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每日一读翻译
读书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劝学》吾友张生,性好读书,博览群书,无不涉猎。
然常自叹曰:“吾虽好学,终不得其要领,岂非愚者也?”余闻之,笑而答曰:“子非愚也,盖学之不精耳。
夫学如登山,非一日之功,必登高峰而后见其胜。
子若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终当有所成。
”张生闻余言,心有所动,遂发愤读书。
每日黎明即起,夜半方寝,寒暑不辍。
余常与张生论学,或论诗书,或论文章,或论道德,无一事不精。
张生渐觉所学有长进,遂益自喜。
余曰:“学无止境,子勿自满。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虽有所成,犹当虚心求教,以求精进。
”一日,张生与余同游山林,见一老者,须眉皆白,步履蹒跚,携一竹杖,行于山径。
张生问老者:“长者何人?”老者笑答:“吾乃山中樵夫也。
”张生再问:“长者何以至此?”老者曰:“吾性好山,常来此游,以抒怀抱。
”张生闻言,心有所感,问老者:“长者有何高见?”老者曰:“吾虽樵夫,亦知读书之乐。
吾虽无书可读,然观山川草木,亦能得其中之趣。
子宜多读书,读山川草木之书,则心胸自阔。
”张生听后,恍然大悟,遂更加努力读书。
余亦因张生之勤,而更加努力自勉。
岁月如梭,张生学业大进,文章盖世,名扬四海。
余亦因张生之助,学问有所长进,得以结识许多贤达。
余尝谓人曰:“学贵有恒,贵在自勉。
张生之所以能成就非凡,非一日之功,乃持之以恒,自勉不息所致。
”夫学,非但增智,更能养德,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译:《劝学》我的朋友张生,生性喜欢读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没有不涉猎的。
然而他常常自己感叹说:“我虽然喜欢学习,但始终不能抓住学习的精髓,难道不是愚蠢的人吗?”我听说了他的话,笑着回答他说:“你不是愚蠢的人,只是学习不够精深。
学习就像登山,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必须登上高峰才能看到它的美景。
你如果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张生听了我的话,心里有所触动,于是发愤读书。
每天黎明就起床,深夜才休息,无论寒暑都不停歇。
我经常和张生讨论学问,或者讨论诗书,或者讨论文章,或者讨论道德,没有一件事是不精通的。
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文言文及翻译大全【篇一】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1、小儿不畏虎【原文】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
)触,庶几(也许可以。
)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翻译】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2、吕蒙正不受镜【原文】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中山窃糟【原文】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小古文100篇+译文
经典诵读小古文一百篇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③或:有的. ④惟:只有.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复仇议状》---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
《复仇议状》---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展开全文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复仇议状》【说明】状,是申诉事理的一种文体。
在《复仇议状》中,陈子昂对徐元庆为父报仇持刀杀人一案提出了处理意见。
作者认为,“礼”和“法”都是古代圣哲贤君所建立的,各有作用,不能偏废。
这样,才能“暴乱不作,廉耻以兴”,使社会稳定,思想上进。
徐丞送为报父仇而杀人,然为尽孝道,而不是作乱,这符合封建礼教,不该处死他。
但是,因为爱亲人就可以互相报仇,此例一开,社会秩序必然陷于混乱,考虑到这一点,又不能不杀徐元庆。
最后,作者提出的处理方法是:既按照国法将徐元庆处以死刑,同时又表彰他高尚的气节。
这一说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无法自圆其说。
但是从这一矛盾现象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礼”和“法”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两者都是维持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以致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陈子昂,不敢对此提出任何疑义。
这便是此文结论互为牴牾的症结所以。
【原文】臣伏见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
夫枕干仇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
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
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划一之法也。
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
又按《礼》经,父仇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
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
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
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
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
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
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
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
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
每日一篇课外文言文-原文第31篇
每日一篇课外文言文第三一篇经典原文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①任侠,善骑射,好畋猎②,所获倍于人。
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弱冠③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既而孤垒④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注释]①倜傥:洒脱不拘。
②畋(tián)猎:打猎。
③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冠,指代成年。
④孤垒:孤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谓其徒曰()(2)以晓勇闻.()(3)继元既.降()(4)会.契丹入雁门()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所获倍于.人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B.其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杨业哪两件事?表现了他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积月累“号”在初中文言文中的解释主要有:①号称,称作,称号。
文言文翻译每日_练
古之文,简练而意深,读之可修身养性,启智增识。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不解其义,故每日以一文为练,译之而后读之,以助理解,丰富内涵。
今择一文,以供每日之练。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岂不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译文解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岂不愉快?”
