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的开题报告
巴金家的悲剧女性形象

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家》中的主要女性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可怜又可悲,可泣又可叹的梅.................................................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宽容大度,三从四德的瑞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的鸣凤.............................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充满热情,但又缺少勇气的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深入了解《家》中的女性悲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被“棒打鸳鸯”的梅的悲剧.....................................................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梅的悲剧生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摘要:《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
具有奴隶性格的鸣凤、瑞钰终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残害。
新新女性琴、许倩如为新一代女性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青春;封建礼教;残害;新思想;反抗《家》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腐烂,溃败的历史。
在这新旧社会交际之时,新旧家庭,新旧人物,新旧思想等的斗争自然被推上了社会的舞台。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昭示着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捍卫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
一个这样清纯的十六岁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苗条的身子。
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小酒窝。
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
任谁都会怜惜这样曼妙少女,觉慧爱上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在他家做丫鬟的鸣凤。
鸣凤的身份地位,鸣凤的思想高度注定了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她笃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她虽然和觉慧真心相爱,可是她自己并没有为她们的爱去争取什么结果。
当觉慧纯真的爱向她靠近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里救出来。
”但是当觉慧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又惊慌地叫道:“不,不,我没有这样的命。
”鸣凤一直处于想做觉慧的奴隶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中,她对于单纯真切的爱,她内心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但是又感到很害怕和焦虑。
因为她只是个下人,她怎么能配得上少爷,阶级性将鸣凤和觉慧刚刚萌芽的爱扼杀在摇篮里了。
她对于自己所处的境遇毫无叛逆,毫不诉苦,她像大海一样包容了她所遭受的一切,默默地忍受,她没有那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勇气和决心,她就希望默默守在觉慧身边,默默地照顾他,不要什么名分,不要什么回报。
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导语:撰写一份开题报告,可以使读者对论文有更多的了解。
以下是为各位整理的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论文题目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研究的背景小说《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败落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它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深思,作品中年轻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2、研究的意义《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
《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
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标题】论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胡正芬【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观;女性悲剧;现实意义【指导老师】魏洪丘【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诗经?召南?甘芾》里的“蔽芾甘棠”之意,1904年11月25日诞生在四川成都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大家庭中,他一生中有三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是他的母亲,教给了他什么是‘爱’;第二个老师是家里的仆人周老轿夫,教给了他‘人要诚心,火要空心’的人生哲理;第三个老师是他的朋友吴先忧,鼓励作者为了朋友、为了真理要敢于奉献自己。
”[1]巴金的小说流溢出浓重的忧郁,同时又充满了青春的激情,所以得到了万千读者的青睐,尤其是青年读者。
正如巴人所说的那样:“巴金的小说,就如一种进军号,声音是直率而雄壮。
它给人一种感召,一种启示,一种鼓励。
”,[2]这正是巴金小说的长处所在,但同时又是作者创作的缺点所在,因为读者在读了他的小说之后,留给读者的多是“激情”,少了一种鲜明的“成熟感”和“方向性”,这也许和作者单纯的思想境界有关吧!巴金的小说较多,但最出名的是《激流三部曲》,它描写的是“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它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
[3]在《激流三部曲》中,成就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第一部《家》,《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庭溃败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的寓言。
它曾激励了一代年轻的心反抗大家庭、寻求自由生活的勇气。
