
其次是榆树皮的化工利用价值。
榆树皮中的鞣酸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皮革鞣制性能,可以用于制备优质的植物鞣革,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透气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榆树皮中还含有丰富的木质素,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木质素产品,如脲醛树脂、木质素醚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汽车等领域。
榆树皮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也具有很高的化学反应性,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多酚类化合物制品。
接下来是榆树皮在食品方面的利用价值。
榆树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之一。
榆树皮还可以制备榆树皮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尿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榆树皮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性能,可以用于生产功能性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然后是榆树皮的环保利用价值。
榆树皮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作者:陈庆彩郑小嘎王峰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第24期摘要:该文主要论述了榆树皮及其提取物在医学、工业、食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今后在香精香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榆树皮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榆树皮;化学成分;应用现状;香精香料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4-0135-02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elm bark and its extract in medicine,industry,food and so on,and analyze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lavor and fragranc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elm bark.Key words:Elm bark;Chemical composition;Application status;Flavors and fragrances榆树,生长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南各省,具有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生长快和寿命长寿特点。
榆树与松柏槡樟槐一起合称为“树木六君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作为形色兼具的树种,在公园及景点中应用[1]。
榆树木质坚硬,纹理美观,茎皮纤维发达,亦是高档家具、装饰物品、造纸等产业的优质原材料。
榆树皮是指榆树茎皮或榆树根皮,又称榆白皮[2],在冬、春两季,将榆树表面的灰棕色栓皮去除,剖开与树心分离、晒干后即可得之。
我国是中药大国,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其主要有利水、通淋、消肿的作用,可煎汤,可煎水洗,也可外敷[3]。
目前,国内对于榆树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应用、化学成分鉴定、榆树皮胶提取等方面。
榆树皮

榆树皮起草说明【名称】本品沿用习用名称榆树皮。
【别名】榆白皮[1]。
【来源】本品《本经》、《别录》、《药性论》、《曰华子本草》、《纲目》、均有记载,陶泓景:“(榆白皮),即今榆树剥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1]。
”【原植物】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落叶乔木,高达20米。
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淡灰黄色。
单叶互生;倒卵形、椭圆状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2~2.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通常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柔毛,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叶柄长2~8mm,有毛;托叶披针形,长1cm,有毛。
花先叶开放,簇生,有短梗;花萼4~5裂,雄蕊4~5,花药紫色,子房扁平,花柱2。
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光滑先端有缺口。
种子位于中央,与缺口相接,长1~1.5cm。
花期3~4月。
果期4~6月[1]。
生于河堤、土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1]。
【采收加工】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1]。
【化学成分】含B-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1]。
【性状】参照文献[1]和样品药材描述。
【鉴别】参照文献[2]及根据显微观察拟定。
【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均根据文献[1]拟定。
【炮制】【贮藏】根据实际情况拟定。
参考文献[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 2438页[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340页。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榆树皮是指榆树的树皮,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药用、工艺品制作、家具制作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榆树皮的综合利用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对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榆树皮的主要用途榆树皮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榆树的内皮含有大量的黄酮类、鞣酸、挥发油、糖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效。
榆树皮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腹泻、胸痛、牙痛等疾病。
榆树皮还可以用于工艺品制作。
榆树皮具有纹理清晰、色泽自然的特点,可以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如榆树皮画、榆树皮雕等,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榆树皮还可以用于家具制作。