“子”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说”通“悦”,
愉快。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
“有朋”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表示从远方而来,“乐”指快乐。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指生气,“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每日一练,旨在通过翻译古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以下为每日一练的步骤:
一、初读原文,理解大意。
二、分析文句,掌握字词。
三、逐句翻译,力求准确。
四、校对译文,确保通顺。
五、反复阅读,体会古文之美。
通过每日一练,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对古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共同踏上这条学习古文的道路,领略先贤智慧,传承中华文明。
文言文鉴赏阅读 每日一篇:《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
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蛛语蚕曰尔饱
食终日》
一、原文: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烂,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二、翻译:
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足一直到老。
口吐出纵横交叉的丝,金光灿灿,牢牢地裹住自己。
蚕妇拿着你们放进沸水,抽成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
即然这样,那么,你们的丝恰恰用来自杀,不是很愚蠢的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营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
蚊虫蜂蝶等经过的,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
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
蛛的人少啊!
三、点评: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鸥于海渚遇巷燕》
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鸥于海渚遇巷燕》————————————————————————————————作者:————————————————————————————————日期: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鸥于海渚遇巷燕》一、原文: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zhi)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二、翻译: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
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
”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
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
”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看不到。
”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没有。
”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
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
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
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
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阅读 每日一篇:《崇明老人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崇明老人记》【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崇明老人记》一、原文:崇明县存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
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①子以自给自足,四子尽为盛家奴。
及四子长,咸能改立,各自借钱嫁给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矣。
伯仲叔季②,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
”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
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
”乃以一餐为率③,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
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
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④献寿。
率⑤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复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
老人每甲壳类毕,正手于橱中随意提款一串,即为往市中西野未,买果饼啖之。
橱中钱失,则其子潜补之,不而令老人言也。
老人间往言交游,或对局,或樗蒲⑥。
四子知其所往,随其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无人知晓也。
老人大胜,辄热情高涨归属于。
亦率以为常。
砌数十年有别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备注】①鬻(yu):买。
②伯仲叔季:兄弟名列的次序。
③率为(lǜ):文中指频次。
④称觞(shāng):举杯。
⑤率为(shuài):大致,通常。
⑥樗蒲(chūpú):古代一种游戏。
二、翻译:崇明县存有一位姓氏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岁。
旧人生了四个儿子,中年时家里愁,把这些儿子买了后就可以养活自己,四个儿子都变成了富户家里的奴仆。
要到四个儿子长大,都能够单一制了,分别借钱生子成家,他们就居住至一起来共同抚养父母。
兄弟几个有五间门店,每个儿子一个店铺,中间留出一间,作为一家人出入的地方。
四个儿子赡养父母,百般孝敬。
经典高中文言文翻译精选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中⽂⾔⽂翻译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中⽂⾔⽂翻译精选 登泰⼭记 姚鼐〔清代〕 泰⼭之阳,汶⽔西流;其阴,济⽔东流。
阳⾕皆⼊汶,阴⾕皆⼊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观峰,在长城南⼗五⾥。
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越长城之限,⾄于泰安。
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颍由南麓登。
四⼗五⾥,道皆砌⽯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正南⾯有三⾕。
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也。
余始循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遂⾄其巅。
古时登⼭,循东⾕⼊,道有天门。
东⾕者,古谓之天门溪⽔,余所不⾄也。
今所经中岭及⼭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及既上,苍⼭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照城郭,汶⽔、徂徕如画,⽽半⼭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与⼦颍坐⽇观亭,待⽇出。