《家》最明显的成就还在于巴金成功的塑造了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不同女性形象。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描写,传达了他先进的女性观,透露出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在他笔下的大多数女性都有天使般的外貌和心灵,性格都比较单纯,她们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把她们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结合,以之感染读者,尤其是对她们心灵美的刻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少年时代,巴金对妇女受压迫受奴役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和不幸命运就有了深刻认识,他对女性的悲剧命运从小就怀有很深的同情和关注。
社会枷锁与性格缺陷下的女性——论巴金《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

社会枷锁与性格缺陷下的女性——论巴金《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在《家》中,巴金以诚挚的感情和低沉的笔调刻画了两类不同青年女性形象。
在这两类青年女性身上,渗透着作者强烈而复杂的爱憎情感:为那些纯真且温柔善良的悲惨青年女性的遭遇深感痛苦和压抑,同时又为她们深陷于封建礼教枷锁之下还未觉醒的性格缺陷而感到愤慨和同情;为那些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枷锁而逐渐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而感到些许慰藉和欢喜。
一、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悲惨女性巴金对《家》中命运悲惨的青年女性寄托着无限的伤感和同情,正如他所感言到的:“我写梅,我写瑞珏,我写鸣凤,我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愤。
我还要说我那时候有着更多的憎恨。
作者正是怀着这样诚挚的感情,用低沉而愤慨的笔墨,书写着一部催人泪下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
文中用相对集中的篇章,镜头裁剪式地刻画出了鸣凤、梅芬、瑞珏等悲惨女性形象,展示出她们的命运格局,揭示了她们殊途同归的命运悲剧。
与此同时,文章也透露出造成她们命运悲剧的外在因素(封建礼教的桎梏)及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男权中心文化中女性丧失了主体意识,逆来顺受地接受所谓的“宿命”)。
最早走上命运悲剧的是鸣凤。
文中对鸣凤的描写,虽篇章笔墨不多,却将这个身处底层社会的少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幸的鸣凤从小失去了母亲,被卖到周公馆里做丫鬟,“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
这一切成了她的生活里的重要事情”。
然而,她却把这种屈辱受骂的生活归于自己简单的“信仰”,“是神明的安排,是命中注定”,还常拿“命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来安慰自己。
她所敬仰的大小姐生前向她说起的“薄命”二字也常萦绕在她心头。
可见,封建迷信思想对这位妙龄少女的毒害至深的程度。
这些心理状态其实也已经注定了鸣凤的人生悲剧。
是的,后来的鸣凤在爱情上跨越了一步,但终究没能逃过自己常言道的“薄命”。
沉溺在幻想之中情窦初开的鸣凤也曾担心自己的归宿。
不过她还是追求自己的本心和跨越阶级的爱情。
但这种美妙的爱情是隐蔽的、不为他人所知且又短暂的,和喜儿一样的命运最终还是噩耗般地降临在这位刚吮吸到爱情甜蜜的少女身上。
分析《家》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家》中的女性形象梅表姐:温柔贤惠,美丽大方,有着旧中国妇女的典型美德。
虽然聪明但懦弱,不敢反抗。
梅是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她多愁善感,使得额上形成一道皱纹。
她与觉新相爱过,甚至到死她们依然彼此深爱着。
但由于迷信和两家母亲的交恶,让一对令人艳羡的情人天各一方。
命运的安排让她痛苦不堪,她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十分透彻,从开始她就预测到自己的结局。
但她却从不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命运带给她的一切不幸,一天天等待死亡的来临。
她羡慕琴和觉慧的勇气,却不肯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压抑的圈子里,不肯跳出;她日夜思念觉新,但相遇时却又不愿相见。
她时常说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别人的。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鸣凤:鸣凤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
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
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暂的幸福。
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
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
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
……她应该放弃他。
”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
造成她们各自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
《家》人物分析

《家》人物分析《家》中人物分析摘要: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鸣凤作为巴金《家》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在作者笔下是觉慧进一步觉醒的一股推动力量,或者说是催化剂。
以鸣凤投湖自尽来说,鸣凤是无奈的,走投无路的,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果断的选择死,借此来诠释对爱情的忠贞与对命运的嘲弄。
关键词:生与死女性忠贞思想觉悟从鸣凤身上可以看出身不由己的悲哀,无力反抗的命运,所处社会的黑暗与情感的浓烈。
身份的悬殊、等级的差异注定鸣凤与觉慧的爱情不可能一帆风顺,鸣凤的命运根本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她不死,那么等着她的也就两条路:一是活着嫁给冯乐山;二坚决反抗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
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出,鸣凤的并没有选择第二条路,就算她有意反抗并争取,但觉慧会不会为她奋起反抗?觉慧的认知就是好女人不会给男人施压,就该以夫权为中心,但他又不愿意鸣凤嫁给别人,相反觉慧是看重对鸣凤的所有权,而不是鸣凤的命运、鸣凤的生存境遇。
鸣凤在走投无路、救助无门的境遇下,只能以死来解脱。
鸣凤投湖、以死抗争,正是以恰如其分的刚烈在精神、肉体双方面为觉慧都保持了贞节,这个情节的设置,正是以女性生命为代价,最大限度地成全了男性全面占有女性的虚荣和男性可以不为爱情负责的自由。
至此,就我个人而言,觉得鸣凤的悲剧收场亦是时代的悲剧所在。
在《家》中,以鸣凤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在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为男性思想觉醒做铺垫。
鸣凤的死给以觉慧巨大的震撼,给予他对封建家庭反抗的力量,对社会抗争勇气,救出自我的决心。