榆树皮具有耐磨、防腐、防水等特点,可以用于制作木质家具、地板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1.榆树皮营养成分分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榆树皮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化学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发现榆树皮富含黄酮类、鞣酸、挥发油、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这为榆树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榆树皮药用价值研究许多医药机构对榆树皮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榆树皮可以用于治疗腹泻、胸痛、牙痛等疾病,并且具有抗氧化、抗菌、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一些榆树皮提取物还被用于制备药品,如榆树皮浸膏、榆树皮口服液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3.榆树皮工艺品制作技术研究许多工艺品制作者对榆树皮的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榆树皮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可以用于制作榆树皮画、榆树皮雕等工艺品。
通过对榆树皮的染色、刻画、组合等工艺技术的研究,制作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榆树皮工艺品。
三、榆树皮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榆树皮具有丰富的用途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在综合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榆树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数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裁剥方式获取榆树皮,对榆树的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导致榆树种群的减少。
榆树皮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榆树皮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疏欣杨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
功效作用
榆树皮,别名榆白皮、榆钱树皮,是榆树科植物榆树的干燥树皮或根皮,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各省区都有大量的分布。
榆树皮可以入药,味甘、性寒,无毒,具有利水通淋、治疗烧烫伤、治疗出血不止的功效。
1.利水通淋榆树皮可以治疗小便不通、淋浊和水肿,还能治疗肠胃邪热症状,辅助消肿。
2.治疗烧烫伤榆树皮入药以后能消肿止痛,也能预防感染,可以治疗烧伤和烫伤。
3.治疗出血不止榆树皮具有止血功效。
女性流产以后,如果发生出血不止的症状,就可以用它来治疗。
4.安神健脾榆树皮具有安神健脾、化痰止渴的功效,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异常;外用可以治疗骨折、外伤。
营养价值
榆树皮含谷留醇、豆留醇等多种植物留醇,还含有儿茶素、多种糖苷以及与儿茶素相关的鞣质,另有木脂素、树胶、脂肪油、植物醇等成分。
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主要由糖蛋白和多糖组成,可以形成比较强的“食物胶”,类似于谷胶蛋白的作用。
如果把榆树皮磨成面,加入到玉米面或者高粱粉中,能起到小麦粉中谷胶蛋白的作用。
榆树皮内含淀粉及黏性物,可掺合面粉中食用。
常见植物的药用------榆树

常见植物的药用------榆树榆科榆属植物榆以果实(榆钱)、树皮、叶、根入药。
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晒干。
树皮,剥下树皮晒干,或夏秋剥下树皮,去粗皮,晒干或鲜用。
叶,夏秋采摘,晒干或鲜用。
根皮秋季采收。
性味归经:榆钱:微辛,平。
皮、叶:甘,平。
能主治:榆钱:安神健脾。
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
皮、叶:安神,利小便。
用于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
内皮: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榆钱:1~3钱;皮、叶3~5钱。
接骨以内皮酒调包敷患处,止血用内皮研粉撒布患处。
榆属以果实(榆钱)、树皮、叶、根入药。
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晒干。
树皮,剥下树皮晒干,或夏秋剥下树皮,去粗皮,晒干或鲜用。
叶,夏秋采摘,晒干或鲜用。
根皮秋季采收。
榆钱:微辛,平。
皮、叶:甘,平。
榆钱:安神健脾。
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
皮、叶:安神,利小便。
用于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
榆树皮冬、春季采收,趁新鲜时刮去灰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药材性状干燥树皮,多呈长而微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稍反卷,长短宽狭不一,厚1~3毫米。
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褐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少数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白色,平滑。
体轻,质韧。
气微,味微甘。
以身干、色白、皮厚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甘、平。
无毒。
利水,通淋,消肿。
用于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
常用量5~10克,煎汤内服,或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本草拾遗》:“主妇人带下,和牛肉作羹食之。
《宝庆本草折衷》:“疗小儿火疮痂庀,及杀诸虫。
”《本草省常》:“养肺益脾,下恶气,利水道,久食令人身轻不饥。
”《山西中草药》:“安神,止带,助消化。
”《全国中草药汇编》:“安神健脾。
治神经衰弱。
”附注果实用于小儿疳热羸瘦。
花用于小儿癫痫,小便不利,伤热。
叶用于利小便,主石淋,消水肿。
树皮化学元素

树皮化学元素
树皮中的化学元素是指这些元素在树皮中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树皮是树干和树枝外层的保护组织,由外向内依次包括表皮、树皮皮层、树皮明皮层和树皮髓层。
树皮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其中主要元素包括碳、氧、氢、氮和钾等。
1. 碳: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主要以碳为基本元素组成。