⼤风扬积雪击⾯。
亭东⾃⾜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若摴蒱数⼗⽴者,⼭也。
极天云⼀线异⾊,须臾成五采。
⽇上,正⾚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此东海也。
回视⽇观以西峰,或得⽇或否,绛皓驳⾊,⽽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观道中⽯刻,⾃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多⽯,少⼟。
⽯苍⿊⾊,多平⽅,少圜。
少杂树,多松,⽣⽯罅,皆平顶。
冰雪,⽆瀑⽔,⽆鸟兽⾳迹。
⾄⽇观数⾥内⽆树,⽽雪与⼈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 泰⼭的南⾯,汶⽔向西流;它的北⾯,济⽔向东流。
南⾯⼭⾕的⽔都流⼊汶⽔,北⾯⼭⾕的⽔都流⼊济⽔。
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是古长城。
处的⽇观峰,在古长城南⾯⼗五⾥。
我在乾隆三⼗九年⼗⼆⽉,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西北⾯的⼭⾕,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文言文鉴赏阅读 每日一篇:《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高祖曰吾所以
有天下者何》
一、原文: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了。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二、翻译: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人同利’。
而项羽则妒贤嫉能,谁有功他恨谁,谁有本事他怀疑谁,打了胜仗的人他不奖励,得了地盘的人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
如张良。
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
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
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所收拾。
”
三、点评: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短篇文言文翻译40篇
13. 教学相长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够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14. 翠鸟移巢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19.《枭将东徙》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20.杨氏之子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8. 原文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
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
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10. 杨布打狗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
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
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
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你会不觉得奇怪吗?”22.王戎识李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小学生必读小古文30篇(原文+拼音+注释+译文)
小学生必读小古文30篇(原文+拼音+注释+译文)01揠(yà)苗助长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④,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⑤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⑥矣。
字词解释①闵:同"悯",忧虑。
②揠:拔。
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④归:回家。
⑤趋:急行。
⑥槁:枯槁,枯死。
古文今译宋国有个人担心它的禾苗长不高,就自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他感到十分疲劳,回到家就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发现禾苗都枯萎了。
02守株①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②触③株,折颈而死,因释④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⑤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⑥为宋国笑。
字词解释①株:树桩。
②走:跑。
③触:撞到。
④释:放下。
⑤冀:希望。
⑥身:自己。
古文今译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兔子始终没有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0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②契(qì)③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④。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⑤剑若此,不亦惑乎?字词解释①涉:过,渡。
②遽:立即。
③契:用刀雕刻。
④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⑤求:寻找。
古文今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剑掉下去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04鹬(yù)蚌(bàng) 相争蚌方①出曝(pù)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③其喙。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全)[1]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全)[1]74、孟母三迁孟子年少时,家住坟墓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75、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学校读书,与梁山伯成为同学.在一起读书三年,两人感情很好.学业完成后,英台准备回家,山伯送她.途中英台对山伯说,家里有一个妹妹,今年刚满28,贤淑而且很有才华,要帮妹妹做媒,山伯同意了.第二年,山伯到英台家看望,见到英台穿着女装,便明白了先前说的都不是真的,所谓的妹妹,就是英台自己.山伯很高兴,可是英台已经许配给马家,两个人不紧黯然垂泪,于是约定要一起生一起死.不久,山伯因为思念英台而生病去世,英台被逼出嫁.当花轿路过山伯的坟墓时,坟墓裂开了,英台跳了下去,两人化成蝴蝶自由飞舞.76、二犬情深咸溪人童镛,家中养了一白、一花两只狗,它俩是一母所生的同胞,生性聪颖,善解人意.后来,那只白狗忽然因眼疾瞎了,不能回笼照料自己的饮食,花狗便衔了食物喂它吃.到了夜间,就睡在它的身旁. 后来白狗死了主人很怜惜,埋在山麓间,花狗仍朝夕去看望它,在它的墓前转几圈,象凭吊的样子.必定要相伴一段时间后,才恋恋不舍地返回.77、赵某误子吴国有个姓赵的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人好意劝导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怎们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等到赵某死去以后,他的儿子们依旧挥霍无度.