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导演张艺谋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细致入微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农村生活场景。
影片中的农民福贵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从饥荒到文化大革命,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种种考验。
这些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和生活的无奈,让人不禁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反应。
福贵作为主人公,他在生活的艰难中逐渐失去了尊严和人性,他的贪婪和残忍让人感到痛心。
然而,他的妻子凤霞却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的一面,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家庭。
这种对比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人在逆境中的选择和坚持。
最后,电影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他的家庭逐渐消散,他的生活变得空虚而无味。
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反思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视每一个瞬间。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
共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人生的苦难与希望
《活着》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挣扎。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中国历经了农村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而残酷。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在生活中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对家庭和亲情的执着。
这种真实的描绘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电影《活着》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福贵在电影中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变迁,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让观众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而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才是真正重要的。
此外,电影《活着》在艺术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张艺谋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福贵与妻子的感情时,张艺谋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让人反思人生的苦难和希望,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描绘、深入的人性探索和艺术上
的精彩表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评 - 活着

影评 - 活着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中国动荡时期一个家庭的苦难与坚韧。
作为一名
电影评论家,我深深被这部电影所打动。
首先,我要说的是影片的演员表现。
主演的姜文和田壮壮都展现了
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让人感受
到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感
到心疼和同情。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
言和叙事技巧,将余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对于中国农村的真实描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在观影过
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影片所展现的人性与命运的主题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生活的
艰辛中,人们往往会经历各种磨难,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坚韧地活着。
这种对生命的顽强与坚守,让我深深地被触动。
影片通过对人性的
探讨,让观众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和共鸣。
优秀的演员表演、出色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思考,使这
部影片成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佳作。
我强烈推荐所有观众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
影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最终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
将乡村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艰辛。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可贵,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观众
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遭遇。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首先,从情感上来说,《活着》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影片中主人公福贵一家在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的摧残之后,生活遭遇了种种不幸。
父亲被杀,妻子疯狂,儿子残疾,家产被没收……这些悲惨的遭遇让观众们心如刀割,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但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他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为了那份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这种对生活的坚守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来说,《活着》的影片语言非常独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完美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影片中的画面美感极强,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深意。
尤其是在表现战乱和动荡年代的场景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将那段历史的苦难和磨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
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也让人们看到了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它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这部影片将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它以真实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技,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
从主人公福贵的父亲生前的富有和尊严,到他被夺去土地和家产后的贫困和无助,电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起伏。
这种真实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劳和不易,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其次,电影通过讲述福贵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妻子的坚强和无私让福贵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和支持。
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但他们的爱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深情厚意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此外,电影还通过福贵与女儿的关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女儿的死亡让福贵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
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下去,为了女儿和家庭。
这种对生命的坚守和对亲情的珍视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它让我意识到了农民的辛劳和社会的不公,也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同时,它还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
了一位农民在中国大革命、日本侵华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经历。