碳是构成生物有机物的基础元素,树皮中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2. 氧:氧是树皮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是构成有机物质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光合作用中的还原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3. 氢:氢在树皮中也存在丰富,它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另一个基础元素。
氢与氧结合形成水分子,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溶剂和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的基础。
4. 氮: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元素,也是树皮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氮在树木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5. 钾:钾是树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参与调节植物的水分平衡和养分运输,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主要元素外,树皮中还包含少量的钙、磷、镁、硫等
微量元素,它们也是树木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对树木的健康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榆树皮粗多糖组成及体外抗氧化作用

榆树皮粗多糖组成及体外抗氧化作用杨明非【摘要】Cnide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the elm bark with water were identified by UV and IR spectra analysis. G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rude polysaccharides are composed of arabinose, xylose, mannose, galactose, glucose and mannitol.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s between 0.6-1. 5 g ? L-1 by the Prussian blue method. The reduction capacity of the polysaccharides is 50% -7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 material Vc. Smirnoff method confirms that when the concentra tion of polysaccharide is greater than 0. 211 0 g· L-1 , the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is significant, but it i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at of Vc. The polysaccharides have som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which is proved by the pyro-gallol autoxidation method.%以水提取榆树皮中的粗多糖,经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此提取物为粗多糖.气谱分析结果表明,粗多糖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醇组成.普鲁士蓝法测试粗多糖质量浓度为0.6~1.5g·L-1,其还原能力高出阳性对照物Vc的50%~70%.Smimoff法测试榆树粗多糖对羟自由基有清除能力,当多糖质量浓度大于0.2110g·L-1时,对羟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但清除率明显小于Vc.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析粗多糖,证明其具有一定抗氧化性能.【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9)009【总页数】3页(P121-122,125)【关键词】榆树皮;粗多糖;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作者】杨明非【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72.12;Q539多糖是一类天然大分子化合物,其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
榆树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_金红兰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3年3月 第36卷 第1期[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160386,81260474).[收稿日期] 2012-11-18[作者简介] 金红兰(1987—),女(朝鲜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通信作者] 李镐,Email:gli@ybu.edu.cn.榆树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金红兰1,金美1,张昌浩1,罗杰1,姚大雷1,李镐1,2(1.延边大学药学院;2.长白山天然资源和功能分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摘要] [目的]分析榆科植物榆树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化合物化学结构.[结果]从榆树茎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马斯里酸(Ⅰ)、委陵菜酸(Ⅱ)、柚皮素(Ⅲ)、儿茶素(Ⅳ)和儿茶素-7-O-β-呋喃芹菜糖苷(Ⅴ).[结论]委陵菜酸(Ⅱ)和柚皮素(Ⅲ)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关键词] 榆属;根茎;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 R 2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1824(2013)01-0029-03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stem bark of Ulmus pumila L.JIN Hong-lan1,JIN Mei 1,ZHANG Chang-hao1,LUO Jie1,YAO Da-lei 1,LI Gao1,2(1.Yanbi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armacy;2.