作者派定给女性角色的男作家派定给理想女性的爱的哲学,实际上已经背弃了冰心等“五四”女作家所奠定的主体觉醒之后关怀生命之脆弱的现代思想特质,成了一种从夫的传统妇德,虽然它已被纳入男性反叛父权专制、控诉社会罪恶的现代启蒙框架中,从的已不再是父辈指定的夫,而是进步的男性青年或者男性启蒙原则,但女性泯灭自己的主体意识、以夫为天的奴性实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封建旧酒装入了现代新瓶而已。
浅谈巴金作品中青年女性人物塑造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了社会、政治、儿童故事和家庭等各个方面。
而在他的作品中,青年女性人物的塑造尤其鲜明和引人注目。
通过巴金作品中青年女性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女性的关爱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首先,巴金作品中的青年女性人物往往具有坚强、独立的个性。
比如在《家》一书中,女主角叶红梅在家庭困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帮助家人改变了境况。
她不仅精通经济学,会做生意,还重视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教育。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解决了家庭中的重重问题,最终实现了家庭的幸福。
她的坚韧、独立和机智都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其次,巴金作品中的青年女性人物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激流三部曲》中,小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正义感的女主角。
她热衷于为农民争取权益,关心农村的困境。
她敢于站出来抗议,勇敢地面对逆境,不畏艰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她的坚持和勇气,代表了巴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传递了一种正义和良知的力量。
此外,巴金作品中的青年女性人物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家》中,小英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孩。
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她通过自学考入大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
她的努力和决心,展示了女性自强自立的能力,也让人看到了她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于未来的向往。
然而,巴金作品中的青年女性人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比如在《家》中,叶红梅虽然成功地改变了家庭状况,但她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对于亲情和家庭的关注,成为了一个事业心过重的女性。
这种塑造让人看到了青年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让人深思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总而言之,巴金通过他的作品中的青年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示了女性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关注了社会问题和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这些作品让人对于女性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
2011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小说《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败落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它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深思,作品中年轻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2、研究的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
《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
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
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
害。
我们可以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进一步完整的、系统的掌握《家》的有关资料。
2、利用分析法和归纳法进行进一步阐述所要叙述的内容。
三、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家》中人物众多,女性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性格,如鸣凤、梅、瑞珏、琴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我认为《家》主要写了三类女性形象:
1、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鸣凤、婉儿。
鸣凤、婉儿是高家的下人,她们卑贱的出身决定了她苦难的命运。
2、屈服于旧礼教的可怜女性。
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与的痛苦,如瑞钰、钱梅芬等。
梅和瑞珏虽然地位较高,不受奴性的束缚。
但在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制度下,她们也只是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下的受害者。
3、觉醒中的青年女性。
琴有着一双年轻的眼睛和一颗年轻的心,她总是主动、勇敢的接受新思想。
她的家庭虽然不幸,但向往自由平等,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勇气让她拿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4、自身性格造成其不同命运。
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
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
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
四、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论文写作的进度:
1、开题报告于2013年6月25日前提交。
2、初稿提交于2013年6月26日至2013年8月28日。
3、定稿提交在2013年8月29日至2013年9月12日提交。
4、终稿提交在2013年9月13日至2013年9月27日提交。
5、答辩申请于2013年9月30日至2013年10月7日进行。
6、终稿评阅于2013年10月10日结束。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953;
〔2〕陆文彩《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初探》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3〕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
〔4〕刘振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