不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死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做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的错误吗!78、擒贼有一对姓周的夫妇,以打鱼为生,白天出没于风波.一天,两个大强盗相互说:”等到性周的到了市场,只留下他的夫人时,我们可以抢他们的钱.于是看到姓周的离开了.姓周的离开了,两个大强盗拿着刀靠近船.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它看到了大强盗,狂叫.周夫人听到了就出来了.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挟她,狗咬着抢着强盗,所以强盗脱不了身.周夫人乘他们没有防备,把一个强盗推入河中.一个强盗被狗咬着,很痛.周夫人拿着刀想要劈他,强盗脸上显出委屈的样子,跪着赔礼道歉,这是姓周的正巧回来了,看到这幅情景,就邦着两个强盗去了官府.79、张元饲弃狗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祖父叫成,做过平阳郡守.父亲叫延俊,在州郡当官,曾经作过功曹主簿.并且因为至纯被乡里人所推荐.本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有一次,张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他的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反驳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养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过了不多久,小狗的妈妈衔着一只死了的兔子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掉了(这似乎是为了感谢张元收养其子之恩).后人把张元饲养被人丢弃的小狗的故事,简称为张元饲弃狗.80、何岳两次还金: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81、车胤曩萤夜读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82、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83、苏东坡焚房契苏东坡从广东往北回,选择住在阳羡,邵民陪他去看一套房子(值五十万),苏东坡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钱刚能买下,后来挑了个吉日住入新家,经常与邵民在月下散步,听到有个妇人哭得很伤心,,便推开门进去,妇人看到苏东坡仍然在哭.苏东坡问她,妇人说:我有一套房子传了百年,而我的儿子不成材,买给了别人,现在我搬到着儿来了,住了百年的旧房子永远没了,怎能不痛心?问她屋子在哪儿,就是苏东坡所买的房子.苏东坡再三安慰她说:你的屋子是我买的,不用悲伤,今天把屋子还给你. 他马上叫人拿来凭据,在妇人面前烧了.第二天叫妇人的儿子,接他母亲回到原来住所,竟然不索要他的价值.84、危如累卵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怕有劝阻便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大臣苟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苟息劝阻, 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苟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苟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劝你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12颗棋子垒起来, 再把9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晋灵公听了,便叫苟息表演.苟息先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苟息慢条斯理的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苟息说:”大王,你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人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梧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85、守株待兔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86、李林甫口蜜腹剑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87、杨生之狗晋太和年间,广陵有个姓杨的人,养了一条狗.他特别爱这条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次,这个人喝醉酒后走到一个水洼附近的草地后,就倒地睡着了,无法赶路.当时正赶上冬天有人烧草燎原,当时风很大.与是狗反复不停的叫唤,这个姓杨的人仍旧大醉不醒.狗看到这个人前面有一坑水,于是走到坑里,用自己的身体沾了水后然后抖落在主人身边的草上.就这样反复来回了很多次,狗一点点一点点的移动步子把主人身边的草全都弄湿了.当火燃烧到的时候,因为草湿没有燃烧起来,主人躲过了被火烧的大难.后来姓杨的人醒来,才发现. 后来又有一次,这个人因为在天黑赶路,不小心掉到一空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有人从这里过,很纳闷为什么狗冲着井号叫,过去一看,发现了这个姓杨的.杨生说,你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那个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个狗救过我的命,不能赠给你啊.我死活不要紧.那个人说,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救你了.这时狗低头看着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给那个路人说,我愿意把狗送给你.那个人于是马上救出了杨生,把狗栓上带走了. 过了五天,那只狗夜里逃跑回杨生家来了.88、李勣煮粥唐英公李勣,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答:”难道真的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89、鸡感恩有个外出者在下雨天晚上行走,就到朋友的家中投宿.朋友看到有客人来,很开心,就杀了鸡招待他.这个外出者怜悯那只鸡,假装说吃素,主人就不杀鸡了.夜里睡到三更时分,夜行都忽然听到鸡叫声很急促,以为是黄鼠狼来了,就起来赶黄鼠狼.然后墙倒了,正好是客人的那间房.主人也被惊醒而起床,以为客人被压死了,点了蜡烛去寻,发现客人在鸡笼的旁边(而安然无恙.)大概是鸡感激客人的救命之恩,(发现墙要倒了,)就用鸡鸣让客人起床.90、隋侯救蛇得珠历史上一位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条蛇,被困在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急忙用药敷治,然后用手杖挑入水边让它游走.后来从齐国回来再经过此地时,见该蛇口衔一颗宝珠,等候赠送隋侯.隋侯不敢接受.当晚梦见脚踏一蛇,惊醒一看,见床头有一对夜明珠,直径一寸,发光可以照耀全室,世称为隋侯宝珠.91、赌徒贷资有一富翁,很多商人都向他(富翁)借资金。
文言文每日一字翻译
之,古汉语之字,以其形之曲折,意之深远,自古及今,皆以其为文章之美。
今日,吾等共赏此字之妙。
“之”字,从甲骨文始,其形已具。
古文“之”字,形似一人之足,行走于路上。
故“之”字,本义为“至”、“到达”。
《说文解字》云:“之,至也。
从止,从一。
一者,地也。
”此说可谓一语中的。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途广泛,意义丰富。
其义或为介词,或为连词,或为助词,或为代词,无所不包。
一、介词之用“之”字作为介词,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吾之友”即“我的朋友”,“彼之马”即“他的马”。
此用法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
二、连词之用“之”字作为连词,常用于连接句子或词组,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吾欲之南”即“我想去南方”,“其然,非也”即“他这样说是对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三、助词之用“之”字作为助词,常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吾欲之”即“我想去”,“之南”即“去南方”。