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 andFunctional Molecules,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Jilin,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stem bark of Ulmus pumila L..METHODS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using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recrystalli-zation,and its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spectral data.RESULTS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in the stem bark of Ulmus pumilaL and identified as maslinic acid(Ⅰ),tormentic acid(Ⅱ),naringenin(Ⅲ),catechin(Ⅳ)and catechin-7-O-β-apiofuranoside(Ⅴ).CONCLUSIONThe tormentic acid(Ⅱ)and naringenin(Ⅲ)are obtained fromthe stem bark of Ulmus pumila L.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Ulmus;rhizome;chemical constituents 榆树(Ulmus pumila L.)为榆科榆属植物[1],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及西藏等地区,长江以南多系栽培[2].榆树的茎皮或根皮的韧皮部称为榆白皮,具有利水、通淋、消肿等功效,主要治疗大小便不通、水肿、淋浊、痈疽发背、丹毒和疥癣等[3].榆白皮中含有甾醇类、三萜类、鞣质、树胶、脂肪油等化学成分[3].为了进一步开发榆白皮的药用资源,本实验对吉林省延边地区生长的榆树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榆树茎皮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别鉴定为马斯里酸(Ⅰ)、委陵菜酸(Ⅱ)、柚皮素(Ⅲ)、儿茶素(Ⅳ)和儿茶素-7-O-β-呋喃芹菜糖苷(Ⅴ).1 材料核磁共振仪AV-300为瑞士布鲁克公司产品,柱色谱所用硅胶(200,300目)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旋转蒸发仪为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榆树茎皮采集于吉林省延边地区三道湾镇附近山脉,经延边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部李镐教授鉴定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茎皮部分.2 方法与结果2.1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2.1.1 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的榆树茎皮5kg粉碎,用70%(体积分数)乙醇回流(60℃水浴)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得浸膏714.60g.将浸膏溶解于蒸馏水中,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92·DOI:10.16068/j.1000-1824.2013.01.008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 Mar.2013 Vol.36 No.1醇分别萃取.取乙酸乙酯萃取物125.07g.反复利用硅胶、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重结晶方法,根据薄层层析方法检测结果,合并相同流分,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2.1.2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白色粉末,熔点为248℃~250℃,易溶解于吡啶.分子式:C30H48O4.1 H-NMR(300MHz,C5D5N)δ(ppm):0.97~1.28处有7个角甲基峰,3.30(1H,dd,J=3.4,13.5Hz,H-18),3.40(1H,d,J=9.3Hz,H-3α),4.10(1H,m,H-2β),5.48(1H,s,H-12)为烯氢质子信号.13C-NMR(75MHz,C5D5N)谱显示δC46.95(C-1),68.89(C-2),84.08(C-3),40.11(C-4),56.20(C-5),19.15(C-6),33.57(C-7),48.02(C-8),48.45(C-9),38.83(C-10),122.76(C-12),145.13(C-13),42.50(C-14),28.57(C-15),23.98(C-16),46.74(C-17),42.27(C-19),31.25(C-20),34.51(C-21),33.48(C-22),29.64(C-23),17.14(C-24),17.76(C-25),17.98(C-26),26.48(C-27),180.39(C-28),33.48(C-29),24.07(C-29),24.22(C-30).结合1 H-NMR和13C-NMR数据并与文献[4]对照,两者数据基本一致,故推定结构为马斯里酸.化合物Ⅱ:白色无定型粉末,熔点为272℃~273℃,易溶于吡啶.分子式:C30H48O5.1 H-NMR(300MHz,C5D5N)δ(ppm):1.01~1.73处有7个甲基质子信号,3.07(1H,s,H-18),4.13(1H,m,H-2β),3.40(1H,d,J=9.3Hz,H-3α)为含氧碳上的质子信号,5.48(1H,s,H-12)为烯氢质子信号.13C-NMR谱可知有30个碳信号,δC(ppm)128.31(C-12),140.36(C-13)为稀碳信号,可推测该化合物为齐墩果稀三萜类.13C-NMR(75MHz,C5D5N)谱显示δC48.29(C-1),68.97(C-2),84.24(C-3),40.24(C-4),56.34(C-5),19.37(C-6),33.89(C-7),40.79(C-8),48.21(C-9),38.88(C-10),24.50(C-11),128.31(C-12),140.36(C-13),42.53(C-14),29.65(C-15),26.76(C-16),48.66(C-17),54.98(C-18),73.05(C-19),42.76(C-20),27.32(C-21),38.88(C-22),29.74(C-23),18.07(C-24),17.26(C-25),17.63(C-26),25.08(C-27),181.06(C-28),27.47(C-29),17.18(C-30).综合分析1 H-NMR和13C-NMR数据并与文献[5]对照,两者数据基本一致,故推定结构为委陵菜酸.化合物Ⅲ:黄色无定型粉末,熔点为220℃~224℃,易溶解于甲醇.分子式:C15H12O5.1 H-NMR(300MHz,CD3OD)δ(ppm):5.28(1H,d,J=12.8Hz,H-2),3.06(1H,dd,J=17.0,12.8Hz,H-3α),2.64(1H,d,J=17.0Hz,H-3β),5.85(2H,s,H-6,8)为A环上6,8位的2个质子信号,7.27(2H,d,J=7.5Hz,H-2′,6′),6.78(2H,d,J=7.5Hz,H-3′,5′)为4′位取代的B环质子信号.13C-NMR(75MHz,CD3OD)谱显示δC80.47(C-2),44.02(C-3),197.79(C-4),165.45(C-5),97.01(C-6),168.32(C-7),96.13(C-8),164.87(C-9),103.30(C-10),131.04(C-1′),129.05(C-2′),116.29(C-3′),159.01(C-4′),116.29(C-5′),129.05(C-6′).综合分析1 H-NMR和13C-NMR数据并与文献[6]对照,两者数据基本一致,故推定结构为柚皮素.化合物Ⅳ:白色粉末,熔点为175℃~176℃,易溶解于甲醇.