电影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坚韧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深受感动。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人生的坚韧和顽强。
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财
产的丧失以及亲人的离世后,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以自己的双手劳动,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期。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在生活的压迫和磨难下,人们
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残忍、贪婪等各种面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
视角和对细节的把握,将余华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配乐也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对生命的坚韧、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一个触动心灵的细腻之作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电影。
而《活着》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湛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苦难和希望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活故事,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和家庭的破裂,但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执着。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黑白的色调和寓言般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
主人公的坚韧和乐观,让人们不禁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在逆境中,他选择了坚持和希望,这种精神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刻画,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主人公与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尽管面对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难,他们依然彼此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相信,它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影视欣赏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
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对于《活着》这两个字,我觉得影片中要表达的是N多个人的内心:家珍带着孩子离开赌棍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活着;富贵倾家荡产后流落街头是为了母亲能活着;家珍带着孩子归来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共同活着;富贵以皮影戏谋生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为了让家人更好的活着;政府大炼钢铁、吃大锅饭是为了让中国人都好好活着;有庆跟别的孩子闹别扭是为了他姐姐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春生想在生活上给予富贵家帮助是为了家珍一家从阴影里走出来更好的活着;镇长努力给他家说媒是为了他所辖的人民能幸福活着;二喜利用职权请到了妇科专家是为了老婆孩子能平安的活着;家珍让走资派的春生欠着那条命是为了让春生继续活着··这种种的种种所展示给我们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而是因为他人的存在才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动力、给予了我们活下去的念头。
换句话说,我觉得活着的信念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
但是中国人素有‘天命’之说,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揭示了人活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又无能为力的境况,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未曾消退的那种宿命论的人生观。
这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小见大,展现的虽然是小人物命运、表现的却是苦难的题材,体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
确实,人类在普天之下太过于渺小了,要面对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场景。
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皮影戏一样,是被人操纵着的,充斥着被动,人又何尝不是呢:即便你如何努力、如何奋斗,你又何曾能掌控命运的齿轮?富贵由一个赌徒变成一个耍皮影戏的,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至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二世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毛主席说过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存在,这时富贵活着的信念的大部分是基于他的老婆和孩子,我个人觉得他已经做得挺好的了,然而就在他努力改善自家的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离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不言而喻,一家子进入了一个黑色的阶段,即使他们再怎么自责后悔,也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儿子的死给他们老两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们却不得不继续活着,女儿就是他们活下去的信念。
他们不愿意一错再错,害怕女儿再离他们而去,但是即使在他们谨慎的请来了妇科专家的情况下,依然没能改变他们女儿大出血死亡的命运,宿命论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以后,馒头就成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电影的结局跟余华的小说里完全不同,余华让富贵的家人全数死去,充分体现了生活的残酷无情;而电影中张艺谋却让家珍、二喜和馒头都活着,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
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
尤其是馒头,他是新生一代的典型代表,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还有就是馒头养小鸡的场景,富贵说鸡长大了变鹅,鹅长大了再变啥变啥的,最终是日子越过越好,这也是影片要展现的一方面:只要活着,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另外,这部影片中处于建国初期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片段(整部影片在50年代之后的故事用了一多半的时间),难免让人产生其是对文革等社会运动的批判的念头。
但是对于“运动”,影片本身是没有太多探讨性的批判的,只是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凤霞极具戏剧色彩的婚姻等)来加以再现,让观众自己去随意品评那种扭曲和变异——生活的异化,观念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
有些事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可理解的,但影片温和地加以表现,把它作为围绕主题的辅助性的次要矛盾;对触及主题的生与死的地方,却用血的刺激来完成。
所以这期间人物的死,尤为触目惊心:一是儿子有庆的死,一是女儿凤霞的死。
尤其是凤霞的死,是极具冲突性的一个段落。
在影片里,凤霞是无知与荒唐下的牺牲品,凤霞本人是一种无言的弱势的代表,无论苦难如何地加在她身上,她都“无权”表达自己的要求和
意见,承受是一种如此隐忍的痛;她以血染的视觉冲击给人以心灵的震颤,这种视觉冲击与父母伤心欲绝的感情冲突从两个极其要害的角度击中人心,击中世间。
而这种矛盾中恰恰又安置了“反动学术权威”王大夫也处于自顾不暇的生死边缘的冲突,这样两顾不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生命离去的心理撕扯便给了人一种无以复加的绝望,是对“活着”的又一次威逼与考验。
生是如此之难!它甚至以夺去生命为代价,而活着又是生之难的长久的延续;死是容易的,却是悲凉的,它的实现将是对“生”与“活着”的否定和抹杀,而“生”与“活着”也便因而丧失意义。
这种意义的丧失不是“生”与“活着”本身的原因,而是“死”将它们葬送了。
所以,既然是在寻求“生”与“活着”的意义,那么必然要在面对死亡时去抗争,去摆脱,以维持生存的意义。
但“生”与“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生”与“活着”对于艰难命运的坚持与抗争吧。
艰辛、苦难是人生路上的灾难和收获,它们在威胁生命本体的同时也历练着生存的坚强意志。
人生之路永远是未知和不确定的,但只要活着就好,这正是影片的呼吁与思想所在。
摧残“活着”的决心与硬化“活着”的意志的是一个双关因子,人生固然悲哀,但夫妻的朴素却生死与共的恩爱、亲子间揪心的挚情以及普世的博爱精神使人可以超脱悲哀直面生与死的问题,并且纯粹而执着。
“活着”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诉求,一种生命之于外在世界与生命本原的诉求。
以上就是我对于《活着》这部影片的简要赏析,我仅仅局限于对其所蕴含的深层面上的内容发表了我的意见,并没有针对影片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拍摄技巧、演员表现等方面进行赏析,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老师加以纠正,谢谢老师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给我们展示发人深省的人生真谛~。