四、代词之用“之”字作为代词,常用于代替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他们”等。
如:“彼之欲去”即“他想去”,“之马”即“他的马”。
“之”字在文言文中,还有许多特殊用法,如:1. 表示处所:“于此”即“在这里”,“于彼”即“在那里”。
2. 表示时间:“今日”即“今天”,“明日”即“明天”。
3. 表示程度:“甚之”即“非常”,“极之”即“极其”。
4. 表示比较:“与之”即“和他”,“与之比”即“和他相比”。
5. 表示范围:“至于”即“一直到”,“至于彼”即“一直到那里”。
总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用途广泛,意义丰富。
它既是文章之美,也是语言之妙。
学习文言文,不可不察“之”字之妙。
如今,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日常生活中,文言文已渐行渐远。
然而,文言文之美,仍在传承。
每日一字,让我们共同品味文言之美,传承中华文明。
今日之“之”,已述其大意。
然“之”字之妙,非一日之功。
欲深入理解,还需日积月累,多读多写。
每日用文言文翻译
晨炊初熟,香飘四溢。
母命子炊,炊者谨以火候,不敢有丝毫懈怠。
火候既至,炊者以勺舀汤,尝之,味美而鲜,乃以盘盛之,献于母前。
母笑纳,曰:“吾儿今日炊事,胜往昔矣。
”早餐毕,父子相携,至书斋,案上书籍堆积如山,卷帙浩繁。
父命子读书,子取《大学》一册,展卷而读。
父曰:“读书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勿以一知半解而自满,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读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句,心中颇有感触。
父见子沉思,遂曰:“修身者,所以正己也;齐家者,所以正人者也;治国者,所以正天下者也。
三者不可偏废,皆吾辈所当尽力为之。
”日上三竿,父子出游于园中。
园中花木扶疏,绿意盎然。
子见蜂蝶飞舞,鸟鸣声声,心向往之。
父曰:“此皆自然之美,人生亦然。
顺其自然,方得其中。
”午后,子入厨,见母正烹饪佳肴。
子曰:“母辛苦矣,吾当助之。
”母笑曰:“吾儿既愿,自当从之。
”于是,子洗菜切肉,与母同劳作。
烹饪既成,一家共餐,其乐融融。
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
子与父漫步于江畔,见渔夫撒网,渔船轻摇,心中悠然。
父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勿忧愁,勿悲叹,随遇而安,方为至道。
”夜幕降临,子归室,点烛夜读。
父亦就座,与子论诗论文。
子曰:“诗者,心之声也;文者,理之绪也。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夜深人静,子寝于床,回想一日所历,心满意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如此,方为人生。
译:晨曦初现,朝霞映照,万物皆醒,日之新也。
我晨起,洗漱完毕,整理衣冠,走出庭院,迎面春风,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早餐初熟,香气四溢。
母亲命令我做饭,做饭的人谨慎地控制火候,不敢有丝毫懈怠。
火候恰到好处,做饭的人用勺子舀汤,尝之,味道鲜美,于是用盘子装好,献给母亲。
母亲笑着接受,说:“我儿今天的烹饪,胜过以往。
”早餐后,父子一起走进书房,书桌上书籍堆积如山,卷帙浩繁。
父亲命令我读书,我取《大学》一册,展开阅读。
父亲说:“读书之道,贵在持之以恒,不要因为一知半解而自满,应当博学而坚定志向,切实提问而深入思考。
文言文鉴赏阅读 每日一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一、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每日文言文翻译赏析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所以兴也;不仁者,国之所以亡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没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益的东西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个人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德,是使国家兴盛的原因;不仁德,是使国家灭亡的原因。
大王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利’呢?”赏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孟子表达了他的仁政思想,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仁义是否得到重视。
首先,孟子以“王何必曰利?”开篇,点明了仁义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不应仅仅追求利益,而应以仁义为根本。
这里的“利”并非指物质利益,而是指个人或集团的一己私利。
孟子强调,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国家必将陷入混乱和危机。
其次,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仁义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德是使国家兴盛的根本原因,而不仁德则是国家灭亡的根源。
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仁爱、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翻译方面,这段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意思:在翻译前,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或误解。
2. 保留文言文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文言文的特色,如四字成语、修辞手法等。
3. 注意语境:翻译时要考虑语境,使译文符合原文的语境。
4. 保持流畅性: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流畅易读。
总之,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对仁政的深刻理解,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及古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翻译赏析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还要把握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文言文翻译每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曰:“吾于十五岁之时,便立志于学问。
至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不再迷惑于事理;五十岁,明白天命所在;六十岁,能顺应万物之声;七十岁,随心所欲,而行为不越出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学习的志向,三十岁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对事物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也是他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感悟。
以下是对这段话的逐句翻译和解读: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指孔子自己,“十有五”即十五岁,“志于学”表示立志于学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了追求学问的志向。
2.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对男子三十岁时应该有所成就的一种期望。
这里的“立”指的是立身处世,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3. 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意味着到了四十岁,对于人生的道理和世事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