分子式:C15H14O6.1 H-NMR(300MHz,CD3OD)δ(ppm):2.50(1H,dd,J=8.2,16.1Hz,H-4β),2.85(1H,dd,J=5.5,16.0Hz,H-4α),3.97(1H,m,H-3),4.56(1H,d,J=7.5Hz,H-2),5.85(1H,d,J=2.3Hz,H-8),5.92(1H,d,J=2.3Hz,H-6),6.71(1H,dd,J=1.9,8.2Hz,H-6′),6.76(1H,d,J=8.2Hz,H-5′),6.83(1H,d,J=1.9Hz,H-2′)为3′,4′位取代的B环质子信号.13C-NMR(75MHz,CD3OD)谱显示δC82.56(C-2),68.81(C-3),28.54(C-4),157.84(C-5),96.25(C-6),156.91(C-7),95.47(C-8),157.59(C-9),100.79(C-10),132.19(C-1′),115.24(C-2′),146.24(C-3′),146.24(C-4′),116.06(C-5′),120.03(C-6′).综合分析1 H-NMR和13C-NMR数据并与文献[7]对照,两者数据基本一致,故推定结构为儿茶素.化合物Ⅴ:黄色浸膏,熔点为171℃~174℃,易溶解于甲醇.分子式:C20H22O10.1 H-NMR(300MHz,CD3OD)δ(ppm):2.61(1H,dd,J=15.6,7.2Hz,H-4α),2.90(1H,d,J=14.0Hz,H-4β),3.92(1H,d,J=9.3Hz,H-4′′α),4.09(1H,m,H-3),4.13(1H,d,J=9.3Hz,H-4′′β),4.22(1H,s,H-2′′),4.69(1H,d,J=6.7Hz,H-2),5.57(1H,s,H-1′′),6.16(1H,s,H-8),6.22(1H,s,H-6),6.77(1H,d,J=6.6Hz,H-6′),6.82(1H,s,H-5′),6.91(1H,s,H-2′).13C-NMR(75MHz,CD3OD)谱显示·03·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3年3月 第36卷 第1期δC82.44(C-2),68.24(C-3),28.08(C-4),157.28(C-5),97.24(C-6),157.81(C-7),96.76(C-8),156.59(C-9),103.13(C-10),131.89(C-1′),115.14(C-2′),145.93(C-3′),145.93(C-4′),116.19(C-5′),119.95(C-6′),108.32(C-1′′),78.09(C-2′′),80.16(C-3′′),75.24(C-4′′),64.75(C-5′′).综合分析1 H-NMR和13C-NMR数据并与文献[8]对照,两者数据基本一致,故推定结构为儿茶素-7-O-β-呋喃芹菜糖苷.化合物Ⅰ~Ⅴ的化学结构式如下.3 讨论本实验从榆树茎皮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马斯里酸、委陵菜酸、柚皮素、儿茶素、儿茶素-7-O-β-呋喃芹菜糖苷,其中委陵菜酸和柚皮素是首次从榆树茎皮中分离得到.[参 考 文 献][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463.[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438-2439.[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38-2439.[4] Shoko T,Yoko I,Eri K,et al..Production of bioac-tive trierpenes by Eriobotrys japonicacalli[J].Phy-tochemistry,2002,59(3):315-323.[5] 乔颖,何立华.多茎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16-17.[6] 李胜华,向秋玲.狭叶落地梅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6):881-883.[7] 郑旭东,胡浩斌.香薷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研究,2006,17(3):85-87.[8] Zheng M,Li G,Seo C,et al..Protective constituentsagainst sepsis in mice from the root barks of Ulmussa vidianavar.japonica[J].Archives of PharmacalResearch,2011,34(9):1443-1450.?欢迎投稿,欢迎订阅2013年《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3·。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榆树是我国常见的阔叶落叶乔木,其树皮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包括中药材、染料、鞣料、木质纤维等。
但在传统观念中,榆树皮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无用之物,经常被砍伐或抛弃。
然而,榆树皮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本文主要介绍了榆树皮的化学成分、综合利用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成分榆树皮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单糖、多糖、鞣质、黄酮类化合物、苯丙酸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成分。
其中,鞣质是榆树皮中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具有优良的鞣制效果,在皮革加工、染料和中药材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榆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苯丙酸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成分也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二、综合利用方式榆树皮的综合利用方式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 鞣料生产。
榆树皮中的鞣质是天然鞣制原料的重要来源。
榆树皮可以通过水煮法、碱法、浸泡法等多种方法提取鞣质,并被广泛应用于皮革加工、木材防腐和染色等领域。
2. 中药材加工。
榆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苯丙酸类化合物等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领域。
榆树皮可以通过水提法、乙醇提取法等多种方法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用于制备中药。
3. 染料生产。
榆树皮具有天然的染色功能,可以生产优质的天然染料。
通过水煮法、浸泡法等多种方法可以提取其中的染色成分,生产出色泽鲜艳、环保健康的天然染料。
4. 木材纤维生产。
榆树皮中的纤维素可以被用于生产木材纤维和制造纸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总之,榆树皮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天然资源,其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环保和健康的重视,榆树皮的综合利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HPLC法测定榆树根皮中马斯里酸的含量

细胞毒作用l , 3 为了进一 步开发其药 用价值 , 立榆 白皮 科 ~ 建
学 、 范 的 质 量 控 制 标 准 , 者 经 过 多 次 反 复 实 验 , 三 萜 类 规 笔 以
2 23 阴性样品溶液 制备 ..
不加榆 树根皮 药材 , “ . . ” 按 222
成分 中含量 最高的马斯 里 酸为指 标性 成分 , 建立 了榆 树根 皮
酸 的含 量 。 方 法 : 品 经 甲 醇 室 温 浸 渍后 超 声振 荡提 取 , 用 样 采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法 测 定 。 色 谱 柱 为 Di n i l 5 m, a mo s T C8( f l M
20 5 mmX4 6 m) 流 动 相 为 乙腈 .m ; 水 一磷 酸 ( 积 比 为 6 体 5:
摘 要: 目的 : 高 效 液 相 色谱 法 测 定 榆 树 根 皮 中 马 斯 里 用
酸( snc c ) mal i ai 对照 品 由本 实验 室 自制 , NMR和 HP C i d 经 L 检测 , 分别达到光 谱纯及 色谱 纯 。HP C色谱 面积 归一 化法 L
显示其纯度为 9.%。 82
里 酸 对 照 品 9 9 mg 置 1mL量 瓶 中 , 甲 醇 溶 解 并 稀 释 至 .6 , 0 加
刻度 , 匀 ; 摇 精密移取 0 5 液于 lmI量 瓶 中, 甲醇稀 . mI溶 O 加 释至刻度 , 匀即得对照品溶液 , 摇 质量 浓度为 4 9 > mI 。 . 8 g・
2 2 2 供 试 品溶 液 制 备 .. 精 密 称 取 榆 树 根 皮 粉 末 ( 0 1 10目 t
榆树 ( mu u l I ) Ul sp mi . 为榆 科 ( maee 榆 属植物 , a Ul ca ) 其
榔榆皮的功效与作用

榔榆皮的功效与作用
不知道大家对榔榆皮是否熟悉,对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榔榆皮的价值和食用方法等。
【来源】
为榆科植物
★
榔榆
的
★
树皮
或
★
根皮。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榔榆,又名:樠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小叶榆、枸丝榆、秋输、豺皮榆、田柳榆。
【生境分布】
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
【性味】
①《本草拾遗》:"甘,寒,无毒。
"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消痈。
【附方】
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
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知道了榔榆皮的功效和作用等,对于广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觉自己需要的话,不妨在平时的时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况。
不过为了保证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请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才可以得到它预期的效果。
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

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
王东;崔征;董焱;付明耀;宋德兰
【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21)6
【摘要】目的研究榆科植物榆树 (UlmuspumilaL )根皮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榆树根皮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 ,经鉴定分别为mansononeE(UE Ⅰ )、滨蒿内酯(UE Ⅱ )、mansononeF(UE Ⅲ )、齐墩果酸(UE Ⅳ )、1 亚油酸甘油单酯(UE Ⅴ )、maslinicacid(UE Ⅵ )和β 谷甾醇(UE Ⅶ )。
结论化合物UE Ⅱ、UE Ⅳ~Ⅵ为从榆属植物内首次分离;UE Ⅰ、UE
【总页数】4页(P426-429)
【关键词】榆科;榆树;根皮;化学成分;mansonone;E;mansonone;F
【作者】王东;崔征;董焱;付明耀;宋德兰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沈阳市骨科医院;丹东市第二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潺槁树根皮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靶点筛选研究 [J], 吴悠楠;董琳;李祎莹;谭银丰;金燕;李友宾;张小坡
2.黄牛奶树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J], 谢丽霞;杨璐;彭光天;邱鹏新;银巍;张翠仙;何细新
3.不同年龄构树根中5种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J], 翟晓巧;赵琳;王文君;王念;任媛媛
4.潺槁树根皮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林晓婉; 金燕; 孙万莹; 张璐; 唐晓亮
5.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Ⅱ) [J], 王东;崔征;董焱;付明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根皮 10 kg,用体积分数为 80% 的乙醇 溶液加热回流提取 3 次,每次 2 h,滤过,减压回收 溶剂,浓 缩 后 的 药 液 依 次 用 乙 酸 乙 酯、正 丁 醇 萃 取。正丁醇 萃 取 物 经 反 复 硅 胶 柱 色 谱、S 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半制备 HPLC 以及重结晶等 处理得到化合物 1-6。