4.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指到了五十岁,人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所在,不再强求无法改变的事情。
5. 六十而耳顺“六十而耳顺”表示到了六十岁,人的听觉变得灵敏,能够顺应各种声音,不再对别人的意见产生偏见。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味着到了七十岁,人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但仍然遵守一定的规矩和道德准则。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当今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有所追求,有所坚持,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两天读一篇,每篇每日读三遍一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文帝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农人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注释】①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参考译文】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
文帝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不久,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
张释之查问(这件事)。
那人说:“我从外县来,听到皇帝出行的车马前来就藏在桥底下。
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
”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了皇帝出行的车马,判他罚款。
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如果我的马车用的是其他马,不是必定会使我受伤嘛!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服了。
二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①。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②机阱:陷阱。
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参考译文】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知道前方有埋伏埋伏,也毫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仍然同以前一样.当他被贬到夷陵时,没有方法来消磨时光,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发现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是荒凉偏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情况本来可以知道了.”从此,遇事不敢疏忽.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看不到严厉的措施,也不求声誉,宽容简朴而不扰民,因此他来到的地方人民生活便利.有人问:“治理政事宽容简朴,而办公没有松懈,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以放纵为宽容,以忽略为简朴,那么政事就会荒废,人民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我所说的宽容,是征税的时候不急迫,(我所说的)简朴,是去掉繁琐的形式。
”三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参考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
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
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
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写下來,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
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
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
即使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
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了。
四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参考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五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
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
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东坡亦为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
②东坡:苏轼的号。
③五百缗(mín):五百贯钱。
④倾囊:尽出其所有。
偿:偿还。
⑥卜:选择。
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⑧得日:过了几天。
徙倚:走过去斜带着。
⑩何其:多么。
老妪老妇。
自若:依然如故。
不肖:不成材。
诸:相当于“之于”.决别:分别。
宁:难道。
徐:慢慢地。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契据。
翌日:次日。
索:求取。
直:通“值”,价钱。
【参考译文】邵民瞻(人名)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缗(成串的铜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
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
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甚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
”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
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
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
”东坡也很悲伤,(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
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
”于是立即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竟然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六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注释】①姥(mǔ):老妇。
②篚(fěi):圆形竹筐。
③真草:楷书,草一书。
④抗:抗衡,相当。
⑤耽:沉溺,沉迷。
【参考译文】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
”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给人写信说:“东汉张芝临池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七陈禾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当时)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