DOI:10.14066/21-1349/r.2012.03.004
第 29 卷 第 3 期 2012 年3 月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文章编号: 1006-2858( 2012) 03-012) 、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 n-butyl-O-β-D-fructopyranoside,3) 、正丁基-O-α-D-
呋喃果糖苷( n-butyl-O-α-D-fructofuranoside,4) 、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 ( n-butyl-O-β-D-fructo-
收稿日期: 2011-10-24 作者简介: 王东( 1976-) ,男( 汉族) ,辽宁阜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调控研究, Tel. 024-23986466,E-mail w angdxmy@ gmail. com。
第3 期
王 东等: 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 Ⅲ)
Vol. 29
No. 3
M ar. 2012 p. 190
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 Ⅲ)
王 东1 ,夏明钰2 ,姜 楠3 ,代英辉1 ,辛 妤1 ,崔 征1
( 1. 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2.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3. 丹东市元宝区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榆树( Ulmus pumila L. ) 根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
色谱法,半制备 HPLC 等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
榆树根皮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6 个化合物,即 lyoniside( 1) 、( + ) -lyoniresinol 3α-O-α-L-rh-
3 结构鉴定
化合 物 1: 黄 色 结 晶 ( 甲 醇 ) ,mp. 162 ~ 164 ℃ 。FeCl3 试剂显色反应与 M olish 反应均呈 阳性。13 C-NM R( 75 M Hz,CD3 OD ) 共给出 12 个 芳香碳信号 δ: 106. 9 ( C-2',C-6') 、107. 8 ( C-5 ) 、 126. 4( C-8a) 、130. 1 ( C-4a) 、134. 5 ( C-4') 、138. 9 ( C-7) 、139. 4( C-1') 、147. 6 ( C-8) 、148. 6 ( C-6) 、 149. 0( C-3',C-5') ,1 组 木 糖 碳 信 号 δ: 105. 5、
furanoside,5) 、胡萝卜苷( daucosterol,6) 。结论 化合物 2-5 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种内
首次分离得到。
关键词: 榆科; 榆树; 根皮;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R 284
文献标志码: A
前报报道从榆树( Ulmus pumila L. ) 根皮乙 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倍半 萜类、香豆素类、三萜类及脂肪酸类成分,并发现 倍半萜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细胞 毒作用[1 - 4]。作者对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 进一步的研究,从正丁醇提取物中又分离得到了 6 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确定了这 些化合物的结构: 2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lyoniside ( 1) 和 ( + ) -lyoniresinol 3α-O-α-L-rhamnopyranoside( 2) ; 3 个正丁基果糖苷化合物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 ( n-butyl-O-β-D-fructopyranoside,3 ) 、 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 n-butyl-O-α-D-fructofuranoside,4) 、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 ( n-butyl-O-β-D-fructofuranoside,5) 以及胡萝卜苷( daucosterol,6) 。化合物 2-5 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 合物 1 为种内首次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
Bruker Arx 300、Bruker Arx 600 核磁共振光 谱仪 ( TM S 内 标,瑞 士 Bruker 公 司) ,QP5050A GC-M S( 日本 Shimadzu 公司) ,Perkin Elmer M odel 341LC 旋光仪( 美国 Perkin Elmer 公司) ,X4 显 微熔点测定仪( 未校正,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 , 岛津 10ATVP 高效液相色谱仪( 日本 Shimadzu 公
191
78. 0、74. 9、71. 2、67. 0[5],4 个 甲 氧 基 碳 信 号 δ: 56. 6( 6-OCH3 ) 、56. 8 ( 3'-OCH3 ,5'-OCH3 ) 、60. 0 ( 8-OCH3 ) 及 6 个 sp3 杂化碳信号 δ: 33. 9 ( C-4) 、 40. 5( C-3 ) 、43. 0 ( C-1 ) 、46. 7 ( C-2 ) 、66. 0 ( C3a) 、71. 0( C-2a) ,故推测化合物 1 为木脂素木糖 苷类化合物。1 H-NM R ( 300 M Hz,CD3 OD ) 给出 4 个甲 氧 基 质 子 信 号 δ: 3. 31 ( 3H,s,8-OCH3 ) 、 3. 73( 6H,s,3'-OCH3 ,5'-OCH3 ) 、3. 84 ( 3H,s,6OCH3 ) 。化合物 1 的光谱数据与 lyoniside 和 nudiposide 的光谱数据对照基本一致[6],据文献报 道,lyoniside 和 nudiposide 互为立体异构体,二者 旋光度分别为[α]D + 22°( c 1. 0,M eOH) 和[α]D - 52° ( c 1. 0,M eOH) ,而 化 合 物 1 的 旋 光 度 为 [α]D + 19° ( c 1. 0,M eOH) ,故鉴定化合物 1 为 lyoniside。1 H-NM R ( 300 M Hz,CD3 OD ) δ: 1. 69 ( 1H,m,3-H) 、2. 04( 1H,m,2-H) 、2. 67( 2H,m,4H) 、3. 31 ( 3H,s,8-OCH3 ) 、3. 40 ( 2H,m,2a-H) 、 3. 62 ( 2H,m,3a-H ) 、3. 73 ( 6H,s,3'-OCH3 ,5'OCH3 ) 、3. 84 ( 3H,s,6-OCH3 ) 、4. 21 ( 1H,d,J = 7. 4 Hz,1″-H) ,4. 37 ( 1H,d,J = 6. 4 Hz,1-H) 、 6. 42 ( 2H,s,2'-H,6'-H ) 、6. 56 ( 1H,s,5-H ) 。 13 C-NM R( 75 M Hz,CD3 OD ) δ: 33. 9 ( C-4 ) 、40. 5 ( C-3) 、43. 0( C-1) 、46. 7 ( C-2) 、56. 6 ( 6-OCH3 ) 、 56. 8( 3'-OCH3 ,5'-OCH3 ) 、60. 0 ( 8-OCH3 ) 、66. 0 ( C-3a) 、67. 0 ( C-5″) 、71. 0 ( C-2a) 、71. 2 ( C-4″) 、 75. 0( C-2″) 、78. 0( C-3″) 、105. 5( C-1″) 、106. 9( C2',C-6') 、107. 8 ( C-5 ) 、126. 4 ( C-8a) 、130. 1 ( C4a) 、134. 5 ( C-4') 、138. 9 ( C-7 ) 、139. 4 ( C-1') 、 147. 6( C-8) 、148. 6( C-6) 、149. 0( C-3',C-5') 。
( 3H,s,8-OCH3 ) 、3. 40 ( 2H,m,2a-H) 、3. 62 ( 2H, m,3a-H) 、3. 74( 6H,s,3',5'-OCH3 ) 、3. 85( 3H,s, 6-OCH3 ) 、4. 32 ( 1H,d,J = 5. 7 Hz,1-H ) 、4. 73 ( 1H,s,1″-H) 、6. 35( 2H,s,2',6'-H) 、6. 60( 1H,s, 5-H) 。13 C-NM R ( 75 M Hz,CD3 OD ) δ: 17. 9 ( C6″) 、33. 6( C-4) 、41. 0( C-3) 、42. 9( C-1) 、46. 5( C2) 、56. 6 ( 6-OCH3 ) 、56. 8 ( 3'-OCH3 ,5'-OCH3 ) 、 60. 2( 8-OCH3 ) 、66. 3 ( C-3a) 、69. 7 ( C-2a) 、70. 1 ( C-5″) 、72. 4 ( C-2″) 、72. 6 ( C-3″) 、73. 9 ( C-4″) 、 102. 0( C-1″) 、106. 7 ( C-2',C-6') 、107. 8 ( C-5 ) 、 126. 0( C-8a) 、130. 1 ( C-4a) 、134. 6 ( C-4') 、138. 9 ( C-7) 、139. 2( C-1') 、147. 5 ( C-8) 、148. 7 ( C-6) 、 149. 0( C-3',C-5') 。
化合 物 3: 无 色 针 晶 ( 乙 醇 ) ,mp. 152 ~ 153 ℃ 。M olish 反 应 阳 性。1 H-NM R ( 300 M Hz, CD3OD) 给出 1 个脂肪链末端甲基质子信号 δ 0. 93( 3H,t,J = 7. 3 Hz ) ,2 个亚甲基质子信号 δ: 1. 40( 2H,m) 、1. 56 ( 2H,m ) ,以及 1 个连氧亚甲 基质子信号 δ3. 50( 2H,m ) ,1 H-1 H COSY 谱中可 见上述 4 组质子信号依次相关,推测结构中存在 1 个丁氧基。13 C-NM R( 75 M Hz,CD3 OD) 共给出 10 个碳信号,其中有 1 组果糖碳信号 δ: 63. 4 ( C1') 、65. 2( C-6') 、70. 5 ( C-3') 、71. 1 ( C-5') 、71. 5 ( C-4') 、101. 6( C-2') 。将化合物 3 的光谱数据与 正丁基-O -β-D -吡喃 果 糖 苷 的 光 谱 数 据 对 照 基 本 一致[8],故化合物 3 鉴定为正丁基-O-β-D-吡喃果 糖苷( n-butyl-O-β-D-fructopyranoside) 。13 C-NM R ( 75 M Hz,CD3 OD ) δ: 14. 3 ( C-4 ) 、20. 5 ( C-3 ) 、 33. 3( C-2 ) 、61. 6 ( C-1 ) 、63. 4 ( C-1') 、65. 2 ( C6') 、70. 5( C-3') 、71. 1( C-5') 、71. 5( C-4') 、101. 6 ( C-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